再見了,舒斐
再見了,舒斐
再見了,舒斐
曾光宗•徐岩奇
建築界的好朋友,築生講堂的策劃人楊舒斐於昨天(九十六年九月四日)凌晨兩點病逝於台中榮總,此時的她正值四十二歲;這是一個很難過的消息。
自從今年三月,舒斐在偶然之間檢查出有肺腺癌之後,她並沒有讓所有人都知道,但此事已牽動著眾多建築人的心,很多人不斷地為這件事情默默禱告,更不敢相信事情會發生地這麼快;因為舒斐有著很強的意志力。上星期舒斐傳出昏迷病危的消息後,陸續有許多朋友到醫院探望舒斐,多少也開始難過地接受這個事實。
舒斐過世的噩耗,已逐漸透過E-mail傳開,很多人難過的說不出話來,陸續有追悼舒斐的信件往來!在此藉由準建轉知大家,希望大家留言,或藉各樣方式紀念這位建築界的好朋友。
一起紀念我們的友人舒斐, 安慰她的家人。
關於楊舒斐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策劃負責人。從台中「理想國社區」的行銷企劃工作開始,到「築生講堂」的籌建策劃,楊舒斐長期從事於與建築行銷企劃、企業公關、與文化活動推展等工作。她自認活著就不能離開音樂、閱讀、與旅行。
1998年楊舒斐策劃開辦了「築生講堂」,從此帶動了台灣建築講座的風潮。也因此不論在建築界、藝術界、甚或社會大眾之間,「築生講堂」逐漸發揮了其影響力。藉由「築生講堂」,楊舒斐凝聚了上百名的講師、數千名的學員,更創造出了超過上萬的聽講人次,其已成為台灣及中部建築文化重要的發聲與討論的場域。
1999年,楊舒斐將講座內容加以編輯,出版了築生建築講義-《跨越建築新世紀》與《發現建築新表情》二書。同年也舉辦了城市空間活動「台中望想記」,期盼以各種空間教育活動,讓國內付之闕如的空間美學教育,能在民間單位的拋磚引玉之後,受到重視。
2000年,楊舒斐協助東海建築系籌辦創系四十週年展覽活動。
在楊舒斐近八年的耕耘之下,「築生講堂」除了彙集眾多的建築專業者外,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建築專業者的加入,對於「建築美學普及化」及「公民美學」的啟蒙,逐漸看到了一線曙光。
楊舒斐近幾年來,配合著講堂的課程,更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式的建築深度旅行,將建築旅行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建築融入成為文化與精神生活中的一環。幾年下來,共同到訪過的足跡已涵蓋了西班牙、德國、荷蘭、法國、瑞士、及日本等國家;此種作法深化了建築旅行的學習效果,更再度拉近了建築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深獲各界好評。
2006年,楊舒斐將其在各國從事建築旅行時的感想,彙集出版了《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一書,在書中她以一位文學人的角度,描繪並開展出體驗建築的各種視野與思考。
「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2006)-楊舒斐自序:
小時候很喜歡父親擁有的幾樣東西。
從事土木工程設計、監工的父親,偶爾會將草圖紙、製圖筆、自動鉛筆、橡皮擦帶回家工作,這些專業的文具在當時應該都是進口的,撫摸起來充滿重量與質感。尤其記得日本製零點五的自動鉛筆,跟我們小朋友用的塑膠自動鉛筆品質差好多;而有長長粗粗筆心的德國製圖筆,看來更厲害,每次趁機偷偷把玩一下時,心中只想著長大後,一定也要買這種筆來寫字。還有另一樣「神奇」的東西,就是帶著一點阿摩尼亞味道的藍曬紙,在那個影印機不普遍的年代,曬圖機成了最佳的影印工具,在小孩子心中,只盤算著如果被罰寫課文十遍、二十遍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交作業該多好!
我想,小時候的我有一點仰慕父親的工作吧!即使只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文具……。
長大後,進了東海大學文學院,在優美的合院建築裡,聽著教授吟哦詩詞,解說經史子集,雖然神遊於古代浩瀚學海,深覺文學的精細與曼妙終其一生都學習、享用不盡,但來到建築系朋友的系館隔間裡,創作卻活生生直接發生在眼前:圖紙、製圖工具、美工刀、模型材料散亂一堆,各種震耳的音樂此起彼落,這些學建築的人口沫橫飛地講著自己的設計時,個個一副偉大建築真的就要出現了的樣子!每到畢業設計交圖前,充斥在系館裏曬圖的阿摩尼亞味道,就好像告別青春的儀式。子夜收完圖,所有面色慘白的「老闆」和累斃了的「槍手」全都滾回宿舍去狂睡,而一等順利畢業後,真槍實彈的建築設計生涯也要開始了。
對於年輕、澎湃的心性,這樣熱情的學習方式的確比中文系裡永遠讀不完的古書更令人羨慕。
我想建築之所以讓人覺得有趣,除了「從無到有」十分「具體」的成就感之外,也因為建築是一個集眾人之力的創作,連旁觀欣賞者的意見都有可能改變設計者的想法與設計的結果,更何況每個空間的使用者也都會賦予其不同的生命。或許因為建築是一件非創作者也可以參與、可以詮釋、可以改變、也可以分享的工作,所以即使以非專業的背景進入建築的工作領域中,雖然不會做設計,但好像也可以找到自己參與建築和欣賞建築的一種樂趣。
很慶幸第一份工作就與許多優秀的建築專業者共同合作,因此在參與「理想國社區」許多規劃、設計的討論過程中,這些設計者成為我建築領域上的第一批老師。要用一支文學的筆為建築作詮釋,其實困難不在文字,而是台灣除了建築科系外,一般人(包括我自己)根本普遍欠缺空間美學教育。為了在從事行銷企劃時,能以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將建築專業者的理念為客戶作產品溝通,不斷地吸收建築專業知識當然是必要的;閱讀是一種必要,建築旅行則是另一種親身體會學習的必要了。
以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剛開始參與建築旅行時,我很好奇這些為建築瘋狂的人到底在看些什麼。後來我慢慢體會,大部分人是以朝聖的心情,印證他們曾閱讀過的偉大作品;當然也有許多人是在別人的作品中,找尋自己創作的養分;但對最多數的人來說,我相信,都是為了想再激發因實務工作被日漸磨褪的理想、熱情。不過對我來說,各類型建築背後的「場所精神」所衍發的豐富人文意識,能透過建築空間傳遞、感動參觀者,反而是我在建築旅行中最享受的部分了。
有趣的是,現在有許多業餘的建築旅遊愛好者也加入了建築旅行的行列,讓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學習各種對於建築不同的欣賞視野,也試著修正專業的偏執,這是獨自去旅行所享受不到的。因為建築畢竟不是純藝術,而是必須與使用者互動而產生意義,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詮釋或欣賞空間的權力與方法。
此書所收錄的文章是我過去五年來陸陸續續完成,內容包括過去十多年來以自助旅行的方式、參加別人策劃的建築之旅以及自己策劃的建築旅行所拜訪過的地方,當然每一種建築之旅所能體驗與學習到的深度跟廣度都不同。原本僅是為了將旅行經驗與不能同行的朋友、家人分享,並非為一特定主題書寫,而我也不具專業建築評論的資格,資料也多有疏陋。但希望能透過書寫分享的方式,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對建築的欣賞與關心,讓「建築美學」可以成為人人「生活美學」的一部份。
每當我為了寫作,將幻燈片重新拿出來再細細審視時,時空彷彿又回到彼時,旅行的美好感覺又再度延長。所以書寫這些文章,不僅是為了讓朋友能分享我的美麗回憶;透過寫作,我更試著讓旅行所得到的感動不要遠離我。
建築必須親身體驗,文字很難真正承載空間感動人的力量。如果看了文章無法感動你,那就……旅行去吧!
----------------------------------------------------------------------------------
這樣的她
── 楊淑斐生平事略 ──
台中榮總加護病房,2007年9月4日凌晨兩點,她在昏迷中悄悄平靜地離開了。楊淑斐,一位原本想當小說家之後卻因緣地成為建築文化人的好朋友,結束她短暫卻豐富精采的42年生命。
再見了,舒斐。
幾年前,她正式告訴朋友們,也在對外的稱呼用法上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舒斐」,笑稱是「舒服的舒」,但是朋友們都了解,「舒」的意涵更寬更廣,或許也把她嚴謹自律的個性刻意拉向另一端和緩圓融,以求生命的自在平衡,因此,就稱呼她「舒斐」吧!
認識舒斐時,她已是建築大家庭的一份子了。這個東海中文系畢業的氣質女子,很不可思議地在第一份工作中就堅定轉向建築,而且是許多自認創作型建築人不太沾惹的商業房地產業界,是個傳奇的開端;之後,她參與了「理想國社區」的行銷企劃,經歷台中房地產的興衰起伏,與重要的開創性轉變,她隨後曾任職龍寶建設,而至長安建設,透過企業刊物與文化館等概念落實,思索企業形象與責任、建築文化與社會、藝術人文與生命等課題。在長安建設開辦了「築生講堂」具體地成為建築文化推動的動人篇章,長達八年多的耕耘,超過萬人次的聽講人數,「築生」成為學院之外的建築教育場域,講座與隨之衍生的建築見學旅行成為綜合人文企劃觀點的另類建築行為。20年的工作歷程,她生命的一半歲月,持續不輟地從事建築行銷企劃、企業公關、與文化活動推展等工作,她自認活著就不能離開音樂、閱讀、與旅行。
「築生講堂」與其說是個定期講座,不如說它是一個平台,一個整合建築與跨領域資源的人力、知識、創意、情感的學習平台,帶動了台灣建築講座的風潮。從1998年舒斐創辦執行以來,「築生講堂」凝聚了上百名的講師、數千名的學員,成為台灣及中部建築文化重要的發聲與討論的場域。 1999年,將講座內容編輯出版了築生建築講義-《跨越建築新世紀》與《發現建築新表情》二書。同年也舉辦了城市空間活動「台中望想記」,期盼以各種空間教育活動,讓國內付之闕如的空間美學教育,能在民間單位的拋磚引玉之後,受到重視。隨後配合講堂課程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式的建築深度旅行,將建築旅行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建築融入成為文化與精神生活中的一環。她與學員共訪的足跡已涵蓋了西班牙、德國、荷蘭、法國、瑞士、及日本等國家;講座搭配見學旅行的作法深化了一般建築旅行的學習效果,更再度拉近了建築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百餘場講座、近十次的建築旅行,八年多來的「築生」,細膩與獨特,充滿個人特質,如果不是舒斐,就沒有這樣的「築生」,一個持續推動「建築美學普及化」及「公民美學啟蒙」的民間學堂、一個資源創意平台。
文藝女青年終於出了自己的書了。2006年,舒斐將其在各國從事建築旅行時的感想,彙集出版了《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一書,在書中她以一位文學人的角度,描繪並開展出體驗建築的各種視野與思考,給了建築人全新的觀點與視野。有趣的是,她在書中,揭露了她從文學轉向建築的一些重要線索,包括小時候對父親工作的欽慕,還有受東海建築系的人與環境之衝擊感動。
自序中對她的童年與父親有一段動人的描述:
「從事土木工程設計、監工的父親,偶爾會將草圖紙、製圖筆、自動鉛筆、橡皮擦帶回家工作,這些專業的文具在當時應該都是進口的,撫摸起來充滿重量與質感。尤其記得日本製零點五的自動鉛筆,跟我們小朋友用的塑膠自動鉛筆品質差好多;而有長長粗粗筆心的德國製圖筆,看來更厲害,每次趁機偷偷把玩一下時,心中只想著長大後,一定也要買這種筆來寫字。還有另一樣「神奇」的東西,就是帶著一點阿摩尼亞味道的藍曬紙,在那個影印機不普遍的年代,曬圖機成了最佳的影印工具,在小孩子心中,只盤算著如果被罰寫課文十遍、二十遍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交作業該多好!
我想,小時候的我有一點仰慕父親的工作吧!即使只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文具……。」
而在大學時期看到同校建築系同學面對設計的狂熱與拼勁,對她年輕、澎湃的心性,認為這樣熱情的學習方式的確比中文系裡永遠讀不完的古書更令人羨慕。
「我想建築之所以讓人覺得有趣,除了『從無到有』十分『具體』的成就感之外,也因為建築是一個集眾人之力的創作,連旁觀欣賞者的意見都有可能改變設計者的想法與設計的結果,更何況每個空間的使用者也都會賦予其不同的生命。或許因為建築是一件非創作者也可以參與、可以詮釋、可以改變、也可以分享的工作,所以即使以非專業的背景進入建築的工作領域中,雖然不會做設計,但好像也可以找到自己參與建築和欣賞建築的一種樂趣。」
她愛建築,一如她愛文學、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如此本於自然天性,如此毫無保留,如此認真實踐,這都是我們熟知的舒斐。
當年進入東海中文系,是基於對文學的熱愛,在學期間,除了浸淫在文學之美的追尋過程,也積極參與話劇、詩歌朗讀等不同文學藝術形式的活動,同時更擔任《東海文藝季刊》的副總編輯,結識了一群同好,認真享受在文學中工作的美好。即使後來實務工作轉向建築領域,舒斐仍透過不同時期與工作內容,以高度熱情及企劃創意以及責任使命,籌辦多本企業刊物以及專書出版,始終沒有離開她熱愛的文學與音樂,加上建築,藝術幾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家中、車上、辦公室永遠都有各種不同文化展演節目的宣傳折頁或資料,只要有機會,她經常隨手掏出一張張文化活動的簡介資訊,熱情地吆和鼓吹朋友參與,就像是個「隨身文化放送機」,熱情而充滿使命。
在《空間》雜誌的一個「五年級世代的空間人」特刊專訪中,舒斐被稱為「空間文化的傳播大使」,文中描述著台中每個週五夜晚由築生講堂這個建築文化平台散發的光熱奇蹟。說道這位來自「浪漫且使命感強烈學運世代」的築生講堂主持人,編輯寫道:
「經營築生,也來自於一個強烈的文化使命感,這要從楊舒斐大學時代回憶起。台灣解嚴前,社會風氣單純,『謙虛是美德、捨棄功利思想、要有遠大理想』等價值觀仍深受崇尚。和一般的大學生一樣,她除了讀書就是搞社團,儘管經濟拮据、出國不易,但仍保有浪漫的情懷,作家三毛的作品也會讓她想去流浪,而蔣勳、林懷民、郭小莊、許博允等使命感強烈的文化人,也都是她的偶像。」
「那也是一個學運的時代,如聲援六四天安門事件、廢除刑法一百條、推動萬年國代下台等,知識份子想要改善社會的決心已從口號變成了行動,這讓在大學時沒機會搞學運的楊舒斐體認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外,『人格獨立』是另一個重要的價值指標,漸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那個年代,自我要求、自我負責的氣氛比較濃,身邊的人都會想要做點事情去改變社會。』楊舒斐說。」
「問她這些經歷對她日後經營築生有什麼影響?楊舒斐說:『遇到挫折不容易被打敗吧!比較能堅持,對社會也較有責任感,不會只顧自己好。對人也會抱持正面的想法,只要經過激勵和群體的力量,就會產生正面的信念。』」
她擔心建築人的努力無法被台灣社會了解與肯定,創作能量繼續受壓榨,市場仍將重複劣幣驅除良幣,屆時連生存都會成問題。這樣的憂心,建築圈的朋友或許都有,但能像她如此將使命責任化為行動的,卻還是少數。
2007年三月底,一封電子郵件震憾了舒斐周邊好友:
各位摯友:
這不是一封愚人節的玩笑信,與其遲早從旁人處聽到不完整的消息,不如由我告訴你們較清楚。
3/20 週二晚上,我去東海演講完後,可能因為拿電腦及書,有點造成肌肉拉傷,所以腹部呼吸或深呼吸時有點痛,週三白天還好,週四到下午覺得還是怪怪的,所以晚上吃完飯就想去榮總掛急診看看,結果胸部X光在肺部出現一個陰影,因此醫生立刻排週五的門診,門診一看就立刻安排住院檢查,週日到週四檢查完,再轉胸腔外科門診,因為在其它部位沒見到轉移,但斷層看來醫生覺得他不能判斷是良性的,但也不能確定是惡性的,所以建議開刀處理。
其實這段時間我呼吸的疼痛早就解除,其它也毫無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只因檢查時造成一點氣胸,也順利恢復中。
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我,一定也會被嚇一跳,因為我是低危險群(所以我仍抱持樂觀態度認為是良性),目前跟工作相關的朋友知道了,幫忙找資源的朋友也知道了,我為了向大家解釋也累了,所以以此信昭告大家,請不用再打電話給我安慰我,我有需要會主動打電話,大家只要幫我祈禱是良性的,也可以挑到一個好醫生,所有治療過程是順利圓滿,我的痛苦也很少就夠了,這就是給我很大的幫助跟安慰了。
目前我需要好好休息培養體力,並將時間與體力花在如何對抗這突如其來的敵人,很抱歉用這種方式嚇大家,但也是一種提醒就是身體定期檢查真的是須要的,公司沒幫你作,也要提醒自己花錢去做。
謝謝大家,有後續的消息在我還沒進入治療程序之前,有機會再跟大家解釋,祝福我吧!
你們的朋友 舒斐
信中的措辭,一如我們長期認識的舒斐,理性、堅定、自持;可是一向重視養生的她突然傳出這樣的訊息,還是嚇壞了大家。有人幫忙找醫療資源,有人提供不同的知識與經驗,有人實質地趕到她身邊支持照料,更多人忙著祈導,這時候沒有人知道五個多月後,她會道別大家。隨後檢查,證實她罹患肺腺癌,而且因為發現得晚,得知已是三期,無法開刀治療。面對如此晴天霹靂,堅強的她選擇積極治療,嘗試新的標靶藥物,也接受化學治療,從台北台大醫院開始,再轉至台中榮總醫院,便於家人照料,更貼近她熟悉的城市與生活環境。
因為治療,一封給築生講堂講師與學員的公開信,說明要暫停一些進行中的工作,把她罹病的消息正式傳開,當時已在病榻上的她仍在信中寫道,「很抱歉我因為生病必須接受一段較長時間的治療與休養,可能有一段時間無法跟各位在講堂上見面,但若體力許可、老師們可以配合,大家明年將會在講堂上重新碰面,敬請期待!」依舊掛念著工作、期待她的築生學員們、她的生命理想與責任,這就是舒斐。
五個多月與病魔對抗的過程,看得周邊親友覺得心驚、更為她不忍,治療的進程一直趕不上病況變化的速度,這期間,家人與朋友給予照料與支持但同時覺得極度手足無措,但舒斐似乎隨著病情轉劣而變得相對清楚篤定。她曾在一位影響她最深的高中老師離世之後,寫下的一篇文字中,引用《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的觀點,「死亡是生命最大的導師」,文中她自問「放棄生命式的死亡,是否就是挫敗?亦或是另一種生命尊嚴的堅持?我努力地找尋另一個足以安慰我的答案。」在病榻上,她除冷靜堅強地面對病魔、安排身邊的各種事情之外,更專心地思索生死的大功課吧!
事實上,在察覺病徵之初,她的簡單手扎就寫過「大家要我多休息,不知要休息什麼?枯坐家中只是更不安而已,我也不知我是不是很堅強,只是沒什麼要哭的感覺,因為腦中不斷想著的是要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人生的確考驗重重,這次的功課要我學會什麼呢?」非常真實,非常「舒斐」,在藝術才份之外的理性與自律。「林黛玉也是屬木,所以曹雪芹才讓她得肺病。我也是屬木,木太多,缺金,不過我得到的愛很多,覺得愛好像可以治癒我的病。」即使在治療過程中她備受艱辛折磨,稍感慰藉的是,她感受滿滿愛的包圍,帶著家人親友的愛,邁向另一個世界,去學習不一樣的功課。
舒斐走了,帶著我們滿滿的愛;而我們,早在這些年來,就承受她滿滿滿滿、滿到溢出來的愛。她對家人、對朋友、對台灣建築界,是一個珍寶,無法復得,心疼不捨。
楊舒斐生平簡歷
1965.03.11
出生於高雄
1983.09~1987.0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大一參加中文週話劇「申生」演出
大二參加詩歌朗誦觀摩表演並擔任企管系指導
擔任「東海文藝季刊」執行編輯
大三擔任「東海文藝季刊」副總編輯(總編為指導老師)
擔任詩歌朗誦比賽中文系及音樂系指導
大四參加中文研究所考試備取第一名
1987.06~1988.02
任職「村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企劃文案。
負責「理想國」開發企劃籌備企劃工作,及其他銷售個案企劃文案工作。
1988.06~1990.04
任職「村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企劃室主任,(企劃室成員包括美工、文案、市調、攝影),負責理想國第二、三期企劃行銷工作,此段時期獲得全案掌控經驗。
「台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負責公司CIS之建立及形象宣傳,並負責公司開發與銷售個案企劃行銷工作。
1989年5月
企劃編輯銷售用雜誌—「RICH」。
1989年7月
將「RICH」改為「趨勢」雜誌,正式成為公司之公關媒體,登記發行,7月發行創刊號7000本。
1989年10月
擔任一20餘億(土地4000坪)特殊社區開發案--「藝術部落」之專案,負責整合全案、監控進度及企劃所有媒體與行銷方式。
1990.04~1991.12
轉調幕僚系統,任董事長室高級專員,負責公司及經營者形象之建立,並負責公司簡介及簡報系統、媒體公關等工作。
1990年6月
負責理想國村慶記者會及媒體報導事宜。
1990年8月
「趨勢」雜誌第二期出版。
1990年9月協助「台中都市發展協會」出版「基礎生活圈的塑造與成型」一書。
1990.12~1991.03
參加社會大學未來領袖營學院課程研習。
1991年6月
企劃公司年度活動「厝邊,您好」環保活動,與台灣地球日、台灣杜邦合作推展社區環保活動。
1991年9月
參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前往北京做為期8天的訪問活動。
1992.01~1992.08
留職停薪 1~5月至美國University of Iowa修習15週英文課程,期間並至Chicago和OHIO STATE收集有關Shopping Mall之資料(因公司個案開發需要)。
課程結束後,至Washington D.C.、Boston、New York收集相關資料,並經由美國H.O.H公司安排,代表台鼎建設拜訪兩家經營Shopping Mall公司洽談有關合作事宜。
6~8月隻身前往英、法、日參觀建築、博物館、收集大學城社區活動及Shopping Mall資料,回國後在公司作專題簡報。
1992.09~1993.06
任職台鼎建設研發室特別助理
因應公司申請股票上市需要,重新籌劃公司媒體公關及簡報系統,並從事公司關係企業—甲鼎文化出版事業之可行性評估。另因應上市須要,參與公司五年營運計劃之擘劃與計劃書之製作,及其它開發個案之可行性評估、產品定位、行銷方式之擬定等。
1992年12月31日
籌辦苦苓於中山堂最後一場告別演講。
1993年4月
完成6機多媒體簡介「理想國社區更新過程」。
1993.07~1994.03
任職龍寶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企劃
擔任公司季刊「生活觀」編輯工作,統籌企劃執行事宜。
另負責公司個案行銷企劃及社區活動企劃,並協助籌辦完工交屋說明會。
1994.07~1995.07
完成少年之夢想,至宜寧中學擔任國文老師,並任校刊指導老師。對所謂新新人類頗有體會,並對成人慣以單一角度、權威式地評斷人、事、物,深有反省。
1995.07~1998.01
重回龍寶建設擔任「生活觀」雜誌主編,以人文主題企劃方式定位企業雜誌之方向,樹立此雜誌在業界獨特之領導風格。籌劃企業「文化館」活動,負責推動建築文化交流相關活動,及公司公關事宜,樹立龍寶建設為中部建築業第一品牌。
1998.02- 2007.03
擔任長安建設研發室經理,負責建立公司品牌與形象。創立「築生講堂」及舉辦一系列活動,塑造長安建設成為專業、品質優秀、熱心建築文化公益活動之企業形象.其間並將演講紀錄編輯出書-分別為「跨躍建築新世紀」、「發現建築新表情」兩輯。
’99年活動-「台中望想記」與誠品書店合作,集結各方資源
為台中市的都市文化發展做一記錄與展覽,並製作「台中十大城市空間」光碟5000片,提供給台中市政府及一般大眾,
以資城市文化教育之用,深獲各界肯定。
2000年
協助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劃創系四十週年展覽活動。
籌備「築生文化協會」,以利長期推廣建築文化教育。
2001年
「築生講堂」演講逾百場,並移師台北舉辦,頗受好評。
2002年八月
組團前往西班牙進行15天建築藝術之旅。
2007.04~2007.09
因身體不適進行檢查,證實罹患肺腺癌,於台北台大與台中榮總進行治療。八月間病況轉劇,八月底終至昏迷轉進加護病房,9/4與世長辭,年42歲。
旅遊經歷
1988年秋 日本
1989年秋 歐洲22天半自助旅行
1992年5-8月 美、法、英、日自助旅行
1997年 8/17-8/26東歐(維也納、布拉格)建築之旅
1998年 3/30-4/6 日本建築之旅
1998年秋 日本建築見習團
2002年 8/26-9/9 西班牙建築之旅
2003年 8/24-9/5 築生柏林、德東建築之旅
2004年 11/14-11/20日本建築之旅
2005年 4/17-4/24 日本建築之旅
2005年 7/7-7/16 荷蘭建築之旅
2006年 法瑞建築之旅
2007年 日本建築之旅
以下摘錄的為舒斐出書當時,部分建築界的朋友們對於舒斐的描述:
林芳怡寫關於舒斐
不管是兒時對父親工作的仰慕,或者成長之後對同校建築系同學的創作與學習產生的嚮往,我要說,如果舒斐不是莫名地在心中早已種下對建築的熱情,她不會成為這樣一個「建築人」!
是的,她絕對可稱得上是非科班的建築人。學中文的她,出版了這樣一本書,寫書是個累人的旅程,願意透過寫作進行自我整理,就表示作者對於所面對的題目與素材是充滿情感的。有時候,我常覺得,建築的學校在校門之外,不僅對建築實務的碰觸與實踐是如此,對建築美學的理解欣賞以致於價值觀點的建立,更是如此。
舒斐,就像是一個自學的建築人,她在房地產業找到一條對建築的另類實踐之路,透過編輯刊物、策辦講座、企劃建築旅行,如同一個網絡般,結合了建築圈最生動的人事物。這本書,是她對建築的首次「觀察整理」輸出。
她的文字,不致跌入僵硬生澀的建築技術,也不會過度風花雪月、煽情挑動;她從文學、音樂、藝術等,找到綜合的養份基礎來領會建築空間;落於紙面之際,則企圖抓回當時的感動,並讓它與過往的人文養份之間不斷擺盪交流。
林洲民寫關於舒斐
舒斐,是一個熱愛建築但非建築從業的觀察者。我以一個傳統建築工作者的觀點,所看到在柏林由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猶太紀念博物館(Jurdischer Museum Berlin, 1998),以及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由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於1929年設計的德國館(German Pavilion),是一種可預期的建築人看法。但是,當我在看舒斐這本書的時候,就好像旅行的時候身邊多了一個伴,使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其實就是觀察建築的多面向。
當我看到舒斐一系列非標準建築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觀察視點被打開了。這些年來,我逐漸喜歡上比較自己與其他人,在相同的旅途中,對建築產生不同的新鮮看法,讓我在每日工作之餘,可以讓我跳出一個標準與傳統的建築人的看法,使我在執行建築專業時,能有多深一層甚至是更寬廣的考量。
我佩服舒斐對建築新鮮的看法,她的看法同時打開了我這個傳統的建築人,對建築不同看法的另一視窗。
劉育東寫關於舒斐
用通俗的文字寫建築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過度專業的框框,不知不覺就像老學究,講太多艱澀難懂而且其實也不太重要的細節。舒斐的建築文字發自她在旅行中的建築經驗,體會多少寫多少,其餘的留給研究者,因此能把建築寫得簡單而講究。
用旅行的文字寫建築也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旅行資訊書的陷阱,雖然實用但也缺少了建築詩意,失去了建築人或文化藝術人的理念與感動。舒斐的建築文字雖然也提供作為建築旅行時的參考,但她更想把自己旅行中交織的許多歷史、文學、藝術、人文等等想法,融入在體驗建築的行走過程,聯想多少寫多少,而把旅行俗務留給導遊,因此能把建築旅行寫得理性感性兼具。
寫建築時取材最難,看得必然很多,但容易多而失焦並經常量大而無當。舒斐在行走亞、歐、美洲後,選擇寫德國來講現代,寫日本來講精神,寫西班牙來講風情,其他的國家留給別人,因此能把建築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勾勒得很動人。舒斐把很難寫的建築寫得簡單、寫得好。
曾光宗寫關於舒斐
近年來隨著公民意識的抬頭,人們對於生活週遭的環境開始關心,「建築」這個原本屬於藝術或工程專業範疇的領域,逐漸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此時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一股「建築啟蒙」的氛圍似乎即將孕育而生。
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與建築結緣的舒斐,長期以來扮演著建築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樑。目前她所企劃的台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持續舉辦著演講及參訪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與。在這裡對於建築界而言儼然成為匯集「建築議題」的舞台,為新的建築論述探索方向;相對的對於民眾而言,在此接觸建築,進而嘗試建立起自我的生活意識,這為將來以「環境品質」作為要素之一的成熟公民社會散佈出種子。
這本書同樣蘊含著這些特質,舒斐以一位文學人的觀點與行動力,拉近了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距離。建築人看了可重新激發起沉澱於內心深處的建築思維與理想,一般民眾看了可發現欣賞建築的樂趣,以及無窮的想像。
徐明松寫關於舒斐
建築旅行本就是一個可以窺探地方特色的方式,更何況參觀的是濃縮地方精華或表徵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幾十年來,博物館建築幾乎成為各國推動創意產業的指標性產業,像日本安藤忠雄博物館或美術館蓋到多到還得麻煩TOTO出版社出本「Museum Guide」,更別談古根漢博物館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最後連台灣都無法倖免,因此這幾年當我們出外旅行時,總也不會少了拜訪博物館。不過在拜讀了舒斐系列博物館之旅的流暢隨筆後,有些汗顏,因為非建築背景的她,總是可以在博物館館裡發掘形式背後的內容與不俗的見聞--旅人、異文化的觀察比較。這是一本值得輕鬆閱讀、仔細思考的旅遊文字,今天創意文化談得震天價響,舒斐只是透過她節奏舒緩的筆,呈現出創意文化的核心內容。
曾光宗•徐岩奇
建築界的好朋友,築生講堂的策劃人楊舒斐於昨天(九十六年九月四日)凌晨兩點病逝於台中榮總,此時的她正值四十二歲;這是一個很難過的消息。
自從今年三月,舒斐在偶然之間檢查出有肺腺癌之後,她並沒有讓所有人都知道,但此事已牽動著眾多建築人的心,很多人不斷地為這件事情默默禱告,更不敢相信事情會發生地這麼快;因為舒斐有著很強的意志力。上星期舒斐傳出昏迷病危的消息後,陸續有許多朋友到醫院探望舒斐,多少也開始難過地接受這個事實。
舒斐過世的噩耗,已逐漸透過E-mail傳開,很多人難過的說不出話來,陸續有追悼舒斐的信件往來!在此藉由準建轉知大家,希望大家留言,或藉各樣方式紀念這位建築界的好朋友。
一起紀念我們的友人舒斐, 安慰她的家人。
關於楊舒斐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策劃負責人。從台中「理想國社區」的行銷企劃工作開始,到「築生講堂」的籌建策劃,楊舒斐長期從事於與建築行銷企劃、企業公關、與文化活動推展等工作。她自認活著就不能離開音樂、閱讀、與旅行。
1998年楊舒斐策劃開辦了「築生講堂」,從此帶動了台灣建築講座的風潮。也因此不論在建築界、藝術界、甚或社會大眾之間,「築生講堂」逐漸發揮了其影響力。藉由「築生講堂」,楊舒斐凝聚了上百名的講師、數千名的學員,更創造出了超過上萬的聽講人次,其已成為台灣及中部建築文化重要的發聲與討論的場域。
1999年,楊舒斐將講座內容加以編輯,出版了築生建築講義-《跨越建築新世紀》與《發現建築新表情》二書。同年也舉辦了城市空間活動「台中望想記」,期盼以各種空間教育活動,讓國內付之闕如的空間美學教育,能在民間單位的拋磚引玉之後,受到重視。
2000年,楊舒斐協助東海建築系籌辦創系四十週年展覽活動。
在楊舒斐近八年的耕耘之下,「築生講堂」除了彙集眾多的建築專業者外,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建築專業者的加入,對於「建築美學普及化」及「公民美學」的啟蒙,逐漸看到了一線曙光。
楊舒斐近幾年來,配合著講堂的課程,更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式的建築深度旅行,將建築旅行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建築融入成為文化與精神生活中的一環。幾年下來,共同到訪過的足跡已涵蓋了西班牙、德國、荷蘭、法國、瑞士、及日本等國家;此種作法深化了建築旅行的學習效果,更再度拉近了建築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深獲各界好評。
2006年,楊舒斐將其在各國從事建築旅行時的感想,彙集出版了《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一書,在書中她以一位文學人的角度,描繪並開展出體驗建築的各種視野與思考。
「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2006)-楊舒斐自序:
小時候很喜歡父親擁有的幾樣東西。
從事土木工程設計、監工的父親,偶爾會將草圖紙、製圖筆、自動鉛筆、橡皮擦帶回家工作,這些專業的文具在當時應該都是進口的,撫摸起來充滿重量與質感。尤其記得日本製零點五的自動鉛筆,跟我們小朋友用的塑膠自動鉛筆品質差好多;而有長長粗粗筆心的德國製圖筆,看來更厲害,每次趁機偷偷把玩一下時,心中只想著長大後,一定也要買這種筆來寫字。還有另一樣「神奇」的東西,就是帶著一點阿摩尼亞味道的藍曬紙,在那個影印機不普遍的年代,曬圖機成了最佳的影印工具,在小孩子心中,只盤算著如果被罰寫課文十遍、二十遍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交作業該多好!
我想,小時候的我有一點仰慕父親的工作吧!即使只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文具……。
長大後,進了東海大學文學院,在優美的合院建築裡,聽著教授吟哦詩詞,解說經史子集,雖然神遊於古代浩瀚學海,深覺文學的精細與曼妙終其一生都學習、享用不盡,但來到建築系朋友的系館隔間裡,創作卻活生生直接發生在眼前:圖紙、製圖工具、美工刀、模型材料散亂一堆,各種震耳的音樂此起彼落,這些學建築的人口沫橫飛地講著自己的設計時,個個一副偉大建築真的就要出現了的樣子!每到畢業設計交圖前,充斥在系館裏曬圖的阿摩尼亞味道,就好像告別青春的儀式。子夜收完圖,所有面色慘白的「老闆」和累斃了的「槍手」全都滾回宿舍去狂睡,而一等順利畢業後,真槍實彈的建築設計生涯也要開始了。
對於年輕、澎湃的心性,這樣熱情的學習方式的確比中文系裡永遠讀不完的古書更令人羨慕。
我想建築之所以讓人覺得有趣,除了「從無到有」十分「具體」的成就感之外,也因為建築是一個集眾人之力的創作,連旁觀欣賞者的意見都有可能改變設計者的想法與設計的結果,更何況每個空間的使用者也都會賦予其不同的生命。或許因為建築是一件非創作者也可以參與、可以詮釋、可以改變、也可以分享的工作,所以即使以非專業的背景進入建築的工作領域中,雖然不會做設計,但好像也可以找到自己參與建築和欣賞建築的一種樂趣。
很慶幸第一份工作就與許多優秀的建築專業者共同合作,因此在參與「理想國社區」許多規劃、設計的討論過程中,這些設計者成為我建築領域上的第一批老師。要用一支文學的筆為建築作詮釋,其實困難不在文字,而是台灣除了建築科系外,一般人(包括我自己)根本普遍欠缺空間美學教育。為了在從事行銷企劃時,能以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將建築專業者的理念為客戶作產品溝通,不斷地吸收建築專業知識當然是必要的;閱讀是一種必要,建築旅行則是另一種親身體會學習的必要了。
以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剛開始參與建築旅行時,我很好奇這些為建築瘋狂的人到底在看些什麼。後來我慢慢體會,大部分人是以朝聖的心情,印證他們曾閱讀過的偉大作品;當然也有許多人是在別人的作品中,找尋自己創作的養分;但對最多數的人來說,我相信,都是為了想再激發因實務工作被日漸磨褪的理想、熱情。不過對我來說,各類型建築背後的「場所精神」所衍發的豐富人文意識,能透過建築空間傳遞、感動參觀者,反而是我在建築旅行中最享受的部分了。
有趣的是,現在有許多業餘的建築旅遊愛好者也加入了建築旅行的行列,讓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學習各種對於建築不同的欣賞視野,也試著修正專業的偏執,這是獨自去旅行所享受不到的。因為建築畢竟不是純藝術,而是必須與使用者互動而產生意義,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詮釋或欣賞空間的權力與方法。
此書所收錄的文章是我過去五年來陸陸續續完成,內容包括過去十多年來以自助旅行的方式、參加別人策劃的建築之旅以及自己策劃的建築旅行所拜訪過的地方,當然每一種建築之旅所能體驗與學習到的深度跟廣度都不同。原本僅是為了將旅行經驗與不能同行的朋友、家人分享,並非為一特定主題書寫,而我也不具專業建築評論的資格,資料也多有疏陋。但希望能透過書寫分享的方式,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對建築的欣賞與關心,讓「建築美學」可以成為人人「生活美學」的一部份。
每當我為了寫作,將幻燈片重新拿出來再細細審視時,時空彷彿又回到彼時,旅行的美好感覺又再度延長。所以書寫這些文章,不僅是為了讓朋友能分享我的美麗回憶;透過寫作,我更試著讓旅行所得到的感動不要遠離我。
建築必須親身體驗,文字很難真正承載空間感動人的力量。如果看了文章無法感動你,那就……旅行去吧!
----------------------------------------------------------------------------------
這樣的她
── 楊淑斐生平事略 ──
台中榮總加護病房,2007年9月4日凌晨兩點,她在昏迷中悄悄平靜地離開了。楊淑斐,一位原本想當小說家之後卻因緣地成為建築文化人的好朋友,結束她短暫卻豐富精采的42年生命。
再見了,舒斐。
幾年前,她正式告訴朋友們,也在對外的稱呼用法上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舒斐」,笑稱是「舒服的舒」,但是朋友們都了解,「舒」的意涵更寬更廣,或許也把她嚴謹自律的個性刻意拉向另一端和緩圓融,以求生命的自在平衡,因此,就稱呼她「舒斐」吧!
認識舒斐時,她已是建築大家庭的一份子了。這個東海中文系畢業的氣質女子,很不可思議地在第一份工作中就堅定轉向建築,而且是許多自認創作型建築人不太沾惹的商業房地產業界,是個傳奇的開端;之後,她參與了「理想國社區」的行銷企劃,經歷台中房地產的興衰起伏,與重要的開創性轉變,她隨後曾任職龍寶建設,而至長安建設,透過企業刊物與文化館等概念落實,思索企業形象與責任、建築文化與社會、藝術人文與生命等課題。在長安建設開辦了「築生講堂」具體地成為建築文化推動的動人篇章,長達八年多的耕耘,超過萬人次的聽講人數,「築生」成為學院之外的建築教育場域,講座與隨之衍生的建築見學旅行成為綜合人文企劃觀點的另類建築行為。20年的工作歷程,她生命的一半歲月,持續不輟地從事建築行銷企劃、企業公關、與文化活動推展等工作,她自認活著就不能離開音樂、閱讀、與旅行。
「築生講堂」與其說是個定期講座,不如說它是一個平台,一個整合建築與跨領域資源的人力、知識、創意、情感的學習平台,帶動了台灣建築講座的風潮。從1998年舒斐創辦執行以來,「築生講堂」凝聚了上百名的講師、數千名的學員,成為台灣及中部建築文化重要的發聲與討論的場域。 1999年,將講座內容編輯出版了築生建築講義-《跨越建築新世紀》與《發現建築新表情》二書。同年也舉辦了城市空間活動「台中望想記」,期盼以各種空間教育活動,讓國內付之闕如的空間美學教育,能在民間單位的拋磚引玉之後,受到重視。隨後配合講堂課程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式的建築深度旅行,將建築旅行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建築融入成為文化與精神生活中的一環。她與學員共訪的足跡已涵蓋了西班牙、德國、荷蘭、法國、瑞士、及日本等國家;講座搭配見學旅行的作法深化了一般建築旅行的學習效果,更再度拉近了建築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百餘場講座、近十次的建築旅行,八年多來的「築生」,細膩與獨特,充滿個人特質,如果不是舒斐,就沒有這樣的「築生」,一個持續推動「建築美學普及化」及「公民美學啟蒙」的民間學堂、一個資源創意平台。
文藝女青年終於出了自己的書了。2006年,舒斐將其在各國從事建築旅行時的感想,彙集出版了《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一書,在書中她以一位文學人的角度,描繪並開展出體驗建築的各種視野與思考,給了建築人全新的觀點與視野。有趣的是,她在書中,揭露了她從文學轉向建築的一些重要線索,包括小時候對父親工作的欽慕,還有受東海建築系的人與環境之衝擊感動。
自序中對她的童年與父親有一段動人的描述:
「從事土木工程設計、監工的父親,偶爾會將草圖紙、製圖筆、自動鉛筆、橡皮擦帶回家工作,這些專業的文具在當時應該都是進口的,撫摸起來充滿重量與質感。尤其記得日本製零點五的自動鉛筆,跟我們小朋友用的塑膠自動鉛筆品質差好多;而有長長粗粗筆心的德國製圖筆,看來更厲害,每次趁機偷偷把玩一下時,心中只想著長大後,一定也要買這種筆來寫字。還有另一樣「神奇」的東西,就是帶著一點阿摩尼亞味道的藍曬紙,在那個影印機不普遍的年代,曬圖機成了最佳的影印工具,在小孩子心中,只盤算著如果被罰寫課文十遍、二十遍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交作業該多好!
我想,小時候的我有一點仰慕父親的工作吧!即使只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文具……。」
而在大學時期看到同校建築系同學面對設計的狂熱與拼勁,對她年輕、澎湃的心性,認為這樣熱情的學習方式的確比中文系裡永遠讀不完的古書更令人羨慕。
「我想建築之所以讓人覺得有趣,除了『從無到有』十分『具體』的成就感之外,也因為建築是一個集眾人之力的創作,連旁觀欣賞者的意見都有可能改變設計者的想法與設計的結果,更何況每個空間的使用者也都會賦予其不同的生命。或許因為建築是一件非創作者也可以參與、可以詮釋、可以改變、也可以分享的工作,所以即使以非專業的背景進入建築的工作領域中,雖然不會做設計,但好像也可以找到自己參與建築和欣賞建築的一種樂趣。」
她愛建築,一如她愛文學、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如此本於自然天性,如此毫無保留,如此認真實踐,這都是我們熟知的舒斐。
當年進入東海中文系,是基於對文學的熱愛,在學期間,除了浸淫在文學之美的追尋過程,也積極參與話劇、詩歌朗讀等不同文學藝術形式的活動,同時更擔任《東海文藝季刊》的副總編輯,結識了一群同好,認真享受在文學中工作的美好。即使後來實務工作轉向建築領域,舒斐仍透過不同時期與工作內容,以高度熱情及企劃創意以及責任使命,籌辦多本企業刊物以及專書出版,始終沒有離開她熱愛的文學與音樂,加上建築,藝術幾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家中、車上、辦公室永遠都有各種不同文化展演節目的宣傳折頁或資料,只要有機會,她經常隨手掏出一張張文化活動的簡介資訊,熱情地吆和鼓吹朋友參與,就像是個「隨身文化放送機」,熱情而充滿使命。
在《空間》雜誌的一個「五年級世代的空間人」特刊專訪中,舒斐被稱為「空間文化的傳播大使」,文中描述著台中每個週五夜晚由築生講堂這個建築文化平台散發的光熱奇蹟。說道這位來自「浪漫且使命感強烈學運世代」的築生講堂主持人,編輯寫道:
「經營築生,也來自於一個強烈的文化使命感,這要從楊舒斐大學時代回憶起。台灣解嚴前,社會風氣單純,『謙虛是美德、捨棄功利思想、要有遠大理想』等價值觀仍深受崇尚。和一般的大學生一樣,她除了讀書就是搞社團,儘管經濟拮据、出國不易,但仍保有浪漫的情懷,作家三毛的作品也會讓她想去流浪,而蔣勳、林懷民、郭小莊、許博允等使命感強烈的文化人,也都是她的偶像。」
「那也是一個學運的時代,如聲援六四天安門事件、廢除刑法一百條、推動萬年國代下台等,知識份子想要改善社會的決心已從口號變成了行動,這讓在大學時沒機會搞學運的楊舒斐體認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外,『人格獨立』是另一個重要的價值指標,漸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那個年代,自我要求、自我負責的氣氛比較濃,身邊的人都會想要做點事情去改變社會。』楊舒斐說。」
「問她這些經歷對她日後經營築生有什麼影響?楊舒斐說:『遇到挫折不容易被打敗吧!比較能堅持,對社會也較有責任感,不會只顧自己好。對人也會抱持正面的想法,只要經過激勵和群體的力量,就會產生正面的信念。』」
她擔心建築人的努力無法被台灣社會了解與肯定,創作能量繼續受壓榨,市場仍將重複劣幣驅除良幣,屆時連生存都會成問題。這樣的憂心,建築圈的朋友或許都有,但能像她如此將使命責任化為行動的,卻還是少數。
2007年三月底,一封電子郵件震憾了舒斐周邊好友:
各位摯友:
這不是一封愚人節的玩笑信,與其遲早從旁人處聽到不完整的消息,不如由我告訴你們較清楚。
3/20 週二晚上,我去東海演講完後,可能因為拿電腦及書,有點造成肌肉拉傷,所以腹部呼吸或深呼吸時有點痛,週三白天還好,週四到下午覺得還是怪怪的,所以晚上吃完飯就想去榮總掛急診看看,結果胸部X光在肺部出現一個陰影,因此醫生立刻排週五的門診,門診一看就立刻安排住院檢查,週日到週四檢查完,再轉胸腔外科門診,因為在其它部位沒見到轉移,但斷層看來醫生覺得他不能判斷是良性的,但也不能確定是惡性的,所以建議開刀處理。
其實這段時間我呼吸的疼痛早就解除,其它也毫無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只因檢查時造成一點氣胸,也順利恢復中。
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我,一定也會被嚇一跳,因為我是低危險群(所以我仍抱持樂觀態度認為是良性),目前跟工作相關的朋友知道了,幫忙找資源的朋友也知道了,我為了向大家解釋也累了,所以以此信昭告大家,請不用再打電話給我安慰我,我有需要會主動打電話,大家只要幫我祈禱是良性的,也可以挑到一個好醫生,所有治療過程是順利圓滿,我的痛苦也很少就夠了,這就是給我很大的幫助跟安慰了。
目前我需要好好休息培養體力,並將時間與體力花在如何對抗這突如其來的敵人,很抱歉用這種方式嚇大家,但也是一種提醒就是身體定期檢查真的是須要的,公司沒幫你作,也要提醒自己花錢去做。
謝謝大家,有後續的消息在我還沒進入治療程序之前,有機會再跟大家解釋,祝福我吧!
你們的朋友 舒斐
信中的措辭,一如我們長期認識的舒斐,理性、堅定、自持;可是一向重視養生的她突然傳出這樣的訊息,還是嚇壞了大家。有人幫忙找醫療資源,有人提供不同的知識與經驗,有人實質地趕到她身邊支持照料,更多人忙著祈導,這時候沒有人知道五個多月後,她會道別大家。隨後檢查,證實她罹患肺腺癌,而且因為發現得晚,得知已是三期,無法開刀治療。面對如此晴天霹靂,堅強的她選擇積極治療,嘗試新的標靶藥物,也接受化學治療,從台北台大醫院開始,再轉至台中榮總醫院,便於家人照料,更貼近她熟悉的城市與生活環境。
因為治療,一封給築生講堂講師與學員的公開信,說明要暫停一些進行中的工作,把她罹病的消息正式傳開,當時已在病榻上的她仍在信中寫道,「很抱歉我因為生病必須接受一段較長時間的治療與休養,可能有一段時間無法跟各位在講堂上見面,但若體力許可、老師們可以配合,大家明年將會在講堂上重新碰面,敬請期待!」依舊掛念著工作、期待她的築生學員們、她的生命理想與責任,這就是舒斐。
五個多月與病魔對抗的過程,看得周邊親友覺得心驚、更為她不忍,治療的進程一直趕不上病況變化的速度,這期間,家人與朋友給予照料與支持但同時覺得極度手足無措,但舒斐似乎隨著病情轉劣而變得相對清楚篤定。她曾在一位影響她最深的高中老師離世之後,寫下的一篇文字中,引用《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的觀點,「死亡是生命最大的導師」,文中她自問「放棄生命式的死亡,是否就是挫敗?亦或是另一種生命尊嚴的堅持?我努力地找尋另一個足以安慰我的答案。」在病榻上,她除冷靜堅強地面對病魔、安排身邊的各種事情之外,更專心地思索生死的大功課吧!
事實上,在察覺病徵之初,她的簡單手扎就寫過「大家要我多休息,不知要休息什麼?枯坐家中只是更不安而已,我也不知我是不是很堅強,只是沒什麼要哭的感覺,因為腦中不斷想著的是要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人生的確考驗重重,這次的功課要我學會什麼呢?」非常真實,非常「舒斐」,在藝術才份之外的理性與自律。「林黛玉也是屬木,所以曹雪芹才讓她得肺病。我也是屬木,木太多,缺金,不過我得到的愛很多,覺得愛好像可以治癒我的病。」即使在治療過程中她備受艱辛折磨,稍感慰藉的是,她感受滿滿愛的包圍,帶著家人親友的愛,邁向另一個世界,去學習不一樣的功課。
舒斐走了,帶著我們滿滿的愛;而我們,早在這些年來,就承受她滿滿滿滿、滿到溢出來的愛。她對家人、對朋友、對台灣建築界,是一個珍寶,無法復得,心疼不捨。
楊舒斐生平簡歷
1965.03.11
出生於高雄
1983.09~1987.0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大一參加中文週話劇「申生」演出
大二參加詩歌朗誦觀摩表演並擔任企管系指導
擔任「東海文藝季刊」執行編輯
大三擔任「東海文藝季刊」副總編輯(總編為指導老師)
擔任詩歌朗誦比賽中文系及音樂系指導
大四參加中文研究所考試備取第一名
1987.06~1988.02
任職「村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企劃文案。
負責「理想國」開發企劃籌備企劃工作,及其他銷售個案企劃文案工作。
1988.06~1990.04
任職「村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企劃室主任,(企劃室成員包括美工、文案、市調、攝影),負責理想國第二、三期企劃行銷工作,此段時期獲得全案掌控經驗。
「台鼎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負責公司CIS之建立及形象宣傳,並負責公司開發與銷售個案企劃行銷工作。
1989年5月
企劃編輯銷售用雜誌—「RICH」。
1989年7月
將「RICH」改為「趨勢」雜誌,正式成為公司之公關媒體,登記發行,7月發行創刊號7000本。
1989年10月
擔任一20餘億(土地4000坪)特殊社區開發案--「藝術部落」之專案,負責整合全案、監控進度及企劃所有媒體與行銷方式。
1990.04~1991.12
轉調幕僚系統,任董事長室高級專員,負責公司及經營者形象之建立,並負責公司簡介及簡報系統、媒體公關等工作。
1990年6月
負責理想國村慶記者會及媒體報導事宜。
1990年8月
「趨勢」雜誌第二期出版。
1990年9月協助「台中都市發展協會」出版「基礎生活圈的塑造與成型」一書。
1990.12~1991.03
參加社會大學未來領袖營學院課程研習。
1991年6月
企劃公司年度活動「厝邊,您好」環保活動,與台灣地球日、台灣杜邦合作推展社區環保活動。
1991年9月
參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前往北京做為期8天的訪問活動。
1992.01~1992.08
留職停薪 1~5月至美國University of Iowa修習15週英文課程,期間並至Chicago和OHIO STATE收集有關Shopping Mall之資料(因公司個案開發需要)。
課程結束後,至Washington D.C.、Boston、New York收集相關資料,並經由美國H.O.H公司安排,代表台鼎建設拜訪兩家經營Shopping Mall公司洽談有關合作事宜。
6~8月隻身前往英、法、日參觀建築、博物館、收集大學城社區活動及Shopping Mall資料,回國後在公司作專題簡報。
1992.09~1993.06
任職台鼎建設研發室特別助理
因應公司申請股票上市需要,重新籌劃公司媒體公關及簡報系統,並從事公司關係企業—甲鼎文化出版事業之可行性評估。另因應上市須要,參與公司五年營運計劃之擘劃與計劃書之製作,及其它開發個案之可行性評估、產品定位、行銷方式之擬定等。
1992年12月31日
籌辦苦苓於中山堂最後一場告別演講。
1993年4月
完成6機多媒體簡介「理想國社區更新過程」。
1993.07~1994.03
任職龍寶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企劃
擔任公司季刊「生活觀」編輯工作,統籌企劃執行事宜。
另負責公司個案行銷企劃及社區活動企劃,並協助籌辦完工交屋說明會。
1994.07~1995.07
完成少年之夢想,至宜寧中學擔任國文老師,並任校刊指導老師。對所謂新新人類頗有體會,並對成人慣以單一角度、權威式地評斷人、事、物,深有反省。
1995.07~1998.01
重回龍寶建設擔任「生活觀」雜誌主編,以人文主題企劃方式定位企業雜誌之方向,樹立此雜誌在業界獨特之領導風格。籌劃企業「文化館」活動,負責推動建築文化交流相關活動,及公司公關事宜,樹立龍寶建設為中部建築業第一品牌。
1998.02- 2007.03
擔任長安建設研發室經理,負責建立公司品牌與形象。創立「築生講堂」及舉辦一系列活動,塑造長安建設成為專業、品質優秀、熱心建築文化公益活動之企業形象.其間並將演講紀錄編輯出書-分別為「跨躍建築新世紀」、「發現建築新表情」兩輯。
’99年活動-「台中望想記」與誠品書店合作,集結各方資源
為台中市的都市文化發展做一記錄與展覽,並製作「台中十大城市空間」光碟5000片,提供給台中市政府及一般大眾,
以資城市文化教育之用,深獲各界肯定。
2000年
協助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劃創系四十週年展覽活動。
籌備「築生文化協會」,以利長期推廣建築文化教育。
2001年
「築生講堂」演講逾百場,並移師台北舉辦,頗受好評。
2002年八月
組團前往西班牙進行15天建築藝術之旅。
2007.04~2007.09
因身體不適進行檢查,證實罹患肺腺癌,於台北台大與台中榮總進行治療。八月間病況轉劇,八月底終至昏迷轉進加護病房,9/4與世長辭,年42歲。
旅遊經歷
1988年秋 日本
1989年秋 歐洲22天半自助旅行
1992年5-8月 美、法、英、日自助旅行
1997年 8/17-8/26東歐(維也納、布拉格)建築之旅
1998年 3/30-4/6 日本建築之旅
1998年秋 日本建築見習團
2002年 8/26-9/9 西班牙建築之旅
2003年 8/24-9/5 築生柏林、德東建築之旅
2004年 11/14-11/20日本建築之旅
2005年 4/17-4/24 日本建築之旅
2005年 7/7-7/16 荷蘭建築之旅
2006年 法瑞建築之旅
2007年 日本建築之旅
以下摘錄的為舒斐出書當時,部分建築界的朋友們對於舒斐的描述:
林芳怡寫關於舒斐
不管是兒時對父親工作的仰慕,或者成長之後對同校建築系同學的創作與學習產生的嚮往,我要說,如果舒斐不是莫名地在心中早已種下對建築的熱情,她不會成為這樣一個「建築人」!
是的,她絕對可稱得上是非科班的建築人。學中文的她,出版了這樣一本書,寫書是個累人的旅程,願意透過寫作進行自我整理,就表示作者對於所面對的題目與素材是充滿情感的。有時候,我常覺得,建築的學校在校門之外,不僅對建築實務的碰觸與實踐是如此,對建築美學的理解欣賞以致於價值觀點的建立,更是如此。
舒斐,就像是一個自學的建築人,她在房地產業找到一條對建築的另類實踐之路,透過編輯刊物、策辦講座、企劃建築旅行,如同一個網絡般,結合了建築圈最生動的人事物。這本書,是她對建築的首次「觀察整理」輸出。
她的文字,不致跌入僵硬生澀的建築技術,也不會過度風花雪月、煽情挑動;她從文學、音樂、藝術等,找到綜合的養份基礎來領會建築空間;落於紙面之際,則企圖抓回當時的感動,並讓它與過往的人文養份之間不斷擺盪交流。
林洲民寫關於舒斐
舒斐,是一個熱愛建築但非建築從業的觀察者。我以一個傳統建築工作者的觀點,所看到在柏林由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猶太紀念博物館(Jurdischer Museum Berlin, 1998),以及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由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於1929年設計的德國館(German Pavilion),是一種可預期的建築人看法。但是,當我在看舒斐這本書的時候,就好像旅行的時候身邊多了一個伴,使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其實就是觀察建築的多面向。
當我看到舒斐一系列非標準建築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觀察視點被打開了。這些年來,我逐漸喜歡上比較自己與其他人,在相同的旅途中,對建築產生不同的新鮮看法,讓我在每日工作之餘,可以讓我跳出一個標準與傳統的建築人的看法,使我在執行建築專業時,能有多深一層甚至是更寬廣的考量。
我佩服舒斐對建築新鮮的看法,她的看法同時打開了我這個傳統的建築人,對建築不同看法的另一視窗。
劉育東寫關於舒斐
用通俗的文字寫建築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過度專業的框框,不知不覺就像老學究,講太多艱澀難懂而且其實也不太重要的細節。舒斐的建築文字發自她在旅行中的建築經驗,體會多少寫多少,其餘的留給研究者,因此能把建築寫得簡單而講究。
用旅行的文字寫建築也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旅行資訊書的陷阱,雖然實用但也缺少了建築詩意,失去了建築人或文化藝術人的理念與感動。舒斐的建築文字雖然也提供作為建築旅行時的參考,但她更想把自己旅行中交織的許多歷史、文學、藝術、人文等等想法,融入在體驗建築的行走過程,聯想多少寫多少,而把旅行俗務留給導遊,因此能把建築旅行寫得理性感性兼具。
寫建築時取材最難,看得必然很多,但容易多而失焦並經常量大而無當。舒斐在行走亞、歐、美洲後,選擇寫德國來講現代,寫日本來講精神,寫西班牙來講風情,其他的國家留給別人,因此能把建築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勾勒得很動人。舒斐把很難寫的建築寫得簡單、寫得好。
曾光宗寫關於舒斐
近年來隨著公民意識的抬頭,人們對於生活週遭的環境開始關心,「建築」這個原本屬於藝術或工程專業範疇的領域,逐漸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此時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一股「建築啟蒙」的氛圍似乎即將孕育而生。
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與建築結緣的舒斐,長期以來扮演著建築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樑。目前她所企劃的台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持續舉辦著演講及參訪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與。在這裡對於建築界而言儼然成為匯集「建築議題」的舞台,為新的建築論述探索方向;相對的對於民眾而言,在此接觸建築,進而嘗試建立起自我的生活意識,這為將來以「環境品質」作為要素之一的成熟公民社會散佈出種子。
這本書同樣蘊含著這些特質,舒斐以一位文學人的觀點與行動力,拉近了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距離。建築人看了可重新激發起沉澱於內心深處的建築思維與理想,一般民眾看了可發現欣賞建築的樂趣,以及無窮的想像。
徐明松寫關於舒斐
建築旅行本就是一個可以窺探地方特色的方式,更何況參觀的是濃縮地方精華或表徵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幾十年來,博物館建築幾乎成為各國推動創意產業的指標性產業,像日本安藤忠雄博物館或美術館蓋到多到還得麻煩TOTO出版社出本「Museum Guide」,更別談古根漢博物館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最後連台灣都無法倖免,因此這幾年當我們出外旅行時,總也不會少了拜訪博物館。不過在拜讀了舒斐系列博物館之旅的流暢隨筆後,有些汗顏,因為非建築背景的她,總是可以在博物館館裡發掘形式背後的內容與不俗的見聞--旅人、異文化的觀察比較。這是一本值得輕鬆閱讀、仔細思考的旅遊文字,今天創意文化談得震天價響,舒斐只是透過她節奏舒緩的筆,呈現出創意文化的核心內容。
以下摘錄的為舒斐出書當時,部分建築界的朋友們對於舒斐的描述:
林芳怡寫關於舒斐
不管是兒時對父親工作的仰慕,或者成長之後對同校建築系同學的創作與學習產生的嚮往,我要說,如果舒斐不是莫名地在心中早已種下對建築的熱情,她不會成為這樣一個「建築人」!
是的,她絕對可稱得上是非科班的建築人。學中文的她,出版了這樣一本書,寫書是個累人的旅程,願意透過寫作進行自我整理,就表示作者對於所面對的題目與素材是充滿情感的。有時候,我常覺得,建築的學校在校門之外,不僅對建築實務的碰觸與實踐是如此,對建築美學的理解欣賞以致於價值觀點的建立,更是如此。
舒斐,就像是一個自學的建築人,她在房地產業找到一條對建築的另類實踐之路,透過編輯刊物、策辦講座、企劃建築旅行,如同一個網絡般,結合了建築圈最生動的人事物。這本書,是她對建築的首次「觀察整理」輸出。
她的文字,不致跌入僵硬生澀的建築技術,也不會過度風花雪月、煽情挑動;她從文學、音樂、藝術等,找到綜合的養份基礎來領會建築空間;落於紙面之際,則企圖抓回當時的感動,並讓它與過往的人文養份之間不斷擺盪交流。
-------------------------------------------------------------------------------------------------------
林洲民寫關於舒斐
舒斐,是一個熱愛建築但非建築從業的觀察者。我以一個傳統建築工作者的觀點,所看到在柏林由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猶太紀念博物館(Jurdischer Museum Berlin, 1998),以及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由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於1929年設計的德國館(German Pavilion),是一種可預期的建築人看法。但是,當我在看舒斐這本書的時候,就好像旅行的時候身邊多了一個伴,使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其實就是觀察建築的多面向。
當我看到舒斐一系列非標準建築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觀察視點被打開了。這些年來,我逐漸喜歡上比較自己與其他人,在相同的旅途中,對建築產生不同的新鮮看法,讓我在每日工作之餘,可以讓我跳出一個標準與傳統的建築人的看法,使我在執行建築專業時,能有多深一層甚至是更寬廣的考量。
我佩服舒斐對建築新鮮的看法,她的看法同時打開了我這個傳統的建築人,對建築不同看法的另一視窗。
-------------------------------------------------------------------------------------------------------
劉育東寫關於舒斐
用通俗的文字寫建築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過度專業的框框,不知不覺就像老學究,講太多艱澀難懂而且其實也不太重要的細節。舒斐的建築文字發自她在旅行中的建築經驗,體會多少寫多少,其餘的留給研究者,因此能把建築寫得簡單而講究。
用旅行的文字寫建築也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旅行資訊書的陷阱,雖然實用但也缺少了建築詩意,失去了建築人或文化藝術人的理念與感動。舒斐的建築文字雖然也提供作為建築旅行時的參考,但她更想把自己旅行中交織的許多歷史、文學、藝術、人文等等想法,融入在體驗建築的行走過程,聯想多少寫多少,而把旅行俗務留給導遊,因此能把建築旅行寫得理性感性兼具。
寫建築時取材最難,看得必然很多,但容易多而失焦並經常量大而無當。舒斐在行走亞、歐、美洲後,選擇寫德國來講現代,寫日本來講精神,寫西班牙來講風情,其他的國家留給別人,因此能把建築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勾勒得很動人。舒斐把很難寫的建築寫得簡單、寫得好。
-------------------------------------------------------------------------------------------------------
曾光宗寫關於舒斐
近年來隨著公民意識的抬頭,人們對於生活週遭的環境開始關心,「建築」這個原本屬於藝術或工程專業範疇的領域,逐漸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此時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一股「建築啟蒙」的氛圍似乎即將孕育而生。
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與建築結緣的舒斐,長期以來扮演著建築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樑。目前她所企劃的台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持續舉辦著演講及參訪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與。在這裡對於建築界而言儼然成為匯集「建築議題」的舞台,為新的建築論述探索方向;相對的對於民眾而言,在此接觸建築,進而嘗試建立起自我的生活意識,這為將來以「環境品質」作為要素之一的成熟公民社會散佈出種子。
這本書同樣蘊含著這些特質,舒斐以一位文學人的觀點與行動力,拉近了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距離。建築人看了可重新激發起沉澱於內心深處的建築思維與理想,一般民眾看了可發現欣賞建築的樂趣,以及無窮的想像。
-------------------------------------------------------------------------------------------------------
徐明松寫關於舒斐
建築旅行本就是一個可以窺探地方特色的方式,更何況參觀的是濃縮地方精華或表徵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幾十年來,博物館建築幾乎成為各國推動創意產業的指標性產業,像日本安藤忠雄博物館或美術館蓋到多到還得麻煩TOTO出版社出本「Museum Guide」,更別談古根漢博物館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最後連台灣都無法倖免,因此這幾年當我們出外旅行時,總也不會少了拜訪博物館。不過在拜讀了舒斐系列博物館之旅的流暢隨筆後,有些汗顏,因為非建築背景的她,總是可以在博物館館裡發掘形式背後的內容與不俗的見聞--旅人、異文化的觀察比較。這是一本值得輕鬆閱讀、仔細思考的旅遊文字,今天創意文化談得震天價響,舒斐只是透過她節奏舒緩的筆,呈現出創意文化的核心內容。
林芳怡寫關於舒斐
不管是兒時對父親工作的仰慕,或者成長之後對同校建築系同學的創作與學習產生的嚮往,我要說,如果舒斐不是莫名地在心中早已種下對建築的熱情,她不會成為這樣一個「建築人」!
是的,她絕對可稱得上是非科班的建築人。學中文的她,出版了這樣一本書,寫書是個累人的旅程,願意透過寫作進行自我整理,就表示作者對於所面對的題目與素材是充滿情感的。有時候,我常覺得,建築的學校在校門之外,不僅對建築實務的碰觸與實踐是如此,對建築美學的理解欣賞以致於價值觀點的建立,更是如此。
舒斐,就像是一個自學的建築人,她在房地產業找到一條對建築的另類實踐之路,透過編輯刊物、策辦講座、企劃建築旅行,如同一個網絡般,結合了建築圈最生動的人事物。這本書,是她對建築的首次「觀察整理」輸出。
她的文字,不致跌入僵硬生澀的建築技術,也不會過度風花雪月、煽情挑動;她從文學、音樂、藝術等,找到綜合的養份基礎來領會建築空間;落於紙面之際,則企圖抓回當時的感動,並讓它與過往的人文養份之間不斷擺盪交流。
-------------------------------------------------------------------------------------------------------
林洲民寫關於舒斐
舒斐,是一個熱愛建築但非建築從業的觀察者。我以一個傳統建築工作者的觀點,所看到在柏林由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猶太紀念博物館(Jurdischer Museum Berlin, 1998),以及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由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於1929年設計的德國館(German Pavilion),是一種可預期的建築人看法。但是,當我在看舒斐這本書的時候,就好像旅行的時候身邊多了一個伴,使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其實就是觀察建築的多面向。
當我看到舒斐一系列非標準建築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觀察視點被打開了。這些年來,我逐漸喜歡上比較自己與其他人,在相同的旅途中,對建築產生不同的新鮮看法,讓我在每日工作之餘,可以讓我跳出一個標準與傳統的建築人的看法,使我在執行建築專業時,能有多深一層甚至是更寬廣的考量。
我佩服舒斐對建築新鮮的看法,她的看法同時打開了我這個傳統的建築人,對建築不同看法的另一視窗。
-------------------------------------------------------------------------------------------------------
劉育東寫關於舒斐
用通俗的文字寫建築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過度專業的框框,不知不覺就像老學究,講太多艱澀難懂而且其實也不太重要的細節。舒斐的建築文字發自她在旅行中的建築經驗,體會多少寫多少,其餘的留給研究者,因此能把建築寫得簡單而講究。
用旅行的文字寫建築也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旅行資訊書的陷阱,雖然實用但也缺少了建築詩意,失去了建築人或文化藝術人的理念與感動。舒斐的建築文字雖然也提供作為建築旅行時的參考,但她更想把自己旅行中交織的許多歷史、文學、藝術、人文等等想法,融入在體驗建築的行走過程,聯想多少寫多少,而把旅行俗務留給導遊,因此能把建築旅行寫得理性感性兼具。
寫建築時取材最難,看得必然很多,但容易多而失焦並經常量大而無當。舒斐在行走亞、歐、美洲後,選擇寫德國來講現代,寫日本來講精神,寫西班牙來講風情,其他的國家留給別人,因此能把建築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勾勒得很動人。舒斐把很難寫的建築寫得簡單、寫得好。
-------------------------------------------------------------------------------------------------------
曾光宗寫關於舒斐
近年來隨著公民意識的抬頭,人們對於生活週遭的環境開始關心,「建築」這個原本屬於藝術或工程專業範疇的領域,逐漸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此時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一股「建築啟蒙」的氛圍似乎即將孕育而生。
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與建築結緣的舒斐,長期以來扮演著建築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樑。目前她所企劃的台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持續舉辦著演講及參訪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與。在這裡對於建築界而言儼然成為匯集「建築議題」的舞台,為新的建築論述探索方向;相對的對於民眾而言,在此接觸建築,進而嘗試建立起自我的生活意識,這為將來以「環境品質」作為要素之一的成熟公民社會散佈出種子。
這本書同樣蘊含著這些特質,舒斐以一位文學人的觀點與行動力,拉近了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距離。建築人看了可重新激發起沉澱於內心深處的建築思維與理想,一般民眾看了可發現欣賞建築的樂趣,以及無窮的想像。
-------------------------------------------------------------------------------------------------------
徐明松寫關於舒斐
建築旅行本就是一個可以窺探地方特色的方式,更何況參觀的是濃縮地方精華或表徵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幾十年來,博物館建築幾乎成為各國推動創意產業的指標性產業,像日本安藤忠雄博物館或美術館蓋到多到還得麻煩TOTO出版社出本「Museum Guide」,更別談古根漢博物館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最後連台灣都無法倖免,因此這幾年當我們出外旅行時,總也不會少了拜訪博物館。不過在拜讀了舒斐系列博物館之旅的流暢隨筆後,有些汗顏,因為非建築背景的她,總是可以在博物館館裡發掘形式背後的內容與不俗的見聞--旅人、異文化的觀察比較。這是一本值得輕鬆閱讀、仔細思考的旅遊文字,今天創意文化談得震天價響,舒斐只是透過她節奏舒緩的筆,呈現出創意文化的核心內容。
Re: 再見了,舒斐
台中「理想國社區」隊長 寫:關於楊舒斐
.........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長安建設「築生講堂」策劃負責人。從台中「理想國社區」的行銷企劃工作開始,到「築生講堂」的籌建策劃,......
這個改變臺灣房地產視野的一個"傳奇"
當年的創立者或許不敵市場的殘酷
但那一批人卻散播出特別的住宅/社區/經濟/建築觀點給後進去延伸發想
他們也散至各地開花結果
也是為何臺灣的房地產經營學一直是台中的強項....
Re: 再見了,舒斐
台鼎建設的白錫旻確實是敢做夢的建築人memey1218 寫: 當年的創立者或許不敵市場的殘酷
但那一批人卻散播出特別的住宅/社區/經濟/建築觀點給後進去延伸發想
他們也散至各地開花結果
也是為何臺灣的房地產經營學一直是台中的強項....
雖然最後還是不敵市場的現實
但我認為他敢於做夢的個性
影響了不少的人
像楊小姐也是其中之一
人最怕沒有夢想
活著卻像一個死人般
我欣賞敢於做夢的建築人
理想國雖商業化了
但還是隱約感受曾經的感動
晚上漫步其上
想想過往
都是建築人的夢
楊小姐 安息
淑斐
謝謝妳的鞭策...........
artai
淑斐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她也是真建築的核心會員,
以經營策畫為專長的淑斐,面對真建築這些步調緩慢
的學者跟忙碌的建築師,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我看真建築倒社算了!!",發聵振聾之舉,鞭策
著、刺激著真建築再辛苦也撐了過來。
真建築跟築生講堂幾乎是同一個時間創立的孿生兄弟
,創設初期,更蒙淑斐與長安建設慷慨提供場地及設
備,讓中部建築人比其它人享有更多的幸福。
這段期間,真建築的朋友們無不陪著淑斐打氣、祈禱
,直到她終於要放開大家的手,繼續她的另一段旅行
...。
謹代表真建築所有朋友,跟我們最重要的核心會員說
.....淑斐,謝謝妳,一路好走。
謝謝妳的鞭策...........
artai
淑斐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她也是真建築的核心會員,
以經營策畫為專長的淑斐,面對真建築這些步調緩慢
的學者跟忙碌的建築師,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我看真建築倒社算了!!",發聵振聾之舉,鞭策
著、刺激著真建築再辛苦也撐了過來。
真建築跟築生講堂幾乎是同一個時間創立的孿生兄弟
,創設初期,更蒙淑斐與長安建設慷慨提供場地及設
備,讓中部建築人比其它人享有更多的幸福。
這段期間,真建築的朋友們無不陪著淑斐打氣、祈禱
,直到她終於要放開大家的手,繼續她的另一段旅行
...。
謹代表真建築所有朋友,跟我們最重要的核心會員說
.....淑斐,謝謝妳,一路好走。
轉貼吳光庭老師的悼文
轉貼吳光庭老師的悼文
每次芳怡寫mail告訴大家舒斐的狀況,我看完就刪除,不敢也不想再多看,
原因是不捨.如今舒斐走了,我們應就舒斐生前未竟之志尤其是建築演講
之事,至少辦個幾場紀念演講及一場追思會,感謝她短短的人生為社會所做的貢獻.
這是我個人建議,請參考.至於其後事若有我可幫忙之處再請告知.告別式日期一
旦確定亦請告知.謝謝.
吳光庭
每次芳怡寫mail告訴大家舒斐的狀況,我看完就刪除,不敢也不想再多看,
原因是不捨.如今舒斐走了,我們應就舒斐生前未竟之志尤其是建築演講
之事,至少辦個幾場紀念演講及一場追思會,感謝她短短的人生為社會所做的貢獻.
這是我個人建議,請參考.至於其後事若有我可幫忙之處再請告知.告別式日期一
旦確定亦請告知.謝謝.
吳光庭
轉貼廖偉立建築師的悼文
轉貼廖偉立建築師的悼文
舒斐:
一路慢走,謝謝妳
對台灣建築界的熱心與貢獻,人雖然走了,不見了,
但餘溫還在,有點不捨...但,請一路好走,順風..
偉立2007/9/4 敬上
舒斐:
一路慢走,謝謝妳
對台灣建築界的熱心與貢獻,人雖然走了,不見了,
但餘溫還在,有點不捨...但,請一路好走,順風..
偉立2007/9/4 敬上
轉貼羅時瑋老師的悼文
轉貼羅時瑋老師的悼文
昨天下午去看她
告訴她好多朋友關心她
請她繼續加油
在旁還有顏名宏
當時昏迷指數是3
只能靠管子呼吸
看了好傷心
沒想到不到十二小時她就走了
認識她大概十年吧
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東海那年請她幫忙辦創系四十週年活動
沒有她是不可能辦成的
這十年她一個人竟然串起整個建築圈
我們真的該好好感謝她 也紀念她
時瑋
昨天下午去看她
告訴她好多朋友關心她
請她繼續加油
在旁還有顏名宏
當時昏迷指數是3
只能靠管子呼吸
看了好傷心
沒想到不到十二小時她就走了
認識她大概十年吧
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東海那年請她幫忙辦創系四十週年活動
沒有她是不可能辦成的
這十年她一個人竟然串起整個建築圈
我們真的該好好感謝她 也紀念她
時瑋
轉貼中原室設系余崇齡老師的悼文
轉貼中原室設系余崇齡老師的悼文
阿奇:
真的難過得無法形容
這是幾天前寄給曾光宗的信
或許也該寄給你
------------------------------------------------------------------------------------
曾老師你好:
關於舒斐
照您的信息而言
再大的不捨及傷悲都於事無補了
我在接到信息後
寫給跟我較熟的幾位姐妹們的信
是我的心緒及追憶
悲傷和眼淚之餘
我想為她做些有意義的事更是必須
目前我個人有個想法
我把它說出來
請你給點意見
我們應該幫她這幾年所做的努力及成果作紀錄
例如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關於她個人、講堂課程、建築之旅等
關於她個人的部份
當然就要由她親近的家人或同學等人來作
關於講堂課程
當然要由台中方面有比較完整去上課的學員來作
關於建築之旅
則可由我們參加旅行的團友來作
個人或團體都可以
不過應該都要有學員或團友的主筆或參予才會更有意義
〈不要祇有帶領的老師來寫〉
但真的要有人去作
尤其需要統籌者
我有這樣的想法和意願
但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也怕時間及能力不足
若說大家都忙
這事當然也不是急於一時
不過還是應該及早開始較好
若說提議發起的人--我
應該要當至少先開始去做的人
那嚜我想我對於2006法瑞之旅的資料整理得較好
可以從那次旅行的紀錄開始
但關於寫作及建築資料等
仍需請帶領的施老師及各位建築學者多多幫忙及指導才行
如果能夠得到所有好朋友們的支持
大家分工並行那是最好的
我再打電話給你吧
余崇齡
阿奇:
真的難過得無法形容
這是幾天前寄給曾光宗的信
或許也該寄給你
------------------------------------------------------------------------------------
曾老師你好:
關於舒斐
照您的信息而言
再大的不捨及傷悲都於事無補了
我在接到信息後
寫給跟我較熟的幾位姐妹們的信
是我的心緒及追憶
悲傷和眼淚之餘
我想為她做些有意義的事更是必須
目前我個人有個想法
我把它說出來
請你給點意見
我們應該幫她這幾年所做的努力及成果作紀錄
例如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關於她個人、講堂課程、建築之旅等
關於她個人的部份
當然就要由她親近的家人或同學等人來作
關於講堂課程
當然要由台中方面有比較完整去上課的學員來作
關於建築之旅
則可由我們參加旅行的團友來作
個人或團體都可以
不過應該都要有學員或團友的主筆或參予才會更有意義
〈不要祇有帶領的老師來寫〉
但真的要有人去作
尤其需要統籌者
我有這樣的想法和意願
但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也怕時間及能力不足
若說大家都忙
這事當然也不是急於一時
不過還是應該及早開始較好
若說提議發起的人--我
應該要當至少先開始去做的人
那嚜我想我對於2006法瑞之旅的資料整理得較好
可以從那次旅行的紀錄開始
但關於寫作及建築資料等
仍需請帶領的施老師及各位建築學者多多幫忙及指導才行
如果能夠得到所有好朋友們的支持
大家分工並行那是最好的
我再打電話給你吧
余崇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