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談建築系學生的出路,大學新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涯

發表於 : 2012-03-27, 14:39
Beenkkk
談建築系學生的出路,大學新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涯

在較短的工作年限裏面,個人透過觀察和討論,初步整理了以下建築系學生的未來發展的成功模式,由於這些模式不一定是我實踐而得,如有不足的地方請大家指正。由於我就讀的是東海建築系,因此大學的規劃可能就是以五年制且重視設計的課程方式來進行說明。一般來說進入了建築系,就要立定一個志向,並想辦法達成,但大學新人怎麼知道建築系的出路呢,依據個人的觀察,我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建築設計大師模式:
對許多愛好設計的人來說,成為一個建築設計大師是一個夢想,那建築設計大師要如何養成呢?未來的發展性如何呢,請參考以下說明:

(一)建築大師的養成:

A.大學時代的課程安排:

1.要成為建築設計大師,那設計課即為大學時代的重點科目,設計的作品應力求活潑及比較具有主體性或實驗性質,讓人家眼睛一亮的,設計的邏輯性要比較嚴謹看待,每一個作品要詳細留檔,并隨時整理到作品集中,以方便未來申請學校的作品集有素材可用。
2.除了設計課外,應該也要重視外語課程,外語以你未來要出國念研究所的外語為主,並且及早拿到託福及GRE的好成績。
3.如果有餘力的話,及早找尋未來出國留學的學校,多跟學長姐討論,或師長討論,看你中意的學校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及早將自己變成那種類型的人。

B.研究所的安排:

要變成建築設計大師,那肯定要英國、美國、等主要有名國家的著名學府啦,重點是學校名稱一定要好聽,而是Urban還是Architecture還是什麽其他的類組,可以看錄取率和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如果一時之間沒辦法上最好的學校也不要氣餒,可以先上該國的一般學校再想辦法轉校,如果經濟情況不許可那也可以用台灣的研究所作為過渡的跳板。

C.到研究所畢業後,必須在該國的著名公司工作個一兩年,該公司的名氣一定要夠響亮。

(二)爲什麽要作以上的安排呢,我的理論基礎如下:

A、建築設計是需要經驗和實踐才能夠不斷淬煉出最精純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因此建築設計大師必須要有大量的指標性項目供其揮灑創意,在不斷的設計磨練的過程中自成一格。

B、放眼世界,現在有可能在較年輕的情況下主持指標性項目設計的地方,就是新興市場,這些地區的設計人才相對缺乏,但指標性項目較多。

C、要進入新興市場的國際設計公司擔任主要設計師,必須有好的頭銜,相對于建築師這種專業證照而言,好的學歷和有名的事務所工作經驗是比較能夠舉世通用的,因此建議將心力放在學歷的取得上,而不要先考證照。

(三)建築設計大師的未來:

A、短期而言,建築設計大師將成為事務所的方案設計主力人員,主要的工作會是針對建築物的造型,及主要的空間配置進行設計,設計的深度可能就是到達竟圖案的深度而已,因此在這個階段必須盡速學習不同指標性項目的配置方式,並另外自動自發的學習建築設計的相關技術知識,如果有餘力的話就設法取得建築師或相關技師的證照。

B、中期而言,建築設計大師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會累積不少指標性項目的設計作品,這時候假設回台灣,可以選擇較大型的事務所,有承接國內外重點工程的設計業務的公司,這樣建築設計大師的過往指標性項目的設計經驗將會有不小的幫助,另外就是持續待在國外的主要設計公司駐新興國家的辦事處,一路升上去成為設計總監;另外一條路是自行開業,此時建築設計大師假設尚未取得證照,則只能開設計諮詢公司,這樣必須在你執行業務的地區找尋有執業證照的夥伴,這位夥伴應該是有證照但沒有顯赫的學經驗的持證建築師,這樣會互補,當然如果建築設計大師有取得證照當然就更好了。

C、長期而言,建築設計大師如果在某大公司上班,將會成為該設計公司的合夥人,如果是自行開公司,將會是在各新興國家都有業務處(根據地可能在台灣或某一個其他國家)的設計公司主持人。

二、地區建築師模式:

有證照的建築師和沒證照的建築設計師最大的差異,就是設計案的“冠名權”,無論是誰設計的,在各個官方文件上一定是出現簽證建築師的名字,所以長期下來對建築師的知名度累積將會有不小的幫助;第二個差異是取得建築師等於是有了投標政府工程的門票,可以名正言順的進行重點公共工程的竟圖案,累積知名度;第三個優勢會是當地法規的熟練程度,由於建築法規有相當的行政裁量空間,對當地法規的熟悉程度有助於申請政府相關建築許可證照時有不小的便利性,或可以創造更多的基地開發價值,這也有助於拓展業務的來源。

(一)地區建築師的養成:

A.大學時代的課程安排:

1.要成為地區建築師,在大學時代課程要並重,也就是設計課與建築技術相關課程和法規課程要並重,另外應抽時間于高年級開始準備建築師考試。

2.由於建築師如果有一定的學歷仍會對未來的業務有所加分,因此地區建築師仍應該就讀研究所,首選是就讀國內的知名研究所,在就讀研究所時順便將建築師考上,並在研究所時開始接觸業界的案子(以打工或接CASE的形式)累積國內建築設計經驗和一些業界的人脈;當然有餘力出國也是可以,但切記可以在短期內考上建築師,並且在完成學業後盡速歸國以爭取時間,可以較早期進入地區市場。

(二)爲什麽要作以上的安排呢,我的理論基礎如下:

A、有句話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在建築師這種專業技術服務業裏面也是如此,要成功必須把握每一次作品的機會,展現最好的服務品質,這些服務品質包含了“出圖快、造價省、有理念、圖紙品質優良、服務態度良好、創造效益高”等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服務裏面累積口碑及人脈,像大樹一樣扎根于地區市場的土地上。

B、爲了可以儘量在戲棚下站得久,取得更多的地區市場的表現機會,因此儘量早出來當地市場開始積累是很重要的。

C、當然在當地市場扎根的過程中,戲棚下站得最久的人不一定是位置卡的最好的,因此可能站得很久還不如站的很巧的,至於如何站的巧,老實說我不知道,但請記得在每件事情做的時候要把握機會,並放聰明一點,這樣可能會有點幫助。

(三)地區建築師的未來:

A、短期而言,建議地區建築師先進入小型事務所學功夫,把送照和施工兩塊弄熟,之後慢慢可以往中大型事務所發展,以爭取參與指標性項目的機會。

B、中期而言,地區建築師的發展可以選擇繼續上班或是自行開業,再繼續上班的情況下就會慢慢的變成事務所的設計經理,統籌一個設計案;在自行開業的情況下,首先在業務拓展尚未開花結果的情況下,會先做一陣子其他中小型事務所的設計代工分包,以及會有部份自己的業務,並兼著投各個竟圖案累積知名度,待慢慢開花結果後,代工的案子會少,自己的案子會多。

C、長期而言,地區建築師如果在某大公司上班,將會成為該設計公司的合夥人,如果是自行開公司,將會成為該地區的著名建築師,此時可以思考與國外建築團隊的合作,成為國外建築團隊共同投標國內項目的國內合作建築師。

三、公務人員模式:

公務人員模式的準備方式比較接近上述的地區建築師模式,可以相互引用,另外根據開缺的統計,土木類的公務人員名額開缺比建築類的多,可以在補習時有餘力的話多準備一點。

至於供各位人員的未來發展之路,老實說我沒有經驗,所以只是想像的,可能就是有安穩退休,或是持續在事務官上繼續升遷,或是轉成政務官等模式吧,至於如何做,請諮詢是已經是公務人員的學長姐。

四、室內設計或景觀設計:

可以依據上述的建築設計大師或地區建築師的模式,自行將“建築”換成“室內”或“景觀”加以引用,另外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仍有不同與建築設計的地方,如室內設計牽涉到色彩燈光或軟裝布藝等的區塊也很多,景觀設計牽涉到花期和養護等問題要有一定的專業,必須要自己多充實。

五、大學教授模式:

要成為大學教授,首先要立定志向,看你要去當哪個大學的教授,接下來進行案例研究,看看這個大學的教授主要都是什麽養成背景的,然後你就要取得類似的養成背景;假設這間大學的教授都是國外知名學府歸國的,那你就要是國外知名學府歸國的,假設這間學校的教授都是自己內部養成的,那你就要進這間學校並且當主要人物的研究生,會這樣安排的理論基礎是: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學風走向,因此可以透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教授的養成背景來判斷這間學校的學風走向,那當然想進去的話就要符合這間學校的學風囉。

至於大學教授的未來發展之路,我因為沒有經驗也不太清楚,可能就是要提報研究案,升等等等,進一步資訊請諮詢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師長或學長姐。

六、其他設計類模式:

如3D設計、動畫設計、出版設計、工業設計、美工設計、專業軟體設計(如AUTOCAD、REVIT)等其他設計類也是可以轉換的走向,但因為這些設計還牽涉到其他更不同類型的設計專業,如工業設計可能牽涉到材料學、模具、機構設計等,所以還要增加其他專業,建議如果要轉其他設計類的話,在大學部可以讀建築,在研究所要選其他專業類科來充實相關專業知識。

七、有沒有必殺版的完全體:答案是有的,要怎麼作才能變成完全體呢?

A、大學的時代:

1、大學時代要重視設計,要時時看大師的作品,並作Case Study並要實際參觀國內外的設計佳作;另外要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設計哲學,設計分數儘量拿高。
2、除了設計以外,各種技術課程(結構、環控等)都要重視,最好的話所有的技術課程都要可以在75分以上並融會貫通。
3、請特別注意自己的成績單,如果要申請好學校的話,成績最好在全班排名的20%以前,並于閒暇時候就先開始準備作品集了。
4、要修比較多的英文課,並撥點時間準備託福和GRE的考試,不過真正系統性的補習在真正要考的6個月前再展開。
5、大三以後記得要去報名補習班,在大四大五的時候先把建築師的所有科目都已經複習一遍了,這樣的話在一畢業就可以開始全力衝刺考建築師,如果有些學校大三以後可以報名建築師考試的,記得要先去考。
6、大四暑假時,大四以前的作品已經做好作品集了,並且已經詢問過學長,要申請的學校重視作品集的哪一部份,重點性的進行加強,而大五的畢業設計,記得要在內容方面針對申請學校的特色進行重點式的加強,因為畢業設計可能佔有作品集的重大篇幅,另外畢業設計的方向請記得由大三下學期開始留意。
7、大五做完畢業設計就考託福和GRE。

B、剛出社會:

1、趕快將申請國外知名學府的作品集整理好,買簡章,寫推薦信,爭取機會先投遞一次。由於常春藤名校不一定一次可以投上,因此預計花三年進行投遞,所以要先頭一次看情況對於自己的資歷及作品集進行後續優化的評估。
2、如果要當兵的話就快點當兵,因為現在當兵很短;不過最好役期可以選在投遞作品集後等通知的那段時間,最好役期裏面在新訓完成時剛好接上考國家公務員和建築師,然後請公假出去考試。由於建築師不一定可以一次考上,所以一樣爭取在三年內考上,所以要先考一次看自己的實力在哪裡。
3、當完兵後,找一個薪水低,做雜事,但是比較彈性的小事務所工作,因為小事務所做雜事學得多;時間彈性是因為在工作的前三年主要目標是常春藤名校和建築師都拿到,要有比較多的準備時間;薪水低是因為如果要時間彈性,又有可能只工作一兩年就出國念書,當然薪水就會低。
4、接下來看是先申請到學校還是先考上建築師,最好的情況是兩者相差不要到一年,而且以先申請到學校為主。
5、假設申請上學校,並考上建築師,這樣第一階段就完成了,剩下來比較多的空餘時間,然後在由建築系畢業6年之內,剩餘的時間要做什麽呢?我整理一些東西如下:

C、完成第一階段後的工作:

1、先確定自己要在台灣發展還是國外發展,如果在台灣發展就必須在國外學成後兩年歸國,開始執行業務占位子,累積人脈。如果在國外發展那要在國外爭取到有名的事務所學到一定程度後爭取外派中國或是中東等開發中國家,以快速累積大項目的資歷。
2、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多和不同領域的人接觸,交朋友,因為你的業主會由不同領域的人介紹而來,最好另一半也是精心挑選過的,可以給與你業務及財務的支持。
3、設計得好或會跑照不見得事務所經營的下去,收賬和成本管理、財務管理才是事業做大的根本,請儘量撥點時間讓自己有概念,或是在第一階段後再去讀個Part Time的商管學位,也可以認識更多人。
4、吧去PUB的時間省下來做競圖,爭取曝光的機會,累計知名度。但是建築考察的時間跟費用是不能省的。
5、去大學或技術院校兼課,一個國外知名大學的建築師如果又是教授,那價值感是不同的。
6、無論如何吧自己的學歷(世界知名)、資歷和證照都取得,這只是一個平臺,更重要的是自己對環境的熱愛,不要在以上的過程裏面迷失了對營造優質環境的初衷,因為最後執行業務的成品好壞與個人的理念有重大的關係。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尚有許多疏漏,請大家謹慎參考,也希望有經驗的人不吝提出意見。

Re: 談建築系學生的出路,大學新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涯

發表於 : 2012-03-29, 01:53
chillywilly
I really don't think you can formulating nor industrializing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as such. Why can't someone just practice for the love of it and regardless what path you take? Education is a sandbox to test fit your passion, not a platform for your ambition.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is an endless exercise of combination of one's heart and mind, it should not be thought as a way for success.

Re: 談建築系學生的出路,大學新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涯

發表於 : 2012-03-30, 09:43
Beenkkk
華人有一個習俗,就是讓小孩“抓周”,現在商場裏面會規劃小朋友的職業體驗營,就是讓小朋友知道哪些產業在做什麽,這就是讓小朋友先期知道各種未來的道路,讓他做判斷和選擇,因此我的文章有一點像“抓周”的功能,讓大學新人可以思考他的興趣在哪裡,道路怎麼走,協助他做判斷,當然不照這些模式走也是可以的。

我完全同意您的觀點,不只是建築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應該是儘量的發揮個人的天賦及能力,並且大學教育應重在個人興趣的發揮,而不應只像加工廠一樣吧進來的學生加工成特定專業的技術員。

我不知道其他國家的情況,但在台灣與中國,學生往往沒辦選擇他們喜歡的學校及科系,一方面是因為家長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仍然有類似聯考排序的制度(即使台灣已經推展多元入學了),因此假設一個學生很有建築的才華,但是成績非常不好(比如說數學很差),他不一定有資格入學比較老牌的設計院校,這個問題,假設所有的學校所有的名額都可以只要求最低成績標準即可申請入學,而熱門的校系也有充裕的入學名額,才有可能做到大家自由的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校及系所。

因此假設有位同學僅僅是分數到了才選擇建築系,那他所思考的就會是以“未來怎麼辦”為主,而不會是“我的建築理想”為主,但這種類型的人在建築系裏面,可能會佔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我認為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以“愛與熱情”對待他的建築生涯。在此情況下,對於現實的考量會壓過他對於建築的理想。

Re: 談建築系學生的出路,大學新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涯

發表於 : 2012-03-30, 12:33
Beenkkk
2012-3-30補充開發商模式:
由於我個人是在開發商工作,最近有些朋友問我開發商的工作內容及能力是什麽,因此我就先補充一些觀察,我原本沒寫開發商模式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是混的很好的案例,不一定有參考價值。

一、開發商的能力要求及工作類型:開發商是一個多元整合的工作,因此成立一家開發商,裏面一定會有以下四種能力的部門或人員來維持項目運作:
1、規劃及整合:這部份是開發商的核心能力,就是看到土地原料的價值,然後加以加工出售,規劃能力就是能夠一眼看出這片土地能夠做什麽;整合能力就是能夠對所有資源進行集成(土地取得、建築行政、權利整合、設計、施工、營銷、財務、融資)來推進項目,這部份創造的價值占整個項目的50%
2、財務和融資:三軍作戰糧草先行,房地產是吃錢的怪獸,是標準的資本密集產業(而不是技術密集產業,因為應用的都是成熟技術),財務規劃要對項目的資金來源,資金到位時間和自有資金的杠杆比例進行規劃,融資策略是具體執行資金到位計劃,要多少的自有資金,多少銀行融資,多少股東借款,多少投資基金,多少預售收入,是否能夠資金如期到位,不如預期時怎麼調錢,這部份創造的價值占項目比例的20%,好的財務規劃將會大大的增加項目的盈利。
3、市場及銷售:市場面就是進行詳細策劃,確定項目的詳細產品方向,銷售策略就是將產品進行包裝和行銷,讓產品去化速度快,這部份對於項目的價值大概占了15%,好的銷售策略會帶來快速的回款及較高的售價,對項目盈利會很有幫助。
4、技術及工程:這部份屬於建造執行面,大概也占全體項目的15%的價值,又分為以下3個部份。
A、採購與發包:這部份大概占全體項目的10%的價值,開發商就是買工程、買設計、發錢,所以好的採購發包策略是很重要的,好的採購發包策略會大大減省項目的成本。
B、設計及製圖:這裡所謂的設計,是指工程製圖而言,不是方向性的設計(方向性的設計屬於1、規劃及整合),就是把圖紙畫好,畫全,畫對;由於業務多半是建築師及設計師負責,因此這部份占全體項目價值的3%,質量好的圖紙會對工程成本控制有幫助。
C、工程管理:進行現場管理監造,這部份占全體項目價值的2%,由於工程多半是外包給營造廠,所以對於開發商本身比重較低(除非是開發商兼營營造廠),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對整個項目進展會有貢獻。此部份的工程管理不是指“工程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屬於1、規劃及整合”,而是專指“現場工程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二、開發商的工作內容及比例:開發商需要身段柔軟而整合協調能力強的人才,因為他的工作時間比例如下:
1、做實際的工作:5%
2、做雜務(文書、總機、接待、快遞):25%
3、凝聚共識,溝通協調:70%
三、要怎麼樣進入開發商之路:
我不建議學生一開始就立志做開發商,因為開發商要管承包商,如果什麽都不懂就去開發商,那肯定管不好承包商的,所以要在承包商(設計、工程)做一陣子,再進入開發商。進入開發商會分以下三個階段:
1、技術型:假設沒有背景或資本的人,一開始進入開發商,將選擇上述一、的4種專業路徑進入開發商的公司內工作,而技術性的工作比較屬於上述的一、2.3.4的開發商工作類型,其中又會有以下3個層次。
A、技術人員:剛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員,知道該專業的操作技術,並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執行管理業務及技術工作。
B、部門主管:擁有該專業的整個產業流程概念,能夠在該專業裏面架構完成生產線,完成管理及技術工作。
C、高級(跨部門)主管:擁有兩個以上的專業,能夠架構兩個以上專業方向的生產線,因此可以進行跨部門協調工作。

2、人脈型:做到一定程度後,因為開發商接觸面比較廣,因此將會變成利用人脈進行投資開發的機會中介,以及利用人脈進行資源整合的工作,此部份的工作性質比較接近上述的一、1、的開發商核心價值。

3、資本型:累積資本以後,就會機會變成投資人,這樣就是當出資者,委託專業人員進行房地產開發工作。

Re: 談建築系學生的出路,大學新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涯

發表於 : 2012-03-31, 11:44
elusive
很有趣的兩個不同觀點,
建築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確無法用單一的觀點去歸納分類,
但就像建築本身這門複雜的學問,
我們總是盡可能地以各種方式去接近、了解它。
相信每一種觀點都能幫助年輕人更看清楚自己未來的路。

我自己就是屬於對建築充滿「愛與熱情」的人,
自中學時代有意識以來便一心一意想要唸建築。
但從「喜歡建築」經歷「學習建築」,到「實踐建築」,
過程中歷經了許多挫折與身心的考驗。
自己的感想是,對一件事有熱情是很好的開始,
但真正困難的是你如何將它在現實中落實,
很多人往往在落實的過程中被現實給打敗而放棄,熱情也跟著消失。

建築是個「感性」與「理性」必須兼具的事情,
有個浪漫的理想情懷是很重要的內在支撐,
但如何在現實中清楚自己的定位並真正實現,
便要很理性嚴肅地分析思考。
而現實是很殘酷的,你若無法克服現實的問題,
再怎麼浪漫的情懷也只是空想。

建築人生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對話的過程,
會有許多懷疑與不確定,但總是要不斷去嘗試、去做、去思考,
才會慢慢地愈來愈接近最初的理想,
歷練這些過程,心靈也會更加豐富與成長。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