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Stan Allen - 未來博物館 需跨領域想像

發表於 : 2006-04-20, 08:15
filip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 ... 17,00.html

史坦艾倫:未來博物館 需跨領域想像
丁榮生/台北報導  (20060420)

建築師能想像未來博物館嗎?下周3故宮的「未來博物館座談會」邀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長史坦.艾倫來台,他指白牆博物館早就遭藝術家的「新媒材藝術」衝擊而不堪承受,近年新展覽空間「黑箱」則迅速崛起,有人預測「數位空間」已主掌大局,他認為博物館新局需跨領域投入想像。

艾倫(Stan Allen)也將在下周2晚間7點於北市徐州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演講「設計的戰略與戰術」,以他的作品印證新觀點,故宮演講主題為「21世紀的博物館空間:由白牆到黑箱及其超越」。

艾倫是少數學術與執業兼顧、建築與景觀並進的設計者,他最新的設計是為台灣台中規劃「當代音像媒體園區」、波多黎各大學植物園、韓國索爾郊區的都市溼地等。

流行音樂產業中心(CMC Taichung)是文建會過往曾熱衷推動的文化創意項目,艾倫這次發表台中提案,預料將引發各界關注文建會是否繼續推動該政策的期待。

艾倫這件與賓州大學景觀系主任 James Corner 的提案,可以看到他對未來文化建築的觀點。台中當代音像媒體園區設計結合跨建築與景觀、跨音樂與影像,再結合表演展覽研發育成及互動參與,成為「當代音像媒體園區」,此轉變更貼近文建會將流行音樂中心更名為流行產業中心的想像。

艾倫是以觸發活動的地景場域,藉24小時開放終年不斷的表演廳、鬥陣坊等地景設施,形成草皮斜坡似的人工地盤環繞圍塑著遼闊寬敞的主體表演場,企圖為一個慶賀青年精神、常民文化與休閒生活結合的影音設施,在建築形式注入開創與開放的想像。艾倫認為一個開創性的基盤建設所架設的多向度場所、多元化活動設備,可讓台灣有個藝人樂手、青年族群及大眾休閒徜徉及追星築夢的平台。

這是艾倫在思考當代建築在經歷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後面臨什麼轉向的思維辯證,他藉處理當代文化都會生活與數位科技等議題來回應,並以發展多元設計策略、場域理論與景觀生態手法為建築與都市設計提出觀點。

他的態度或可形容為實用主義的建築觀,而非熟知的「xx主義」,他倡議建築吸引人,在於其開創性、執行力與歡愉感。

而未來博物館是數位時代,故宮所提更上一層樓的願景,北師大教授林志明為策展人,他認為,艾倫的創作應橫跨菁英論述與流行文化間的實務實踐是新方向。因與前一代身跨學界與業界前衛建築師,如彼得.愛森曼、伯納德.初米相較,艾倫的實用主義,獲許能為未來文化建築提出「白板建築」外的想像。

艾倫在故宮的演講為免費,但須事先在網上報名,市長官邸演講是市民回饋講座,免費自由入場,時間為下周2晚上7點,地址為徐州路46號。

圖檔
圖檔
圖檔

>>相關討論
::Stan Allen - 台中流行音樂中心 創造新公共空間::

http://www.stanallenarchitect.com/v1/?p=40

Contemporary Music Center
2004
Taichung, Tawian

In 2004, SAA was invited to design a new contemporary music center in the city of Taichung, in central Taiwan. The program created by SAA in collaboration with a team of consultants, consists of an 18,000 seat outdoor auditorium, exhibition, education, and rehearsal facilities.

The architectural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a strong land-form, creating an artificial topography that can be shaped into a generous outdoor amphitheater. Other “attractors” are located around the site: Concert Hall, Jamming Garages, and Foyers for the performance venues.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al facilities occupy a bridge—a kind of horizontal skyscraper that complements the landform.

The image of the project is a synthesis of new nature—the artificial topography—and the strong sculptural presence of the built-form.

發表於 : 2006-04-20, 08:29
一壘手
這案子我好像看過模型耶
原來是大師作品
當時沒繼續追問下去
真糟真糟

發表於 : 2006-04-20, 08:41
filip
說真的,我不太有耐心看完文章的內容,以一般人的觀點,大概很難瞭解所謂白牆和黑箱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不過我有疑問的是所謂的白牆和黑箱在建築本質上到底有什麼差異。還有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中,這些博物館空間究竟是限制或是可發揮的場所?因為愈來愈多強調互動的動態藝術已經不在侷限於博物館空間來做為展示場地(舉例來說,像是蔡國強的爆炸系列),那這樣的藝術型態要如何在博物館中呈現?

而台中的當代音像媒體園區就內容所描述的
『以觸發活動的地景場域,藉24小時開放終年不斷的表演廳、鬥陣坊等地景設施,形成草皮斜坡似的人工地盤環繞圍塑著遼闊寬敞的主體表演場,企圖為一個慶賀青年精神、常民文化與休閒生活結合的影音設施,在建築形式注入開創與開放的想像。艾倫認為一個開創性的基盤建設所架設的多向度場所、多元化活動設備,可讓台灣有個藝人樂手、青年族群及大眾休閒徜徉及追星築夢的平台。 』

在規劃時候的構想都很理想,不過我比較希望知道的是更為在地化的,較具體落實的軟體配套方案,是真正貼近台中或中部地區的城市特性,或是更替表演者著想的實際運作方案。不管是博物館或音樂園區,要永續經營與損益兩平,營運方案的重要性絕對不下於硬體設計。

24小時的開放構想很棒,不過真要24小時不休息,周邊住家或店家大概很難受得了(中部有哪些24HR公共場所兼有活動Program的案例?統聯轉運站?),或者全部轉型為24小時的不夜城商業區也行,提供24小時完整的娛樂?

發表於 : 2006-04-20, 08:44
filip
猛一看,有點覺得MVRDV的故宮南院提案也有類似的形式,也是將土丘提高,上面疊個方塊。

圖檔
圖檔

發表於 : 2006-04-20, 08:47
一壘手
沒錯
當時一眼掃到
我就是這麼覺得
好像

發表於 : 2006-04-20, 21:17
viper7
真的很像+1
我想說mvrdv什麼時候改名了 XD

發表於 : 2006-04-21, 04:22
azuredino
哈哈哈...me too,我是想說那個效果圖怎麼跟當初看的不一樣勒.....

發表於 : 2006-04-21, 21:19
grid
靠 真是像到一個不行!!!!!

發表於 : 2006-04-21, 22:31
reski97
不知互相有沒有影響????

概念重疊指數高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