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 Toyo Ito 的仙台市民媒體中心 | SMT | Sendai Mediatheque
發表於 : 2003-03-31, 06:12
轉貼來自東海大學建研所B組討論群組,charson 兄的文章
出處: http://www.b-board.net/phpbb2/viewtopic.php?t=45
by:charson
在此介紹一個我個人蠻喜歡的案子,也親自去看了,有一些個人想法分享給大家....
這是伊東豐雄(Ito Toyo--英文唸法通常倒過來-Toyo Ito)在日本仙台的一個市民中心(Sendai Mediatheque ),
它結合了展場,圖書館及多媒體資訊中心,位於擁有著名櫸木行道樹的仙台市中心,
目的是能夠彈性的提供多重機能需求,以及提供市民資訊網路的利用,
不論對正常人或殘障人士,市民或館方人員都能提供最大的自由度,
而使所有市民皆能輕易的走入資訊時代。

上圖顯示的是他的概念,這棟建築用很簡單的三個元素-Tube & Slab & Skin (骨骼,版及皮層)
來表達主要的概念及達成機能上的彈性使用。
在這裡所謂的骨骼其實就是一般建築元素中的柱,但Ito以14-25cm左右的鋼管編織成樹狀的筒狀物,
從2-9m直徑不等的13根樹狀物鋼管網組成,如此做的原因除了機能上可以讓人,氣,光,管道流通於各樓層,在視覺上則傳達數位資訊穿梭不停以及代表運送知識的能量的意象。

(Ito對柱子的筆記速寫)

(Ito另一個筆記速寫)
至於版所形成的樓板,則是?提供最大使用上的自由度,除其中不固定隔間外並可隨時拆卸組裝,而提供不同的機能空間來使用。使任何人在內皆可因應不同媒體的使用而任意走動.....

(現場由室外看室內)

(柱子的剖面圖)

(2F平面圖)
至於皮層的部份,是建築體外圍包覆的五層皮,其中三面為完全的玻璃帷幕面對街道上的山毛櫸行道樹。

(競圖時的概念模)
這個部份,若看當初競圖時的概念模,可清楚看到骨骼及版,骨骼及皮層間的關係,也能充分傳達資訊穿梭的視覺意象,但到現場後,不知是天氣或時段的關係,似乎有點打了折扣....
原來在面對街道的立面加了兩層的帷幕玻璃,使得白天從外部看,內部更暗,增加了量體感。
(夜間應該有不同的效果,但怕來不及回東京,下午就離開了....這就是戲劇性的玻璃帷幕吧.....)

(現場室外照片,下雪時的傍晚)

(我去的時候拍的,約早上11點多)
後來無意中在某雜誌上看到伊東的說明,他也承認確實會減低了那樣的效果,
但是為的是從內部觀看道路街景時創造具有深度透明感的景觀效果,
自己回想一下並看了自己拍的照片,
果然為呼應室內較暗的光線而創造出稍暗的室外街景,看起來較舒服,
遠處也較深邃......
可見,建築依競圖或現場可做不同的表達.....嘿!嘿!...

(從室內看室外)
整體而言加上個人親自體驗,我蠻喜歡這棟建築,雖然裡頭的鋼管顯得有些巨大,
以致交織形成的樹狀柱有點破壞了原來的概念.....
但伊東所嘗試的手法,頗有承接Mies發展而來的玻璃帷幕建築而又稍稍往前跨了一步,
那樣的柱體可說是強化了內部平面的自由運用(因把輸送及管道等附屬元件也都塞進去了)
及更通透的視覺效果(不論個人感覺有或沒有)....
甚至這樣簡單的結構結合了現代科技的電子資訊流動及對大自然原始物體作出呼應.....

(外頭山毛櫸樹的意象)

(內部柱子構造)
另外,若你看到裡面的傢俱及建材,喔~~那可真是高級,光是一樓的洗手間,就讓人"不急也想上".......
可見仙台市當局對該棟建築的重視.....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覺......

(簡潔而高級洗手間)


(洗手間內部,為殘障人士設想周到,配件很多,我也搞不太清楚怎麼用)

(仙台市街景,步調比東京慢很多,我喜歡,看那人行道,可以在那裡會車都沒問題)

(一樓玻璃上的樓層簡介)

(仙台市街道的交通指示號誌,還包括各停車場的車位情形,
只是會不會造成駕駛人容易撞車?.......;-p)
有機會再多po幾張我拍的照片......
底下是取自建築文化雜誌附贈的光碟內對SMT做的簡介短片....
檔案大小為3mb左右,請耐心等候......(完成後請按play鍵)
http://www.b-board.net/pics/smt.wmv
出處: http://www.b-board.net/phpbb2/viewtopic.php?t=45
by:charson
在此介紹一個我個人蠻喜歡的案子,也親自去看了,有一些個人想法分享給大家....
這是伊東豐雄(Ito Toyo--英文唸法通常倒過來-Toyo Ito)在日本仙台的一個市民中心(Sendai Mediatheque ),
它結合了展場,圖書館及多媒體資訊中心,位於擁有著名櫸木行道樹的仙台市中心,
目的是能夠彈性的提供多重機能需求,以及提供市民資訊網路的利用,
不論對正常人或殘障人士,市民或館方人員都能提供最大的自由度,
而使所有市民皆能輕易的走入資訊時代。
上圖顯示的是他的概念,這棟建築用很簡單的三個元素-Tube & Slab & Skin (骨骼,版及皮層)
來表達主要的概念及達成機能上的彈性使用。
在這裡所謂的骨骼其實就是一般建築元素中的柱,但Ito以14-25cm左右的鋼管編織成樹狀的筒狀物,
從2-9m直徑不等的13根樹狀物鋼管網組成,如此做的原因除了機能上可以讓人,氣,光,管道流通於各樓層,在視覺上則傳達數位資訊穿梭不停以及代表運送知識的能量的意象。
(Ito對柱子的筆記速寫)
(Ito另一個筆記速寫)
至於版所形成的樓板,則是?提供最大使用上的自由度,除其中不固定隔間外並可隨時拆卸組裝,而提供不同的機能空間來使用。使任何人在內皆可因應不同媒體的使用而任意走動.....
(現場由室外看室內)
(柱子的剖面圖)
(2F平面圖)
至於皮層的部份,是建築體外圍包覆的五層皮,其中三面為完全的玻璃帷幕面對街道上的山毛櫸行道樹。
(競圖時的概念模)
這個部份,若看當初競圖時的概念模,可清楚看到骨骼及版,骨骼及皮層間的關係,也能充分傳達資訊穿梭的視覺意象,但到現場後,不知是天氣或時段的關係,似乎有點打了折扣....
原來在面對街道的立面加了兩層的帷幕玻璃,使得白天從外部看,內部更暗,增加了量體感。
(夜間應該有不同的效果,但怕來不及回東京,下午就離開了....這就是戲劇性的玻璃帷幕吧.....)
(現場室外照片,下雪時的傍晚)
(我去的時候拍的,約早上11點多)
後來無意中在某雜誌上看到伊東的說明,他也承認確實會減低了那樣的效果,
但是為的是從內部觀看道路街景時創造具有深度透明感的景觀效果,
自己回想一下並看了自己拍的照片,
果然為呼應室內較暗的光線而創造出稍暗的室外街景,看起來較舒服,
遠處也較深邃......
可見,建築依競圖或現場可做不同的表達.....嘿!嘿!...
(從室內看室外)
整體而言加上個人親自體驗,我蠻喜歡這棟建築,雖然裡頭的鋼管顯得有些巨大,
以致交織形成的樹狀柱有點破壞了原來的概念.....
但伊東所嘗試的手法,頗有承接Mies發展而來的玻璃帷幕建築而又稍稍往前跨了一步,
那樣的柱體可說是強化了內部平面的自由運用(因把輸送及管道等附屬元件也都塞進去了)
及更通透的視覺效果(不論個人感覺有或沒有)....
甚至這樣簡單的結構結合了現代科技的電子資訊流動及對大自然原始物體作出呼應.....
(外頭山毛櫸樹的意象)
(內部柱子構造)
另外,若你看到裡面的傢俱及建材,喔~~那可真是高級,光是一樓的洗手間,就讓人"不急也想上".......
可見仙台市當局對該棟建築的重視.....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覺......
(簡潔而高級洗手間)
(洗手間內部,為殘障人士設想周到,配件很多,我也搞不太清楚怎麼用)
(仙台市街景,步調比東京慢很多,我喜歡,看那人行道,可以在那裡會車都沒問題)
(一樓玻璃上的樓層簡介)
(仙台市街道的交通指示號誌,還包括各停車場的車位情形,
只是會不會造成駕駛人容易撞車?.......;-p)
有機會再多po幾張我拍的照片......
底下是取自建築文化雜誌附贈的光碟內對SMT做的簡介短片....
檔案大小為3mb左右,請耐心等候......(完成後請按play鍵)
http://www.b-board.net/pics/smt.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