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與其紙構造作品

發表於 : 2008-07-01, 22:11
forgemind.news

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與其紙構造作品


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是現今國際最受矚目的建築師之一,他的創作遍佈世界,從東京三宅一生的住家 、 2000 年德國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紐約「遊牧博物館」到法國龐畢度中心新館的設計等,都可見其作品。

阪茂(Shigeru Ban)最廣為人知的特色,是對自然建材的運用,尤其大膽採用紙管材料,創發一系列「紙建築」,充分展現與自然環境融合的智慧。他不僅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亦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曾說過:「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為大眾建造公共建築,而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和無家可歸的人。」

他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設計紙教堂及臨時房屋,也為非洲盧安達難民搭蓋避難所及住家;「紙建築」在他的理念中一種 結合高科技的創作,更深含對人類社會的關懷與責任。

阪茂(Shigeru Ban)設計的「Alvar Aalto's Glass and Furniture」(1986年)展覽首次展示了紙筒作為建築材料的適用性和美感。建築師發現紙筒遠比想像的堅固並具有多種用途。它可被加工成多樣的長度和厚度,也可具備防水和防火性。它的中央空腔可以容納結構元素,並有很好的隔熱和隔聲性能。

但是紙筒作為建築材料並沒有任何先例,周密的測試是必需的。在最初階段與東京工業技術中心(Tokyo Industrial Technology Center)和生產廠家的研究中心的合作下,阪茂(Shigeru Ban)接到了一件設計案:為「名古屋設計博覽會」(Nagoya Design Expo)設計一個涼亭。

阪茂(Shigeru Ban)的很多作品是與松井源吾(Gengo Matsui)教授合作進行的。在逝世前,松井教授幫助阪解決了很多結構問題。

從名古屋取得的經驗對阪和松井都極其有用,因為紙筒暴露在自然環境中長達六個月。隨著紙筒的老化,各種測試得以進行。隨著時間推移膠變得硬化,紙筒的結構性能得以加強。

阪茂(Shigeru Ban)開始嘗試在幾個建造項目中使用紙筒。為了取得建設部對紙結構的許可阪茂(Shigeru Ban)設計了「紙之家」(Paper House)。1993年,阪茂(Shigeru Ban)終於獲得許可得以建造「紙之藝廊」和「紙之家」。

在一系列的成功探索之後,自1994年起,阪茂(Shigeru Ban)開始利用自己所取得的獨特經驗,積極地介入了世界各地的公益性建造工程,如幫助日本阪神地震、盧旺達內戰、土耳其地震後的難民興建臨時性的庇護所。

2000年,阪茂(Shigeru Ban)實現了他的最大規模的紙材料構築 - 漢諾威博覽會日本館。同年他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雕塑庭院中豎立起「紙之拱」。

阪茂(Shigeru Ban)相信紙筒作為建築材料有著寬廣的前景。它們對環境的威脅甚小。儘管比其它材料脆弱,但只要使用得當,同樣有潛力可作多種用途。在他看來,紙會被愈加廣泛地得以運用,而與之相應的持續發展的技術顯得越來越有必要。

阪茂(Shigeru Ban)的建築設計並不只限於紙材料,他一直在超越人們對他的期待。儘管初看上去是在鼓勵設計師們重新思考建築材料的問題,他真正想要的卻是對建築學可及範圍的一個全新的定義。

在由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集的前言中,阪茂(Shigeru Ban)這樣形容他對紙建築設計的探索:「我曾一直有這樣的印象,有些東西不管結構設計看上去怎麼富有邏輯,就是不可能建出來。很快這種想法就消失了,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阪茂(Shigeru Ban)總結,「只要設計可信而你有這種意志。」

發表於 : 2008-07-01, 22:24
forgemind.news
圖檔

紙之教堂
Paper Church, Takatori, Hyogo, 1995

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區的大地震使奈良教堂毀於大火。這個紙造的社區大廳是由教堂自願者建成的。材料由幾家公司捐贈,160名自願者在5周內把它建成。教堂必須設計為低造價,並可被沒有重型機械的自願者安全地組裝。阪茂(Shigeru Ban)還考慮到其拆卸的容易性,以使它在為阪神服務過後,可被轉移到其它的災區。 建築為10米X15米的長方形,由外格窗圍合。

其中為由58個紙筒(330毫米直徑,15毫米厚,5米高)構成的橢圓。這個橢圓是從那些貝尼尼的教堂設計圖中得到的啟發。 橢圓與長方形之間形成了一個走廊,提供了水平方向的結構穩定性。 沿著橢圓,在講台後的紙筒排列緊密,以形成講台的背景,並在其後提供了儲藏空間。向街的紙筒有著較大的間距,所以當前格窗全部打開時,有一種內外空間的連續性。當你從走廊進入主廳時,視線被引向天花,從而產生了一種神奇的體驗。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發表於 : 2008-07-01, 22:26
eaGer
圖檔

阿爾托的玻璃和家具展覽設計
"Alvar Aalto's Glass and Furniture",Axis Gallery, Tokyo, 1986


在本次裝置設計中,紙筒得以首次使用。阪茂(Shigeru Ban)的意圖是把展覽空間設計成一個「阿爾托式的室內」。但有限的預算不允許設計者象阿爾托式的大量使用木頭,尤其是在展覽後所有的材料將不可避免地被推倒和遺棄。

為了避免高額的造價和自然資源的浪費,阪茂(Shigeru Ban)轉而採用了可回收紙張製造的各種尺寸的紙筒,來製作天花板、隔牆和展台。阪茂(Shigeru Ban)由此發現了紙筒的美感和它作為建築材料的潛力。

圖檔

發表於 : 2008-07-01, 22:32
eaGer
紙之涼亭
Paper Arbour, Design Expo'89, Nagoya, 1989


這個涼亭的建造是為了讓人們從中體驗「水琴窟」- 一種如今已很難見到的日本傳統園藝。

在這個設計案裡,阪茂(Shigeru Ban)首次結構性地使用了紙筒,以取代原來預想的混凝土柱。48個圓形紙筒各高4米,直徑330 毫米,厚度15毫米,有足夠的防水措施。它們被組成一個圓,放置在預製混凝土基座上,頂端被一個木製圓環連接和箍緊。屋頂由車輪輻條式的拉力構件組成,上覆帳篷薄膜。在博覽會前,涼亭在東京建造,以檢測構件的組合和細部。

博覽會後涼亭被拆卸,紙筒的強度得到檢測。檢測結果發現,經過六個月的風和雨,膠的乾燥硬化和適度的紫外線照射使得紙筒的受壓強度得以增強。

圖檔

發表於 : 2008-07-01, 22:36
eaGer
圖檔

紙之家
Paper House, Lake Yamanaka, Yamanashi, 1995


這個設計案是經官方批準把紙筒作為結構材料使用在永久性建築中的第一個案例。

紙之家由110個紙筒以S形排列建成,其中10個紙筒承擔垂直荷載,80個在室內的紙筒承受水平荷載。紙筒均為2700毫米長,280毫米直徑和15毫米厚。

大致的平面為10米X10米:透過重疊圓形和方形來創造出各種內部和外部的空間。一個由紙筒組成的小曲線不起結構作用,而作為屏風圍合出一個小花園和衛生間。80個紙筒排成一個大圓,既形成了一個內部的生活空間,也形成了一個外部的交通空間。獨立豎在這個交通空間裡的是一個1230毫米直徑的紙筒,既作結構柱,又在其中容納了一個衛生間。

大圓內的生活空間表現為一個開敞空間,除了一個孤立的廚房操作台,推拉滑門和可移動壁櫥外, 沒有任何家具。當週邊的滑動格窗全部打開時,由紙筒柱廊支持的水平屋面在視覺上得以加強,而且使周邊的交通空間和室外平台成為一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發表於 : 2008-07-01, 22:47
eaGer
圖檔

紙之藝廊
Paper Gallery, Tokyo, 1994


這是一個為時裝大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設計工作室做的藝廊,位於工作室的斜對面,主要結構為由回收的紙做成的紙筒,用的是由紙之家獲得的許可證(紙之家當時尚在建造中)。

基地處在一個防火區內,因此如果用紙筒作主要結構,必須在周邊採用防火外牆。紙筒承擔了垂直荷載,而外牆吸收了水平荷載。建築平面為3:1 - 16.5米 X5.3米的長方形。

空間的意象來源於阪茂對古希臘廣場的體驗 - 那是一種僅僅由柱子和陰影組成的空間。前排的柱子在地板上投下條紋狀影子,它們隨時間而改變,產生了一種動感。天花板在圍合後面空間的紙筒牆上投下一個弧形的陰影,在視覺上把三度空間的量體在平面上表現了出來。紙桌子和椅子是專為這個空間設計的。

圖檔

圖檔

發表於 : 2008-07-01, 22:55
eaGer
呼....建築的世界真是龐大哪!

看到一個建築師名字、一件設計案、一個地名、甚至是一種材料讓我感到興趣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往裡頭挖進去,就算是花一輩子在蒐集整理這些資料也整理不完,一輩子也PO不完啊!

發表於 : 2008-07-02, 07:16
::dodo::
eaGer 寫:呼....建築的世界真是龐大哪!

看到一個建築師名字、一件設計案、一個地名、甚至是一種材料讓我感到興趣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往裡頭挖進去,就算是花一輩子在蒐集整理這些資料也整理不完,一輩子也PO不完啊!
我也這麼覺得,生活的周遭事物都牽扯建築,而且大大小小的建築設計總是不斷地在推出,總覺得研究建築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發表於 : 2008-07-02, 08:29
eaGer
圖檔

紙之棚屋
Paper Loghouse, Nagata, Hyogo, 1995


這是為阪神大地震災民做的臨時棚屋。設計的要點是,房子必須低造價,必須能由任何人很容易地建起來,還必須適當保溫隔熱以適應冬夏氣候。

基礎由填滿沙袋的啤酒箱組成-它們是從啤酒商那兒租借來的。牆體由108毫米直徑、4毫米厚的紙筒構成,天花板和屋頂均由帳篷布做成。在紙筒之間的縫隙內外均施以防水的自黏海綿膠帶。

每個16 平方米的單元造價被控制在2000美元內。這些棚屋除了比其它形式的臨時棚屋在造價、建造的難度和速度上佔優勢之外,它們還很容易在用後加以回收,易於拆卸、運輸和儲藏,並且紙筒可以直接在基地上製造。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 -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日本館 Hanover EXPO Japan Pavili

發表於 : 2008-07-02, 08:46
eaGer
圖檔

圖檔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日本館
Japan Pavilion, World Expo 2000, Hanover, Germany, 2000


2000年6月到9月,德國漢諾威的世界博覽會舉辦了以「人類-自然-技術:新世界在崛起」為主題的全球性的創新展覽。作為日本的代表,阪茂(Shigeru Ban)設計了一個可回收的建築:一個以鋼和沙為基礎,由半透明紙膜覆蓋的紙筒穹窿。

阪茂(Shigeru Ban)認為世博會的主辦本身就有環境的問題,他於是把展館的設計看成是一個對過程的設計:不僅只是將展館建成,而且包括展後拆卸和回收、再利用它的材料。

即使以世博會所試圖倡導的有遠見的標準來衡量,阪茂(Shigeru Ban)的日本館仍是相當大膽。與他合作設計的還有著名德國建築師弗瑞 奧托(Frei Otto) 和 Buro Happold 的工程師們。

日本館由440個紙筒組成的格架構成,每個紙筒20米長。它們先被平放著組裝,然後慢慢地舉起,在兩週內調整成形狀起伏的格架薄殼。

圖檔

阪茂(Shigeru Ban)來說,這個項目最有價值之處在於與奧托的合作,他是創造結構合理性和美妙表皮的大師。其它一些方面則不盡人意:時間和造價的限制、以及頑固的當地政府(他們不相信阪的實驗性結構的安全性),迫使阪茂(Shigeru Ban)放棄了他所設想的單層的紙筒格架薄殼,而妥協成一個綜合穹窿結構。最後,那些附加的木製加強拱和鋼纜破壞了紙筒格架薄殼的簡單明晰性。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