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俊 - 「重建,不僅僅是解決住房問題」
發表於 : 2008-05-26, 19:05
轉貼自外灘畫報
文/劉莉芳,圖/由謝英俊工作室提供

汶川地震發生後,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就開始趕工做生態廁所,為災區提供參考,並打算建一所環保小學。在台灣,謝英俊是「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詞。他幫助邵族人建房屋,並讓原住民自己動手建造自己的家園,他說,「我們的做法並不是蓋好房子,送給災民。我們提供的協助是部分的。除了設計外,我們將建築去工具化、去專業化,讓建築回到使用者手裡,靠他們自己建起房子。他們得為自己的家園付出勞動力。」
如果沒有「9·21」地震,謝英俊的人生也許會被重寫。
地震之前,謝英俊在台灣已小有成就,承接了許多政府公共工程,也蓋過每坪賣價40 多萬元的豪宅。他住千萬豪宅,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日子富足而平靜。
然而地震改變了他的人生。
現在,謝英俊是台灣「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詞,他和災民同住,協力造屋,重建生態,不僅為原住民重建家園,而且重建文化。此次汶川地震發生九天後,這位54歲的台灣建築師通過網絡電話,接受了本報專訪。
為原住民搭建土房子
1999年9月21日,台中集集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0月中旬,謝英俊意外接到來自邵族的邀請,請他幫助重建家園。在台灣山地,有12個少數民族族群。邵族是其中之一,住在日月潭最深處。相傳,日月潭是邵族祖先在追趕一隻梅花鹿時發現的。震前,邵族有3000多人;震後,邵族僅存281人,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少的族群。震前,邵族的收入主要來自旅遊業。而地震幾乎摧毀了所有飯店、觀點景點,切斷了邵族人的經濟來源。
出於無奈,邵族人想到了謝英俊。
謝英俊沒有災後重建的經驗,但他還是很快來到邵族現場考察,發現邵族聚居在水源保護區、稀有動植物保護區,因此,他認為重建必須是生態意義上的重建。 10月29日,謝英俊帶著設計團隊,一共五人,帶著帳篷、睡袋、個人用品和營造工具來到邵族。謝英俊向當地人提出,用輕鋼和本地隨處可見的竹子、木頭、泥土蓋房子,這樣的房子既通風又抗震,而且經濟實惠。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反對。邵族人想住現代鋼筋水泥樓房。
謝英俊堅持不給邵族人蓋水泥房。「這是一個不理性、自私的消費習慣,農民窮一輩子的積蓄用磚造的預製板蓋房子,冬冷夏熱,完全不抗震。從黑龍江到海南島的房子,基本都這樣,多冤枉。」既然無法說服邵族人,謝英俊決定先蓋一個樣板房出來。在跟蹤記錄謝英俊蓋房的紀錄片《築之夢》中,全片在沈懷一唱的歌曲《家》中開始,「家,我們要個家,我們要個家」。
沒有大型機械,沒有大量的施工人員,甚至謝英俊也並不清楚到底要蓋怎樣的房子。房子一邊蓋一邊拆,一邊施工一邊改良。常常在他們的施工現場,圍觀的人比幹活的人多。當地人嘀咕,這樣的房子能抗震,長久使用嗎?
半個月後,第一幢房子蓋好了。那是一幢用夯土、竹子等簡單的材料,蓋成的土房。房子的成本只有5萬元,遠遠低於建築開發商開出的價格。
三天之後,邵族決定聽謝英俊的意見。12月5日正式動工。為了全力投入原住民部落重建,謝英俊將工作室從20公里外新竹縣遷到了日月潭,從此就沒有離開過。
謝英俊提出自立、協力造屋,「我們的做法並不是蓋好房子,送給災民。我們提供的協助是部分的。除了設計外,我們將建築去工具化、去專業化,讓建築回到使用者手裡,靠他們自己建起房子。他們得為自己的家園付出勞動力。」
在謝英俊的號召下,當地的邵族人,不論是上了年紀的大媽、大伯,因酗酒損傷骨頭換過髂關節的人,還是失學後在城市遊蕩過又回到家鄉的年輕人,都被他招至麾下。這些普通災民沒有專業技術,把外牆抹得高低不平,很藝術。謝英俊非常享受重建過程中的每一點喜悅,他常把人帶到村民自己做的木門,讓人參觀村民的突發奇想——不用現成的三夾板,而是用實木慢慢手工做出一扇木門。在共同施工中,久已疏遠的邵族凝聚力漸漸回來了。據統計,9年裡,謝英俊一共動員災民、義工加入重建超過1萬人次。
當時建房資金的25—50%由921基金會提供,那是政府用民間捐款成立的基金會。剩下的向銀行貸款,利息由政府承擔。但是銀行不會把錢貸給沒有經濟來源的邵族人。資金短缺,鋼筋建材漲價。但是重建不等人,謝英俊以自己的名義向銀行借錢墊付材料工程款;結果政府撥款一拖再拖,好不容易補助款撥下來,錢進了災民帳戶,很多呆帳都收不回來,財務缺 口累計上千萬元,事務所有大半年發不出薪水。
為了填補財務缺口,謝英俊在台北接下一坪賣價四十幾萬元的豪宅,也在宜蘭接案子賺錢。 賺了錢就貼補災區蓋房。妻子不能忍受,讓他在家庭和事業之間選擇,謝英俊選了事業。
親戚們都說謝英俊是怪人,謝英俊在電話裡慢條斯理地說,不怪,我認為對的事情,認準了就去做。
1999年12月31日,第一批8戶重建房落成。2000年1月14日,在新落成的部落教室裡,邵族母語研習課上了第一節課。1月21日,在建築工地上召開了一次會議,制定了未來的社區規範。2月16日,邵族部落重建土建工程完工,召開社區抽籤大會,並成立了社區臨時管理委員會。
邵族部落的住房重建僅用3個月就完工了。然而,謝英俊沒有離開,他開始了漫長的重建原住民文化。
重新原住民文化
在邵族裡,謝英俊像個村委幹部。他不僅設計為災民設計了房子,還設計了圖書館、村落教室、工坊以及舉行邵族傳統祭典儀式的祭場。在他的倡議下,新建的社區裡恢復了中斷近20年的播種祭,每個人都要上邵族母語課。平日裡,在竹屋的長簷下,長老們經常泡茶聊天。這是邵族久已不見了的場景。
謝英俊的房子原理都一樣:施工簡易、材料環保、外型美觀,並且鼓勵社區居民一起協力造屋。對他來說,這過程不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際、文化與經濟紐帶的重建。
9年中,謝英俊和同事率領由邵族青年組成的建築隊,共建造了300多套房屋。並且,還在繼續。
謝英俊不是一個愛喜歡動手的人。在1個多小時的電話採訪中,他不太言說,更不愛炫耀。他笑說自己是個「土鱉」,「在城市裡混不下去了,才跑到廣闊的農村」。他不說生活之艱苦與推廣自己建築理念之無奈,只在說到建築時,話才一下子多了很多。
謝英俊從小就是一個喜歡動手、動腦筋的學生,喜歡畫畫,喜歡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弓箭、竹槍和 木船。從淡江建築系畢業後,同學們出國的出國,他卻放著建築師資質不用,迫不及待地動手,搞起施工廠,動手蓋房子。邵社?部落教室及宿舍
8 年的災區重建經驗,讓謝英俊可以很精確地掌握工程預算,靈活運用各種工藝。他設計的房子,沒有專業施工隊願意蓋,因為不會,因為沒有利潤。也許因為後者,打破建築利益鏈條的謝英俊,常常遭到同行非議。
汶川地震發生後,謝英俊在網上瞭解救災進展,趕工做生態廁所,打算放到網上,為災區提供參考。「廁所對整個環境衛生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他在電話那頭大談把尿液和糞便分開的好處。據說,他曾在飯桌上興奮地說起這套理論。當然,和他同桌吃飯的人都是見怪不怪的。
經朋友搭橋,謝英俊已與甘肅等地的災區有合作意向。另外,應《暗戀桃花源》的邀請,謝英俊和劇組製片人袁鴻等人一起,三入四川,駐紮在綿陽一個月,建造環保小學。該小學不用鋼筋水泥,工期比普通小學長幾倍。
B=《外灘畫報》 X= 謝英俊
B:你的建築理念對防震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X:抗震、保暖、隔熱,是建築最基本的要求,我們都能做到。建築不僅要安全,還要可持續性。我們的建築都符合生態原則,很環保。我們的主要做法就是設法讓房子變得很輕,不像一般的房子,材料都是磚、預製板,很重。另外,我們使用輕鋼結構。為了節省成本,鋼的用量很少。鋼的抗震力很好。
B:但是鋼結構抗拉伸,卻不抗壓。
X:我們的草土牆抗壓,就是用草和土混合而成的牆。它的抗壓強度很好。另外,我們還設法用樓板變得很輕。輕柔的房子的抗震力很強。這種做法突破了技術盲點。其實純木結構房子的抗震力是不錯,但是在習慣做法中,不管是屋頂還是樓板,都填了很多土,這樣抗震力就變差了。
B:在台灣「9·21」地震中,建築倒塌情況如何?
X:在台灣「9·21」地震中,學校建築幾乎全毀。那時是晚上,學校沒人,沒有人員傷亡。學校建築質量差是世界普遍現象。這在第三世界特別嚴重。國際上有一個加強校園結構土牆的運動。日本從關東地震以後,提高了規範,學校、醫院等人群密度很高的地方,都要達到避難場所的標準。台灣在地震以後,也興起了新校園運動,改革學校建築設計。當時我是主要發起人。
B:你們當時是如何推動新校園運動的?
X:我們找了很多年輕、有想法,有責任感的專業建築師,參與學校設計、監理。這在過去是比較少的。過去,在公共工程中,建築師一般是官方指定的。「新學校運動」是公開的。採用公開機制,競標。經過委員的篩選,激起了很多年輕建築師的熱情。教育應該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有個比較靈活開放的心胸,學校建築也是一樣,要把很多新的觀念帶進來。
B:「新學校運動」的精神核心是什麼?
X:是開放性,開放性教學,學校的建築要和教學觀念結合。開放的教育是未來整個教育的趨勢,中國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這種情況慢慢會改變。我們設計的學校和社區結合在一起。大部分的學校沒有圍牆。完全公開。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不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
B:你是用建築在改革、參與社會?邵社?部落社??的普通民房外面的?境
X: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在重建中,絕不僅僅是解決住房問題。因為建築是一般人一輩子勞動的積累,所以絕對不是單純的技術或者消費品,而和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很強調,災民一定要付出相對的勞動力和關心、參與。蓋解決最基本生存條件的房子,是政府的責任,是人權。但是這種簡單的房子和長期的房子不同。
B:台灣重建資金是怎麼解決的?
X:和歐美、日本的做法是一樣的,銀行融資,利息補貼,借錢給災民,和按揭貸款一樣,政府給你的幫助就是減免利息,或者很低微的利息。這是全世界的做法。
B:你的目標是讓農民自己蓋房子。這可以實現嗎?
X:可以的。太專業是現代建築裡最麻煩的一件事。但設計師只有設計出適合普通人蓋的房子才是本事。
B:你提倡簡化建築構法,如何簡化?
X:比如我在蘭考蓋房子,一平方米連工資大約也就350元。一般用磚燒的預製板房差不多要500元。如果只是買材料,勞動力是自己的,不算錢,村裡人幫忙的方式來做,可能300元都不用。這種房子都經過設計,採光窗框都很好,很保暖。而且2層節省用地,可以三代同堂。
B:你一般在當地選擇什麼材料?
X:很多都可以用。草、土哪裡都有。我用過更原始的材料、也用過高科技的材料。在使用材料方面,我沒有限制。
B:建築也在重鑄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了。當地人能接受嗎?
X:接受新房子是很複雜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感情。豪華的房子,有人不滿意,因為覺得不值。不滿意這件事情是很難解釋的。我們的社區開始是用很簡陋的竹子編起來的房子,開始覺得不好,現在問他住得舒服不舒服,他們覺得很好。
B:你有個「乾廁」設計,請談談它如何使用重建?
X:簡單地講,先把尿和糞分別收集到不同的池子裡,尿池裡的尿靜置幾天後可以用來做肥料;糞池裡扔進草灰和沙土,讓它變乾。乾燥後的糞便體積會縮小到 1/10,無臭無污染,時間長了也拿去做肥料。為什麼一定要把糞便和尿液分開?因為在一個糞坑裡,尿液佔糞便的20倍以後,把尿倒掉,才能再利用糞便。現在城市裡下水道的水30%-40%都來自於馬桶,太浪費了。
B:結合地震,你覺得當下建築有什麼弊端?
X:首先,盲目地崇拜現代建築,當然,現代建築有優勢,但通常我們只學了樣子,比如陽台有非常厚的水泥,那純粹只是在形式上模仿現代建築,和真正的現代建築完全是違背的,沒有理性的基礎和科學機制觀點。另外,真正的建築專業完全沒有進入普通民宅,現在全世界7、80的人都住在這樣的房子。我一直強調要做「常民建築」。現在通過設計專業訓練的人,沒有參與房子的設計,只是簽簽字、畫畫圖。中國建築速度太快。很多設計價值體系從來沒有進入。而且中國設計院沒有教學生設計簡單的房子。
謝英俊
54 歲,台灣客家人。1977年,他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軍隊服役。退役後,搞了8 年施工隊。1982 年,謝英俊成立自己的建築工作室,多次來大陸考察民居和戲劇。1999 年台灣大地震之後開始做日月潭邊邵族村落震後的重建,他從此把精力投入到農村環保可持續建築 的發展問題上來。
文/劉莉芳,圖/由謝英俊工作室提供

汶川地震發生後,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就開始趕工做生態廁所,為災區提供參考,並打算建一所環保小學。在台灣,謝英俊是「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詞。他幫助邵族人建房屋,並讓原住民自己動手建造自己的家園,他說,「我們的做法並不是蓋好房子,送給災民。我們提供的協助是部分的。除了設計外,我們將建築去工具化、去專業化,讓建築回到使用者手裡,靠他們自己建起房子。他們得為自己的家園付出勞動力。」
如果沒有「9·21」地震,謝英俊的人生也許會被重寫。
地震之前,謝英俊在台灣已小有成就,承接了許多政府公共工程,也蓋過每坪賣價40 多萬元的豪宅。他住千萬豪宅,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日子富足而平靜。
然而地震改變了他的人生。
現在,謝英俊是台灣「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詞,他和災民同住,協力造屋,重建生態,不僅為原住民重建家園,而且重建文化。此次汶川地震發生九天後,這位54歲的台灣建築師通過網絡電話,接受了本報專訪。
為原住民搭建土房子
1999年9月21日,台中集集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0月中旬,謝英俊意外接到來自邵族的邀請,請他幫助重建家園。在台灣山地,有12個少數民族族群。邵族是其中之一,住在日月潭最深處。相傳,日月潭是邵族祖先在追趕一隻梅花鹿時發現的。震前,邵族有3000多人;震後,邵族僅存281人,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少的族群。震前,邵族的收入主要來自旅遊業。而地震幾乎摧毀了所有飯店、觀點景點,切斷了邵族人的經濟來源。
出於無奈,邵族人想到了謝英俊。
謝英俊沒有災後重建的經驗,但他還是很快來到邵族現場考察,發現邵族聚居在水源保護區、稀有動植物保護區,因此,他認為重建必須是生態意義上的重建。 10月29日,謝英俊帶著設計團隊,一共五人,帶著帳篷、睡袋、個人用品和營造工具來到邵族。謝英俊向當地人提出,用輕鋼和本地隨處可見的竹子、木頭、泥土蓋房子,這樣的房子既通風又抗震,而且經濟實惠。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反對。邵族人想住現代鋼筋水泥樓房。
謝英俊堅持不給邵族人蓋水泥房。「這是一個不理性、自私的消費習慣,農民窮一輩子的積蓄用磚造的預製板蓋房子,冬冷夏熱,完全不抗震。從黑龍江到海南島的房子,基本都這樣,多冤枉。」既然無法說服邵族人,謝英俊決定先蓋一個樣板房出來。在跟蹤記錄謝英俊蓋房的紀錄片《築之夢》中,全片在沈懷一唱的歌曲《家》中開始,「家,我們要個家,我們要個家」。
沒有大型機械,沒有大量的施工人員,甚至謝英俊也並不清楚到底要蓋怎樣的房子。房子一邊蓋一邊拆,一邊施工一邊改良。常常在他們的施工現場,圍觀的人比幹活的人多。當地人嘀咕,這樣的房子能抗震,長久使用嗎?
半個月後,第一幢房子蓋好了。那是一幢用夯土、竹子等簡單的材料,蓋成的土房。房子的成本只有5萬元,遠遠低於建築開發商開出的價格。
三天之後,邵族決定聽謝英俊的意見。12月5日正式動工。為了全力投入原住民部落重建,謝英俊將工作室從20公里外新竹縣遷到了日月潭,從此就沒有離開過。
謝英俊提出自立、協力造屋,「我們的做法並不是蓋好房子,送給災民。我們提供的協助是部分的。除了設計外,我們將建築去工具化、去專業化,讓建築回到使用者手裡,靠他們自己建起房子。他們得為自己的家園付出勞動力。」
在謝英俊的號召下,當地的邵族人,不論是上了年紀的大媽、大伯,因酗酒損傷骨頭換過髂關節的人,還是失學後在城市遊蕩過又回到家鄉的年輕人,都被他招至麾下。這些普通災民沒有專業技術,把外牆抹得高低不平,很藝術。謝英俊非常享受重建過程中的每一點喜悅,他常把人帶到村民自己做的木門,讓人參觀村民的突發奇想——不用現成的三夾板,而是用實木慢慢手工做出一扇木門。在共同施工中,久已疏遠的邵族凝聚力漸漸回來了。據統計,9年裡,謝英俊一共動員災民、義工加入重建超過1萬人次。
當時建房資金的25—50%由921基金會提供,那是政府用民間捐款成立的基金會。剩下的向銀行貸款,利息由政府承擔。但是銀行不會把錢貸給沒有經濟來源的邵族人。資金短缺,鋼筋建材漲價。但是重建不等人,謝英俊以自己的名義向銀行借錢墊付材料工程款;結果政府撥款一拖再拖,好不容易補助款撥下來,錢進了災民帳戶,很多呆帳都收不回來,財務缺 口累計上千萬元,事務所有大半年發不出薪水。
為了填補財務缺口,謝英俊在台北接下一坪賣價四十幾萬元的豪宅,也在宜蘭接案子賺錢。 賺了錢就貼補災區蓋房。妻子不能忍受,讓他在家庭和事業之間選擇,謝英俊選了事業。
親戚們都說謝英俊是怪人,謝英俊在電話裡慢條斯理地說,不怪,我認為對的事情,認準了就去做。
1999年12月31日,第一批8戶重建房落成。2000年1月14日,在新落成的部落教室裡,邵族母語研習課上了第一節課。1月21日,在建築工地上召開了一次會議,制定了未來的社區規範。2月16日,邵族部落重建土建工程完工,召開社區抽籤大會,並成立了社區臨時管理委員會。
邵族部落的住房重建僅用3個月就完工了。然而,謝英俊沒有離開,他開始了漫長的重建原住民文化。
重新原住民文化
在邵族裡,謝英俊像個村委幹部。他不僅設計為災民設計了房子,還設計了圖書館、村落教室、工坊以及舉行邵族傳統祭典儀式的祭場。在他的倡議下,新建的社區裡恢復了中斷近20年的播種祭,每個人都要上邵族母語課。平日裡,在竹屋的長簷下,長老們經常泡茶聊天。這是邵族久已不見了的場景。
謝英俊的房子原理都一樣:施工簡易、材料環保、外型美觀,並且鼓勵社區居民一起協力造屋。對他來說,這過程不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際、文化與經濟紐帶的重建。
9年中,謝英俊和同事率領由邵族青年組成的建築隊,共建造了300多套房屋。並且,還在繼續。
謝英俊不是一個愛喜歡動手的人。在1個多小時的電話採訪中,他不太言說,更不愛炫耀。他笑說自己是個「土鱉」,「在城市裡混不下去了,才跑到廣闊的農村」。他不說生活之艱苦與推廣自己建築理念之無奈,只在說到建築時,話才一下子多了很多。
謝英俊從小就是一個喜歡動手、動腦筋的學生,喜歡畫畫,喜歡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弓箭、竹槍和 木船。從淡江建築系畢業後,同學們出國的出國,他卻放著建築師資質不用,迫不及待地動手,搞起施工廠,動手蓋房子。邵社?部落教室及宿舍
8 年的災區重建經驗,讓謝英俊可以很精確地掌握工程預算,靈活運用各種工藝。他設計的房子,沒有專業施工隊願意蓋,因為不會,因為沒有利潤。也許因為後者,打破建築利益鏈條的謝英俊,常常遭到同行非議。
汶川地震發生後,謝英俊在網上瞭解救災進展,趕工做生態廁所,打算放到網上,為災區提供參考。「廁所對整個環境衛生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他在電話那頭大談把尿液和糞便分開的好處。據說,他曾在飯桌上興奮地說起這套理論。當然,和他同桌吃飯的人都是見怪不怪的。
經朋友搭橋,謝英俊已與甘肅等地的災區有合作意向。另外,應《暗戀桃花源》的邀請,謝英俊和劇組製片人袁鴻等人一起,三入四川,駐紮在綿陽一個月,建造環保小學。該小學不用鋼筋水泥,工期比普通小學長幾倍。
B=《外灘畫報》 X= 謝英俊
B:你的建築理念對防震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X:抗震、保暖、隔熱,是建築最基本的要求,我們都能做到。建築不僅要安全,還要可持續性。我們的建築都符合生態原則,很環保。我們的主要做法就是設法讓房子變得很輕,不像一般的房子,材料都是磚、預製板,很重。另外,我們使用輕鋼結構。為了節省成本,鋼的用量很少。鋼的抗震力很好。
B:但是鋼結構抗拉伸,卻不抗壓。
X:我們的草土牆抗壓,就是用草和土混合而成的牆。它的抗壓強度很好。另外,我們還設法用樓板變得很輕。輕柔的房子的抗震力很強。這種做法突破了技術盲點。其實純木結構房子的抗震力是不錯,但是在習慣做法中,不管是屋頂還是樓板,都填了很多土,這樣抗震力就變差了。
B:在台灣「9·21」地震中,建築倒塌情況如何?
X:在台灣「9·21」地震中,學校建築幾乎全毀。那時是晚上,學校沒人,沒有人員傷亡。學校建築質量差是世界普遍現象。這在第三世界特別嚴重。國際上有一個加強校園結構土牆的運動。日本從關東地震以後,提高了規範,學校、醫院等人群密度很高的地方,都要達到避難場所的標準。台灣在地震以後,也興起了新校園運動,改革學校建築設計。當時我是主要發起人。
B:你們當時是如何推動新校園運動的?
X:我們找了很多年輕、有想法,有責任感的專業建築師,參與學校設計、監理。這在過去是比較少的。過去,在公共工程中,建築師一般是官方指定的。「新學校運動」是公開的。採用公開機制,競標。經過委員的篩選,激起了很多年輕建築師的熱情。教育應該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有個比較靈活開放的心胸,學校建築也是一樣,要把很多新的觀念帶進來。
B:「新學校運動」的精神核心是什麼?
X:是開放性,開放性教學,學校的建築要和教學觀念結合。開放的教育是未來整個教育的趨勢,中國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這種情況慢慢會改變。我們設計的學校和社區結合在一起。大部分的學校沒有圍牆。完全公開。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不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
B:你是用建築在改革、參與社會?邵社?部落社??的普通民房外面的?境
X: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在重建中,絕不僅僅是解決住房問題。因為建築是一般人一輩子勞動的積累,所以絕對不是單純的技術或者消費品,而和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很強調,災民一定要付出相對的勞動力和關心、參與。蓋解決最基本生存條件的房子,是政府的責任,是人權。但是這種簡單的房子和長期的房子不同。
B:台灣重建資金是怎麼解決的?
X:和歐美、日本的做法是一樣的,銀行融資,利息補貼,借錢給災民,和按揭貸款一樣,政府給你的幫助就是減免利息,或者很低微的利息。這是全世界的做法。
B:你的目標是讓農民自己蓋房子。這可以實現嗎?
X:可以的。太專業是現代建築裡最麻煩的一件事。但設計師只有設計出適合普通人蓋的房子才是本事。
B:你提倡簡化建築構法,如何簡化?
X:比如我在蘭考蓋房子,一平方米連工資大約也就350元。一般用磚燒的預製板房差不多要500元。如果只是買材料,勞動力是自己的,不算錢,村裡人幫忙的方式來做,可能300元都不用。這種房子都經過設計,採光窗框都很好,很保暖。而且2層節省用地,可以三代同堂。
B:你一般在當地選擇什麼材料?
X:很多都可以用。草、土哪裡都有。我用過更原始的材料、也用過高科技的材料。在使用材料方面,我沒有限制。
B:建築也在重鑄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了。當地人能接受嗎?
X:接受新房子是很複雜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感情。豪華的房子,有人不滿意,因為覺得不值。不滿意這件事情是很難解釋的。我們的社區開始是用很簡陋的竹子編起來的房子,開始覺得不好,現在問他住得舒服不舒服,他們覺得很好。
B:你有個「乾廁」設計,請談談它如何使用重建?
X:簡單地講,先把尿和糞分別收集到不同的池子裡,尿池裡的尿靜置幾天後可以用來做肥料;糞池裡扔進草灰和沙土,讓它變乾。乾燥後的糞便體積會縮小到 1/10,無臭無污染,時間長了也拿去做肥料。為什麼一定要把糞便和尿液分開?因為在一個糞坑裡,尿液佔糞便的20倍以後,把尿倒掉,才能再利用糞便。現在城市裡下水道的水30%-40%都來自於馬桶,太浪費了。
B:結合地震,你覺得當下建築有什麼弊端?
X:首先,盲目地崇拜現代建築,當然,現代建築有優勢,但通常我們只學了樣子,比如陽台有非常厚的水泥,那純粹只是在形式上模仿現代建築,和真正的現代建築完全是違背的,沒有理性的基礎和科學機制觀點。另外,真正的建築專業完全沒有進入普通民宅,現在全世界7、80的人都住在這樣的房子。我一直強調要做「常民建築」。現在通過設計專業訓練的人,沒有參與房子的設計,只是簽簽字、畫畫圖。中國建築速度太快。很多設計價值體系從來沒有進入。而且中國設計院沒有教學生設計簡單的房子。
謝英俊
54 歲,台灣客家人。1977年,他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軍隊服役。退役後,搞了8 年施工隊。1982 年,謝英俊成立自己的建築工作室,多次來大陸考察民居和戲劇。1999 年台灣大地震之後開始做日月潭邊邵族村落震後的重建,他從此把精力投入到農村環保可持續建築 的發展問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