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岩奇 - 建築作為柯比意的畫布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徐岩奇 - 建築作為柯比意的畫布

文章 eaGer »

「朝聞道夕死可矣」,親歷柯比意的建築,心中無比震撼,想一想只有這句話足以形容,數年前的旅行經驗,常常還是清楚的環繞在記憶中。

「當建築師的夢想,在死前就是要看柯比意的建築。」恰巧遇到兩位從英國也來宏香朝聖的建築師,很滿足的這樣聊起。從全世界來到宏香教堂絡繹不絕,這個地方真是無可取代的建築中心。再怎麼困難,也要到法瑞邊境,巴塞爾附近這個小鎮;要到這裡的確很困難,顛簸了很久還差點迷路,真是考驗決心。2006年我跟著施植明老師、築生楊舒斐,及ㄧ群狂熱份子而來,這趟朝聖之旅永生難忘。我不斷的自問自答,因為部分問題很難有明確的答案。

這讓我回憶起,在中原大四時隨德國老師 Pr. Dr. Arin 學習有機建築,學習過程必須也常把五個現代建築要素反覆操練,因此自認為對柯比意(Le Corbusier)很熟習。其中 Pr. Dr. Arin 的設計課,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之一,是不斷修改圖面中的柱子,把柱子從邊界挪進來,後來我才明白,這叫做獨立柱與自由平面,這就是「空間」。但有關柯比意的書籍仍然有限;建築書籍上的照片多是黑白的,加上喜愛欣賞安藤忠雄的作品緣故,一直誤以為柯比意的作品就是黑白的,或沒發現其作品中顏色的角色非常重要。

國內評論柯比意作品的文章有限,部分還得透過國外雜誌,或透過日本建築師的作品的演繹。我會留意有關柯比意所有的資訊,藤森照信的書上這樣寫著,1929年一位日本的建築先行者前川國男就很瘋狂:「剛自東京帝大畢業的前川國男,畢業隔天就打包坐火車,經西伯利亞到巴黎柯比意的事務所工作。」有這麼狂熱建築前輩,難怪當代日本建築實力可觀。後繼安藤忠雄,言必稱柯比意,他演繹混凝土的黑白、光影及空間,但把顏色要素除去了。拘束的日本民族性,也只選擇把柯比意闡釋了一半;西方的世界比較完整,其建築多充滿了豐富的色彩在空間中。讓我這個一直憑空想像的學習者,現場親歷柯比意的建築時,第一時間真是震驚不已。喔!原來柯比意建築中色彩的角色真重要,色彩是與光線相互演譯的。這與透過建築書籍,輾轉方式認識的柯比意,落差不小。不像歐洲人體驗的柯比意,柯比意的建築彷彿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讓我回國後,逢人就說:快去柯比意建築朝聖吧!

柯比意的背景是個鐘錶師傅之子,先學習畫作,並沒有接受正規的學院派建築教育,所以擺脫當時傳統教育的束縛。柯比意在「邁向建築」書上,鼓吹「建築或革命」,其對象就是布雜教育。柯比意沒有接受學院的建築教育,而是以當學徒方式學習建築,向 Peter Behrens 與 Auguste Perret 多位大師學習。他開始執業後,建築創作的起始點,常來自於繪畫,他本身就是一位很傑出純粹主義派畫家,作畫風格受到當時立體派、荷蘭風格派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其作畫照片,因此柯比意的建築作品,的確看到連結繪畫的脈絡。

假設柯比意把建築元素中的牆、天花板等當作他的畫布,空間中出現一序列的色塊就是他具體的應用;親歷參觀這幾個作品時,當下想像我也是個畫家的話,如何處理這些畫面。早期的作品如1932年 Villa Savoye 運用粉色系色塊,抽象的圖鴉出現在1955年宏香教堂(Ronchamp Church)的彩色玻璃或門片上,1962年拉圖黑特修道院,透過三原色的表現。原本是黑白的畫面一經塗鴉,空間立刻加分,且產生奇妙的感受。柯比意在牆、天花等元素,部分出現色彩。我猜這些色塊應該是柯比意親臨現場,以繪畫觀點請營造廠協助施作,或部分親自塗鴉的結果。

圖檔
↗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 宏香教堂(可譯為廊香教堂)內部

圖檔
↗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 宏香教堂小禱告室上方的光井

再者,柯比意建築中常見光的運用,色彩通常又伴隨著出現;粗曠質感在宏香教堂時透過噴漿,之後多透過清水混凝土表現。光、色彩與粗曠質感之間的極大反差與對比,反覆出現。柯比意的教堂作品,提供他實驗光在空間中的各種可能,但如果沒有色彩,一切就如教科書上的照片,只有黑白的世界,就差多了。他運用反差,在從很暗的背景中出現光的元素。當光出現時,在間節奏轉換處,或光源處出現色彩,效果非常震撼及立體。色彩與光線是最經濟的創作題材,不斷嘗試越加成熟,在拉圖黑特修道院案(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到達高峰。

圖檔
↗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 拉圖黑特修道院

圖檔
↗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 拉圖黑特修道院禮拜堂一角

柯比意面對兩次大戰後歐陸貧窮的社會,低工程預算的挑戰,選擇清水混凝土不加修飾最經濟。拆模後混凝土的質感,成為粗礦主義表現的方式,但過於失控的施工品質,相信建築師也很無奈。部分的質感是柯比意透過模板刻意設計的,像馬賽公寓獨立柱的模板;但部分則應歸咎為品質失控,像拉圖黑特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的成果。施工品質認定在驗收過程,要說服業主接受最為困難。但柯比意巧妙運用色彩,化腐朽為神奇,粗糙的混凝土與色彩光譜粒子間的對比,顯得非常戲劇化。業主接受這樣的結果,我認為關鍵在於整體的效果具有說服力,因此可以忽略瑕疵的問題,但我猜當時的爭論應該還是很大的。據施植明老師說,在哈佛的卡本特藝術中心也出現類似問題,當時美國人受不了清水混凝土的說法。如同現今我們使用清水混凝土最大的困難,在於驗收的標準。

圖檔
↗ Unité d'Habitation of Firminy | 費米尼版的馬賽公寓

早期柯比意的作品偏愛幾何型體,運用幾何形體表現在自然中,也是運用對比與反差的手法。但宏香出現自由形體,令很多人震驚不解,質疑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我猜他應該受漢斯夏隆、高地有機建築,運用自由形體創作方式的影響,但無礙於他的大膽表現。例如宏香牆頂那道細細的光線,撐起厚重的屋頂天花等手法;牆厚從0.5到3.7公尺,光線透過喇叭口進入室內,玻璃中的塗鴉彩繪呈現原始童趣為焦點,當然牆如果太薄,效果也會打折。運用對比與反差的手法,膽識必須夠大,暗VS.亮、粗曠VS.細膩。

柯比意建築具可學習發展,很多建築師從中繼承。例如安藤忠雄選擇清水混凝土,但發展成為光滑細緻的工法,卻非常昂貴;光是模板將近為一般模板單價的十倍。與柯比意使用清水混凝土的初衷,為了便宜,並不ㄧ樣。歐陸建築師繼承的方式就不ㄧ樣了,充滿豐富顏色與更多想像。如果柯比意建築中那種粗曠的質感不見了,就真的不太像柯比意的建築了。柯比意在1960設計直至2006年底才完工,在費米尼的教堂Sanit Pierre de Firminy-Vert,在柯比意過世多年後由昔日負責此案的建築師重新接手完成,清水混凝土變成光滑細緻,恐怕柯比意在世的話會搖頭。透過筆觸還是分辨得出來真偽,雖然這套圖完成於柯比意過逝前,但畢竟無法親臨現場,還是有差別。粗曠、稍微失控的質感,比較像柯比意的抽象繪畫,具有想像力。

圖檔
↗ Eglise Saint-Pierre de Firminy | 法國費米尼的聖皮耶教堂

圖檔
↗ 費米尼青少年之家的色彩

柯比意的作品多完成於困頓的環境,但至今仍然震撼,表現建築本質,而非炫耀財富,用「簡單」叫人感動。對照當代爭議性的作品,幾乎都非常燒錢,更說明了建築是經濟下的產物、飽暖思淫慾的成果。透過建築炫耀財富,這與古典精神並無兩樣。當代建築重形式口味,表現空間力量者有限,柯比意的空間仍是我最深刻的體驗。不斷的自問自答:建築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思維是最難抄襲的,凡夫俗子只能抄襲形式。

日本人瘋柯比意出了名,2007年去日本旅行,無意間在書攤發現了一本雜誌Casa BRUTUS(2007/04月份),乃是給常民看的建築雜誌,內容載了柯比意建築朝聖路線,比我曾走過的路線更多,甚至介紹到了馬丁峽,就是當年柯比意的海邊工作室,及不幸溺水死亡的地方,鼓勵日本人去憑弔。台灣的建築教育不再談柯比意?驚訝台灣的建築教育把柯比意當作古人!在每個人都急著想當大師的年代,忍不住想說:「快去柯比意建築朝聖吧!」

徐岩奇建築師, 建改社實務組召集人

>>相關圖片
圖檔
↗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 拉圖黑特修道小禱告室

圖檔
↗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 拉圖黑特修道院 清水混凝土極為粗糙到有些施工不良

圖檔
↗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 宏香教堂喇叭口的塗鴉

圖檔
↗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 宏香教堂喇叭口的塗鴉2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