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不論新舊,都應該有時代任務,而不是追高求大而已

2004年EGG 雜誌與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合辦
回覆文章
swatman1020

建築不論新舊,都應該有時代任務,而不是追高求大而已

文章 swatman1020 »

看了台灣的新建築與日本的新建築,著實令人感慨 :(
無論是李某的建築還是其他知名設計師的建築,似乎都沒有把生態價值融入設計理念,
因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會妨礙雨水逕流,所以在視覺上要取巧,在環境上也應該要有一定的投入才是.

台灣的知名建築物目前都沒有本身的地下水庫實在令人寒心,即使是公園或軍營,
多半的地下水槽,容量多在300頓以下,以上次強烈西南氣流為例,10天總落水量粗估超過28億噸,
這麼多的水資源,想必都浪費掉了吧,各大知名建築物所在都市,每幾年都會遇到旱災,
為什麼台灣的建築師不會為搶救水資源做努力呢?? :x

五年來我以市井小民的身分對行政院建議很多項,目前綠建築專章有編入消防雨水的資源利用,後來又新規定建坪3萬以上要有儲水庫的附加設計,這些很令人欣慰.
不過日本東京都在90年代就有這種設計,身為她的鄰國,為什麼至今沒有建築師要開先河,把水資源利用當作設計主軸的一部分咧? :(

台北市不適合建構地下水庫也就罷了,高雄市台南市新竹市等地盤穩定的都會區,要是都市內也有三五座儲水量5千噸以上的地下水庫,那麼乾旱的時候就不用因為水庫沒水而鬧乾荒了.地下水庫在今年也成為拉斯維加斯設計水庫的靈感首選,雖然我當初投書政院這項建議時,在網路上跟台南某建築師討論過,被嘲笑天方夜譚,但是這是不是就是台灣建築前輩的視界所造成的呢?!
之後跟高雄某都市計畫工程師討論一模一樣的內容,他在去年也是嘲笑我不應該插手這種''建築專才"要管的事情,但是今年政院公佈新規定後,他這建築專才也不得不去好好思考我在擔心什麼,我在強烈建議什麼.

十大醜建築(無論最終入選為誰)的特點就是:
不論美醜,都沒有大型儲水庫的設計,除此之外還有一半在未來十年會受到洪水的威脅.水利局不會主動去關切都市建築,當我向老師請益如何把我的建議讓建築法直接來個大翻修的時候,他說這建議很好,但是台灣行不通,水利局的責任是"開發新水源"而不是留下水源.假如強行要投資地下水庫,所有的建築成本會多兩~三成,系統更新也是很大問題,目前台灣都市規劃中沒有這一項.等到20年後要來規劃這個項目的時候,相信小小的台灣已經沒有地方興建了<地下埋著各種管線,還有捷運,污水道..>,那時候,時代責任遠比選出誰的建築最醜來的重要.

以後的建築師應該要有時代責任的擔當,而不是只要追求建築物的高大炫麗(10年前已經有公式算出鋼構建物的高度極限值,在那個極限值以下,所有的建築物不過就是在做"形狀上的掙扎"),除卻三萬坪的門檻,在社區大廈型的建築中,也加入雨水儲存和地下蓄水池的設計,那麼即使自己一輩子沒入選世界十大,至少也完成了時代的使命. :)
訪客中的訪客

文章 訪客中的訪客 »

是沒錯 但是在追求這種極限的同時 人類在建築技術上也可以有所創新啊 若人類只甘於現在的狀態如何進步? 等到土地都用完時人類不得不向上發展的時候說不定到時候被選為濫建築的就是那些只有1~5層樓佔地廣闊的房子了.
swatman1020

建築不論新舊,都應該有時代任務,而不是追高求大而已

文章 swatman1020 »

是阿,您說的也沒錯,
可是好像大家都希望建築物往上長,
下面也其實是有空間的不是嗎? :shock:

新的建築法規也採納不才的建議嚕,不才在2003年9月投書行政院主講水利資源,後來被轉到內政部營建署,就成了你們現在看到的2004年10月份__房屋建坪三萬以上強制設地下水庫的規定.

並且基於資源的保存,對於小於三萬平方公尺的建築體採用水資源除藏利用系統的單位,也採取鼓勵的態度,這是要做與不做的問題而已,似乎跟技術的創新扯不上關係,否則古羅馬在法國的地下水道系統是外星人建造的嚕? :?
您翻翻下列網址: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3485
它在建築工作/法規這欄,title是[大型新建築 強制雨水再利用]

其實從回覆文章可以看的出來,進步是要去做的,不是只在建築物外觀做取巧,不然杜拜為何要蓋七百60幾公尺的新大樓呢(一舉高過101兩百多公尺,相當於新光三越站前店).其實空間沒有想像中小,可是追高求大是人類的天性....這個才是癥結點.

希望您看了那文章,也會去想辦法設計一些儲水庫,幫幫台灣,幫助脆弱的生態吧.
ArchiFragment

文章 ArchiFragment »

:lol: 很棒的建議喔
建築物的確不應該只在造型上下功夫
積極的尋求本身的價值
造型才更有意義!
swatman1020

文章 swatman1020 »

把文章翻上來^^

實在很不齒桃園朱縣長把地下水庫的構想說成是他自己的靈感
新聞媒體還說他是有先趨之見

以下是我寫給行政院的建議文的信箱回函

【寄件日期】 SUN, 11 JUL 2004 02:26:42 ←寄件日期是2004年7月11日
【主旨】 公共建設 ( 陳x明 先生 )
【回覆內容】
第 93006469 號

您好:
本院已由經建會成立「七二水災勘災調查小組」,針對此
次受災區域之國土保安、國土規劃與河川治理進行完整調
查,於兩週內提出初步報告,三個月內提出完整報告,以
作為政府解決國土超限利用以及後續重建規劃之參據。
台端關心時事,所提建言,將交相關單位參辦。
順祝 健康快樂
經建會敬啟
-------------------------------------------------------------------------由寄件日期可知我的建議文在水災還沒結束就提出了
此篇巨細靡遺的建議要不要放棄某些修復工程,建造某種特定交通工具跨越中央山脈,開發山區的海拔高度限制............不要感到意外....或許我會被清靜農場的人扁,不過這篇文章主導政府的走向~~~希望政治人物提政策的時候不要抹煞別人的心血喔∼∼不然老天有眼的耶


此外還有一篇:列入綠建築的消防水源與地下水庫計畫
它的回函由台北市政府寄給在下的:
來信摘要 : 接收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儲留雨水的方法
來信內容 :
來信者姓名:陳x明
來信者電話:
來信者地址:高雄市左營區
對於水利建設感到痛心疾首,但有志之士仍需痛陳時弊!

詳細簡易儲水方法:
因應台灣空污嚴重,下雨第一泡要放流,大約是下雨開始的15分鐘要把雨水放流,之後再收集起來,屋頂的排水管可以換成 雙排孔 ,假設屋頂有40平方公尺,日雨量150mm,則儲水之後就有6噸水量,有沒有覺得這六噸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比指望自來水公司來的實際阿!更何況這次西南氣流在北台灣總累計雨量平均都超過1200mm,那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就重達48噸了(每40平方公尺/戶的屋頂),如此,即使我們花錢養了一堆米蟲,至少不用再因為不能洗澡沖馬桶,而搞到差點暴動了。我們可以實際來檢視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好處,因為第一泡放流,所以無需擔心酸雨和泥沙淤積,蓄積下來的水可以直接用於洗澡和沖洗器具;至於網友提到攔河堰,實際上這種方法最為工程專家喜愛,但是最讓生態環保學者深惡痛覺,因為台灣水質可以拿來蓋攔河堰儲水的地方已經不多,何況攔河堰雨水庫一樣都有淤積問題,鬧旱災的時候考慮到日蒸發量已經所剩無幾,所以,強烈推薦節儉的納稅人,來用這招"接收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其它改善水利建設的方法在去年和前張院長時代都已經上書過行政院,但是沒有具體成效,因為上書內容提到的災禍都已經發生在今年的多次水患中,假如我們的政府有個團對願意仔細思考行政院電子信箱轉內政部信箱中,文號為[010-92009072]的內容,那麼21世紀水利改革之父的寶座就非該人莫屬!文中主要內容是:
1.地下水庫與消防水源
2.地下水庫與澇旱災關係
3.儲水與蒸發量
除了建議,也換算出面積和儲水量,但是,最終結果只是建築法規上加了幾個若有似無的規定而已<如內政部回函文:本部已於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增訂綠建築專章納入相關規定。>
假如我是市長,我就要把水利規劃人員送去日本和德國接受"職能再教育",因為我出國都會注意看各國水利建設並且看過的東西都能依照比例尺畫出來,但是我們的官員出國好幾次都只帶回美好的回憶,對於國政和市政一點幫助都沒有<或是很少>。

受文機關 :
發文機關 : 研考會(第一組)
發文日期 : 2004/9/15 上午 09:01:59
發文字號 :
處理情形 :
親愛的陳先生您好:
  感謝您的來信,我們已將您的來信轉請市長室卓參處理,以後若有任何建議或是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隨時透過市長信箱和我們聯繫。
  敬祝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市長信箱 敬啟

==================================================
[size=18]桃園朱縣長講話前至少也得看一下地下水庫和平地水庫的構想是誰的,不過我可以假想他是有志一同的人(但絕不是˙引領先鋒的人)[/size]
最後由 swatman1020 於 2005-12-06, 15:2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swatman1020

文章 swatman1020 »

當然這次桃園水患我也有插花再po一篇給行政院,提到適用全省有土石流威脅的水庫淨水設施的乾淨源水取得方法,當然也有設計工法的敘述,不過我覺得我的方法會造成承包商做一次之後50年內不需要維修,所以我覺得政府和黑心廠商寧願去依照兩光水利工程師的建議,照舊去做那種不堪一擊的水利建設

雖然已經有水利署官員說要河川分流了,不過它可能誤會我文中敘述的意思,他以為只要在取水口分流就好了...............假如這麼簡單的話再來一次強颱包準他掉烏紗帽

以下是回函
陳x明先生您好:
奉交下有關台端建議由石門水庫後池到淨水場間分設沉砂池與河道高低分流,以便降低流入淨水場原水濁度案,台端之建議與目前本署北區水資源局積極規劃籌辦「增設第二後池工程」於現有石門水庫後池堰下游1,500公尺處增設第二後池攔河堰,以增加蓄水量,減少濁度影響供水等水資源工程活化措施,另需淨水場配合措施部分,自來水公司已研議於石門水庫後池下游規劃增設80萬噸自來水處理場,以改善淨水處理能力。
感謝台端建議及對石門水庫供水問題之關心,本署將持續加強供水系統質與量之穩定性。
謹祝
順安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陳伸賢 敬啟 

-----------------------------------------------------------------------------------
看吧!!
其實高低分流也可以拿到南台灣用,可是偏偏官員只把它放在北區用,等到大高雄又缺水了,我看又一堆人要排隊下臺了

我的建議文不是要他做很多淨水場(而是要他在原來的板新--大楠水場中間的大漢溪河道直接以每公里一個區隔來分隔河道(每個框框的出水口和入水口位置不同),不是作壩攔水唷,而是模仿自來水場淨水池的設計,多砂的水沉澱滿溢之後往第二池流∼∼∼接著第三池∼∼∼第四池,等到跑完13公里的河道之後,大漢溪水就非常的乾淨了),附帶的高中低分流才是要應付水患時期的超大水量 8) :D ,試想:
普通時期做一個80萬噸的水場閒置,不是很耗費產能嗎?而且河水源源不絕流到新水場,然後讓他白白蒸發豈不是浪費全國人民的錢嗎? :shock:

----------------------------------------------------------------------------------
假如水利官員天真的以為只要做一次分流的話,我覺得太敷衍了
至少看看員山子分洪壩的設計,他只做一次分流,結果東海出海口的水仍然很濁...
若是石門水庫集水河段只做一次分流,頂多只能把海棠颱風造成的6萬度濁度降低一半而已,這樣的官員真的很敷衍....而且超級不尊重原作者精神 :cry: :cry: :cry:
Peter tsao

文章 Peter tsao »

追高求大這樣的心態
聽說好像是ㄧ種男性社會的陽具崇拜(因為陽具象徵生命力,所以崇拜)
我是說真的
Albert

文章 Albert »

Peter tsao 寫:追高求大這樣的心態
聽說好像是ㄧ種男性社會的陽具崇拜(因為陽具象徵生命力,所以崇拜)
這句話在不同得場合下,
從夏老口中說出不下三次....

台北的陽具,
從站前新光大樓變成台北101.... :oops:
越來越......... 8)

胡言亂語,還是趕快去背法規 :P
訪客

文章 訪客 »

Tallest tower 'may cause quakes'

By Caroline Gluck
BBC News, Taipei

LINK:http://news8.thdo.bbc.co.uk/chinese/tra ... 493698.stm

圖檔

A Taiwanese geologist has said the huge weight of the world's tallest building, Taipei 101,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riggering a rise in seismic activity.

Lin Cheng-horng suggests ground stress from the 508m-tall building may have reopened an ancient earthquake fault.

This could be the reason for what he says is a recent sharp increase in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Taipei basin.

Writing in the scientific 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he urg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Mr Lin says the 101-storey skyscraper, which was completed a year ago and is anchored by enormous concrete and steel columns, may have reactivated a fault line.

According to Mr Lin, it weighs 700,000 metric tons and exerts a stress on the ground below of 4.7 bars - some of which w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earth's upper crust due to extremely soft sedimentary rocks beneath the Taipei basin.

'Not to blame'

Taiwan is one of the most earthquake-prone places in the world, which is why, when the idea of building the huge structure was first raised, rigorous safety and geologica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he concrete steel and glass building in the country's capital was then designed to the most exacting safety standards.

A spokesman for the Taipei Financial Centre Corporation, which owns the building, said he was confident that Taipei 101 was not to blame for an increase in earthquakes.

Recent tremors were caused by seismic activity in other parts of the island or offshore, he said.

He called the report interesting, but pointed out that Taipei 101 was at least 200m away from the Taipei fault, which has not been active for more than 45,000 years.

Story from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a ... 493360.stm

Published: 2005/12/02 18:11:23 GMT

&copy; BBC MMV
訪客

文章 訪客 »

【中時電子報 】 潘勛�綜合報導

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台北一○一大樓可能引發地震!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正洪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的專文指出,超高、超重的台北一○一大樓最近曾引發兩起小地震。

然而其他國家地震專家對摩天樓引發地震持較謹慎態度,表示目前相關資訊仍不足。

台北一○一大樓高五百○八公尺,是現今世界第一高樓,總重近七十萬噸,也名列最重的建築物。

兼任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的林正洪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第卅二卷(十一月卅日出刊)的專文表示,他認為台北一○一大樓衍生龐大的壓力,可能轉移到地殼上層,原因是台北盆地底下,係極其鬆軟的沉積岩;沉積岩再往下,舊有的斷層帶可能已經再度綻裂。

英國《衛報》及路透社二日報導,在台北一○一大樓興建以前,台北盆地很穩定,表面沒有活躍的斷層帶;地震活動跟英國部分地區類似,每年只發生一次不到芮氏規模二的輕微地震。

垂直壓力 造出額外地震

然而,自從台北一○一大樓興建後,事態已經改變。林正洪寫道:「在一九九七年至二○○三年興建期間,每年的輕微地震增加約兩次。而該建築體落成之後,在二○○四年十月與二○○五年三月,大樓底下分別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地震(分別為三•八與三•二),已經是有感地震」。

林正洪又稱:「如果地殼活動變劇,摩天大樓引發地震的可能就更大。」

林正洪利用建築資訊,已計算出台北一○一大樓加諸地面的壓力。一○一大樓使用的鋼筋水泥重量超過七十萬噸,分散到一萬五千零八十平方公尺的地區,等於施加四•七巴(壓力單位)在底下的土地。林正洪表示,「台北一○一的營造法跟許多摩天大樓完全不同,使用鋼筋水泥複合結構,添增防火防震的保護力。所以,大樓對地基造成龐大的垂直壓力」。林教授認為,正是這種多出來的壓力,造出額外的地震。

假如林教授的研究正確,那麼將挑起外人對諸如日本「天空之城1000」(一千公尺高)一類的建築計畫之憂慮;日本人打算如此垂直造城,來解決東京的住屋問題。

不止摩天大樓造成麻煩,水壩及地下廢棄物掩埋場如果太過龐大,也可能引發地表震動。

缺乏數據 美專家不認

然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震專家維戴爾表示,建築物會改變其下地表的壓力,但力道不會貫穿到地下十公里,即發生地震的水準。

工程公司分析家盧考斯基的關切點則在缺乏數據。他表示,地震發生的時程動輒以千年萬年來衡量;光憑十年的地震數據,很難分辨多出來的地震只是雜訊,抑或導因於建築。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