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憲慶建築師設計之浮線私人住宅 - 林順源與游寶珠的農舍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站長eaGer

林憲慶建築師設計之浮線私人住宅 - 林順源與游寶珠的農舍

文章 站長eaGer »

二十年前這裡原只是地主林順源耕種的一片稻田......
十八年前這裡開始租給鄰人養殖魚蝦,改變為水池的型態......
八年前,生計的考量,又轉租他人變為釣蝦場......
三年前,釣蝦場的經營無法達到預期,不再續租......

地主的兩個兒子浮現了其他的想法.......

其實,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地主的兩個兒子是學建築的,在夢想的驅使下,展開了義無反顧的實現行動,在理想與現實的拔河賽中,戰勝了追求平穩日子的保守態度,開始了未知與冒險的苦樂歲月,但無論如何,大家都有勇氣往前走。

經過了三年,林順圓的田地上,兩個兒子耕耘出另一種收穫,「浮線私人住宅-林順源與游寶珠的農舍」將深深的植入這塊土地。

圖檔

◎我叫阿慶

我,阿慶。出生宜蘭的小農村,典型的農家子弟。
爸媽因環境背景沒受什麼教育,但他們的身體力行─我看見了人與自然共存的方法。

◎不愛唸書的我

高中時就想輟學當個黑手,老哥叫我不能當黑手;明志說可以到建築系走一走,於是在中原遇到了一群好朋友,一起走過時間的琢磨。唸完書到事務所,不適應這樣板般的生活,決定讓自己快活。

沒想到社會的酷刑才開始,花了一年的青春從設計到上樑,眼看第一張使照要到手,無奈地被賣、樓得拆;想說靠著年輕的熱情與體力去競圖,卻屢屢失戀而歸,銀行電話接到手發麻,只好走室內另謀出路。一個機緣,天真的以為有個運氣好,我這小子也可以有機會重建小學,無奈完成所有發包圖說後,就等著、看著建照開工展延過期,成了張廢照。沒錢建築就沒搞頭,一年的青春又化為烏有,但我的熱情還是沒有少。

◎老爸的一塊田

「老爸在電視裡穿著汗衫,手上駛著現在停在庫房的鐵牛,臉上佈滿因耕田濺起來的泥巴…..」,這是二十幾年前在電視上的畫面,報導冬山河整治成效的新聞,第一次發現我家的田跟老爸在這木盒子的機器裡出現。那時候的水好到可以養蝦,所以幾年過後,便租給鄰人闢成養蝦池,翠綠的田成了深邃的一片水;響應政府休閒產業,幾年前換了老闆,這裡成了個休閒釣魚場。

三年前再沒人來釣魚─鄰人不租了,我與我老哥─阿德,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

圖檔

◎一根一根的

稻子站在水田裡,一根根地杵著,隨風搖曳;水草在水池裡一根根地晃來晃去,身軀卻是挺直地。房子就學著水草筆直地從水池中長起,像稻子杵在水稍深的田裡。

在屋頂挖個洞,讓月光有機會跑進來;鋪個透明的板子,大雨小雨就能在上頭跳舞,愛玩的我們就在下面點個蠟燭泡個澡;在房子的邊緣擺個水盒,假裝自己跟魚兒在賽跑,四周的牆換成透光的界面,讓大片的綠輕鬆地進到我床畔。

在這裡我不孤獨,因為我與自然一起生活。

◎有空來走走

老師說建築就像是在生活,我在天地之間遊走,尋找自我真實的生活,朋友有空來走走,分享你我的生活

>>相關資料
案名:林順源與游寶珠的農舍
建築設計:林憲慶建築師 (弟弟)
建築監造:林晉德建築師 (哥哥)
室內設計及監造:歐芳吟(築現設計)
結構設計:許浩展結構技師(長浩結構)
施工人員:
1.模板工程:陳寬裕
2.鋼筋工程:林源欽
3.門窗工程:鄭國賢
4.鋼構工程:林邗正/汪佑成
5.水電工程:吳偉良(建築)/陳永典(室內-戶外)
6.鐵件工程:中央不銹鋼行
7.玻璃工程:森豐玻璃
8.油漆工程:林源清
9.泥作工程:楊高鵬
10.廚具衛浴工程:昌庭衛浴
11.傢俱工程:成泰傢俱
12.景觀工程:賴其文
13.木作工程:張建明

>>相關網站
::浮線私人住宅::

>>相關圖片

圖檔
↗ 自然的站著

圖檔
↗ 跟水走的很近

圖檔
↗ 走來走去

圖檔
↗ 天窗

圖檔
↗ 在陽台曬太陽

圖檔
↗ 室內:悠閒的看著

圖檔
↗ 室內:生活在內外之中.jpg

圖檔
↗ 室內:自由的想著

圖檔
↗ 室內:躺著看風景

圖檔
↗ 室內:在天窗下呼吸
ssiioonn

文章 ssiioonn »

感想是



好時尚啊 :o

概念我很喜歡
只是建築設計跟跟室內設計
都好流行

也不是不好啦

只是跟我想像中的宜蘭不太一樣 :o


照片看起來 建築師還是很用心的 8)
reski97

文章 reski97 »

其實準建待久了
常常可以看到這種
年輕的建築師自己兼業主的案子
成果往往令人驚艷

跟我最近在研究的日本住宅比起來
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凌於之上
可見台灣的設計師.建築師跟日本相比
完全不遜色

不過只要是公共建築
或者業主委託的案子
呈現出來的成果往往只是及格之上
乏善可陳

不知道這其中問題是出在哪裡??

小弟有思考了一下
勉強歸納出幾個可能的原因

1.業主干預過多
2.台灣設計師比較不用心做業主的案子((可能經費太少))
3.台灣年輕設計師未崛起
4.台灣人請設計師設計住宅風潮未起((住宅佔整體建築比例達8成...又有多少受制於利益導向的建商??))
5.台灣建築環境不利發展公共建築((政治.法規.經費...等等))

以上是我推想出的幾個可能
不知有沒有其他大大可以分享一下想法

應該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衍伸資料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8220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8119
建築之小路

文章 建築之小路 »

個人淺見
看得出建築師很用心在做設計,不過我自己覺得有點"用力"的痕跡,
而室內的部份太流行性了,混凝土的建築物給我的直覺是可以與時間跟環境對抗的,
室內的元素太多反而可惜了建築本身的那種單純強烈的風格

我剛又看了網站了,可能原來應該在設計階段就有考慮為民宿吧,所以才會有那種我所謂"用力"的痕跡就是ㄧ點商業空間的味道
可惜沒有平面圖,我想知道左邊整座混凝土無大開窗的量體內部空間是什麼
memey1218

可以去住

文章 memey1218 »

建築之小路 寫:個人淺見
看得出建築師很用心在做設計,不過我自己覺得有點"用力"的痕跡,
而室內的部份太流行性了,混凝土的建築物給我的直覺是可以與時間跟環境對抗的,
室內的元素太多反而可惜了建築本身的那種單純強烈的風格

我剛又看了網站了,可能原來應該在設計階段就有考慮為民宿吧,所以才會有那種我所謂"用力"的痕跡就是ㄧ點商業空間的味道
可惜沒有平面圖,我想知道左邊整座混凝土無大開窗的量體內部空間是什麼
http://p-water.myweb.hinet.net/5.htm

可以去住
有五間房
價格要電話或e-mail問
ellen

文章 ellen »

這真的是私人住宅,感覺真的好時上唷!!
跟我們一般的感覺都不同,原以為這樣得住宅只會出現在國外,甚至是書上,沒想到原來台灣也可以唷!!
momoo

文章 momoo »

月中左右去了一趟宜蘭,結果>>>>不小心居然經過了這地方,又很不巧的給他碰上了很""率性""的主人,很大方的讓我們小小參觀了一下,工程品質做的還不錯 ,除了設計之外還能兼顧到品質,我想只有建築師兼業主身份才能辦得到吧!!!這趟宜蘭行原本有個小小的遺憾就是訂房定不到礁溪老爺飯店,不過最大的收穫是參觀了這地方,下次再去的話,一定要進去住住看.
memey1218

約10000~12500元(看季節)

文章 memey1218 »

ellen 寫:這真的是私人住宅,感覺真的好時上唷!!
跟我們一般的感覺都不同,原以為這樣得住宅只會出現在國外,甚至是書上,沒想到原來台灣也可以唷!!
http://p-water.myweb.hinet.net/6.htm

每房兩人(屋主不建議帶小孩)約10000~12500元(看季節)
屬高消費
全包另外與屋主商量喔
memey1218

文章 memey1218 »

reski97 寫: ...
跟我最近在研究的日本住宅比起來
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凌於之上
可見台灣的設計師.建築師跟日本相比
完全不遜色

....

小弟有思考了一下
勉強歸納出幾個可能的原因

1.業主干預過多
2.台灣設計師比較不用心做業主的案子((可能經費太少))
3.台灣年輕設計師未崛起
4.台灣人請設計師設計住宅風潮未起((住宅佔整體建築比例達8成...又有多少受制於利益導向的建商??))
5.台灣建築環境不利發展公共建築((政治.法規.經費...等等))

以上是我推想出的幾個可能
不知有沒有其他大大可以分享一下想法
應該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衍伸資料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8220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8119

我覺得臺灣的生活水準是一個問題
我們還在"拼經濟"的胡同裡繞
日本的實驗性格比臺灣人強太多了
日本人只要有人創造出一個新奇的事物
其他人不會一窩蜂去追逐(這與臺灣剛好相反)

臺灣中小企業多到不行
臨時攤販多到不行
每個都要自主(個人主義很強)
每個老闆都自認是超人/懂得所有行銷/懂得所有美感/懂得所有門路...
啊我是老闆我最大啦....
(但也讓我們看到許多無厘頭的創意啦,真是搞笑國家)
因此所有的專業就敗在新台幣的腳下

臺灣的創意人其實也是有搞頭的
我想在總體經濟不是很好的狀況下
到處瓶頸時反而創造出許多可能
從一些小的個案會看到臺灣多元的一面正在逐步發光
或許破敗到一個程度(人類掙扎求生的本能)
一些重大的時代事件都是引燃點(如九二一)

不過我個人覺得最大的癥結在於臺灣人的美學素養有待從新來過...

至於衍伸資料所看到的西澤/妹島的作品
我聽過一種解讀
傳統日本的街坊紋理(站到天空往下看)
就能發現西澤/妹島他們空間分割的由來
把社區村落的家戶街廓塊體濃縮在一個私人住宅內
所以一個個空間就被獨立散置在有圍牆的基地內
這樣的案例還有好幾個
年中台北的toto日本現代住宅展就可看到
這也在西澤/妹島他們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建築設計中被複製
甚至公共建築裡就融入在當地的街坊中成為通道

這是日本的空間創意
是在那麼多大師當前之下所掙脫出來的實驗性作法
臺灣有這般勇氣嗎
或是公部門/私宅能願意支持嗎?
這股力量還在凝聚中...

另外如年輕一代的藤本壯介
把柯比意多米諾系統顛覆的無柱式結構(年中/高雄的toto臺日新建築師對談)
也讓人耳目一震
可見創意的切入點可以很多
目前我所見的臺灣許多所謂新商業建築的成品中佈滿日本的空間轉化
以臺灣多元族群文化的基地而言
能量應該不只如此
或許還有許多爆點在蘊釀了 :idea: :idea:
ykw

文章 ykw »

浮線9月9日正式對外開張了, 就在施大帥率眾上凱道的第一天..

底下是我虛構的:

「水塘閒著也閒著, 兩位做建築的兒子, 想蓋一幢三代同堂的房子: 老人家不喜招搖, 所以住後1/3, 把面路的牆封了; 年輕的住前2/3全開的2層玻璃房, 好讓第三代多看看老家的週遭水田和水塘…..

平常日子兒孫都不在, 老人家住偌大的房子, 尤其前面2/3沒人住,… 德國的衛浴設備與威尼斯的手工水杯, 用起來那有木桶與碗公稱手踏實,….

孫子說: 老家沒有台北好玩….

於是五結多了一座水塘上的玻璃屋民宿.」


於是我想: 合院太閉了, 一字又太開了, 那就蓋間L型的三代房吧!

於是我說: 既然愛建築, 那就找塊地, 蓋間自己的房子吧! 天大地大我最大!
reski97

文章 reski97 »

楊大哥有親自實地走訪住宿??
雖然是虛構
不過字裡行間倒是把整體的氣氛詮釋的貼切
:) :) :)
ykw

文章 ykw »

這一年宜蘭我常去, 路過幾次, 沒進住過. 河對岸的傳統藝術中心, 倒是去過幾次. 裡面黃舉人的家, 覺得太卑了, 也是對古厝的感覺, 整個園區又覺得太亢了. (站在進大門的廣場或文昌廟埕前都會有的感覺). 不曉得是誰做的master plan?

台灣建築怎麼走, 是我想最多的問題. 短期內公共建築不可期, 也許鄉間自宅是可以發揮的空間.

與其怨嘆大環境, 何不撩落去, 蓋一間自己的房? 盡可能把自己對建築的想法, 都實現出來? 也許台灣能走出一條光輝的建築大道!
archicwf

文章 archicwf »

趁著這次連假到宜蘭走走
也順便去看了一下令建築人嚮往的..浮線私人住宅
「它」真的很難找
還問了當地派出所的伯伯才找到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當天被一家人包下來無法進去參觀
於是就在外面晃阿晃的
拍了一些令人感到可惜的圖片如下: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他的蜂窩真的是很嚴重阿
還有連接縫....真是令我感到可怕

他的設計概念真的不錯
一個玻璃盒子肅立在田野間完全不感到突兀
又以伸縮橋樑作為與外界連接的介質
但撇開設計概念不談

施工品質..怎麼會是這麼一回事?
是我離開「民間的實務界」太久了嗎?
怎麼我看的工地連最難做的地下室內牆都比他的外牆好上好幾倍!
...竟然還有鋼筋外露的現象!!!

不知道住在那邊的人是怎麼看待自己一個晚上12000的支出?
也許他室內裝修把這些醜陋的外表修飾的很好!
但,假使業主真的是一位建築師!
那麼他真的是很不負責
對於一個屬於自己的案子
施工品質的要求應該是基本的
不該只是以華麗的外觀取巧
ykw

文章 ykw »

樓上的A兄,

先跟你表達敬佩之意. 我很少一篇照片與文章看五遍以上, 你的我看了不只五遍. 佩服你看到比我看到更深入且一一指出的東西. 儘管業主兼建築師可以辯稱: 要一次模的原始與粗獷...

建築我不是很懂, 在台灣做人做事倒是略有體驗. 我只是不懂, 在學校受過最嚴格教育的建築人, 為什麼不能把在校評圖時, 被評與評人的標準, 同樣應用在真實的世界?

曾經想: 要做建築也不在國內做, 也不想面對面接觸太多建築人...你的觀察與坦白, 讓我想改變心意.

謝謝!
archicwf

文章 archicwf »

ykw 寫: 儘管業主兼建築師可以辯稱: 要一次模的原始與粗獷...
一次模的表現
是樸拙的
是有觸感的(不僅在觸覺、視覺,甚至於內心之感動...)

對於混凝土澆置後拆模
竟然能夠看到不應該看的鋼筋(應該被混凝土包覆著)
(對於灌漿的連接縫也就算了,也許當時的氣候因素..等等)
我覺得這要以追求「一次模的原始與粗獷」來作為其現象之原因太過牽強
既然是一次模,就更應該做好他
因為沒有收尾的動作可以掩飾

至於您說關於學校教育評圖一事
假使以現在我對建築的觀點回到學校學習
我首先會對「老師」這名詞背後的意義與責任向學校提出疑問!
究竟教授學生知識的老師,其本身的養成教育與實務經驗值不值得作為一受業者應有之經歷!(我想當學生的看過老師作品集及簡介自己的人應該很少吧!)

學生應該要有選擇「好」老師的權利!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