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 Allen - 台中流行音樂中心CMC Taichung 創造新公共空間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Stan Allen - 台中流行音樂中心CMC Taichung 創造新公共空間

文章 站長eaGer »

台中流行音樂中心(CMC Taichung) 創造新公共空間

本文來自中時電子報
作者:史坦.艾倫(Stan Allen)
編譯:丁榮生

我在2004年春天受邀為台灣規畫設計一座流行音樂中心(Contemporary Music Center, 以下簡稱CMC),對我而言,它是一個極為深刻且成功的經驗。

在這個方案裡,它集結了我自白派建築名師理察.麥爾(Richard Meier)與西班牙建築名家拉斐爾.莫內爾(Rafael Moneo)工作經驗以來,所熟悉的藝文設施建築類型以及我在生活、教學所關注的當代都會文化與當前景觀環境等議題;它也反映出我自上世紀末與景觀建築師康諾思(James Corners)對於物件與場域、建築與景觀等設計操作的持續對話,這也更開啟了近年來,我在建築實踐上對於專業技能(Design Skill)與設計智能(Design Intelligence)、戰略(Strategies)與戰術(Tactics)的新思索。

圖檔

圖檔

圖檔

●設計源自天分 內容來自天啟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據稱曾說過「設計源自天分,內容(Program)來自天啟」,相對於當代史學大家范普騰(Kenneth Frampton)常引述的這句名言,我認為我們不僅應設計建築物更要設計其流程(Process)。在流行音樂中心的方案設計中,我得以藉著思索其計畫內容因而摸索出設計策略。

在設計進行的初始,台灣的文建會將其定位於國家重大文化建設的區域音樂表演設施,而台中市的計畫則要求對應提出可行性評估、選址評估及方案設計。由當時東海建築系主任曾成德所組織的本地建築團隊與設計顧問群與本事務所則進一步開發出計畫內容、流程策略與設計概念。

除了回應原始要求,提供一萬八千人聚集的演出場所外,我們也因應產業、財務與營運等現實條件與未來誘因等,創造出一個能鼓舞青年精神、流行文化、影音媒體、互動科技的建築設計構想。

換言之,台灣官方在起始點對於建設計畫內容的糢糊不確定,反而給予將這種原本只能侷限於傳統機能或典型構思的案子一個歸零機會,也就是能刺激新內容、新策略,或造就創造性與可能性。

●當代通俗活動觸發的地景場域

CMC Taichung 是一個觸發活動的地景場域(Events Landscape),也就是說,它是我多年來所構思的「地景建築」,內涵是藉由基盤設施所凝塑人造地景、所擺置建築量體,達到空間與活動機能各自互補與彼此串連。其機能內容,由表演、展覽與研發共構而成,CMC是一個多核心表演場所與音樂工作坊、流行音樂、影音遊戲的育成中心,一個當代通俗活動對話的互動展演設施。

CMC Taichung 是新世紀裡,首開先河、未有前例的文化設施,也是當代文化縮影的微型生態社區。其設計基調建立於街頭表演、青年精神,與流行文化,設計手法則轉借自當代音樂的產製方法,如混音(Mixing, Sampling and Overlays),意識到所有的音樂都源自在地文化,就如Motown來自底特律、R&R來自利物浦、grunge來自西雅圖,但經過傳達,又成為國際共通的饗宴。

因此我們的規畫作為是企圖為華語流行音樂與影音遊戲提供一個基地,將台灣建設為當代音像媒體的全球基地之一。

●設計轉借當代音樂混音產製

設計上,我藉由擬塑地形作為其策略,主體架構,配備一個戶外表演場所,在補助機能上,有表演廳、鬥陣坊及公共大廳等,同時是設定期為24小時開放的超人氣熱門使用,因此戶外是終年不間斷的熱點設施形成草皮斜坡式的人工地盤,而相對平坦的基地裡環繞著遼闊的主體表演場,人工地盤之下,隱藏穿梭串連的動線系統,地面層則是透空,為服務空間構成,也為穿堂樓層,以聯繫複雜多元的設施空間,再者也連結城市的道路網絡。

至於教育設施空間,則宛如一棟水平橫置的摩天樓,形成稜角分明、輪廓清楚的橋狀長條建築,並與表演設施的有機地景形成質性互補、形式各異的鮮明對比。

總體而言,這是一座提供藝人樂手、青年族群與大眾常民,可以休閒徜徉、得以追星築夢的場域平台,是一座人造緩坡的表演場域,而直交幾何構成的建築量體為 CMC Taichung 帶來讓市民可以體驗的地標建築,同時也是自明性相當高的意象,既要吸引鄰近的居民與來自高鐵的旅人,為之駐足停留,更召喚了遠處的城市居民。

CMC Taichung 的設計經驗促使我更進一步的思索近年來我所關切設計的戰略與戰術的論點,也提供建築實踐在面對當前變遷迅速的時代,可以參照的一種思維。戰略通常意指預先設定,現場之外的強勢主導計畫,戰術則意謂即時觸身的因應對策。在傳統上與理論上,建築自始至終是種以戰略思維為主的行業。藉著戰術思維引入,建築因而具有一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弱形」可能。

在CMC Taichung ,所有的空間使用機能或平面組織皆已準確的呈現於建築戰略,然而藉著以多核心表演熱點取代鏡框式、舞台式傳統表演設備,以地景建築族群替代典型展演建築類型,更以可變性的場域關係、具潛力的計畫內容等手法帶入設計戰術。也就藉著戰略與戰術的相互運用,CMC得以在不同時段、不同內容,甚至不同的基地皆得以展現其驚人的魅力。

總之,CMC的設計方案不在於其造型、風格或使用機能,而在於內容、過程與場域關係。台中流行音樂中心創造了一種新的公共空間,描繪出台灣社會的活力,映照著當代流行文化的喧囂。



實用論建築觀的史坦艾倫

作者:曾成德

美國普頓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史坦.艾倫(Stan Allen)也是個開業建築師。他是該校建築碩士,紐約著名的建築名校Cooper Union建築學士及布朗大學藝術學士。其著述有「點與線」及「實踐:建築、技術與再現」。同時也是前衛建築雜誌「組構(Assemblage)」執編。

近年與賓大景觀建築系主任 James Corner以「場域工坊」為名合組設計團隊。作品包括紐約市史泰坦島Fresh Kills生態保護區、波多黎各的植物園、紐約市的法國大使館廣場及台灣的音像媒體園區(流行音樂中心)等。新世紀初,他在Assemblage表述其建築觀,建議在「後理論時代」,學理論述不需再是設計創作時汲汲營營、憂心掛慮的課題。理論直接吸收為設計行動工具之一,創作該橫跨菁英論述與流行文化,或遊動於理論與「後理論」間。

史坦.艾倫以西班牙建築師Enric Miralles為例,勉勵新一代建築師可「理論保守、實踐前衛」。並以「實務實踐」形容其設計觀,以別於前一代前衛建築師的「解經實踐(hermeneutic practices)」。

與前一代跨學界與業界前衛建築師(如PeterEisenman或Bernard Tschumi)相較,或可用大寫A,來建築形容前一代的立場,而以小寫p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來說明艾倫這一輩的態度。實用主義非指功利掛帥或工具唯用,亦非擁抱現實獨尊機能,而是樂觀、入世,倡議建築應為實踐而非論述,也就是與其將建築視為不太有效的批判工具,倒不如將其視為堅定執著的印證行動。

史坦.艾倫曾說,建築吸引人之處便在於其開創性、執行力與歡愉感。最近他在接受訪問時說:建築專業目前最急迫的挑戰為何?他回答「力行一種既實用又前瞻的創作活動,將過往十年間學術界開創性的研究工作轉化成,當代實務界新模式的專業創作。」

>>相關討論
::Stan Allen 在 AA 演講:Strategies and Tactics::
::史坦艾倫:未來博物館 需跨領域想像::

>>相關網站
::Stan Allen Architect 史坦艾倫建築師事務所::
::James Corners : field operations::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