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辜家 老宅變博物館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90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鹿港辜家 老宅變博物館

文章 forgemind.news »

鹿港辜家 老宅變博物館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
2014.02.10 04:08 am

由已故台泥董事長辜振甫、榮星企業創辦人辜偉甫昆仲成立的「鹿港民俗文物館」,外型好似縮小版的總統府,高達6,000多件的館藏文物重現了清代中期到民國初年中台灣居民生活,這是台灣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民間博物館,滿載辜家人對故鄉的愛。

「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前身是台灣五大家族鹿港辜家、日據時代富豪辜顯榮的宅第,落成於1919年,與台灣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同年落成,1973年改建為民俗館。出生於台灣彰化縣鹿港鎮的辜顯榮,是辜振甫、辜偉甫和辜寬敏等人的父親。

辜顯榮早年並不富裕,198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辜顯榮與當地仕紳迎接日軍進入台北城,獲得日本人信任,並獲台灣總督府授予鹽、樟腦等的專賣權,打下事業基礎。史學家對此評價不一,但多半認同他對近代台灣政經發展的影響力。

民俗館董事、前國大代表許志錕估算,當時台灣總督府耗資280萬日圓,台北賓館花費20萬日圓,辜家洋樓當時造價至少10萬日圓。

辜偉甫熱愛文化藝術,其同母胞弟、現任榮星企業董事長辜寬敏就說,「我這位兄長的朋友不是作家就是文化界的人」。後來,辜偉甫創辦榮星兒童合唱團、榮星花園,及幼稚園、綜合醫院等,「鹿港民俗文物館」是他的構想。民俗館籌備期間,辜偉甫密集南下,親自參與籌備,出任首任董事長,他提出「把辜家洋樓變成民俗館」的構想,獲辜振甫的支持。

創館初期,兄弟兩人捐獻文物多達2,000餘件、占現今館藏三分之一,加上其他辜氏家族則有3,000多件,另外3,000多件為鹿港人捐贈或寄放。

辜寬敏說,鹿港民俗文物館是父親辜顯榮留下來的財產,捐給財團法人、做為民俗館就是要回饋社會。辜顯榮過世前交代,這些財產是台灣人寄在他那裡的錢,如果有機會,要還給台灣人。辜寬敏回憶,辜顯榮過世的前兩天,把兒子們找去東京見最後一面,羸弱地敘說往事。「我們家,以前很窮,你們阿嬤幫人家掃地、洗衣服,把我養大,醫生說我再活沒多久了,我如果過世,有些財產給你們繼承,財產不是給你們過奢華的生活。」

辜顯榮對孩子說,「留這些財產不是你們父親有本事賺這些錢,是我為台灣人做一些事情,台灣人寄在我這裡的錢。你們這些小孩,如果有機會,錢要還給台灣人。」

宅第博物館珍珠 反映先民文化

辜顯榮有八個兒子,前三個分別為大哥過世時託孤的小孩及領養而來,後面五個為三位不同太太所生。辜寬敏說,辜岳甫是「彰化太」所生、辜振甫是另名女子所生,辜偉甫、辜京生與他自己是同一名日本太太所生。

鹿港民俗文物館成立40年來,年年虧損,每年三、四百萬元差額,全由替辜顯榮生下男丁的三個房的後代,各自負擔三分之一。辜偉甫過世後,日本太太那房就由辜寬敏挑起大樑。

已故台泥董事長辜振甫的長女、現任鹿港民俗文物館館長辜懷群表示,民俗館的建築設計分成洋樓與古風樓,是一個可以讓民眾回到歷史的房子,洋樓是殖民地時代的象徵,古風樓約有200年歷史,可以看到當年中台灣的人如何生活。

辜懷群表示,民俗館的6,000多件館藏幾乎都是真品,在所有的宅第博物館當中堪稱一顆珍珠,建築物外觀及設計重現清代中期到民國初年中台灣居民的生活。

館齡40年的鹿港民俗文物館員工辜玲珍表示,辜振甫捐贈以古董、瓷器為主;辜偉甫以書畫、戲偶(皮影戲、布袋戲、傀儡戲)居多。

辜振甫除了捐出收藏,也曾捐贈一大筆金額,供館內修繕運作、增建閩南式建築。1986年韋恩颱風來襲,文物館屋頂被掀,建物、文物與檔案遭受空前損失,辜振甫和夫人辜嚴倬雲多方奔走,爭取到政府專款補助、搭配銀行貸款,方得以大規模修復。

辜寬敏回憶:「總統府選用日本建築師的作品,我父親這個房子,聽說出自於台灣建築界一位老先生之手,連詳細的設計圖都沒有。聽說老先生有去看過總統府,這點很特殊。」

民俗館內還設有辜家宗祠(公媽廳),辜玲珍說,辜氏家族各房後代每年會選定一天一起回鄉祭祖,早年通常選在農曆2月初二(辜顯榮生日),近年則是清明節期間,隨著後代枝繁葉茂,敲出各房共同可行時間並不容易,但大家還是盡量撥空出席。

辜振甫的次子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說,每年清明節一定會回家鄉祭祖,因此自己的小孩很熟悉鹿港老家。

辜成允最喜歡的魚池現在早已填成平地,兒時情景歷歷在目,至於民俗館未來的經營方向,他相當尊重大姊辜懷群,笑稱:「未來經營是館長的事情,她是關鍵績效指標(KPI)。」

【2014/02/1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