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修行者彼德‧玆姆特Peter Zumthor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chiyi

建築修行者彼德‧玆姆特Peter Zumthor

文章 chiyi »

建築修行者彼德‧玆姆特Peter Zumthor



圖、文 / 張基義 交大建築研究所

瑞士建築特色


瑞士人崇尚簡約源自清教徒的傳統,及其農耕文明。瑞士當代建築簡潔、明晰的幾何形體包含一種人對知覺的追求,並關注建構和結構的清晰,工藝和天然材料營建的氣氛和品質。所謂的「美的內核the hard core of beauty」彰顯簡潔的價值。瑞士建築師植根土地和心靈,把理性與感性合二為一,並在世代相傳中,以一種不同尋常的簡潔、洗煉的設計哲學把瑞士建築淬練成一種新的品質,並以其開放的胸襟迎向世界。

瑞士建築師Peter Zumthor介紹


瑞士建築師彼德‧玆姆特Peter Zumthor,1943年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Basel,父親是一名木匠,自幼承習工匠對材料與技術的敏感,作品中呈現出極簡主義建築:配置、材料、空間和光線等基本元素的感知。在其著作「思考建築Thinking Architecture」中提及『建築創造的工作必須超越歷史和技術上的知識範疇,它的重點在於時間上的對話。 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允許我們有太複雜的姿態,我們必須小心觀察矯正不必要的干擾,重新創造缺乏的事物。』

瑞士建築師Peter Zumthor作品案例


混凝土澆灌與火燒出來的聖殿 : 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Brother Claus Field Chapel

2007年3月完成田中的教堂位於德國科隆近郊mechernich的田野當中。這座由農民捐贈為紀念瑞士隱士Niklaus von Fluehe克勞斯弟兄而設,樸實小巧的混凝土教堂聳立於一望無際的田園之中,任何可以停車的點都必須經過30分鐘以上的步行方能接近教堂,步行過程是人與大地接觸、傾聽自然、沈澱自我所必須的儀式過程。Peter Zumthor在本案發明了「夯固混凝土rammed concrete」的特殊工法;先以近十米長粗糙的原木堆出螺旋圓錐狀的教堂內空間,外牆投影線為菱形垂直面,當地農民自主勞動參與建造,每日澆灌30公分厚的混凝土外牆,24日完成了7米高的建築實體。最後如儀式般的用火將內空間的原木燒成灰燼,黑色的焦灰凝著於波浪狀粗糙的內牆。屋頂的開口宛如上帝悲憫的垂淚,讓雨水輕濾如洞穴般的內牆。內牆上圓形孔隙鑲有透明玻璃圓球,微弱的光線漫射恍如星空般的奇幻光點。入口由軸轉動的三角形鉛門,極度壓縮入口的尺度,人必須彎腰低頭小心翼翼,目視著鉛板地面因高熱燒灼遺留金屬流動的殘跡,沿著螺旋傾斜的牆面來到驚人而神祕的教堂內空間。建築材料、構法、氛圍完全超脫人類日常感知理解的範疇,田中的教堂傳達了宗教無可名狀的感動。

1.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聳立於一望無際的田園之中
圖檔

2.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每日澆灌30公分24日完成了7米高的建築實體
圖檔

3.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極度壓縮入口的尺度
圖檔

4.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黑色的焦灰凝著於波浪狀粗糙的內牆
圖檔

5.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屋頂的開口宛如上帝悲憫的垂淚
圖檔

6.克勞斯弟兄田中的教堂入口由軸轉動的三角形鉛門
圖檔

演繹自然光源洗鍊的玻璃盒:佈雷根茨美術館 Kunsthaus Bregenz

1997設計興建完成了佈雷根茨美術館,本建築物贏得了1998年密斯‧凡‧德羅建築獎並受到全球專業界的矚目。宛若光之容器的佈雷根茨美術館建築聳立於Constance康斯坦斯湖畔;建築物內部光影隨著展示內容、時間、外部氣候狀況而變化。自然光源來自建築物各面向的噴砂強化玻璃外層,均勻漫射進入三層展示廳與大廳。外牆無框的金屬掛架系統吊掛數以百計的噴砂強化玻璃,呈現出構造肌理之美,也降低外部風雨對內層清水混凝土的破壞。各層展示廳之間留設非常深的導光層,將自然光源均勻漫射於展示廳內,展示空間為無頂無開窗的方盒體。Peter Zumthor 成功運用照明原則與前衛的空間概念,創造了五感體驗與充滿詩意的空間氛圍;細緻如絲的清水混凝土、光亮如鏡的扶手。建築以三道承重牆支撐整體空間,也界定了動線方向。美術館建築除了玻璃盒般的展示空間之外,尚包含行政空間、美術館賣店、與咖啡館統一配置於一旁的黑色混凝土建築之中,氣候狀況良好時,展示內容亦延伸至此。

7. 佈雷根茨美術館宛諾光之容器
圖檔

8. 佈雷根茨美術館外牆無框的金屬掛架系
圖檔

9. 佈雷根茨美術館自然光源均勻的漫射於展示廳內
圖檔

10. 佈雷根茨美術館承重牆支撐整體空間也界定了動線方向
圖檔

物質本性與手工藝美感: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 Saint Benedict Chapel

低限的使用建築材料彰顯物質本性,精準無比的細部詮釋手工藝美感,將建築根植於基地譜寫人、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對話。完成於1998年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挺然卓立於瑞士阿爾卑斯山麓Sogn Benedetg小村莊陡峭坡地的頂端上。教堂的屋頂以紅銅金屬板覆蓋出橢圓的水滴造型,銳角端點指向遠端壯闊的層巒疊嶂。建築本體以素面不上漆的實木構築,外表材覆滿質感粗糙厚度細薄的木片。隨著時光流逝,建築外觀質感變得更粗糙顏色變得更灰暗,逐次演化成與環境融合的構造物。教堂上緣環狀水平高窗,引入自然光源營造出莊嚴神聖的宗教氛圍。室內空間使用單一材料樸實而緊湊;從葉脈一樣的水平屋頂結構分割線,轉至垂直細長版狀式的木柱,再轉成水平實木地板與座椅,每一條分割線完全精準對位。教堂旁蜿蜒的路徑上,簡單的豎立鐘塔與配置水池,跟背景的柚木森林共構成自然協調的平衡關係。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呈現彼德.玆姆特對建築的兩種核心信仰:其一是透過工藝精神表現意義深遠的建築細部,另外是將建築植基於環境中以品質與歷史文化對話。

11.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挺然卓立於瑞士阿爾卑斯山麓
圖檔

12.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挺然卓立於瑞士阿爾卑斯山麓
圖檔

13.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挺然卓立於瑞士阿爾卑斯山麓
圖檔

14.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入口
圖檔

15.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室內空間使用單一材料樸實而緊湊
圖檔

16.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外表材覆滿質感粗糙厚度細薄的木片
圖檔

五感極限化的感動:沃爾斯溫泉浴場Thermal Baths Vals

座落於瑞士阿爾卑斯山系中海拔一千二百英呎的峽谷中,沃爾斯Vals是個面臨溫泉觀光產業沒落的小村莊。為了拯救面臨歇業的三間溫泉旅館,溫泉產業共同邀請沒有設計過任何溫泉設施的建築師彼德‧玆姆特設計溫泉浴場。1996年完成的溫泉浴場不但成功的帶動沃爾斯區域經濟發展,也創造出讓全球建築界驚豔的偉大作品。建築量體嵌入陡峭的坡地,綠草如茵的屋頂延伸自然地表。建築物在地面上沒有無任何出入口,需經由飯店的地下通道聯繫。長方形巨大的浴場建築,由十五個大小不一實虛各異結構獨立的個體所構成,每個個體頂上懸挑大面水平頂版彼此脫離細微的光縫。自然光由筆直的光縫傾洩入幽暗的室內,水的波紋與石英岩的紋理分割透過光的漫射呈現成神秘而寧謐的強烈張力。玆姆特在設計上,建築約制純化成單一型體與單一材料,但另一方面卻進一步誘導發覺人們看、聽、嗅、味、觸這五感極限化的感動。

17. 沃爾斯溫泉浴場正立面面山開窗
圖檔

18. 沃爾斯溫泉浴場綠草如茵的屋頂延伸自然地表
圖檔

19. 沃爾斯溫泉浴場由十五個大小不一實虛各異結構獨立的個體所構成
圖檔

20. 沃爾斯溫泉浴場室內空間五感極限化的感動
圖檔

21. 沃爾斯溫泉浴場巨大開窗面向阿爾卑斯山
圖檔

木材圍牆的瑞士音樂盒: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 Swiss Pavilion Expo 2000

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建築瑞士館,對博覽會主題「人類•自然•科技」徹底的詮釋;瑞士館以「臨時性建築」的概念,使用3000m2松木堆砌成9m高的「瑞士音樂盒」,盒中有通道、內院和中庭等,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不受限制地移遊其中。為避免傷害木材,捨棄釘子、螺栓和與膠合劑,僅借助於鋼桿和彈簧固定木板條,也方便博覽會後回收再利用。Peter Zumthor暱稱展覽館為『Klangkorper',一個上帝與自然的共鳴體建築,簡單的展現出自然的感覺,食物的美味、飲料的氣味與木材的香味混合在一起。

22.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3000m2松木堆砌成9m高的「瑞士音樂盒」
圖檔

23.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中庭
圖檔

24.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內院
圖檔

25.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僅借助於鋼桿和彈簧固定木板條
圖檔


附註:

1. 佈雷根茨美術館 http://www.kunsthaus-bregenz.at
2. 聖•本尼迪克特木構造教堂www.sumvitg.ch
3. 沃爾斯溫泉浴場 http://www.therme-vals.ch
4. 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www.expo2000.de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