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 改變世界的建築

設計人傾向於以不同的角度敗家:有用又有設計感的、有設計感卻沒用的、買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用的。你咧?想怎樣敗家?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 改變世界的建築

文章 eaGer »

建築,造就了生活。

當前東亞最活躍建築師之一、躋身世界知名建築師行列的韓國建築師承孝相,自述其於多位西方建築大師身上學得的設計精神及創作體悟。

懂得思考的人生,才能真正創作出紮根於土地的作品。柯比意(Le Corbusier)、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高第(Antoni Gaudí)、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路易斯.康(Louis I. Kahn)、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和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建築史中光芒閃耀的建築大師,執著於這種真誠,甚至以革命家的身份出現,過著修道者的生活。他們是理想主義者:持續堅持正確的建築道路,就能實現他們的理想,並因此改變世界。我們現在的生活正是建立在這些建築師們積累的理想之上。

面對工業革命造就的新資產階級的虛浮惡習,提出「裝飾即罪惡」宣言的現代主義建築先鋒阿道夫.路斯,以摒棄裝飾及強調空間連續性的路斯住宅力抗當時潮流,以回應新時代需求;發表「新建築五原則」(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窗帶、屋頂花園)重要宣言的柯比意,以作品薩伏瓦別墅充分實踐其宣言,被評價為現代建築的教科書、西方住宅優美的句號;提出「少即是多」的劃世紀名言的密斯,在離開祖國多年後回到柏林發表的重要作品新國家美術館所創造的普遍性空間,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仍被視作現代建築的重要概念;身處世界建築邊緣的墨西哥建築師巴拉岡,在沉默和節制中表現了建築的本質,向各種思潮和各種主義氾濫的全球建築界,提示了建築的中心。展望機械時代,並夢想實現立足於進步精神的現代主義的高第,在巴塞隆納打造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奎爾公園。它是在我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場所,也就是所謂的「大建築」。

在書中,韓國建築師承孝相踏訪16個20世紀重要建築作品,遊歷式的講解,在深入西方建築世界精髓的同時,又處處體現作者的「東方視角」及「東方思維」,講述建築大師的故事,解讀世界經典建築。

「很早以前我就以學習建築為由,屢次踏上旅行之途。雖然可以透過圖面及照片來理解好的建築,但這只不過是脫離現場的一種想像的再現。時間久了容易積累種種誤解。也就是陷入建築的幻想之中而止步不前。為了正確理解以在其中創造生活為目的的建築,必須去現場面對真實、打破幻想。因此,我喜歡旅行。」

將蓋房子比喻為作詩,作者承孝相是目前韓國在國際上最著名的建築師,也是一位在建築理念、尤其是建築文化方面有著極大抱負的亞洲建築師。這是一本建築遊記,是為了提高一般大眾對建築的理解而寫作的書;這更是一本通過二十世紀重要建築及建築大師來進行思考的建築筆記,是身為建築師的作者將對他個人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建築和建築師的故事記錄下來,同時涵納了作者對建築本體問題的一系列反思。


>>作者、譯者、譯校者簡介

作者

承孝相,當今韓國最具知名度的建築師,在國際上非常活躍。深受SOHO中國房地產企業家潘石屹欣賞,合作設計案包括讚譽頗高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會所、海南博鼇「藍色海岸」設計案、北京「朝外SOHO」大樓。

1952年生,畢業於首爾大學取得碩士學位,曾赴奧地利就讀維也納工科大學,在當地受到現代主義建築先驅阿道夫.路斯作品的極大啟發,決定回到韓國投身建築行列。1998年擔任北倫敦大學客座教授。師從韓國著名的前衛建築大師金壽根15年,於1989年創立「履露齋事務所」(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並參加引領韓國建築界新風氣的4.3集團。

承孝相是韓國坡州出版城的總體規劃建築師,指導新城市的建設。作品Sujoldang(1992-1993)被選為二十世紀韓國最偉大的十大建築作品之一,「守白堂」(Subaekdan,1998)、「惠康城」(Welcomm City,1999),亦曾獲多項大獎。200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授予名譽會員(Honorary Fellow of the Amerec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榮譽,並以建築師身份首次當選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當年度藝術家」,舉辦「建築師承孝相個展」。此後連續在賓州大學、東京Gallery間舉辦邀請展。著作有《貧困之美》(1996)、《智慧的城市/智慧的建築》(1999)、《承孝相.張永和WORKS:10×2》(日本TOTO出版,2004)、《改變世界的建築》(2004);《構造「空」》(2005)等。

譯者

徐鋒,清華大學建築碩士、日本新瀉大學工學部研修,師從西村伸也教授。曾在妹島和世事務所實習,現為北京環洋世紀國際建築顧問主創建築師。

譯校者

傅滔,德國亞珅(Aachen)工業大學碩士,曾任SOHO中國設計總監。
韓桂花,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現任職於履露齋建築設計事務所(承孝相建築師主持)。


>>相關資訊

書名:改變世界的建築
作者:承孝相
譯者:徐鋒
譯校:傅滔、韓桂花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ISBN:978-986-6369-04-9
裝訂:平裝
售價:380元(到博客來購買 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 改變世界的建築)
書系:新。設計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22cm / 部分彩色 / 初版

推薦人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研究所教授 曾成德
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系暨藝術管理研究所繫主任兼所長 阮慶岳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王俊雄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講師 王增榮
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 郭文亮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彥良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總編輯 楊恩達

目錄

1 樹立在米歇爾廣場的時代精神 阿道夫.路斯╳路斯住宅
2 理想主義者打造的紀念碑 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科摩法西斯大廈(omo - Casa del Fascio)
3 發生在斯圖加特的革命 魏森霍夫住宅區
4 優美的建築遊廊、西方住宅的完成 柯比意╳薩伏瓦別墅
5 真實的建築 柯比意╳拉圖雷特修道院 vs. 托羅內修道院
6 太陽的城市 柯比意╳香地葛
7 心中的風景 漢斯.夏隆╳柏林愛樂廳
8 詩意真實性成就的20世紀建築大革命 密斯╳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9 沉默的寓意 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和路易斯.巴拉岡(Luis Barragan)的建築精神
10 孟加拉的光和沉默 路易斯.康╳孟加拉國會大廈
11 「大技術」建造的「反建築」 理查.羅傑斯vs.倫佐.皮亞諾╳巴黎龐畢度中心
12 通往世界之窗 約翰.奧托.凡.斯普雷克爾森(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新凱旋門
13 建築和記憶 法蘭克福的羅馬廣場和席恩美術館
14 知識之城 多明尼克.佩羅(Dominique Perrault )×法國國家圖書館
15 奎爾公園的再發現 高第的理想城市
16 聖詩般的風景 西格德.萊韋倫茲(Sigurd Lewerentz)×伍德蘭公墓

>>相關討論
::事務所取名履露齋,是有個故事的 首爾不需要色彩與高樓? 訪韓國著名建築師承孝相::
::韓國建築師承孝相:好建築造就好的人生::
::承孝相:讀懂土地是建築師的任務::
::長城腳下的公社 承孝相之公社俱樂部::

>>相關網站
::承孝相 | 履露齋事務所 | 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購買
::到博客來購買 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 改變世界的建築::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 改變世界的建築 序文節錄

文章 eaGer »

序文節錄

與革命性建築的遭遇 選擇建築作為職業,是在讀高三的時候,但並不是因為對建築有什麼特別的瞭解,或是出於某種動機。我從小就很喜歡繪畫,因此對美術有些執著,但是從一開始父母就極力反對我以此為業;我當時正處在徬徨不定的少年時期,又掀起了對神學的熱情,甚至曾考慮過踏上聖職之路。但父母總是在強調我的長子身份,我又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因此總是猶豫不定。 正當徬徨無助的時候,為我指出建築之路的人,是我的姐姐。或許當時她以為可以繼續將繪畫作為職業的就是建築;或許認為建築就是技術和藝術結合的產物。事實上,從我考取了大學的建築專業之後,因為擅長繪畫,經常被大家稱為有才華的建築系學生,而我自己也覺得比其他同學更有優越感。 大學還沒畢業,我就拜「空間事務所」的金壽根先生為師,沉溺于先生的建築當中。也許在我的人生中從未有過像當時那麼徹底與世隔絕,深深沉迷於建築的時期。連續幾天、幾星期、幾個月不分晝夜面對繪圖板,我不知不覺已經變成金壽根建築的狂熱信徒。那時的成績是馬山聖堂、京東教堂和國立青州博物館等建築。我相信這些作品在金壽根建築當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關於自己對這些建築做出的極大貢獻備感驕傲,這種自滿或許說明我面臨著建築的某種侷限。 由於當時國內黑暗的政治形勢,建築成了我唯一的希望,我所面對的建築的侷限亦是我人生的界限,每日只有狂飲爛醉才是擺脫現實的唯一途徑。過了維新末期,新軍部的登場,致使社會狀況更讓人窒息,最終我只能以留學的名義逃避現實,在奧地利維也納開始我的新生活。那是1980年,我28歲。 維也納自由的氣氛使我整天無暇學習,只是沉浸在音樂和葡萄酒當中,好像要補償被壓抑的所有過去一樣,自在地生活著。就在那個時候,我和一位建築師相遇了,是通過學校老師送給我的一本叫《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的書。慚愧的是,我在韓國從未聽說過這位建築師,當然,也沒聽說過他的建築。 於是,令人驚訝的現實展開了。在書中,路斯與其說是建築師,不如稱之為革命家。他並非是我所學和熟知的建築師那樣,是沉溺於想像中優美的建築,並將其描繪出來、以匠人姿態出現的所謂藝術家,而是面對時代,不斷與惰性和慣習抗爭的、夢想新時代的實踐性知識分子。 為了瀏覽他的建築,我重新仔細地在維也納尋找他的作品,並不斷地嘆息,懊悔之前的虛度光陰,埋怨自己這麼晚才遭遇到路斯。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的一部分,這一荒謬和無意義的假設,正在我腦中被徹底的擦掉。我開始反問:所謂擅長美術,豈不是妨礙做建築?

究竟如何做好的建築?我對此有三個原則: 第一,關於目的性的問題。即建築能否充分表現預期的目的和功能,學校要像學校,教堂要像教堂,住宅要像住宅。模仿曾經用來作為墳墓的金字塔來當餐飲店,或是以民主議事為目標的議事堂成為封建時期的建築樣式,這些都是背叛了建築目的的結果。這些建築所要運營的功能被其他形式所偽裝,常常招致誤讀。換句話說,越可能是好的建築,就越應該正確表現出其所應具有的功能。只有這些建築在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後,其中的生活本身才會具有考古學上的意義。 第二,與時代有關。建築是重要的記憶裝置,常被稱作時代的鏡子。我們經常通過建築來得知建造它的時代的社會風俗與文化。考古學者發現古建築遺址歡呼的原因,也是因為獲得了可以正確復原當時社會狀況的機會。即作為時代的文化產物的建築,應採用其所處時代最合適的建造方法、材料與樣式。我們生活在高速資訊時代,如果再來建茅草屋或是土瓦房,只能是作為對古代建築的學習或是作為展示對象,這些只能算是對先祖們創作的複製。19世紀末,處在世紀末的歐洲建築與藝術知識分子展開了一場分離派(Sezession)運動,旨在挽救所謂充滿危機的時代。不僅有奧圖.華格納(Otto Wagner)等建築師,還有克林姆(Gustav Klimt)、馬勒(Gustav Mahler)等主導時代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們預感到新時代的來臨,紛紛與舊時代訣別,開展新藝術運動。他們在維也納建造一個用於展示他們作品的展館來將他們的理念付諸實踐。奧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設計的這個分離派館的入口刻著如下的一段文字:「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給每個時代以它的藝術,給每種藝術以它的自由。」) 第三,建築和場所的關係。建築必須以根基於場地為前提,這一點是建築與其他造型藝術區分的重要因素。比如雕塑和繪畫是在工作室製作後移到展廳或其他空間設置,也可在各處輾轉。當然有時雕塑與地面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是此時的雕塑與其說是雕塑,更多的是作為建築身份而出現。建築總是與現實的場地密不可分,這個事實是確定建築的最重要的核心。這個現實的場地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場地相連並有著特殊的關係,因此每塊基地都有其固有的特性。並且,這些基地因長期固守此處,記錄著久遠的歷史痕跡。這種空間性、時間性成為一塊基地的特殊條件,這種具有地理性、歷史性文脈的地段叫做「場所」。準確反映場所性的建築是正確的建築,這是理所當然的,這類建築的集合將創造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所以美國和韓國的房子應該不同,首爾和釜山的房子也應有不同形式。 從某種角度考慮,建築不僅僅是蓋房子,房子只是基礎,房子裡蘊涵的我們的生活與房子一起構成建築,也就是說,造就我們的生活就是建築最明確的含義。 這種好建築的目標是什麼?當然就是對我們人生價值的確認。不容置疑,每天都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善良、真實和美麗的建築,就是好建築。《聖經》的「箴言」裡有這樣一段話:「房屋因智慧而建,因聰明立穩,其中因知識充滿各樣美好寶貴的財物。」 建築是我們在生活中通過智慧建造起來的,單單用手是絕對不能建起來的。

你知道為什麼做建築嗎?

波蘭女導演阿茲尼卡.賀蘭德(Agnieszka Holland)1995年拍攝的電影《全蝕狂愛》(Total Eclipse),講的是法國的兩位天才詩人魏倫(Paul Verlaine)和韓波(Arthur Rimbaud)的故事。眾所周知,魏倫是19世紀末象徵主義詩壇的代表人物,三十七歲病逝的韓波則被稱為「現代詩之父」。 相差十歲的這兩人處於三角關係,又是互相欣賞的同性戀者,但是在詩的世界裡卻是互不相讓的對手。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年輕的蘭波是具有攻擊性、破壞性,無法壓抑熱情的人物,不停地陷害當時在巴黎詩壇已有地位的魏倫,以至最終中彈。 沉浸於電影中這兩位詩人的對話的我,聽到一句韓波在與魏倫舌戰時脫口而出的話,不禁感到如同直面刀刃似的不寒而慄。我記得當時韓波是這樣說的: 「你知道怎樣寫詩,但我知道為何寫詩。」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面對象徵主義詩壇巨匠魏倫,告訴他丟失本質而只依靠戲弄語言的方法來寫的詩是空殼,只有對本質徹底性的質疑,徹底地否定自己,能夠創造出新精神的態度,才是這個時代所需的真正詩篇。 聽到這句話的瞬間,我在想我自己。我是否在對建築提出根本的疑問?是不是只依靠惰性在畫建築?對我來說,建築是什麼?我對自己的拷問難以終止。就好像韓波的質問不是對魏倫,而是針對我。 建築設計是不斷與不同的事物相遇的工作。每次做新的設計,都能遇到不同的基地和人。新蓋的房子就應該是新的,但我們的城市有很多房子是用舊的精神蓋起來的。為了那些用盡自己所有的財產,夢想嶄新又幸福生活的人們,假如建築師沒有更新鮮更幸福的夢想,那些房子就是死的房子,也將背叛他們。話雖如此,就因建築是非常艱辛的工作,當偶爾自己也原諒自己的懶惰和膽怯的時候,韓波總是向著我質問:「你知道為什麼做建築嗎?」 恰好這些疑問就是上個時代不朽的建築師們共同的話題,也就是這種力量形成了革命性建築,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開創了新的時代。他們不應只是存在於歷史中的記錄,更應成為今天有效的教科書。特別是對被拋棄在夜色茫茫的海洋中的我,更是不可替代的老師。
zhz

Re: 韓國建築師承孝相 - 改變世界的建築

文章 zhz »

eaGer 寫: 書名:改變世界的建築
作者:承孝相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推薦人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總編輯 楊恩達
居然漏掉這麼重要的新聞,該死! 8)

書已經到手了。

圖檔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