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節、新瓦屋 催生客家園區
【聯合報╱記錄:王慧瑛、李奕昕】
2008.11.17 05:49 am
主持人:周恆和(聯合報副總編輯)
與談人:鄭永金(新竹縣縣長)、曾煥鵬(新竹縣文化局長) 、盧維屏(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備處主任)、范佐銘(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備處副主任)、陳 板(第三工作室負責人) 、羅烈師(交大客家學院助理教授) 、林永楨(中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記錄:王慧瑛、李奕昕
攝影:王慧瑛
「新瓦屋聚落」是全台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周圍高樓林立,對照城市的演進。
攝影:王慧瑛
【議題一】
新瓦屋是六家地區的聚落,如今高鐵站區帶來的都市景觀衝擊更大,在「新」與「舊」中,如何變,如何不變?產官學如何攜手打造美麗的客家新聚落,規畫成全國性的客家文化園區,帶動六家地區發展?
(與談人:鄭永金、盧維屏、陳板、羅烈師)
六家地區 勾勒新願景
周恆和:歡迎這麼多的貴賓參加今天論壇,新竹縣剛辦完叫好又叫做的國際花鼓節,竹縣花鼓節已列入文建會福爾摩沙藝術系列活動,也被客委會列為十二大節慶,這是一大肯定。過去四屆每兩年辦一次,從明年開始會經常性舉辦,代表活動成功,可喜可賀。
新瓦屋劃入高鐵特定區後,附近景觀開始改變,高樓林立,在新竹縣政府與客委員會極力搶救下,新瓦屋聚落成為全國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瓦屋聚落正面臨「變」與「不變」。今天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一起討論,如何把這塊精華區保留,同時發展成國際的客家文化園區,並帶動六家地區繁榮,先請縣長來為大家報告新瓦屋未來的藍圖。
客家鐵三角 凝聚傳統
鄭永金:新竹縣是全國客家鄉親聚集比例最高的客家大縣,客家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六,擁有豐富的客家人文特色,為傳承新竹客家聚落文化與傳統花鼓藝術,新竹縣自兩千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喚起各界對文化的重視,讓本縣的傳統花鼓藝術與國際舞台接軌。
客家政策一直是我施政重點目標之一,以教育、文化、觀光休閒結合在地生活發展為主軸,逐步建構「科技、文化、大學城」的願景。
近幾年在客委會支持下,讓這個延續61年的花鼓隊,回到當年的發源地「新瓦屋聚落」,結合縣定古蹟問禮堂和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及新埔鎮全球客家信仰中心的新埔鎮義民廟,形成研究傳統客家文化的「鐵三角」。
高鐵通車不只是交通革命,也是一場空間革命,讓城市脈絡重新整合。高鐵站區約有三百公頃左右,新瓦屋聚落約有三公頃,三百公頃與三公頃形成對比,三百公頃裡全是最現代化建設,高鐵站帶動整個區塊繁榮,我們希望傳統在這個區塊裡能夠屹立不搖。
新竹縣客家聚落保存完整,希望學術界能多支持,讓新竹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研究重鎮,客家的傳承就在我們新竹縣。
四知堂 老屋裝載希望
陳板:花鼓節活動圓滿落幕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對新瓦屋聚落規畫成全國性的客家文化園區是個契機。新瓦屋的文化保存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都市計畫領域裡,開創性的一個方案,它是台灣都市計畫法的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它影響的範圍未來會持續擴散,新瓦屋開了先鋒。
新瓦屋的空間結構,它突破過去文建會的文化資產法所規範的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層次,這樣的保存方式,贏得很多學者專家讚賞,因為它保存了文化,而非古蹟硬體建築的本身,我們身為民間的文化工作者覺得很驕傲。
這樣的空間做為示範的點是不錯的,但作為完整的文化園區,空間的面積、多樣性遠遠不夠,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論壇,大家一起動動腦筋。
很多文化工作者,包含產業的、生態的工作者,都期待這裡能規畫成全國性的客家文化園區。高鐵車站的正前方有個老房子叫「四知堂」,那是楊家的房子,環境保存得非常好,那個空間很受到矚目,每個空間都充滿希望和可能性,希望能找出可行的方向,我先拋出這個話題。
客家講堂 知識正發酵
羅烈師:新瓦屋聚落的個案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假想自己是美國人,透過新聞知道,有個兩百多年的聚落,因為高鐵來了,讓這個聚落的人全部離開了,但是房子被保留,我形容這個故事是「後現代的拼貼」,這是新瓦屋正在上演的事情。
我在大學工作,從學術來看這件事,我在新瓦屋辦一個小規模的社團組織叫「客家講堂」,因為這些課程,開始很多人來新瓦屋,他們成為新瓦屋的新住民,新瓦屋的文化會在這些新住民互動下形成。
我們也騰出空間讓文史工作者參加,下個階段是希望學生也能加入,不斷地擴大參與層面,讓更多人來新瓦屋活動。客家講堂盼能掌握客家核心價值,用客家話上課,使這裡成為客家知識和研究的推廣中心。
如果客家講座開的課程,能吸引桃竹苗地區文化工作者們,變成客家文化研究發展的地方,與公部門合作開課,使得這裡成為在地的知識中心,這種在地化就是全球競爭的來源。
新舊連結 與國際接軌
盧維屏:這裡從一片荒煙漫草,整理出現在的樣貌,歷史在一連串的偶然中發生,我們在新瓦屋的確看到了一些成就。高鐵特區摧毀了農田、地景,摧毀很多人的生活,而重新起來之後,的確需要若干連結。
新瓦屋聚落保存,挑戰台灣許多習以為常的印象。我坦白講,我不喜歡文資法,那是種防衛性的,是怕有人要摧毀,新瓦屋不一定要用防衛性觀點來看待。
去掉防衛性,就有新的機會加入,這是新瓦屋一路走來,想要挑戰的新模式。再來談保存下來後的文化創造和傳承能力,這裡過去是客家人的生活場所,很多人看客家的場所需要刻意安排,很難從生活中去接觸,其實客家人的文化就藏在生活中,我們留下這個空間,就是希望若干的生活情景發生,很多東西是自然發生的,不是演給你看的。
新瓦屋畢竟是個空間,其實最有趣的是人,不是空間,這個空間應該有說故事的,和創造故事的能耐,這是一場耐力比賽,我們今天只看到現在而已,未來還有卅年、五十年,一下子把它拉高到全國的客家文化園區,可能跳太快了,應該是經營當下,讓它深化,而不是鬆鬆散散的膨脹,如此才是和國際接軌最大的機會。
【2008/11/17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