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門戶計畫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遊憩碼頭
將於2008底正式完工
作者:原創設計 + 陳耀如建築師事務所
之一 四年前的往事
這是篇心得分享,除了介紹最後的設計成果,亦希望能呈現這段崎嶇但豐富的探索過程。
記得四年前,幾個剛畢業,對建築充滿幻想與期待的成大建研所學生,在王明蘅教授鼓勵下,加上實務經驗豐富的博士班學長陳耀如建築師的鼎力支持下,共同組織成「原創空間實驗室」(後易名「原創設計」)參加了2004年由交通部觀光局主辦的「國家門戶系列國際設計競賽」(行政院《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子計畫之一,計有:桃園機場一期航站、台北火車站、基隆海洋廣場、安平遊憩碼頭、以及高雄海洋之星五處「國家門戶」)。由於當時公共工程鮮有國際競圖,加上主題有趣又具挑戰性,更有重量級國際大師 Fumihiko Maki(楨文彥)等擔任評審,覺得也許是年輕人試試身手的機會,於是大膽參加了。
成功大學在台南,我們對安平這個「台灣歷史的第一現場」自然有著獨特的情感。這種對地方特色的了解,不但讓我們在決定參賽當下即充滿信心,亦成為後來競圖與設計過程創意的泉源。也許歸功於此「地利」,兩階段激烈比賽後,我們幸運的從十多隊國際強隊中奪得首獎。興奮之餘陳耀如說:“光榮之後,就是責任的開始,全力以赴,以最高設計品質完成這個計畫,不讓評審失望”。此信念,支撐我們一路走過議約、規劃、設計、施工圖、到發包施工監造的漫長過程。亦讓我們見識到當前營建體系對設計創意是何等不友善甚至是扼殺。親身體會建改社徐岩奇建築師所說的:“在台灣,做公共工程的建築師不得不花70%時間處理行政與公文,能有30%時間做設計,就很幸運了,所以台灣公共工程的環境是對有心做好設計的建築師是非常不利的,這亦是國家的巨大損失!”。
其實計畫一開始,就遇上預算編列太低與土地取得障礙等問題。使工程預算與計畫內容落差很大,工程經費只編1.14億,而競圖須知內的空間需求卻至少需三至四億,加上土地取得的問題,幾經協調折衷,最後基地範圍縮減為四分之一,加上市府決議原地保留安平抽水站,導致空間需求於競圖結束後必須重新調整。設計呢?當然亦須重新思考了。於是,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設計獲得首獎與簽約後,設計團隊卻必須為新的基地範圍與新的空間需求重新提出新的替選方案(圖47~51),亦即:設計概念於得獎後必須重來。競圖前置作業不夠周詳,虛耗了社會成本,對那些曾負出心血參加競圖的團隊似乎也不太公平。友人戲甚至稱國家門戶競圖已變成「安平抽水站防臭與綠美化工程」。
無論如何,四年後的今天,除將辦理BOT招商的遊憩碼頭商店街外(因經費問題採BOT辦理),共四期公共工程可望於2008年底前全部完工開放。繼安平樹屋後,這個歷經波折的計畫,預計將為台南安平的文化觀光帶入另一波高潮。這個當初不是那麼被看好的計畫,也極可能是「國家門戶」計畫中最先完工者。

↗ 圖00:基地周邊之安平地區地域文化特色,資料來源:《競圖說明書》(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1:基地位置與範圍(暗紅色為整體規劃範圍;中央橘色為工程範圍),底圖來源:《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2: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效果模擬,由鹽水溪望向台灣海峽,暗紅色為整體規劃範圍;中央橘色為工程範圍),底圖來源:《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click for larger image)
之二 期待中的使命
根據《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圖1)(遊憩碼頭的上位計畫,後易名「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計畫」),遊憩碼頭基地位於風景區與安平漁港最核心的位置(圖2~3),主要乃配合上位計畫,再造已日漸沒落的安平漁港與其周邊海域為碼頭遊憩觀光特區,將安平舊市區之歷史遺跡、廟宇、古堡、砲台等歷史文化資產與漁港新的遊憩設施相結合(圖0),再造為具文化、知性、藝術、商業,以及親水遊憩之新國家水岸門戶;以當代的設計手法重塑安平的歷史地景,將目前龐大的觀光人潮從舊聚落吸引到海濱。而隨著安平漁港出海口將重新打通,安平商港亦極力爭取作為三通港口,期待安平遊憩碼頭未來真正有機會負起「國家門戶」的使命。

↗ 圖03:基地現況,由海岸望向鹽水溪,暗紅色為整體規劃範圍;橘色為工程範圍,底圖來源:《競圖說明書》(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4:「圖譜」設計方法:以"水纹"為起源進行形態的分析(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5:〔步驟一〕將有機的水紋圖案轉化為一組抽象直交圖案(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6:〔步驟二〕從直交化圖案中攝取5組形象基原(或稱「空間圖譜」)的方形圖案(左上方);〔步驟三〕碎化後產生50組「次基元」;〔步驟四〕測試次基元空間構成能力(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7:〔步驟五〕利用次基元進行新的形態組合,並置入當地環境質感(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8:〔步驟六〕置入基地,並根據設計條件初步配置與調整,同時配合聚落紋理留設向海視覺通廊(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09:〔步驟七〕將平面配置立體化,轉換成多樣尺度的架空量體與連續的皮層,最後配合地基特性與空間需求等設計條件,調整出具體的空間配置(click for larger image)
之三 設計方法論的一次嘗試
另一比較值得分享的也許是設計方法。方法運用之成效也許見人見智,但至少是勇於嘗試。一開始,團隊嘗試以安平水岸經常出現的“水影波?”為靈感與形式操作起源(圖4)。先對水紋進行形態的分析與轉換,攝取一組抽象的形象生成規則(或稱「空間圖譜」)(圖5~6),譜中置入當地環境質感(如植被與建材等)(圖7),再使其立體化,配合地基特性與空間需求等設計條件,調整出具體的空間模型(圖7~9)。配置上,則將空間模型轉換成多樣尺度的架空量體,在縱深只有20~40公尺的碼頭用地上,盡量留設地面層及架空的水岸開放空間,同時亦為舊聚落向港方向保留最廣的視覺通廊(圖8)。
地域特色的常民構造物亦是靈感來源。參考當地舢舨遮陽網,嘗試發展一種由多層沖孔鋁板與木板構成的遮陽皮層,配合架空量體穿插形成屋頂遮陽、立面系統,以及高架地坪,試圖為炙熱的安平海濱創造具地域色彩的「陰影美學」(圖9、12~13)。因為這些新元素的置入,可望使原來僵硬的水泥碼頭,成功轉化成多元豐富的水岸遊憩區,塑造出虛實交織與流動多變的鬆散空間效果,讓光影與水光粼粼相輝。
另一設計難題,是如何將一座老舊又散發臭味的鄰避設施:安平抽水站(因安平港水位高於安平地區排水系統,抽水站遇雨時負責將安平地區雨水抽出漁港排放)(圖42)轉化為神秘而具創意的港區新地標構造物。幾經提案與討論,當時負責推動安平計畫的台南市副市長許陽明先生提出絕妙的想法:要不要把它整個包起來?!因而出現了基地上最顯眼構造物:水盒子(圖34)。這個將整個抽水站以懸吊式黑色RC結構完全包覆,頂部設鏡面水池,三面牆面設流瀑與500組電腦控制LED燈。遊人可隨斜坡道緩緩而上,登上水盒子上方的「水上餐廳」與「水上平台」從高處向港灣遠眺,可見鏡面水池與港區水域已連成一體。採粗打鑿工法的流瀑牆配合程控LED系統,創造出超現實的「水泡與繁星」夜間水景效果。加上基地中央三角形大型海上景觀廣場、70公尺長的玻璃光橋、大型水景噴泉、港灣渡輪碼頭等設施,完工後將呈現一個充滿當代空間趣味的公共空間(圖37~42)。

↗ 圖10:,在縱深約30~40公尺的線性碼頭用地上,利用「架空」手法盡量留設地面層水岸開放空間,為舊聚落向港方向保留最廣視野(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1:地方性材料與常民構造物為靈感來源(水影、漁網、遮陽纖維網等)(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2:安平地區漁民用黑色遮陽纖維網搭建之多用途碼頭空間(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3:遊憩碼頭半戶外設計空間概念:以當代材料將地域常民構造轉化為新的空間體驗,創造新的陰影美學(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4:針對BOT開發區域(ZONE C)提出概念性都市設計準則:以"動態"與"涵容變化"方法,進行建築形態與量體配置控制,打破傳統藍圖式規劃,使同時兼具有效控制與變化無窮,並引導出一種連續堆成與交錯的連續空間形式(click for larger image)
之四 無奈的現實
除公共工程外,本案亦包含對BOT招商的遊憩碼頭區域制訂初步都市設計準則(圖3紅色範圍),藉以透過未來的觀光投資開發,有機會重塑基地之歷史地景與涵構。有別於傳統「藍圖式」的靜態規劃或都市設計準則,團隊提出以“動態控制”的都市設計觀念,透過類似「下棋」的概念,以“涵容變化”的規劃方法進行建築形態及量體配置之控制,使能有效控制空間品質之同時,又具無窮變化之可能性與特定地域形態與風格(圖17~18)。後因主辦單位續辦理該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時,並未將此新概念納入,錯失了一次實踐新方法的機會,殊為可惜。
而讓人更沮喪的是,這個充滿期待與想像的計畫,最終不免與台灣數不清的公共工程命運類同:“最低價工程招標,導致最低工程品質。”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雖美其名為「國家門戶」,終究亦不免落得“只宜遠觀”的遺憾。花盡心血做設計,當然不禁想問:政府既然展現了氣魄要辦國際競圖,為何就不願採最有利標以獲得較好的工程品質?
之五 重返歷史的第一現場
陳達儒四十多年前一首《安平追想曲》,勾起人們對台南安平無限的遐思。重回安平這個「台灣歷史第一現場」:?十七世?初的荷佔、一六六一年鄭氏政權、再到一八八七年清光?時期成為臺灣首府。滄海桑田,由於台南海岸地形的劇烈變化,港口泥沙淤積再加上政經重心北移,府城的首都地位日漸式微,安平亦隨之淹沒於歷史洪流中。無論如何,隨著國家門戶遊憩碼頭的完工,以及其後商店街BOT案的招商,可望配合風景區內其它相關子計畫,使沒落的安平漁港再造成為集合親水、休憩、商業、藝術的知性?合水岸空間,讓「台灣歷史第一現場」的平安,有機會再度成台灣乃至亞洲的文化休閒焦點。
順利的話,工程將於年底前全部完工,非常期待有機會再次分享完工成果。
*此案在議約、設計、監造的過程中,承蒙徐岩奇建築師、葉世宗建築師、以及黃志瑞建築師等前輩以及他們團隊的大力支援,特此致謝!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林盛豐先生、台南市政府團隊包括前副市長許陽明先生、前都發局長李得全先生、前市政顧問團執行長陳鳳瑜小姐、市政顧問團專員林志益先生、前承辦李正森先生、承辦梅國慶先生與董人豪先生等等,由於他們的認真與努力,使本案得以順利進行,特此致謝!
>>設計案基本資料
PROJECT NAME(案名):國家門戶計畫-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遊憩碼頭
CLIENT(業主): 中華民國(台灣)台南市政府
LOCATION (基地位置): 台南市安平區運河路從安億橋至近海魚市場範圍
PRINCIPAL USE (主要用途): 抽水站、里民活動中心、旅遊資訊中心、餐飲商業空間、景觀平台、水景廣場、渡輪碼頭、環港步道與相關遊憩空間
ARCHITECT (建築師): 陳耀如
CONSULTING ARCHITECT(專案顧問建築師):黃志瑞
DESIGN TEAM (設計團隊): 陳耀如、黃志瑞、曾文山、黃偉城、羅瑾瑜、沈弘軒、林怡婷、張益綱(施工規範)、葉志豐(施工圖支援)、王瑞霞(施工圖支援)、何基豪(競圖階段)、林家羽(競圖階段)
SUPERVISORY ENGINEERS(監造工程師):黃萬生、陳忠信、王執圭
CONSTRUCTION (營造廠): 統冠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STRUCTURAL CONSULTANT(結構顧問): 黃武龍結構技師事務所
MEP CONSULTANT(機電顧問): 安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PLUMBING CONSULTANT(水電管道顧問): 安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WATERSCAPE CONSULTANT(水景顧問):悠揚水景工程顧問公司
SITE AREA(基地面積):4722.05 平方米
BUILDING AREA(建築面積):2151.62 平方米
FLOOR AREA(樓地板面積):3128.53 平方米
COST(造價):新台幣1.14億(不含BOT商店街)
DESIGN PERIOD(設計日期):2005.06∼2006.08
CONSTRUCTION PERIOD(工程日期):2007.03∼2008.12
PHOTOGRAPHER(圖片提供者): 原創設計 + 陳耀如建築師事務所
PHOTO CREDITS(圖片版權擁有者): 原創設計 + 陳耀如建築師事務所
3D RENDERING(3D電腦模擬): 何基豪
>>相關討論
::國家門戶計畫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遊憩碼頭將於2008底正式完工 by 原創設計 + 陳耀如建築師事務所::
>>相關網站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
>>相關圖片

↗ 圖15:〔步驟一〕首先對ZONE C基地進行平面的區段與區帶分析以及尺寸安排,有如將其劃設成建築單元的「棋盤」,建築師進行量體配置時有如「下棋」,有限規則生無限棋局(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6:〔步驟二〕配合安平古堡等安平歷史地標限高4層,每層「棋盤」之範圍不同,並留設必要之視覺通廊或重要動線聯繫(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7:〔步驟三〕設定建築單元「棋子」的類型與總容量,以及組合之規則,並於「棋盤」上演練與測試其變化之能力與空間風格(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8:〔步驟四〕實際應用於全區整體規劃概念模型,量體交錯堆疊有如流動水影(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19:全區規劃概念模型(右下方為安平舊聚落)(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圖20:全區規劃概念模型(右下方為安平古堡,即荷蘭人建造的熱蘭遮城),藉控制新量體高度、容量、以及分佈,重現熱蘭遮城成為港口歷史地標)(click for larger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