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規劃口訣

專技人員高考、公務人員考試、地方特考
willmax

敷地環境資料收集與處理

文章 willmax »

敷地環境資料收集與處理
一、敷地環境之基本資料收集
(一)基本圖面資料收集:
1.都市計畫方面:
(1)都市計畫圖─了解建築線與使用強度
(2)土地使用分區圖─了解使用強度與使用組別
(3)都市計畫現況圖─了解發展現況
2.地政方面:
(1)地籍圖─了解地權範圍
(2)都市計畫地籍套繪圖─了解地籍與都市計畫關係
3.土地方面:
(1)地形圖─等高線圖
(2)地質圖─了解環境地質特性
(3)航照圖─了解土地使用狀況
4.氣象方面:
(1)氣溫圖:
(2)日照圖:
(3)風力圖:
(4)雨量圖:
5.公共設施方面:
(1)公共設施分布圖
(2)下水道圖
(3)道路高程圖
(4)電力、電信、自來水、瓦斯分布圖
(5)其他設施分布圖
6.綠化植栽方面:
(1)公園綠地分布圖
(2)植栽圖
7.其他可供使用之圖面:
(1)植物分佈圖
(2)動物分佈圖
(二)基本計畫書及統計資料收集:
1.都市計畫方面:
(1)都市計畫說明書
(2)土地使用分區說明書
(3)都市設計準則
(4)相關都市計畫法令
2.地政方面:
(1)土地登記簿謄本─了解土地權利關係
(2)土地價值資料
3.土地方面:
(1)鑽探報告書
(2)環境地質調查報告書
4.氣象分面:
(1)氣象報告書
(2)氣象統計要覽
5.公共設施方面:
(1)相關公共設施報告書
(2)相關公共設施建設統計要覽
6.其他可供使用之計畫書及統計資料,相關生物環境報告書。
二、敷地環境資料收集與處理方法
(一)文獻資料蒐集法
利用文獻蒐集對物理環境資料,社經環境資料、文化環境資料與實質環境資料進行蒐集研究的方法,其包括有:
1.研究報告文獻蒐集
2.統計要覽文獻蒐集
3.上位計畫文獻蒐集
4.圖像文獻蒐集、基本圖(空照影像圖、衛星遙測圖)
5.調查資料文獻蒐集(田野調查文獻)
(二)文獻資料處理:
1.圖形數化作業與屬性資料庫建立
2.圖形整合與屬性資料編輯
3.圖形自動化管理,建立圖形與屬性資料庫的查詢系統
willmax

敷地環境之調查

文章 willmax »

敷地環境之調查
一、調查基本概念建立:
(一)調查範圍:
1.基地內調查
2.基地外調查
(二)調查內容:
1.自然環境調查:
(1)地上部分
(2)地面部分
(3)地下部分
2.人為環境調查:
(1)土地使用
(2)交通系統
(3)公共設施
(4)造型景觀
(三)調查作業步驟整合:
1.基本書圖資料取得
2.實務調查:
willmax

敷地環境分析

文章 willmax »

敷地環境分析
敷地分析是敷地計畫最主要的工作,敷地分析的良窳,影響敷地計畫之成效。
一、敷地環境分析的內涵
(一)敷地分析意義
敷地分析是在析辨分類基地環境之特質因素,而此特質因素存在著基地內之地下狀況、地表特徵及地上現象;及基地外之土地使用情況、交通活動狀態、設施與構造物之特徵及環境資源之特質。並以綜合摘述手法來表達四周環境現存狀態、未來變化及基地環境擁有之生命力、活動力、經濟力及均衡力。
(二)敷地分析之目的
敷地分析目的是企圖藉由調查分析方法,來認知與瞭解基地環境之1.發展潛力;2.發展限制;3.存在問題;4.發展指標;5.寧適狀態;6.生態特徵;7.相互關係。換言之,敷地分析目的在探討與發掘基地環境所擁有之生命力、活動力、經濟力及均衡力的潛力與限制,以為基地環境之開發與規劃提供策略與構想。
(三)敷地分析之功能
敷地分析係透過對基地環境之潛力分析與限制分析來進行對土地使用與利用作一表達。以求達到:
1.發掘基地環境之「真」、「善」、「美」特質,促成敷地計畫時能以「善待自然」、「善用資源」與「善營大地」的態度來規劃基地。
2.了解基地環境的存在問題,以便末雨綢繆研擬對策。
3.提供規劃(設計)者藉由分析結果激發規劃(設計)構想與方案。
4.提出基地環境之問題面、潛力面與限制面,供發展預測之用。
二、敷地環境分析作業
(一)敷地分析方法與工具
敷地分析隱含有土地使用與環境間之相互關係。因此為求對土地使用之了解,則可透過下列方法來操作:
1.土地敏感地分析(Land Sensitive Areas Analysis)
泛指人類對具有特殊價值或具潛在天然災害之地區,極易因不當之人為活動而導致環境負面效果。一般土地敏感地可分為:生態敏感地區;文化景觀敏感地區;資源生產敏感地區;天然災害敏感地區。其操作工具可利用疊圖法(Map Overlay Technique)與限制圖法(Constraint Maps)。
2.土地適宜性分析(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係指為界定基地上自然、人為環境對開發利用之適宜性。其可視環境各種開發利用之潛力與限制,以確保開發利用能夠與環境永續發展目標相容的情形下,有效地進行環境資源之空間分配。土地適宜性分析基本土是在析辨基地環境之適宜狀態。因此可分為本質適宜性和發展適宜性兩類。土地適宜性分析的使用工具有疊圖法(Map Overlay Technique)、矩陣法(Matrix Table Technique)、機會圖法(Opportunity Maps)、限制圖法(Constraint Maps)及適宜圖法(Suitability Maps)。
3.土地容受力分析(Land Carrying Capacity Analysis)
係指認是一個地區所能應付的成長量是有限的,此容受力乃在規定一個維持環境品質及公共福利於社會所能接受的水準對所對應的最大發展上限。土地容受力分析的要素有二:
(1)發展變量(Growth Variables):表示人口或者人類活動的量度。
(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其包括自然環境資源,實質基本設施及心理反應等。

(二)敷地分析作業內容:
敷地分析主要任務在於分析基地之潛力面、限制面及問題面,然後提供敷地計畫時解決的對策。
1.敷地分析之領域:
敷地分析領域主要透過敷地調查之資料來分析。因此敷地分析領域應包括三方面:
(1)基地內分析:主要以自然環境資料為主。
(2)基地外分析:主要以人為環境資料為主。(即人類活動及使用狀況)。
(3)綜合摘述基地環境之狀態與變化。
2.敷地分析之主要指引:應考慮及
(1)基地發展潛力如何?
(2)基地發展限制如何?
(3)基地存在問題如何?
(4)基地生態環境如何?
(5)基地寧適狀況如何?
(6)基地發展指標如何?
(7)基地環境之相互關係如何?

3.敷地分析之作業步驟:
(1)先做非系統踏勘
(2)再做有系統之調查
(3)將已收集及調查所得之訊息製作成圖表
(4)將圖表轉換成易於利用形式
(5)提出優缺點和相關問題
(6)尋求規劃設計時可能解決之對策及方法

4.敷地分析工具—疊圖法(Map Overlay Technique)
(1)疊圖法之意義:
疊圖法是綜合處理土地使用規則中所使用的空間資料的一種方法。
(2)疊圖法操作步驟:
a.確定分析作業中所要考慮的環境因子。如坡度、地質、洪水區等。
b.對每個環境因子製作一張表示其空間變化的調查記錄圖。此記錄圖可組成機會圖與限制圖。
c.將機會圖與限制圖重疊,而做成適宜圖。
d.分析適宜圖從中描述出基地環境有關訊息及有用的結論。



5.敷地分析表達—基地資訊圖示化法,可利用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透示圖、模型等。(參閱基地分析一書P.25之將基地資訊圖示化)
(1)基地資訊圖示化的作業要素
a.基地示意圖:為提供記錄基地調查時所得之特殊基地訊息,亦可謂基地範圍圖。目的提供基地環境涵構,它包含基地內外環境特殊關鍵因素的圖示架構。
b.基地元素圖:為描述基地內現況情形。
(2)基地資訊圖示化的作業類型
a.整合型圖式化:將許多不同的基地主要環境因子透過示意圖來表達。此種表示方法可以瞭解到資料彼此間的關係,但缺點是容易混亂圖面,不易進行分析結果。
b.分開型圖式化:將基地的每一項環境因子之資料訊息分開表述,製作成分開型的示意圖,此種方法優點在每一重要環境因子是分開表達,使得每一關鍵能夠容易瞭解,在進行時有利於疊圖法之應用。
6.敷地分析圖示化資訊表達內容—(參閱基地分析一書P44-P107)
(1)區位—基地環境區位關係。
(2)鄰里環境關係—以基地為中心,約800公尺為半徑的鄰里環境關係,如土地使用與建築物現況、道路狀況、公共設施分布等。P46-P50。


資料來源:EDWARD T.WHITE,顏麗蓉等譯,《基地分析》,1995.08,六合出版社,p46- p50
(3)基地尺度與法規限制—瞭解基地邊界尺寸及法規對基地尺寸的要求(如使用分區、退縮、高度限制、容積率、建蔽率、停車要求等)。P51-P52、P70-P76。


資料來源:EDWARD T.WHITE,顏麗蓉等譯,《基地分析》,1995.08,六合出版社,P51-P52、P70-P76
(4)法律資訊—如土地權屬、產權關係、相關法規要求等。P77-P78。


資料來源:EDWARD T.WHITE,顏麗蓉等譯,《基地分析》,1995.08,六合出版社,P77-P78
(5)自然物理環境資料。P64-P69、P79-P86。


資料來源:EDWARD T.WHITE,顏麗蓉等譯,《基地分析》,1995.08,六合出版社,P64-P69、P79-P86
(6)人造實質環境資料。P53、P60-P63、P87-P88。

(7)土地使用分區及使用現況。P54-P55。
(8)交通動線系統。P56-P59、P89-P90。
(9)公共設施分佈。P91-92。
(10)景觀與環境。P59、P61、P63、P93-99。
(11)人文環境。P100-P102。
(12)氣候環境。P103-P107。
7.敷地分析表現圖法—參閱基地分析一書P109-P117。

8.敷地分析表現模式:參閱基地分析一書P142-P158。
(1)模型。
(2)相片。
(3)多媒體。
(4)透明膠片重疊。
9.敷地分析與規劃設計構想模擬:
參閱基地分析一書P133-P139模擬要素必須繪製基地分析圖與設計構想回應圖,以分開型圖式化來表達。
10.敷地分析方法─敷地環境分析方法依敷地環境資源條件不同可分為:環境敏感地分析、環境適宜性分析、環境容受力分析、環境相容性分析
(1)環境敏感地分析:(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 Analysis)
a.觀念:泛指對人類具有特殊價值或具潛在天然災害之地區,極易因不當之人為活動而導致環境負面效果。
b.目的:
(a)能使具有特殊價值(包括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或不宜開發的環境資源受到重視與保育。

(b)有助於瞭解自然環境特性在地理空間上之分佈,以利於敷地環境規劃作業之進行。
c.環境敏感地類型:
(a)生態敏感地區:野生動物棲息地區
自然生態區
科學研究地區
(b)文化景觀敏感地區:野生動物棲息地區
自然遊憩地區
歷史、考古及文化地區
(c)資源生產敏感地區:農業地區
水源保護地區
礦產地區
(d)天然災害敏感地區:洪患地區
火災地區
地質災害地區
空氣污染地區

d.操作方法:
(a)操作考慮要項:
Ⅰ.考慮基地環境特性,判定其可能存在之環境敏感地類型。
Ⅱ.研擬劃設原則—依規劃尺度,資料種類、內容等限制下,研擬適用準則。
(b )操作步驟:
Ⅰ.查閱基地環境敏感地區是否劃設
Ⅱ.研判基地環境可能存在之環境敏感地類型
Ⅲ.研擬環境敏感地劃設準則
Ⅳ.選定影響之環境因子
Ⅴ.製作每項環境因子之調查記錄圖
Ⅵ.劃設基地環境敏感地區圖
Ⅶ.分析環境敏感地區圖,取得有關訊息與結論
e.操作工具:
(a)疊圖法
(b)群落分析法
(c)限制圖法

(2)環境適宜性分析
a.概念
環境適宜性分析為界定基地上自然、人文環境對開發利用之適宜性。其可視環境對各種開發利用之潛力與限制,以確保開發利用能夠與環境永續發展目標相容的情形下,有效地作環境資源之空間分配。
b.目的
(a)明瞭每塊土地在使用型態本質上,亦即自然環境本身對人類土地使用的適宜性。
(b)在規劃過程中注重環境供給面之研析。
(c)促使開發利用能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d)減少人為使用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之負面效果。
c.類型
環境適宜性分析基本上在析辨基地環境之適宜狀態。因此其可分為本質適宜性(Intrinsic suitability)和發展適宜性(Developmental suitability)兩類。在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時,應先研析其適宜的屬性,以利未來環境規劃之作業。

d.操作方法:
環境適宜性分析作業考慮內容:
(a)以劃分某一地區為同質性之土地區塊單元。
(b)評估每一土地區塊對某種開發之可利用等級。
而其操作方法在此簡介二種:一為疊圖法;一為加權評分法。
e.操作工具
(a)疊圖法(The Map Overlay Technique):
(b)加權評分法(Weighted Factor Scores Approach):
(c)型態法(Gestalt Method):
(d)數學組合法(Mathematical Combination Method):
(e)質區界定法(Identification of Region):
(f)邏輯組合法(Logical Combination Method):

(3)環境承載力分析(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alysis)
a.概念:
環境承載力分析係指分析環境體系在不危及其品質下,所能承載人口成長及實質發展之強度。
b.目的:
(a)防止過度開發或過量發展所造成環境品質的下降。
(b)避免開發行為不當對自然生態傷害。
c.分析要素:
環境承載力分析主要從兩個方向來控制其發展:
(a)發展變量(Growth Variables)---係表示人口或人類活動的量度。
(b)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則包括自然資源、實質基本設施及其他要素。
環境承載力分析應用於環境限制因子時,一般可分成三方面:
(a)環境方面---主要係指物理環境及社經環境為主。
(b)實質環境---主要係指基本設施及設備系統的規模限制。
(c)心理方面---主要係指人對周遭環境的感受。
d.操作方法:
(a)設定每一限制因子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Ⅰ.環境限制因子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常透過政治過程來決定。
Ⅱ.實質限制因子的極限值---由相關基本設施的現有容量來決定。
Ⅲ.心裡限制因子的極限值---由專家判斷或對研究地區的個人作調查。
(b)建立發展變量與限制因子的定量關係
可藉由數學模式或專家們依程序提出意見而建立。
e.操作工具
環境承載力分析之操作工具可用:
(a)矩陣表法(Matrix)
(b)環境適宜性分析法
(c)人口成長門檻法
(d)生態系統模型法
(e)衝擊分區管制法
(f)績效分區管制法

(4)環境相容性分析
a.觀念
環境依本質適宜性與發展適宜性來研判時,常因使用上之需求而產生互動的關係。而人與環境間本存在著互容性,因此為使環境發展能具共生的效果,則環境相容性分析便亦顯的重要。但環境相容性分析基本原則乃以盡量減少環境使用間的衝突為主,以確保環境品質及生活素質。
b.目的
(a)藉由環境相容性之考量,可兼顧環境共生的本質性效果,使得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互動性轉佳,在不傷害環境品質的原則下,可達到資源利用最佳化。
(b)藉由環境相容性之考量,可兼顧人為環境之居民生活型態及在增進都市居民的便利、安全、舒適的前提下,有效排除資源利用的負外部性,使環境品質得以提昇,環境設施利用得以效率化。
c.操作方法:
環境相容性分析方法可藉由環境敏感地分析、環境適宜性分析及環境承載力分析的聯用來操作,以取得相容性分析圖表,利用問卷調查法取得民眾共識,來供環境規劃方案研擬時之參考。

d.操作工具:
環境相容性分析基本上透過環境敏感地分析、環境適宜性分析及環境承載力分析的聯用來表達,並藉由問卷調查法來瞭解,故其操作工具包含有:
(a)矩陣圖法(Matrix)—由相關環境因素需求描述出來。
(b)疊圖法:
Ⅰ.機會圖及其組合圖—利用燈桌或運用專業印刷技術重疊晒製出來。
Ⅱ.限制圖—圖內限制最好能有政府政策法規要求來繪製。
Ⅲ.適宜圖—由機會圖及限制圖重疊而產生。
Ⅳ.環境敏感圖—由環境敏感因子之限制圖重疊而來。
Ⅴ.其他前述相關疊圖法。
(c)承載力分析表:
(d)問卷調查法:
Ⅰ.一般使用者問卷調查。
Ⅱ.專家問卷調查—德爾菲法(Delph Method)
e.有關環境相容性分析之操作步驟為:
(a)選擇相容性之環境條件,並擬定環境相容性指標。
(b)利用疊圖法、承載力分析表、矩陣表法、問卷調查法進行訊息整合及描述,並予以指標權重。
(c)將整合而成之圖表綜合評述,並制定有關訊息與有用結論。
Peter tsao

文章 Peter tsao »

:) 親愛的willmax前輩,別生氣啦!其實我只是就事論事罷了,如果讓您不高興,小弟先向您道歉!對不起!(一鞠躬 :o )
不過,您認錯人了,我是Peter Tsao,不是xxx :)

在虛擬世界的論壇上對話,其實沒有前輩後輩,原則上,大概是基本尊重和就事論事,更不用去和真實世界過度連結,大概是這樣子吧!所以我在站上說話算是直接的,偶爾也會擦槍走火!欠磨練! :o 欠磨練! :o 會繼續檢討改進的.

正如我所言,"...其實只要是計畫,就涵蓋,收集資料,問題分析,規劃安排,作業時間,使用族群,影響族群,所以這個答題架構,只談計畫本身,沒有談到敷地的感覺,不免隔靴搔癢..."這的確是我理性的看法,沒有情緒化的因素,真的.其實我以為,如果您再想想並看看計畫目的目的分析和他的答題架構,也許您也會覺得我所言不假,套上任何字句,幾乎都能適用,卻感覺隔一層紗…

您PO的”都市規劃口訣”雖然不是”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都市規劃聽起來又像是中國大陸的措辭,卻也不免引人聯想,這是談建築師考試”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這個學科的內容,所以,我就掉進審題判斷答題的思考邏輯.

”敷地”只有四個小時的時間處理繪圖及問答的測驗,因為時間急迫,畫圖首先一定花費許多時間,因此問答題的回答,如果能一針見血,回答有法源依據的條理性的文字敘述,或是至少像是凱文林區或基地規劃導論之類較具權威性的書籍摘取並精簡的文字當作解答,拿起分來也比較四平八穩.,
至於monster大大說不會運用,想請您解說,其實我也在期待!也就回文希望邀您討論,
準建網站上歡迎大家分享,如果又能經由分享而有所討論,相信會讓站上更豐富更具活力!
至於我這樣的發言如果讓您覺得有氣焰,我Peter Tsao本人誠心地向您道歉!
我自己也會虛心檢討,有沒有驕傲自大的惡習或氣焰,
當然也感謝你給我一個機會自我檢討!

Peter Tsao
最後由 Peter tsao 於 2007-10-06, 22:1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willmax

兼愛的行者

文章 willmax »

任何人跟我討論,我都會頃囊相授,這是我老師作風,我希望像我老師一樣。
固齒器

文章 固齒器 »

Peter tsao 寫::) 親愛的willmax前輩,別生氣啦!其實我只是就事論事罷了,如果讓您不高興,小弟先向您道歉!對不起!(一鞠躬 :o )...當然也感謝你給我一個機會自我檢討!
你修養真好. :lol:
zhz

文章 zhz »

固齒器 寫: 你修養真好. :lol:
關於這點,我倒是可以證言!! 8) :D
willmax

敷地環境資料認知與應用

文章 willmax »


敷地環境資料認知與應用



一、地下資料部分:包括有地質、土壤、地下水、地震。

(一)地質資料認知與應用:
1.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
地質在建築環境中是扮演建築基礎結構是否安全的主要角色,因此地質構造優良與否,常影響及建築構造安全成敗關鍵。地質依其使用功能可分為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兩類:
(1)環境地質:研究影響人類生命與發展的所有地質狀況與地質作用的學問。換言之,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與衛生的科學,因此環境地質是著重在地質災害的研究。地質災害是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安全與衛生而受地質因素所控制的災害,其種類包括活動斷層、山崩、地盤下陷、基礎沈陷、侵蝕和沈積等。所以環境地質是先期性而且是區域性研究。其資料是土地利用與災害防治所必需者。
(2)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基地的地質與力學參數關係的科學。因此工程地質著重在土壤與岩石工程性質的調查與試驗,其資料是工程規劃與設計所必需者。所以工程地質是後期性而且是局部區域的詳細調查,其又可分為區域性工程地質與現場性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兩者的差異在於環境地質資料可供土地規劃或工程選址之用;而工程地質資料則可供工程設計之依據。
2.建築環境之地質災害種類:
自然界的平衡係由許多複雜因素互相牽制與作用的結果。如果其中某項因素產生變量,自然平衡狀態即可能遭到破壞,此時自然平衡須俟其他因素再進行各種不同程度的調整後,始能邁向另一新的平衡。人類活動會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將環境帶入不穩定的狀態,同時還會引入新的災害,此在建築環境開發上常常發生。如開挖山坡地肇使崩塌,超抽地下水導致地盤下陷,建築基礎開挖造成鄰房沈陷等,不勝枚舉。然建築環境建設常引起地質災害有哪些呢?
(1)斷層:係指岩層內的不連續面,其兩側的地層發生過錯動。假若兩側的地層無顯著的相對位移,則稱為節理。斷層非一個面,地質圖上亦不是一條線,而是呈長條狀、寬度不一,隨斷層規模不同而形成帶狀分佈,謂之斷層帶。
斷層依其活動的程度可分為活動斷層與死斷層,其一般是以斷層發生時間長短來劃分,即斷層發生時代愈新,其復活或再發生斷裂的可能性愈高。
(2)崩塌:在動力影響下,斜坡上的土石不斷地向下坡方向移動,稱為斜坡運動(Slope Movement)。造成斜坡運動的地質作用稱為斜坡作用(Slope Processes)。崩塌就是一種快速的斜坡運動。斜坡運動依其移動方式可分為墜落(falls)、傾翻(topples)、滑動(slides)、側滑(spreads)、流動(flows)五種。
崩塌是山坡地建築環境開發常發生的自然地質災害。
(3)基礎沈陷:係指當建築物座落在土石上時,當建築物之重量超過土石之承載力時,由於基礎下的接觸壓力過大,並且超過土石之抗剪強度,因此土石會從基礎下沿著剪裂面被擠出,此時建築結構就持續地加速沈陷或傾斜謂之。若基礎下的土石物質是均質的,且建築結構的荷重是均勻的,則此基礎沈陷則呈現均勻沈陷。反之則不均勻呈現。建築物的破壞主要為不均勻沈陷。
(4)地盤下陷:係指地盤構造因受到自然作用因素或人為作用因素,而造成沈陷的現象謂之。例如石灰岩地層地區,常因地下水的流動將石灰岩慢慢溶解掉形成很多地下洞穴,而此洞穴擴大,並接近地表面時,則發生陷落謂之自然性地盤下陷。還有因為人為超抽地下水或採礦而引起之地盤下陷謂之人為性地盤下陷。
(5)侵蝕:係指地下土壤受到水流侵蝕造成崩塌現象,此種現象常發生於河岸邊。
(6)土壤膨脹:土壤中所含的黏土礦物,有些吸水後會膨脹,脫水後則收縮的現象。
3.工程地質影響重點:尤其在坡地開發上。
(1)邊坡穩定
(2)基礎承載力
(3)基礎沉陷
(4)敷地配置評估
(劃分安全建築區、限制使用區、綠地遊憩區、保育區)
(5)道路系統評估
(6)水土保持規劃設計
(7)整地工程規劃設計
4.工程地質探討的主題:包括四項水、覆蓋層性質、岩層性質及基礎鑽探。
(1)水:水對於山坡地地質影響包括有:
a.沖蝕土壤、流失砂土─造成土石,流影響安全。
b.形成濁流、危害下游─造成水質破壞,阻塞排水系統。
c.水滲入土壤及岩層,增加含水量,降低強度,減低承載力。
(2)覆蓋層性質:主要考量土壤及風化程度,其考慮範圍包括:
a.覆蓋層厚度:其與地形、岩層性質,不連續面分布與地下水有密切關係
b.覆蓋層物質性質:受其成分、粒徑、孔隙化及含水率等因子控制。
(3)岩層性質:影響建築物規劃設計外,亦影響建築基礎工程施工。因此地質調查時應瞭解岩石或土壤性質與開挖作業難易程度之關係。
(4)基礎鑽探:
a.鑽探方式有螺旋鑽探、沖洗鑽探及旋轉鑽探。
b.鑽探記錄應包括下列事項:
(a)工程名稱
(b)工程地質
(c)鑽探記錄:由專業技師簽字
(d)鑽孔編號
(e)孔位座標
(f)孔位標高
(g)鑽孔深度
(h)鑽孔位態
(i)鑽探方法:記載鑽探方式及鑽機規格
(j)套管深度及口徑
(k)覆蓋層厚度
(l)地下水深度
(m)開始日期
(n)完工日期
c.鑽探報告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a)樣號
(b)深度(M)
(c)柱狀圖:表示地質性質
(d)N值(撞擊數)
(e)地質說明
(f)土壤分類
(g)顆粒分析
(h)含水量
(i)液性程度(LL)
(j)塑性指數(PI)
(k)塑性限度(PL)
(l)單位量(rt)
(m)孔隙(e)
(n)比重(CTS)
(o)地耐力(t/㎡)
5.地質與建築物的關係:
地質在敷地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因素有三:
(1)基地穩定性
考慮及岩盤基礎或土壤基礎,並應深入瞭解岩層性質和土壤性質。
(2)邊坡穩定性
主要考慮及山坡地規劃設計時應考慮。
(3)排水特性
主要考慮排水狀況對地質的影響。
(二)土壤資料認知與應用
1.土壤種類與簡易判別法:
(1)土壤種類:
土壤是依它們的顆粒大小來分類:
a.礫石:顆粒粒徑超過2公釐。
b.砂:顆粒粒徑0.05公釐到2公釐。最細小的顆粒仍可用肉眼觀察出;有砂的感覺。
c.淤泥:顆粒粒徑0.002公釐到0.05公釐。無法利用肉眼觀察出;平滑無砂的感覺。
d.黏土:顆粒粒徑0.002公釐以下。平滑而且呈粉狀;風乾時則乾硬變塊狀;潮濕時具有塑性、黏性。
在農業上土壤的分類,將土壤分為十個等級,且在工程應用方面相當不同:
a.純礫石:其主要成分是礫石,成分中少於5%到10%是淤泥和黏土。這些礫石更可細分為級配良好或級配不良,根據顆粒從精緻到粗糙的各種大小而定。
b.淤泥和泥質礫石:大部份是礫石,但是具有高於10%~12%是淤泥和黏土。
c.純砂:一部份為砂,另外是小於10%到12%的淤泥和黏土。
d.淤泥和黏質砂土:主要成分為砂,另有10%到12%的淤泥和黏土。
e.非塑性淤泥:無機性的淤泥或質地較佳的砂,其流體限制在50%以下(也就是含水量超過50%,就會開始如液體般的流動)。
f.塑性淤泥:無機性淤泥,液體量限制超過50%以下。
g.有機性淤泥:淤泥和部份有機物,液體量限制在50%以下。
h.非塑性黏土:無機性黏土,液體量限制在50%以下。
i.塑性有機質黏土:液體量限制在50%以下,主要為無機性黏土或部份為有機質的淤泥或黏土。
j.泥炭或污泥:主要為有機物,植物仍可見者為泥炭;不可見者為污泥。

(2)簡易判別法:
a.砂
標準貫入試驗
打擊數N 砂之種類 現場判別法(根據東京交通局的資料)
(深度不明)
<4
4∼10
10∼30
30∼50
<50 極鬆散
鬆散
中級
緊密
極緊密 手持ψ13㎜鋼筋即可輕易插入
能用鏟開挖
以ψ13㎜鋼筋,用5磅重鐵鎚即可輕易打入
同上,約可打入30㎝
同上,只能打入5∼6㎝,需用鎬來開挖,打進時,發出金屬聲音
b.黏土
標準貫入試驗
打擊數N 黏土之種類 現場判別法(根據東京交通局的資料)
(深度不明)
<2
2∼4
4∼8
8∼15
15∼30
30< 極軟弱
軟弱
中等
硬實
極硬實
堅硬 用拳頭即可輕易貫入約10㎝
用大拇指即可輕易貫入約10㎝
用大拇指以中等力量即可輕易貫入約10㎝
用大拇指以強力始能壓凹貫入
可用鋤除去
需用鎬才能除去

2.土壤工程性質:係指土壤性質,得用數字來表示,並可直接應用於工程計算。土壤工程性質計有:
(1)剪力特性(強度):係指土壤性質破壞時,在破壞面上所負的剪應力。
(2)壓縮性(壓密性):係指土壤受外力作用或自身作用時,會產生壓密現象,謂之壓縮性。因土壤具有此工程性質,故有沉陷行為產生。而沉陷行為常造成建築問題。
(3)滲透性(透水性):係指土壤性質中具有孔隙現象,而此孔隙現象促使土壤工程性質上具有透水性,謂之滲透性。
(4)夯實性:土壤因具有壓縮性,故其可藉由外力而達到壓密的功能,而此經由外力的行為而造成土壤性質的變化在工程性質上謂之夯實性。夯實性是促進土壤穩定的重要工程行為。
(三)地下水資料認知與應用:
1.地下水認知(ground water):凡儲存於地面以下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謂之。地下水的類型:(1)依其存在形式可分為:氣態水、吸著水、薄膜水、毛細管水、重力水和固態水等。(2)依其隱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3)依含水空隙特徵,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溶洞水。
2.地下水功用:
(1)地下水分布廣,比較穩定,是農牧業、工業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
(2)含有特殊組成分子或有較高溫度的地下水還可用於醫療、熱能利用和提取有用元素。
3.地下水應用注意事項:
(1)地下水處理不當易造成工程建設破壞,引起安全問題。
(2)地下水過量取用會引起地層下陷、海水入侵、水質變壞。
(3)地下水開發利用應統一規劃,加強觀測和分析。
(四)地震資料認知與應用:
1.地震資料認知:參閱講義地震與建築。
2.地震資料應用:
(1)查閱是否為地震帶,有無斷層帶,其為何種斷層。
(2)查閱基地環境是屬於何種等級地震分區。
(3)基地配置時應注意配置型態;盡量使其對穩為宜。

二、地面資料部分:包括有地形、地貌、地勢與排水狀況

(一)地形特徵:

地形是指地表的型態,可以等高線表示之。等高線是將所有相等高度的點(對某一假設的參考點或面而言)所連接而成的線,謂之。因此在某一共同基礎下,等高線上所有的點皆有相同的高度。基地環境的地形因素可從三方面來討論:

1.地貌:指地表的各種起伏型態。為自然界營力對於地表物質作用所表現的結果。自然界營力包含外營力(有風、水、冰河及空氣等)及內營力(火山活動、地殼變動等)。兩種營力合併的作用使地表展現出暫時或長期穩定的地貌。當然地貌除呈現地表形貌外,亦常被植物被覆所影響。地貌根據其成因而形成有一定聯繫性的地表型態組合成地貌景觀,如山地景觀、丘陵景觀、湖泊景觀等。

2.地形坡度:為地表型態所呈現斜面程度。它常透過等高線地形圖的等高線間距與等高線高程來計算。地形坡度依據「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可區分為六級:(參閱表六) 表六 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

級別 坡度分級範圍
一級坡 坡度百分之五以下
二級坡 坡度超過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
三級坡 坡度超過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
四級坡 坡度超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
五級坡 坡度超過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五
六級坡 坡度超過百分之五十五以上

3.地形坡向:為地表坡面的朝向。地形坡向條件是山坡地開發利用比平坦地多增加一項需要仔細考慮的因素。坡向影響日光能的吸收量。在北半球的南向坡地會比平坦地吸收更多的輻射熱。坡向也會改變風速和雨量,使迎風波之坡地近山頂處風速較高,背風坡的風速較小。於背風坡的山腳下(或山谷底)為風陰影,故風速最小。雨量多寡在高山地區之背風面或迎風面會出現顯著差異。

4.地勢:指地形的走向。地勢與方位關係形成地形坡向,地形坡向可分向陽的坡面與向陰的坡面。地勢與排水亦有重要的關係。

5.排水狀況:地形影響基地排水甚大,故敷地計畫時要注意基地排水特性。

(二)地形與基地環境之關係:
地形是影響基地環境首要因素,因為地形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基地環境,如平地基地環境、坡地基地環境、山地基地環境、海埔地基地環境等等,而不同地形基地環境具有不同的特質。故在敷地分析與規劃應特別考慮。

三、地上資料部分:指氣象的現象,包括有日照、風、雨、氣溫、氣壓、溫度、輻射等。

(一)氣候與氣象:

人類賴以維生之自然環境可包含二大系統,其一為承載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包括有土壤、地質、地形、地貌等土地之自然狀況;另一為維護人類生命的氣候環境,包括有寒、暑、風、雨等自然現象。

氣候與氣象均為表示大氣變化之用語。氣象係指每時每刻大氣變化之物理狀態和現象。氣候則指某特定時間內,如一日、一個月、一年間比較長時間之氣象變化經綜合統計所得之結果。而二者皆與基地環境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係。基地環境規劃設計常藉由氣象資料來分析了解基地環境之舒適性與寧適程度,並透過氣象資料分析結果來安排與設計建築物。氣象要素(用以描述大氣狀態的各種基本物理量和主要天氣現象的要素集合)包括有氣壓、氣溫、溫度、風、雨、輻射、雲、霧、能見度、雷電等。

氣候形成之直接原因稱之為氣候要素,其包括有溫度、濕度、風雨、氣壓、日照、日射等各要素。而特別影響氣候要素的土地狀況,稱之為氣候因子,包括有緯度、海拔、地形、地貌、海岸距離等地理環境。有關氣候因子與氣候關係分述如下:

1.緯度:緯度決定太陽光之照射程度、晝夜之長短、季節之區分及日射量之多寡等。因此會影響氣候變化,產生一般氣候。
2.海拔:氣候要素會隨著海拔之高度而有所變化,而此變化形成局部氣候特徵。
3.地形:地形變化會影響氣象要素的變化,因而造成氣候變化,形成微氣候現象及特徵。
4.地貌:地貌所呈現出地表之乾濕、草木之有無會影響氣候之變化。

5.海岸距離:陸地離海洋之遠近會影響陸地氣候之變化,如乾濕性等。

(二)氣候與基地環境關係

影響氣候與基地環境關係因子可從氣溫、濕度、雨、風、日照、日射等幾方面來討論。

1.氣溫:大氣之溫度稱之為氣溫。氣候受自然之大法則所支配,在某地區依季節及時刻按一定之變化而循環之。近地表面之大氣溫度係依太陽之輻射能之日射而定。氣溫之變化受地表面之狀況影響,如地表面上有建築物、路面設施或樹木草地等時,可保持白晝之日射熱、夜間溫度下降便不顯著,而不感寒冷。反之若大地係裸露之地表面時其冷卻較快,夜間溫度下降亦將顯著。 氣溫對基地環境之影響是有關基地環境之舒適度與寧適狀況。一般基地環境氣溫控制方法可藉由植栽、水體、方位、地形、建築物等來加以處理。

2.濕度:係指空氣中所有含有之水蒸氣量之大小稱為濕度。可分為絕對濕度(absolute humidity)與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濕度高低影響基地環境之寧適狀況與與建築設備使用耐久性。影響濕度之因素為溫度、風力與風向、太陽輻射、地形、地貌、植栽、水岸等。

基地環境中控制濕度方法有:

(1)利用太陽輻射熱降低相對濕度。
(2)利用風的引導,來降低相對濕度。
(3)利用植栽來調節環境濕度。
(4)利用水體來調節環境濕度。
(5)利用建築物配置來調節環境濕度。

3.雨量:即雨水降落於地上後,不流洩不滲透而滯留時之累積量,以公釐(mm)表示者稱之為雨量。而單位時間內降雨量之多寡稱為雨量強度。降雨量的多寡與降雨強度和降雨時間有關。降雨與基地環境之關係在於排水,而排水又可分為屋頂排水與基地排水。基地環境的排水必須考慮及最大降雨時之排水能力,如此才不致淹水。

計算雨量排水的方法可用逕流量的公式:

即Q=1/360CIA:
Q:指洪水量
C:逕流係數(查表)
I:降雨強度(㎜/hr)
A:集水面積(ha)
逕流量:係指雨水除滲入地下及蒸發外經匯集在地表面而流向河溝之水量。
4.風:係大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因此低氣壓之差而產生空氣之流動謂之風。風因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而產生對流風、季節風等現象。風與基地環境之關係乃在於風速、風向與風壓。從事基地環境規劃設計時,應由氣象資料中了解基地環境之風速大小,風向變化,及風壓分佈(風壓可分為迎風面之正風壓與背風面之負風壓)。風依其形成現象不同可分成:季節風(陸地和海洋間熱容量不同,溫度會有差異,因而產生的風謂之),和局部地形風(因地形環境差異所造成的自然氣流風謂之)。局部地形風與基地環境之關係非常密切,局部地形風依其所處環境不同而可分成:
(1)海陸風 陸地較海洋升溫快,因此白天吹海風,夜間吹陸風。
(2)山谷風 白天谷底因地形阻擋日射,溫度較山坡低,因此白天、吹上坡風(谷風),夜間則相反吹下坡風(山風)
(3)山背風 背陽坡(陰坡)白天受不到日射,溫度較向陽坡(陽坡)低,因此白天吹陰坡風,夜間吹陽坡風。
(4)林野風 位於田野與樹林交界處,白天吹林風,夜間吹田野風。
(5)庭院風 建築之前後院,因鋪面材料、植栽、方位之不同,也會造成日夜不同之風向。
(6)井庭風 建築物中庭因有水池或植栽升降溫較慢,白天吹出庭風,夜間吹入庭風。
(7)街巷風 位於都市之建築物,因為路比街廓內的升降溫快,白天吹出街巷風,夜間吹入街巷風。
(8)風與建築物之關係可從三方面來考慮:
a.風與地形:風受地形影響而產生局部環流及地形風因而形成微氣候。
b.風與建築物:風向與風力常受建築物配置、街道形式與植栽影響而改變。如建築物配置中庭易造成井庭風;街道排列位置不同易成街巷風;植栽配置易形成庭院風或林野風;高樓建築配置易形成高樓風等。
c.風與防風:圍牆、擋風牆、防風林皆是防風的設施。
(9)風可影響基地環境安全性、舒適性與寧適性,一般風對基地環境之影響可從幾方面來考慮:
a.空地愈多,則所受到之風害也相對較大。
b.市區內較寬廣之角地或十字路口較易受風害。
c.建築物量體及配置不當時容易遭受風害。
d.建築物配置與與地形地物配合不當時也容易遭受風害。
e.高層建築應考慮風力對建築結構設計及居住者舒適之影響。
f.高層建築對附近之低矮建築物及街道應考慮「高樓風」之影響。
因此欲控制風對建築物環境影響,其方法有:
(a)建築物群間之配置
(b)應考慮將建築物錯開排列並應有適當之距離以獲得氣流。
(c)建築物與風向之間應有一微小之偏角。
(d)應避免扁長形,口字形及工字形之設計。
(e)可採用透空之設計以使得風能進入。
(f)地形地物之利用。
(g)圍牆、導風板之設計有助引導風向及擋風之效果。
(h)利用山坡、低窪處則可有調節風的功能。
(i)植物之利用亦有助於通風、改變風向及擋風之功能。
(j)湖泊、水池亦有助於風之調節。
(k)高樓風之控制。
高層建築迎風面處會產生一下降之渦流,此下降之渦流稱之為「高樓風」或「騎樓風」,因此高樓風常將女生之裙子捲起故也稱之之「捲裙風」。一般為避免高樓風對附近低矮建築物及街道造成居住使用之不適,因此高層建築物設計時,應先經由風洞試驗得出建築物受風力之分佈情形,再採用設計之手法來克服之。
5.日照與日射:日照(isolation) 是指太陽光射出之輻射線對地球表面上物體之照射現象。而日射(solar radiation)則是指太陽表面上所射出之幅射線對地面產生熱輻射之現象。日照與日射對基地環境之舒適性與寧適性影響甚大。陽光直射建築內部環境,能提高室內溫度,減少冬季熱負荷。陽光是人為環境的自然光源,可節約能源和創造視覺舒適的光環境。紫外線有殺菌功能,防止疾病傳播,改善建築環境衛生。
(1)日照:基地環境考慮日照時,主要在於日照時數(指當地在一定期間內太陽直射的時間)與日照率(日照時數與可照時數的百分比)。但由於日照時對物體間有照射角度之關係,因此就物體而言就產生陽面與陰面,陰面一般稱為日照陰影。而影響日照陰影的現象在於建築物方位、鄰棟間隔、窗開口與遮陽板等。
(2)日射:基地環境考慮日射時,主要在於日射熱量(指物體某面在某時間內所受太陽光之幅射熱量)與日射強度或謂日射能量(指物體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受之太陽光輻射熱量,以kcal/㎡h 表示之)。日射一般依其產生的現象可分為直接日射與天空幅射(日射經大氣擾動而形成)。
(3)日照、日射與基地環境關係:
基地環境受太陽光的照射產生日照與日射,其中日照是提供基地環境之光環境,日射提供基地環境之熱環境。基地環境在夏天時是要光不要熱,在冬天時要熱又要光。因此如何建在基地環境規劃設計時妥善控制日照與日射,便成為節能主要方向。
(4)基地環境對日照與日射控制方法,可從幾個方向來考慮:
a.建築物方位
(a)南北座向之建築物其日射熱收受比東西向來得少,因此南北向東西軸長之建築物較為有利。
(b)配合建築物之使用時間用途,如僅在上午使用之兒童教室可面向西方,不重要之使用空間如廁所、儲藏室等面向北方設計。
(c)需陽光穩定之場所,如繪圖室、展覽室、美術室等,應以面向北方設計。
(d)嫌棄直射日光之場所,應以南北座向較東西座向有利,如棒球場、運動場等。
(e)與人體成長健康有關之場所,應避免朝北向之設計,如病房、兒童居室等。
b.建築物量體與造型
(a)低層建築之熱收受以屋頂面為主,高層建築則以壁面為主,因此必須設置適當之隔熱裝置,以避免造成居住環境之不適。
(b)面向南北向時以板狀體(長方形體)較為有利,若面向東西向時則以立方體較為有利。
(c)斜屋頂之坡度愈大愈接近壁面,其熱收受也相對較小。
c.開口面積
(a)開口愈大其熱收受也就愈大,故對於熱收受大的壁面在不影響其採光條件應盡量減少其開口,若設置開口時也應有適當之遮陽設計。
(b)需要室內氣候恆常穩定者,可採用無窗建築,如百貨公司、纖維工廠等。
(c)壁面開口應避免採用玻璃帷幕牆之設計,以減少日射能量之吸收。
d.建築物之配置
(a)建築物之配置應能使每棟建築物獲得適當之日照。
(b)正北方位僅在夏至日有短時間之日照而已,因此考慮到北向之日照時,則應讓建築物與南向能有一偏角。
e.道路方向
(a)東西走向道路時,夏季有充足之日照,而冬季幾乎全無日照,此時若道路兩旁又有高層建築物林立時,則冬季愈感寒冷,夏季則愈感覺悶熱。
(b)南北走向道路時,夏季之日照比東西有向道路為少,冬季則會有少許之日照,而其日照日射之分佈尚稱良好。
(c)以台灣地區而言,道路之方向若能與南北向大約呈15-25°時,則其日照及日射分佈會得到最佳之效果。
f.植物環境之利用
(a)山坡地形或鄰地已有建築物興建完成時,均可作為日照日射控制之參考,如東西側已有建築物存在時,則可考慮其建築物可作為本棟建築物的遮陽措施。又若地形呈西向東傾斜之山坡地,因西側地形較高,亦可考慮作為遮陽措施來使用。
(b)樹木為一優良之日照調節設施,如栽種於東西向之落葉樹,夏季時樹木茂盛可阻擋陽光,冬季時樹葉掉落可獲得充足之日照。
(c)其他如草皮、湖泊、水池之設計亦可對調整日照日射有局部之幫助。
6.輻射與地面熱關係
日照與日射會產生輻射現象,因輻射現象而產生眩光與地面熱,地面熱的累積則產生熱島(Heat Island)。熱島是由人們在改變地表而引起微氣候變化的綜合現象。影響熱島效應的因素包括有建築設施(尤指地面硬質鋪面)設備所排放熱氣、汽機車廢棄等。
7.氣候類型
(1)大氣候(MACRO Climate):指氣候紀錄,用來描述地區氣候長期性之變化或趨勢,以說明各種不同氣候要素間之相互關係。
(2)一般氣候:大多指某一地區或範圍內之氣候特徵。
(3)局部氣候(Local Climate):係指近地空氣層之氣象因素,由於受地表面狀況之影響,而造成局部性地區微小氣候上的差異。例如地面土壤種類、地貌、地勢、地形、植物、構造物等的影響而產生不同氣候現象謂之。
(4)微氣候(MICRO Climate):指極微空間之氣候相對於大氣候而言。
(5)植生氣候(Vegetation Climate):指植物對於周圍氣候相互作用之現象,在應用氣候學上謂之。
(6)都市氣候(URBAN Climate):指都市中不同於四郊曠野、村落地區的特殊局部氣候。都市氣候形成乃是都市中密集高大建築群、街道組成的設施設備性質與鄉村的巨大差異,是形成都市氣候主因。另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大量廢熱、煙塵、SO2、CO2等,直接增高都市氣溫,改變空氣成分影響大氣對輻射能的反應,導致輻射差額和熱量平衡的改變,以致都市特殊氣候的形成。
(7)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都市氣候的形成而造成都市氣溫高、風速小、溫度低、能見度差、日照時數少,以及雲量和降水量大等現象。在氣象學上謂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三)噪音(noise):
1.噪音意義:
廣義上是指一切不需要的聲音或不快之聲音。亦可指振幅和頻率雜亂、斷續或統計上無規律的音震動。噪音對環境而言,是一種污染物,必須加以控制,就人而言,評價噪音的標準,包括有使人煩擾、言語干擾、聽力損傷和工作效率降低等。噪音環境中即使時間很短,也會促使聽力暫時下降,如果長期持續不斷地受到強噪音刺激,則內耳器官會發生器質性病變而造成耳聾。依美國萊得(D.A.Laird)博士之研究證實噪音會影響人之睡眠、食慾、智性、小兒發育及壽命。又在不快感的噪音環境下,將使注意力散慢、作業能力低下,情緒不穩等現象,故在敷地規劃設計時,如何減低(消除)噪音,則是重要課題。
2.噪音的量度尺度:
噪音是聲音的一種,聲音是因為空間中物體振動產生音波,音波刺激聽覺器官-耳之故。音波可由其頻率(Frequency)和振幅(amplitude of vibration)加以描述;這些特徵決定聲音之音調(Tone)和強度(Intensity)。人類對聲音有二種不同的量度方法;第一種為量度音波之每秒鐘內之週數—即頻率,代表符號為f{Hz};第二種為量度聲音之強度(Intensity),代表符號為I [w/m2];而量度聲音之強度之尺度有二種,一為「分貝」(Decibels)單位為dB;一為「響度」(Loudness)簡稱「風」(Phon)單位為L。而分貝尺度是代表相對性的聲音強度,響度尺度是代表絕對性的聲音強度。聲音與噪音之差異在概念上可謂聲音是物理實體,噪音是心理概念。
噪音的量度尺度標準是依人對聲音的感覺反應。但一般而言當聲音的分貝數超過60dB時,人類的聽覺反應就開始有不快的感覺,工作時就易感到疲倦。因此當聲音在20dB~40dB時是屬於「輕聲」;40dB~60dB是屬於「正常聲」;60dB~80dB時是屬於「響聲」,噪音的感覺反應產生使人易感不悅、疲倦;80dB~100dB是屬於「極響聲」,此時噪音將造成明顯之聽力傷害,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失眠、頭痛、心跳加速等現象;100dB~120dB是屬於「巨響聲」,此時噪音是對聽力保護的最高容許限,可引起頭昏、神經衰弱和心血管病變等;120dB~140dB是屬於「震響聲」,此時噪音將使人耳有痛感,可使人引起身心障礙;140dB以上時是屬於「爆炸聲」,此時噪音會使人的聽覺器官發生急性外傷,最後導致雙耳失聰,可使人引起身心破敗。
3.都市噪音(Urban Noise):
干擾和危害都市居民的噪音。為都市環境的一大公害。主要有交通噪音、工業噪音、建築施工噪音、社會生活噪音等。降低都市噪音的主要措施有二:(1)降低噪音源的噪音量(利用管制音量的方法);(2)拉大與噪音源的距離(利用配置方法);(3)加強隔音設施的設置。
4.噪音的評價方法:(method assessment of noise)
噪音的客觀參數與主觀感覺的關係非常複雜,噪音對人的影響即有心理的又有生理的並存在著物理的,因此評價噪音的方法可分有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前者著重於質化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後者著重於量化的物理參數與效應。
(1)噪音主觀評價法:
噪音主觀評價所應用的工具及方法參閱表八:
表七 分貝與聽覺及身心狀態關係表
現象 分貝
感覺 身心狀態
靜音

聽覺低限
微語
微風聲
翻書聲
平靜無反應
輕聲
輕聲交談(隔房外的耳語)
鐘擺聲
安靜的房間(時速40公里的汽車聲)
撕裂聲 聽覺的微感
正常聲
一般交談
電話聞談
落雨聲
安靜街道
吸塵器聲 聽覺的有感反應
響聲
交通繁忙車道
工廠正常作業聲
吵鬧辦公室
鬧市聲
喧鬧立體音響 噪音的反應產生,工作效率降低
極響聲
地下鐵列車
警笛
大聲呼叫
電喇叭聲
空氣鑽孔機 噪音將造成明顯的聽力損傷,引起失眠、心跳加速
巨響聲

摩托車聲
高架電車
鍋爐鑄工廠
聽力保護最高容許限,引起頭昏、神經衰弱
震響聲
感覺的極限
噴射機離地60公尺
雷、炮聲
疼痛感覺
噪音使人耳痛,可使人引起身心障礙
爆炸聲

疼痛感覺
炸彈爆炸聲
爆破聲
噪音使人聽覺器官發生急性傷害,導致雙耳失聰,引起身心破敗


(2)噪音客觀評價法:
噪音客觀評價所應用之方法常以社會反應之評價來操作。其效果參閱下表:
表九 噪音社會反應評價
評價噪音級Lr
超出基準值之量 預 期 社 會 反 應
範圍 現象
0 無 無反應
5 很少 部分抱怨
10 中等 廣範圍抱怨
15 強大 有社會運動澞慮
20 非常強大 積極性之社會運動

4.噪音源種類及防止計畫
(1)噪音源之種類:
a.外部噪音:發生於外部之噪音。
(a)交通噪音:如汽車、火車、飛機之交通噪音。
(b)工業噪音:如工廠設備噪音、生產噪音。
(c)施工噪音:營建工程施工噪音。
(d)社會生活噪音
b.內部噪音:發生於建築物內部之噪音。
(a)設備噪音
(b)生活噪音
(2)噪音防止計畫:
a.噪音防止計畫流程:參閱表十。
噪音防止計畫可從四方面來考量:(a)基本計畫過程(b)實施設計過程(c)施做施工過程(d)管理維護過程。有關噪音防止計畫流程參閱表十:

表十 噪音防止計畫整體進行方法

b.噪音防治進行步驟:
(a)測試噪音的種類。
(b)預測噪音值。
(c)決定防止噪音目標值。
(d)選定噪音防止的方法與技術。
(e)設計並製作噪音防止的設備。
(f)實施防治噪音工程。
(g)確認對策的效果。
c.噪音防治技術原理及效果:參閱表十一

表十一 噪音防治技術之概要及效果之極限
防 治 技 術 原 理 概 要 及 效 果 的 極 限
音 源 對 策 (1)減少聲音的產生
willmax

環境預測

文章 willmax »

環境預測(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一、環境預測(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一)定義:運用預測(未來)學的理論、方法和大量訊息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生態系統的未來狀態與行為作出近乎實際的趨勢判斷或量值推算。
(二)有效性條件:
1.對特定範圍(國家、區域、城鄉、社區等)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認識程度。
2.與環境有關及環境本身之過去及現狀訊息的可靠性程度和訊息量的多少。
3.經濟-社會發展計畫編制的有效性和一系列比較數據的可靠性。
4.選擇合宜的預測方法和多種預測方法之間互補性。
5.預測結果的校正和模擬檢驗

二.預測學(science of forecasting)
(一)定義:利用現代多種學科的知識和特定事物的過去及現在的訊息,從大量隨機現象中把握對象系統的客觀規律,進而對其活動變化和未來發展的狀態作出預測的一門學科。
(二)內容:
1.把握預測系統的層次與範圍(邊界)。
2.確立預測主題及其所處的環境條件。
3.收集完整準確的內外訊息,進行整體思考(橫向的結構功能與縱向的動態變化),以尋求系統規律性。
4.掌握預測的技術方法和衡量的價值準則。
5.選擇最佳的預測方法,設計出預測模型,求得預測結果,評價預測準確度。

三、預測方法(forecasting methods)
(一)定義:運用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手段,對事物的未來或未知狀況預先做出推測或判斷的各種方法總稱。
(三)預測研究基礎(詳下表)
1.社會要求與社會價值
2.訊息(情報)資料-文獻資料是預測理論的基礎,包括有觀念(理論)資料和數據資料。利用文獻資料可建立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和判斷準則,而三者是預測研究的三要素。
3.想像力激發
4.數學方法﹔如概率論、模糊數學等理念。
(四)預測內容
1.提出預測課題-根據社會要求和一般訊息資料。
2.蒐集與預測對象有關文獻訊息資料。
3.進行文獻資料的系統分析,並建立預測之物理模型。
4.進行專家意見徵詢,對物理模型進行檢驗、修正,並進一步建立數學模型。
5.建立明確邊界條件和最佳化判斷準則。
6.進行預測結果作業。
7.徵詢專家對預測結果的意見,以檢驗預測結果。
8.將預測結果決策化。

(五)預測步驟﹔
1.確定預測對象(並由對象範圍確定預測的任務和對象的邊界條件)。
2.收集預測訊息(包括對象和周圍環境的內外訊息)。
3.選擇預測技術(依其適合對象的特徵)。
4.建立預測模型(根據有關對象的科學理論和預測方法,建立反映預測對象的結構模型,並變換為數學模型)。
5.推出預測結果(由模型求解得出定量的結論,並給予評價和修改)。

四、應用領域及分析對象﹔
(一)科學預測
(二)技術預測
(三)經濟預測
(四)社會預測
(五)環境預測
(六)軍事預測

五、預測理論(Forecast theory)
預測學應用於環境規劃主要乃藉資料收集及分析來瞭解過去的變遷歷程,從而作為預測基地環境系統變遷的依據。基地環境預測,不僅為確定不同計畫政策(積極的或消極的)對系統之影響,更在其能幫助計畫本身之實施。
環境規劃應用預測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簡單預測:直接依據有限之資料,對一時間數列之紀錄加以延伸而已。
(二)分析預測:根據詳細之資料,其預測之數值常是一種「應變數」,從而有關之「自變數」預測導出。
環境規劃預測對象有人口、經濟活動、土地使用、交通等,因其直接與人類行為有關,而人類行為是具有機率性的。而環境規劃之系統預測項目,主要為活動與交通兩類。活動包括生產的(經濟)、公共福利及家庭三種。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zhz 寫:
固齒器 寫: 你修養真好. :lol:
關於這點,我倒是可以證言!! 8) :D
Peter Tsoa的態度好像也沒變吧?
willmax 寫: 如果是,記的你當年向我請教時,態度好像浪漫溫和,充滿學子應有態度阿
willmax 好心分享真的很棒且令人敬佩! 8) 8) 從紅字部分就知道他的輩分好像相當高的喔?
artai

文章 artai »

哇!很豐富的資料,請教一下willmax前輩
,這些整理出來的文字是您長久以來準備
考試的心得?還是整合許多參考書籍?還是
有這樣一本這麼有條理的書籍?如果有,我
趕快去買一本來拜讀。 :D

另外,willmax前輩可以整理出這些資料,我
猜是不是從事過都市敷地相關工作?以後要多
像您請益囉,也請willmax前輩多跟大家談談
工作心得以及您自己,滿想多認識您老人家的。
:wink:
willmax

文章 willmax »

Peter tsao 寫::)正如我所言,"...其實只要是計畫,就涵蓋,收集資料,問題分析,規劃安排,作業時間,使用族群,影響族群,所以這個答題架構,只談計畫本身,沒有談到敷地的感覺,不免隔靴搔癢..."這的確是我理性的看法,沒有情緒化的因素,真的.其實我以為,如果您再想想並看看計畫目的目的分析和他的答題架構,也許您也會覺得我所言不假,套上任何字句,幾乎都能適用,卻感覺隔一層紗…Peter Tsao
就事論事而言,我很同意你的看法,只是雲淡風清回答,船過水無痕般敘述,稍嫌單薄。
簡單說跟沒講一樣,Peter Tsao 可否依據你的論點,提出論證。供在下拜讀,在下洗耳恭聽,拭目以待。

Peter tsao 寫::)敷地計畫目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of site plan)
a.安排是要深謀遠慮
b.過程是要項目清楚+步驟明確
c.滿足是要落實可行
d.需求是要瞭解深入

這個答案更棒,敷地可以改成任何東西

建築計畫的目的分析
a.安排是要深謀遠慮
b.過程是要項目清楚+步驟明確
c.滿足是要落實可行
d.需求是要瞭解深入
.........................................

簡單講,談目標,談作業領域,作業範圍?作業內容?真善美?生生不息?感覺有點太哲學了 Smile 這些文字敘述是不錯的東西啦!不過,考試不建議啦Peter Tsao
那請問你建議如何阿,把人家內文東西拿來改標題,太簡單拉,再者在下也是抱持拋磚引玉心態,希望Peter Tsao不吝指教。為眾多考生進一份心力。
最後由 willmax 於 2007-09-22, 21:02 編輯,總共編輯了 4 次。
zhz

文章 zhz »

親愛的willmax,關於「引言」通常只要點出兩三行,我們大概就可以明白你想回應的對象及內容。麻煩您修改一下。

下面這一篇是站長eaGer的宣導短文,提供您參考:
三不五時就要宣導關於引言功能的使用
artai

文章 artai »

willmax 寫: 你是XXX嗎?
建議一下,在網路世界裡,還是單純看文章跟貢獻比較好,甚至不需
要知道對方真實姓名;如果真的想知道,倒是可以私下PM一下,連絡
一下感情... :o :D
chiennan

文章 chiennan »

看到最後似乎已偏離主題很遠了...對當事人說聲道歉..修改掉不應該出現對真實方姓名也就算了...何必在那互相筆戰呢?!似乎沒啥營養!!

willmax你提供那麼多資料...是不是可以分享準備敷地這科的一些建議呢?
因為你的資料實在太詳細了...考試沒那麼多時間可以寫到標準貫入試驗各各等級這樣的詳細度...我不是在否定你提供的資料...而是針對架構性的答題是否可以提供您個人的解題方式呢??!!! :idea: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