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德(CitiCrafts)設計 彰化牙醫鄭宅
↗進入牙醫診所一樓,經過櫃臺,打開另外一扇門,這是通往二樓的階梯
↗透過玻璃,可見到外頭,右邊其實是電梯
↗二樓,不知道王俊雄老師在笑什麼
↗二樓是診療空間
↗來到二樓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騎樓上方的圓柱
↗上望
↗謎底揭曉,圓柱裡其實是個梯間,連結二樓與三樓,改換動線的形式由之前看到的一二樓階梯,暗示診所空間與住宅空間的轉換
↗從圓柱裡的樓梯進到三樓
↗從這張圖裡可以發現,建築物本體與 party wall 沒有很強力的聯繫狀態,僅以鋼樑去連結,雖然立面寬僅3.8米,但因這一道「光牆」的卡入,讓評審委員阿部仁史對其大加讚賞,透過這一道「光牆」的介入,讓傳統的街屋 party wall 更明確地被讀到
彰化牙醫鄭宅╱曾成德 CitiCrafts 設計
我看大家好像都對我們的"鐵窗"頗感興趣,所以我也加入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案子。
我們的業主到過我們先前的一個室內設計案(曾刊出在A+U 2001年8月號)才來找我們的。在這個案子裡我們被要求要配備電梯、裝設鐵窗以及引入很多、很多的光線。此外,造價一定要非常、非常合理。
幾件事:
基地(Site):典型台灣舊市區,面寬4米5,牆心至牆心;長18.5公尺(含騎樓與防火巷),扣除共同壁及結構體後,最窄的地方僅僅寬約3米8左右。前後為東西向,入口面西;然而這個西向的立面又面對條件最好的一個街廓之遠的彰化孔廟。
店屋(Shophouse):即一般俗稱的住商混合透天厝,它也常被稱為街屋(Street house)在這裡它同時也是連棟住宅(Rowhouse)。我認為Streethouse說明它的都市性格,我對它的態度呈現在後述的Screen部分。而Rowhouse則露出它的建築類型,我對它的看法描述於Section與Slot。
在此先討論Shophouse,它既是命定的program,也是被刻意引用的概念。我直接假想一個住宅疊在一個店舖上,因此在工作室,我們將它暱稱為"二合一宅(op. 2/1)"。我也喜歡傳統民宅在回家之前會先經過一個「埕」,因此在三樓由診所將要進入住宅前,挖掉一個量體留出一個戶外玄關。
我們常半開玩笑的叫它"天空之埕"。它具有連接基地環境的意義(如約略3米6深的"都市陽台"),也具備實際建築機能的功用(例如在此坐著換鞋)。它帶來一些問題(如排水),也解決一些問題(如西曬);另外,它製造一些驚喜效果(如室內走到戶外),也賦與一些設計機會(如封閉的筒梯)。
梯間(Stairs):在住宅內裝設電梯曾經對我而言是豪宅很ㄙㄨㄥˊ的壞品味。但是在瞭解了業主對於年長雙親的孝心及行動不便患者的體貼後,我們接受了它。既然電梯直接貫穿樓板,那麼便將樓梯錯置浮動於四處。這個房子共有五座梯子(包括上屋頂的爬梯),完全不落在同一個位置。封閉的筒梯是靈光乍現的結果,它像一個隧道,由一邊通向一邊,,讓三樓的樓版成為一個想像的新地平線。業主和我常相互開玩笑,說即使小偷誤闖進來也找不到路出去,更何況整棟房子還被鐵窗帷幕關了起來。
金屬屏幕(Screen):我有點驚奇大家這麼注意它,也很高興它引起這麼多討論,成就它的原因很多,剛開始是一種惡作劇的心態(厚,叫我做鐵窗,我就給你Kuso一下),當然也夾雜著一絲不安(心裡一直叨唸著,一定會有人說抄了Herzog de Meuron 或Zumthor,搞了半天,精彩的東西結果最後被這種看法敗掉整個好好的project….)。但是它的確可以解決防盜、遮陽等要求,而且提供我延續幾年前摸索formlessness 議題的機會。
我後來把心一橫決定"站在巨人(read:"大師")的肩膀上"。既然如此就把握這個機會發展材料的運用與工法的研究,因此develop了folded perforated sheet metal screen;主要是為了強化大面積金屬板的勁度,抽象化外面都市的街景,描繪日照光影的流變,禮讚傳統漏牆的美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最滿意的是,我們發展了自己的細部,依循著現代繪畫解放畫框的精神,我們的金屬屏幕是高達四層樓的完整連續面狀門面皮層,刻意去除外框,並極力隱藏軌道,而它被推動開展之時就像一張紙被摺,幾乎就像是東方的摺疊扇一般。我覺得這使得我們的project有機會讓敏銳的其他設計人感知到它大不相同於西方的幾個著名案子。
還有,我們善用了本地的工法及一般的技術,造價極低,使得對一般人而言要多花一次錢的雙層立面,以"台客"加裝鐵窗的習慣達成業主的要求。最後,它也讓我有可能表達與HdM 與Zumthor有所差異的設計理念:我們的設計方案是外表看起來極簡超酷,裡面卻是夯爆勁辣,內騷撩人的。鐵灰色的金屬裝扮裡,在動作中微露內在白色筒狀肌理,暗示著張力十足的剖面。
剖面(Section):這個案子我畫的第一張工作草圖是剖面圖。我知道大家都在注視著外觀立面,但讓我以老人家的口吻說,內在比外表更重要。洞洞皮外衣固然性感迷人,但是其實是剖面造就了整個設計的空間品質以及更重要的居家生活品質。
由於剖面的處理,使得居住工作的環境異常明亮通透,窄小有限的面積顯得輕鬆自在。我覺得最好的證明可能是客廳。坐在客廳的沙發裡,你可以透過電梯、樓梯及前庭瞥見孔廟與綠樹,或往另一面,視覺在穿透了廚房、廁所、服務核以及餐廳之後,看到都市背景,而在高挑二層的上方透過天窗就是天空。
挑空(Slot):看了Eager站長大人的註解才知道Abe桑頗為喜歡我們的一線天。其實這個一線天在騎樓就得以一窺全貌。整個房子的入口也就位於此一狹長挑空的下方,我們輕輕的點了一下作為預告,不過一般路人或訪客不一定注意或意識到。在一樓候診區它又被點了一下,以poche的手法填充為病歷櫃、護理人員更衣室及直通梯,不過因為它位於櫃子後方,因此它有意的隱藏於櫃子裡,形成控制上下動線的進出口[我其實知道"出櫃"的另一個意涵,不過每次我很三八的政治不正確地用這個詞兒來形容它,邊說邊"噴"(pun,一語雙關)時,就有人叫我別鬧了]。等到進入住宅部份後此一挑空則無所不在,尤其是在詮釋promenade architecture 的樓梯動線上,其中兩個折梯的landing介入了填充建築(in-fill)的留白空間(void volume)中。
對於做為教書匠的我,它是街屋民宅"樓井"的當代轉化,也是做為理論家的我實習類型學中街屋共同壁(party wall)以及形構語法中線、面、體與柱樑板牆諸元素的粉墨演出。不過,我也承認,對於住在這裡的業主家人,這個一線天挑空的重要性在於,讓他們狹小的房間通透擴張,引入光線並且帶來輕鬆安適的居家氛圍。
不知不覺拉拉雜雜的寫了六個"S",本來也想談談一個"M"(Material,材料的運用及態度),及另一個"S"(咦?S+M? LOL!),不過也寫累了,暫時就醬吧!
我們的業主到過我們先前的一個室內設計案(曾刊出在A+U 2001年8月號)才來找我們的。在這個案子裡我們被要求要配備電梯、裝設鐵窗以及引入很多、很多的光線。此外,造價一定要非常、非常合理。
幾件事:
基地(Site):典型台灣舊市區,面寬4米5,牆心至牆心;長18.5公尺(含騎樓與防火巷),扣除共同壁及結構體後,最窄的地方僅僅寬約3米8左右。前後為東西向,入口面西;然而這個西向的立面又面對條件最好的一個街廓之遠的彰化孔廟。
店屋(Shophouse):即一般俗稱的住商混合透天厝,它也常被稱為街屋(Street house)在這裡它同時也是連棟住宅(Rowhouse)。我認為Streethouse說明它的都市性格,我對它的態度呈現在後述的Screen部分。而Rowhouse則露出它的建築類型,我對它的看法描述於Section與Slot。
在此先討論Shophouse,它既是命定的program,也是被刻意引用的概念。我直接假想一個住宅疊在一個店舖上,因此在工作室,我們將它暱稱為"二合一宅(op. 2/1)"。我也喜歡傳統民宅在回家之前會先經過一個「埕」,因此在三樓由診所將要進入住宅前,挖掉一個量體留出一個戶外玄關。
我們常半開玩笑的叫它"天空之埕"。它具有連接基地環境的意義(如約略3米6深的"都市陽台"),也具備實際建築機能的功用(例如在此坐著換鞋)。它帶來一些問題(如排水),也解決一些問題(如西曬);另外,它製造一些驚喜效果(如室內走到戶外),也賦與一些設計機會(如封閉的筒梯)。
梯間(Stairs):在住宅內裝設電梯曾經對我而言是豪宅很ㄙㄨㄥˊ的壞品味。但是在瞭解了業主對於年長雙親的孝心及行動不便患者的體貼後,我們接受了它。既然電梯直接貫穿樓板,那麼便將樓梯錯置浮動於四處。這個房子共有五座梯子(包括上屋頂的爬梯),完全不落在同一個位置。封閉的筒梯是靈光乍現的結果,它像一個隧道,由一邊通向一邊,,讓三樓的樓版成為一個想像的新地平線。業主和我常相互開玩笑,說即使小偷誤闖進來也找不到路出去,更何況整棟房子還被鐵窗帷幕關了起來。
金屬屏幕(Screen):我有點驚奇大家這麼注意它,也很高興它引起這麼多討論,成就它的原因很多,剛開始是一種惡作劇的心態(厚,叫我做鐵窗,我就給你Kuso一下),當然也夾雜著一絲不安(心裡一直叨唸著,一定會有人說抄了Herzog de Meuron 或Zumthor,搞了半天,精彩的東西結果最後被這種看法敗掉整個好好的project….)。但是它的確可以解決防盜、遮陽等要求,而且提供我延續幾年前摸索formlessness 議題的機會。
我後來把心一橫決定"站在巨人(read:"大師")的肩膀上"。既然如此就把握這個機會發展材料的運用與工法的研究,因此develop了folded perforated sheet metal screen;主要是為了強化大面積金屬板的勁度,抽象化外面都市的街景,描繪日照光影的流變,禮讚傳統漏牆的美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最滿意的是,我們發展了自己的細部,依循著現代繪畫解放畫框的精神,我們的金屬屏幕是高達四層樓的完整連續面狀門面皮層,刻意去除外框,並極力隱藏軌道,而它被推動開展之時就像一張紙被摺,幾乎就像是東方的摺疊扇一般。我覺得這使得我們的project有機會讓敏銳的其他設計人感知到它大不相同於西方的幾個著名案子。
還有,我們善用了本地的工法及一般的技術,造價極低,使得對一般人而言要多花一次錢的雙層立面,以"台客"加裝鐵窗的習慣達成業主的要求。最後,它也讓我有可能表達與HdM 與Zumthor有所差異的設計理念:我們的設計方案是外表看起來極簡超酷,裡面卻是夯爆勁辣,內騷撩人的。鐵灰色的金屬裝扮裡,在動作中微露內在白色筒狀肌理,暗示著張力十足的剖面。
剖面(Section):這個案子我畫的第一張工作草圖是剖面圖。我知道大家都在注視著外觀立面,但讓我以老人家的口吻說,內在比外表更重要。洞洞皮外衣固然性感迷人,但是其實是剖面造就了整個設計的空間品質以及更重要的居家生活品質。
由於剖面的處理,使得居住工作的環境異常明亮通透,窄小有限的面積顯得輕鬆自在。我覺得最好的證明可能是客廳。坐在客廳的沙發裡,你可以透過電梯、樓梯及前庭瞥見孔廟與綠樹,或往另一面,視覺在穿透了廚房、廁所、服務核以及餐廳之後,看到都市背景,而在高挑二層的上方透過天窗就是天空。
挑空(Slot):看了Eager站長大人的註解才知道Abe桑頗為喜歡我們的一線天。其實這個一線天在騎樓就得以一窺全貌。整個房子的入口也就位於此一狹長挑空的下方,我們輕輕的點了一下作為預告,不過一般路人或訪客不一定注意或意識到。在一樓候診區它又被點了一下,以poche的手法填充為病歷櫃、護理人員更衣室及直通梯,不過因為它位於櫃子後方,因此它有意的隱藏於櫃子裡,形成控制上下動線的進出口[我其實知道"出櫃"的另一個意涵,不過每次我很三八的政治不正確地用這個詞兒來形容它,邊說邊"噴"(pun,一語雙關)時,就有人叫我別鬧了]。等到進入住宅部份後此一挑空則無所不在,尤其是在詮釋promenade architecture 的樓梯動線上,其中兩個折梯的landing介入了填充建築(in-fill)的留白空間(void volume)中。
對於做為教書匠的我,它是街屋民宅"樓井"的當代轉化,也是做為理論家的我實習類型學中街屋共同壁(party wall)以及形構語法中線、面、體與柱樑板牆諸元素的粉墨演出。不過,我也承認,對於住在這裡的業主家人,這個一線天挑空的重要性在於,讓他們狹小的房間通透擴張,引入光線並且帶來輕鬆安適的居家氛圍。
不知不覺拉拉雜雜的寫了六個"S",本來也想談談一個"M"(Material,材料的運用及態度),及另一個"S"(咦?S+M? LOL!),不過也寫累了,暫時就醬吧!
最後由 金大尾(ㄚ得) 於 2007-03-22, 16:5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