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慶岳:無恥的建築

2006年,厚里豆獎重現江湖,鏘鏘鏘鏘∼∼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阮慶岳:無恥的建築

文章 站長eaGer »

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7/03/16

無恥的建築


作者:阮慶岳

現代建築發展近百年,開山始祖的包浩斯當年懸心掛念一切皆為窮苦勞工,一個世紀下來,現代建築卻成了各方權力角勁的擂臺與蓬島瑤台……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這話我從小聽到大,已經有些厭膩與麻痺的感覺。

日前承邀請,與六位建築藝術界人士,共同品評台灣當代建築之「極惡、極醜」者。我被派作主席,不能投票也不得發言,但一個下午聽眾人殺伐下來,忽然覺得「因無恥而近乎勇」的建築,可能才更貼近台灣的現實呢!

是的,我們其實正活在充滿了「無恥」個性的建築環境裡。

這活動是由網友主動拍照品評並提名,然後由專家學者群,先選出共12件入圍,再從中評出專家版與民眾票選網路版的最後三件得獎作品。那天順利出爐了專家版作品,由台北市建成圓環、嘉義表演藝術中心分居前二名,嘉義市政府與雲林縣議會共列第三。

上屆在入圍十件中獨佔五件,並以中台禪寺勇奪網路版冠軍與專家版第三名的李祖原建築師,此次再以建成圓環奪魁,果然依舊是眾矢之的,當事者可能會在家裡大呼倒楣冤枉,大概是忘了去安太歲了吧!

樹大本來就招風,古今中外皆如此。2005年底著名的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邀請了15名以美國建築專家學者為主的評審團,選出世界「十大最醜建築」。入選者多為天王級的建築師,首獎是耗資台幣逾四百億,由「高科技」建築師羅傑斯(Richard Rogers)所設計的倫敦千禧宮,這座本想與天地共長久的「偉大」建築,卻落得如此不堪下場,英國政府必然悔不當初。

羅傑斯在70年代設計了龐畢度藝術中心,雖然毀譽參半,畢竟為他贏得一線的位置,此番出手,卻泥巴磚頭齊飛,評審說:「很難不討厭這一座耗資龐大、又同時擁有一個自命不凡名字的建築」,並直接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醜東西」,羅大師的確有必要閉閉門思思過。第二名得主是「華人之光」貝聿銘的克里夫蘭搖滾名人堂,第三名也是高科技代表的蓋瑞大師,得獎作品是西雅圖的體驗音樂館,這座同屬天價級的建築,是微軟老闆保羅艾倫的血汗錢投資的,不知心頭淌血否?

李祖原作為台灣當代建築的代表人之一,譬如以敦化北路的宏國大樓作論,完全當之無愧,但這不表示他的建築符合民意與評論者的口味。他屢遭詬病的建築,例如國民黨中央黨部、台北101與中台禪寺,都是代表政治、資本與宗教等具有強烈權力宣示姿態的建築,在高倡民意為天的年代,這種自許天命位置的建築,受撘罰並不意外。

建築師當然可能是無辜的代罪者,因為他們本是權力的服務人,但無論如何,創作者還是得自己面對作品,無可循逃。李祖原現象,事實上反映了台灣民意,已由過往權力者掌控的「大建築」心態中逐漸脫困,也暗示貼近常民現實的「小建築」,可能才是未來真正能與民同歡的建築。

政治性建築是台灣近年最能反映這樣「天子心態」的建築,號稱以民為尊的政治家與議員們,卻見不出謙卑委婉的姿態,微型的紫禁城與圓明園,四處可見。去年專家版的冠軍是台南市政府,今年得獎的嘉義市政府與雲林縣政府,繼續反應政治權利者囂張姿態的不討民喜。

現代建築發展近百年,開山始祖的包浩斯當年懸心掛念一切皆為窮苦勞工,一個世紀下來,現代建築卻成了各方權力角勁的擂臺與蓬島瑤台,民意究竟如何,早已置之度外,也幾乎沒有發言權。

英國電視4頻道,曾在節目「毀滅」裡,由民眾提名出覺得最該被毀的建築,經專家挑出其中十件最「破壞環境」的候選者,再由民眾選出首選,節目單位說會負責將之拆除並重建。結果民意反映熱烈,甚至有一小鎮名叫坎伯諾爾德,鎮民集體提名自己的家鄉,希望該鎮全部剷除重建,浴火重生的決心,令人膽顫心驚。

不僅市井小民心有怨懟,曾經天真可愛的英國查理王子,也一度不知天高地厚誤踩地雷。在80年代後期他登高疾呼,表示現代建築極醜,強力鼓吹傳統建築與舊市鎮之美,並出資創辦一份建築雜誌,以示與民意同依歸的決心毅力,結果卻被建築專業界大舉圍攻,孤島終招口水淹沒,深宮大院裡的銀王子,只好落荒而逃、不了了之,從此不問建築情事。

那麼,現代建築究竟有沒有背離民意?

若就近觀看這二十年,不斷企圖偉大化的建築此起彼落、落英繽紛,商品化現象甚囂塵上,這與全球品牌的殺伐擄掠你死我活,精彩度不相上下,也可能在心態上及實質上,根本有著某些裙帶牽扯關係。

也許這些過度炫耀與誇張的建築,有著心理學上某種集體狂歡的療效,因此是必要之惡,然而常民日日的平淡作息,可能還是要比節慶狂歡更為重要的吧!

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塚本由晴,在他花幾年走遍東京大街小巷後,所寫出來的「東京製造」裡,問著自己東京建築究竟是什麼?他思考著為什麼他所日日見到的東京建築,與雜誌上月月刊登那些時尚美麗的東京建築,居然完全不同。他望著這些在日常中顯得滿目滄夷的「無恥建築」,完全不知所措。

他所描述的東京,某個程度上與台灣城市的經驗很類似:「國外旅行後,特別是從歐洲回到東京時,總為巨大的不協調感所震驚:建築 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道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而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在歐洲主要城市,還使用著上世紀的建築物,所以從建築物的新陳代謝來看,還不能說已經現代化。相反地,在東京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是這三四十年來利用現代化技術建造出來的。寡廉鮮恥的用途組合及空間構成,憑藉現代技術出現在都市裡。可是容許這種狀態存在的東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與同樣使用現代 建築技術的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不是有天壤之別嗎?」

他在思考究竟該向東京已經存在的常民建築學習,還是該繼續向歐陸遙遠的神話作學習?塚本最後毅然揮手告別那個遠方的神,並擁抱讓他覺得有無恥感的現實東京:「吸引我們的,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憨直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我們懷抱著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這些幾乎全叫不出名字的建築並不美觀,所以在迄今的建築文化中幾乎都未曾被評價。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類的建築好像很爛,應該是被否定的對象。不過仔細觀察還是有一點可取之處:從透過建物的形式,來觀察東京的現實這點來說,我們覺得『濫建築』比任何建築家的作品都好。」

塚本體會到接近現實的常民建築,才是時代的代表建築文化,而非那些樣版的「做作建築」。台灣的當代常民建築,幾乎從來就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譬如台灣百分之九十建築最愛用的磁磚建材,也成了陪葬品的屢遭羞辱,優秀建築師視之如瘟疫,不近身也不聞問。

建築師們普遍依舊嚮往著歐美日本雜誌上,那些建築所愛用的金屬、玻璃或石材,對於磁磚為何成為台灣民間首選,幾乎以不屑的態度作應對。磁磚的存在,有其經濟與技術考量作背景,或因台灣多雨又施工不佳,磁磚可成為良好的另一層防水庇護,並且空氣不潔,磁磚容易讓雨水自動沖洗清潔等現實因素所形成。

磁磚無罪、台灣的現實無罪,只是需要被正視罷了!

塚本最後幾乎悲欣交加的決定誠實面對東京建築,並允諾自己成為平凡「小建築」的設計者,不再清高與社會環境的現況劃清界限。這樣的態度可能就是台灣建築界最待被挑戰與轉換處,我們需要很多願意正視既存的建築文化(譬如磁磚的存在),並肯認真作出符合現實條件建築的平凡建築師,我們不再需要更多擅長為權力者抹粉擦妝的「大師」。

民眾選出醜建築,是民意發聲的第一步,有權勢的高位者與專業者,能否真實聽到民意,是台灣建築自體性能否建立的一個重要環節,對遠方和尚與天邊神話的崇拜迷思,必須適度的自制與瓦解吧!

無恥的建築有兩種,一種罔顧現實,一種糾結於現實中。而能放棄虛假性,接受平凡也無恥醜建築存在的現實,或就是台灣建築自我救贖的出發處。
sweetboy

文章 sweetboy »

小弟認為本篇文章可與漢寶德先生的"博物館建築的歡樂與憂鬱"一起閱讀
hara

文章 hara »

無恥的建築,建築的無恥。若能知恥近乎勇,則無恥之恥,無恥矣∼ 8)
smythson7

文章 smythson7 »

這篇文章是刊登在報章媒體上,對象是一般市民,無恥建築的字眼真得很煽動,可能也達成某種政治性效果也不一定。完成某項建築意圖其實是集體意識使然,並非由建築師一人就能決策,而現代主義的建築運動在社會主義高張的年代,的確翻覆了整個環境,但最原始意義是為了窮苦勞工,卻落得資本主義手中的生產利器,相性大家看過《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這本書可得知其中的矛盾與尷尬。至於「無恥建築」這件事,我想阮先生還是必須聚焦,避免成為廉價的口號,從市民角度出發,我們需要知道更多事,很多建築不在於是否喜歡他的具體形式,而是他的集體意圖與社會認同。我不討厭101、宏國大樓,喜歡大元設計的建築細部,也喜歡簡學義團隊的細膩材質,喜歡黃聲遠的建築氣味,還有很多關於台灣建築的事蹟,這表示我認同這些人的魅力,但也佩服整個設計團隊與建築菁英。最近雜誌CASA BRUTUS 2007年3月號內有個主題,「日本現代主義的危機,拯救絕滅建築」,內容在提及2000年後,日本70年代最具實驗性質的「新陳代謝」建築正一個一個消失,而保存意圖卻還是以集體壓倒性認為,該延續的是巴洛克與洛可可折衷的建築地景,不得請建築評論家思考,市民意識與現代建築的優勢到底是什麼?我想改寫一下結論,優秀的建築有兩種,一種罔顧現實,一種糾結於現實中。
memey1218

文章 memey1218 »

把無恥建築畫上一條界線
一群是大而失當
一群是小而無語

在威權時代解放下的我們
開始拾回鳴放批判的權柄時
一時的興頭我想短期之內不會歇息
這是這個時代該有的情緒釋放
臺灣從來都是內建著緊繃而無厘頭的族性

對於那一群常駐於我們身邊毫不起眼的不當建築
正是構成我們環境的大部分
其中這些無恥建築彰顯著我們不便為外人道的
粗魯/貪婪/窺探/低俗/噪鬱/誇大/...
或只是一點點小小的私欲滿足

許多的建築規劃者
面對"大"的那一群其實是疏離的
能以空間成就一家之言的畢竟是少數
那麼多的人無法出頭
轉而求取小的安適感
那些無需太多學理
太多堅持
太多使命的小建築
解放城市的倫常道德
只要滿足一個小小的主人的一個十分個人化的構築
所以鐵道窗外過
違章解構的疊
天線構成天際線
鄰居的愛情聲響和著我的打呼聲直到天亮...
就是都市中最真實而露骨的生活片段
真實到沒有人會懷疑的低俗
卻是我們的用空間去雕琢的心理狀態

反反醜建築似乎在為中產階級主導的美學進行鬥爭
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建築的階級爭鬥除了權貴/中產以外
一直居於弱勢的"寮"空間
也終於站出來自我平反

或許可用一句悲微的聲音說
我很醜 可是我很溫柔
郭仁

文章 郭仁 »

"反反"的原意可是"往往"亦或"反觀"?

另注,
"卑微"
memey1218

文章 memey1218 »

郭仁 寫:"反反"的原意可是"往往"亦或"反觀"?

另注,
"卑微"
反對"反對醜建築"
指站在為醜建築平反的立場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