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界亂象!砸錢買國際大獎 鍍金變「台灣之光」

設計競圖、競賽及獎項、公共工程標案、私人招標相關資訊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609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建築設計界亂象!砸錢買國際大獎 鍍金變「台灣之光」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建築設計界亂象!砸錢買國際大獎 鍍金變「台灣之光」


2023-06-13 00:20 聯合報/ 記者
陳宛茜/台北報導

近期有設計師以「台灣唯一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為名,向政府申請到近四百萬元高額補助後,遭踢爆參加的展與世界第一大建築展無關,此事件僅是近年建築設計界花大錢參加各種靠報名費賺錢的國外獎項或展覽,以「外銷轉內銷」後,製造「台灣之光」假象風氣下的冰山一角。

教育部以得國際獎項作為學校績效指標,教授憑指導學生得國際獎項累積升等積分,還有地方政府把公共工程拿國際獎項當KPI,再吸引媒體報導得國際建築、設計獎項的「台灣之光」,卻不管所謂的「國際大獎」,多只是某國的地方獎項,或僅靠報名費賺錢的買獎型獎項。但「創造台灣之光」風氣下,建築師、設計師、建築設計系所學生趨之若鶩。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表示,國際間出現一種被業界稱為「付費獎」(paid award)或「虛榮獎」(vanity award)的獎項。這種獎項報名費驚人,但「報名即得獎」,參加者付費就能打造輝煌履歷、鍍金成「國際咖」,之前石虎設計師風波中便出現此類「國際大獎」。

建築評論者阮慶岳觀察,近十年台灣公共工程和學界吹起「拿國際大獎」的風氣,卻未搞清楚這些獎項的分量,認為只要是歐美日獎項,就屬國際大獎。但一個國際設計獎獎項繁多,加上學生獎項屬鼓勵性質,並不難拿。由於該獎項的報名費破萬,台灣每年報獎數量名列前茅,甚至促使該獎項來台灣設辦公室。

另一種創造台灣之光的招數為「打工者變設計者」。例如2012年倫敦奧運前,一位台灣建築師自稱是倫敦奧運主場館設計者,媒體爭相報導,驚動他的前公司Populous(原為HOK體育建築設計公司),來函要求下架相關報導,指這位「台灣之光」只是曾擔任該公司的建築師助理。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609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新聞眼/盲目追求台灣之光的惡性循環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新聞眼/盲目追求台灣之光的惡性循環


2023-06-13 00:21 聯合報/ 本報記者
陳宛茜

許多人都記得,倫敦奧運前,台灣一位游姓建築師自稱是奧運主場館的設計者、曾獲英國年度傑出建築師獎。「台灣之光」引發媒體爭相報導,連某位游姓政治人物都來「沾光」認親;奧運結束後,該建築師曾任職的公司一一去函媒體,指他僅擔任該公司建築師助理,當然未獲得建築師獎,要求下架報導並登更正啟事。

「台灣之光」反轉成「國際騙子」,但此事件後,仍有許多建築師、設計師憑膨風的履歷,從「助理變設計者」,登上媒體成為「台灣之光」,造成台灣「國際建築大師滿街跑」,反映台灣人盲目追求「台灣之光」,卻對國際一無所知,形成「愈邊緣愈需要台灣之光」的惡性循環。

正因台灣人太想要「世界看見台灣」,本土創作者必須走「國際路線」。曾拿下波隆納插畫大獎的插畫家說,設計界都知道台灣人「只重視國際獎項」,拿本土獎項一點用都沒有,他在成名前必須不斷參加國際獎項,等待有天「外銷轉內銷」。

「愈在地愈國際」才是真正的國際潮流,真正的「台灣之光」,應得到台灣人認同,綻放美麗光芒。期許台灣新世代建築師與設計人,都不再被「台灣之光」虛假光環所迷惑,踏實地在這塊土地上走自己的路。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609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2023年台灣建築設計界亂象深度報導:如何投資與製造「台灣之光」?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2023年台灣建築設計界亂象 如何投資與製造「台灣之光」?


在2023年6月13日的報導中,聯合報記者陳宛茜發表了一篇名為「建築設計界亂象!砸錢買國際大獎 鍍金變台灣之光」的文章。近期,一位設計師以「台灣唯一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的名義,向政府申請了近四百萬元的高額補助,然而,卻被揭露其參與的展覽與世界首屈一指的建築展並無關聯。這一事件只是近年來建築設計界大筆投入各種報名費盈利的國際獎項或展覽的一個小插曲。他們以「外銷轉內銷」的方式,製造出「台灣之光」的虛假形象,實際上只是整個問題的冰山一角。

建築設計學界與台灣地方政府如何面對國際大獎?

由於教育部以獲得國際獎項為學校的績效指標,教授通過指導學生獲得國際獎項累積升等積分,以及地方政府將公共工程獲得的國際獎項作為其KPI,並吸引媒體報導獲得國際建築、設計獎項的「台灣之光」,卻忽視了這些所謂的「國際大獎」往往只是某國的地方獎項,或是靠著報名費來獲利的買獎型獎項。在「創造台灣之光」的風氣下,不僅建築師、設計師,連建築設計系所的學生也紛紛踴躍參與。

「付費獎」與「虛榮獎」:建築業的新問題?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指出,國際間出現了一種被業界稱為「付費獎」(paid award)或「虛榮獎」(vanity award)的獎項類型。這類獎項的報名費用驚人,但卻有「報名即得獎」的規則,參與者只需付費,就能夠在履歷上新增亮眼的成就,讓自己變成「國際咖」。在前些時候的石虎設計師風波中,就出現了這種「國際大獎」的問題。而吸引最多人「報名即得獎」的獎項之一,就是由Farmani Group主辦的「美國建築大師獎」(Architecture MasterPrize,簡稱:AMP)。這個「Farmani Group」可說是頒獎的大集團,旗下的獎項種類繁多,數量眾多。可參閱本站文章「從Farmani Group頒獎集團的美國建築大師獎、巴黎DNA設計獎等獎項看設計獎的商業模式」。

阮慶岳對「拿國際大獎」風氣的觀察:台灣真正理解國際獎項的價值嗎?

阮慶岳,一位專業的建築評論者,從他的觀察中發現,近十年來台灣的公共工程和學術界出現了一種熱衷於「奪取國際大獎」的趨勢。然而,許多人對於這些獎項的真正價值並不清楚,他們認為只要是來自歐洲、美國或日本的獎項,就可以稱之為「國際大獎」。事實上,國際設計獎項繁多,特別是學生獎項,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和培育新的設計才華,因此相對容易獲得。另一方面,由於這些獎項的報名費高達數萬元,台灣在每年的參賽人數上總是名列前茅,這甚至促使該獎項在台灣設立辦公室。

2012倫敦奧運與台灣建築師游邑的爭議:真實與虛構的「台灣之光」

回顧2012年,眾多人還記得,當年倫敦奧運即將開幕之前,一位自稱是奧運主場館設計者並曾獲英國年度傑出建築師獎的台灣建築師游邑。他被媒體描繪為「台灣之光」,並引發了各大媒體的競相報導。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甚至與游邑公開確認親戚關係,游錫堃讚揚說:「奧運主場館是游邑設計的,他是我們宜蘭的驕傲!」。然而,2012倫敦奧運結束後,游邑曾任職的公司Populous(前身為HOK體育建築設計公司)發函給各大媒體,澄清游邑只是該公司的建築師助理,並未獲得建築師獎,並要求撤下有關的報導並登出更正啟事

「台灣之光」的追求與膨風履歷:關於台灣建築與設計師的反思

「台灣之光」一詞已由最初的光榮轉變為國際騙子的象徵。然而即使如此,仍有眾多建築師和設計師仰賴其虛假的履歷,藉由從「助理變設計者」,登上媒體成為所謂的「台灣之光」。這種情況只是導致台灣「國際建築大師充斥街頭」的反映,反映出台灣人對於「台灣之光」的盲目追求,卻對國際事務一無所知,造成了一種"愈邊緣,愈需要台灣之光"的惡性循環。

台灣人對於「世界看見台灣」的渴望,迫使本土創作者必須採取「國際路線」。曾經贏得波隆納插畫大獎的插畫家提到,設計界眾所周知的是,台灣人「只重視國際獎項」,拿本土獎項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價值。所以他在成名之前,必須不斷參與國際比賽,期待有一天能夠「外銷轉內銷」。

「愈在地愈國際」:重新定義「台灣之光」

真正的國際潮流應該是「愈在地,愈國際」,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這種光芒應該得到台灣人民的認同,並在此發光發亮。我們期待台灣的新一代建築師和設計師,能擺脫「台灣之光」的虛假光環,實實在在地在這塊土地上走自己的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