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一下耶魯、GSD和普林斯頓三所院校的建築學專業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比較一下耶魯、GSD和普林斯頓三所院校的建築學專業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背景:美本,中國籍,本科非建築。被Yale拒了,收到GSD,MIT,和Princeton的MArch1(or equivalent)項目錄取,其中MIT和Princeton給了全獎(full tuition+stipend)。剛剛從三所學校的Open House回來,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風格/Faculty

GSD-

GSD的風格還是很明顯的。因為深受Preston Scott Cohen的影響,整個學校的教學(建築)都是圍繞著representation而展開。個人認為,GSD的教學更像是一種及其嚴格的技能鍛鍊/訓練,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中國的藝考...至於faculty方面,因為教授們都是GSD出身,所以思想單元,甚至並不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至於這是不是一件負面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舉一個細節,Cameron Wu在和學生討論的時候就說到有很多建築界的人,因為商業上的成功就full of sxxx,他們來GSD講座的時候滿嘴跑火車,小朋友們要有critical thinking哦。然後我問了他有關Patrik Schumacher的話題(因為parametric design也是Cameron的expertise),他就一臉不屑地開噴,連我插話的機會也沒有...亮點是他最後說自己並沒有看過Patrik的書...所以這是不是有點打臉呢?當然,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會因為環境而改變,GSD也有很多很多有趣的thinkers(畢竟人多力量大)。

說一個毫不相關的:就算是再商業再full of sxxx,Patrik Schumacher也真的是當今建築圈中的一股清流...

MIT-

MIT的faculty有點乏善可陳。大部分教授都是年輕的,具有「實驗精神」的。有一些faculty的作品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比如Skylar Tibbits,比如Liam O『Brien,而且都在各種雙年展上亮過相。從他們身上也許可以看出新的從業方式?問了一圈現在的學生,總體的反饋是環境很開放,如果對tech感興趣的話,資源很好,至於最後學生作品做到什麼程度,是否和tech結合,都還是自己決定的。

Princeton-

第一節studio是Michael Meredith/Stan Allen帶,第一節representation是Michael Young帶,第一節結構是Guy Nordenson帶,MArch Thesis是Elizabeth Diller,所有的computation幾乎都是Axel Kilian帶...普林斯頓的faculty陣容用奢華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雖然大多數老師住在紐約,但他們都不是零時工,而且每週除了上課之外還有固定的office hour。這樣的環境,對於喜歡交換思想和有意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還有點大師情節)的人來說不能更合適。這次Open House,我有幸見到了幾乎所有的faculty(就連on leave的Michael Meredith都來了,因為要參加評圖)。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普林斯頓的faculty中只有Michael Meredith和Monica是GSD出身,別的老師都是Cooper Union/Princeton這個大紐約圈子的。老師自身多元化的出身,導致這個學校注定走向一個eclectic的風格:Diller最初是學電影/攝影的,Stan Allen和Paul Lewis也是文理教育出身。 也許不拘一格(eclectic)就是這個學校的風格(agenda)吧。

再說一個毫不相關的:在講座的時候,因為位置的關係,我看到了Stan Allen的iphone密碼...(罪過罪過)

設備資源

GSD-

GSD的設備非常出色,各種設施也很齊全,缺材料的話出門走兩步就是Blick。據學姐說laser cutting是免費的,3d打印需要收費。

MIT-

不用說了吧...畢竟是技校。大多數的fabrication是不需要收費的,只需要材料錢。3d打印的話,MIT是採取每名學生都像征性地收取75元的機制,實際上和免費的差不多。

Princeton-

Monica來了之後首先就更新了很多設備,比如3d打印機,和Axel的Embodied Computation Lab等等。

人脈資源/就業/畢業之後的方向

GSD-

人脈方面的資源就不多說了,在Open House的時候, John May說了一句很形象的話:你走到任何一個美國的建築學校,閉上眼睛扔一塊石頭,如果砸到的是一個faculty的話,十有八九是GSD畢業的。總而言之,GSD(也許)就是未來從業的保障:如果你的目標是做一個建築白領還是不是作為guest critic去評圖,那GSD簡直再適合不過了。至於別的方面,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

MIT-

MIT畢業生在行業內很「響噹噹」的名字不是很多,在國內的話眾建築的James Shen可能算是比較有名的(雖然也是豆漿叔帶回國的)?個人感覺是因為現在建築圈有話語權的人少說也得四五十了,老一輩的人(尤其美國人)可能還是偏向Ivy League一點吧。總體感覺MIT的畢業生從業路子很寬,有給XBox做設計的,有給赫爾佐格打工的,也許是因為課程設置很靈活,選修課很多。也有畢業之後當老師的,Axel Kilian(普林斯頓computation的扛把子)就是在MIT讀的SMArch和PhD。

Princeton-

Pton的畢業生可以說一般都是兼顧教書和從業,比如Michael Young,Paul Lewis,Stan Allen,和Greg Lynn等等。在中國的話,Neri&Hu的胡如珊,零壹城市的阮昊,還有剛剛完成一個住宅項目的本構(Bengo Studio,在archdaily和architizer上都有他們的項目信息)的向南。總體來說,普林斯頓的校友是少而精吧,雖然人少,但是都是精英大牛,還要啥自行車...

趨勢

GSD-

之前Preston Scott Cohen是dean,現在Michael Hays算是過渡期?不久後GSD會有一個新的dean。不過因為GSD的大環境,新的dean可能還是從「自己人」裡面找吧。不過GSD的未來太穩定了,建築方面的話不需要擔心因為faculty更替而帶來的影響。

MIT-

新的老大,Hashim Sarkis總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感覺,但我不是很喜歡的是他說話總是打太極,也問不出來他具體的計劃和一些措施。他自己的實踐做的...也就這麼回事兒。總之人是好人,但不知道是不是個能幹的人。Architecture Dean的話,Meejin Yoon是個很可愛的阿姨(本人95年的),自己的firm做的也不錯,但在和她的談話中我總覺得她有一種保守的趨勢,總是強調雖然在MIT學建築,也不要求大家都要搞tech方面的東西等等。Meejin自己的項目中總有一些和tech結合的成分,也可能是因為MIT的大環境。Sheila Kennedy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並且和tech結合的項目,也許她才是比較有MIT精神的實踐者?值得一提的是,MIT現在的faculty大多是GSD出身...(並沒有什麼結論,隨便一說)

Princeton-

自去年年初起Monica Ponce de Leon成為Pton SoA的Dean,Pton總算是終結了一段較為混亂的時期。據一些在Princeton讀書的前輩說(可靠消息),Monica在管理上給普林斯頓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改變,具體體現在各種活動的funding上:比如旅行經費,研究經費,和各種講座設備等軟硬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直接翻倍了)。Monica在建築界的名聲也不用多說了,從Office dA到後來和Nader分道揚鑣,從GSD到Michigan,她始終是一個出色的管理者(manager)。八卦一下,據一位在MIT教書的老師透露,Monica在Office dA時期和Nader Tehrani的分工很明確,前者做管理,後者做設計,天造地設的一對啊...可惜了...貌似分開的原因也是因為Nader亂花錢...另外Monica是做Robotics的,估計對她的到來最感到高興的是Axel吧。

最後總結一下三所學校(純tx):

GSD-GSD就是GSD吧,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它才能既恰當又不得罪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