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耀中:雲林口湖的地方創生訪後感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7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呂耀中:雲林口湖的地方創生訪後感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出處:呂耀中臉書
作者:呂耀中(水牛設計部落創始人)

今天參與了審計部訪視雲林口湖的地方創生,聽了小明處長的分享,心有戚戚焉,那些曾經的疑惑,從公務機關的長官嘴中說出,格外有分痛快!#以下都是他講的_跟我沒關係_我有加油添醋先承認

#地方創生培力工作站

因為能補助人事費,讓社造、農再、多元培力的團隊都變成地方創生團隊,沒有一個團隊是2019年政策推出後的組織,篩選的標準和過去計畫競爭無差異,地方政府無參與,有急迫性的區域無差異,高舉口號式的新時代創生大旗,還用計畫核銷這種過時的舊制度!#三百萬的黏貼憑證_呼_倒抽一口氣

#疊床架屋的行政作業

地創沒有專款基金,提案轉由各部會既有計畫,既有計畫要提交一次管考資料,走地創還要再每個月提交一次,各部會有專管、國發會也有專管,基層承辦每天都在催資料、填資料,所以多請一個人力來填資料,心中暗幹,早知道不要提地創,那個人力才能真拿來推動地創!

#假資料用久了還以為是真的

推動計畫的效益每個月要填「增加多少工作機會」「增加多少營業收入」,其實去勞保局跟國稅局查就可以,怎麼可能有公務員會每月打給業者或組織查詢,業者跟組織就跟著虛報,搞笑的是,工程案是要填什麼增加工作機會啦?培力案是怎麼會增加營業收入啦?因地制宜、因案而異有那麼困難嗎?還是立委會質詢?長官要有數據來回覆?老官僚體系要推地創,辛苦你了!

#區域輔導是誰輔導誰

區域輔導的單位,TMD誰有經驗跟專業可以跟第一線的被輔導單位PK?然後就會變成區域輔導單位找被輔導單位原本就認識的老師來輔導,區域輔導單位的工作就是安排時間跟填寫記錄表和簽到,然後三不五時跟大家要資料,然後一個標案可以再補助5個青培工作站!這是我們要的地創?

#太晚了不能再罵了

#地方創生的橫向串連

地創希望以鄉鎮市區為單位提出『綜合性發展計劃』,所謂的綜合性就是地方政府跨局處,中央政府跨部會,然而橫向聯繫一直是口號,理想狀況是地方有計劃或研考單位整合,中央有國發會擔任平台,實際上是各據山頭誰也不服誰。(雲林能成為較佳案例,關鍵也在於此)

#地方創生的縱向聯繫

從第一線的地方組織、公所、地方政府、中央部會、國發會,從下到上要貫通一氣,互相理解對方的想法與政策目標,每一個關卡都像在打怪,通常能打怪勝利的,經驗值與戰鬥值都很強,就變成競爭型的模式,無助於真正急迫之處,而喪失國家戰略的高度。

#創意創新創生不能對下不對上

如果我們認知地創是重要政策與國家戰略,不應該用過去的鞋套現在的腳,在這邊要呼叫唐鳳政委們,那個法規沙河可以更接地氣一點,創意、創新、創業、創生不僅是針對第一線的策略規劃,對於公務機關更是重中之重。疊床架屋的管考機制,如何轉變成為不同層級的創新、創意機制?填假數據報表的時間,如何轉變成為深入地方的有效溝通?

#政府要做的是創造環境

如果地創不是你教我、輔導我、管我,而是幫我解決我的困難跟無法解決的事,陪伴我、跟我一起成長,那不是很美好嗎?
舉個例子,如果可以『系統性』『有計畫性』改善農、水路,打破過去透過民意代表喬的慣習,這就是感覺很簡單,但是一直做不到的事。與其找了很多成功案例分享講座,不如先從根本做起,政府要鼓勵青年回鄉,不應該只有透過公關行銷宣傳,而應該從根本著手。

#每個層級都說有他的困難之處

我是第一線的社區工作者,也曾擔任鄉鎮層級、縣市層級、區域層級(南部七縣市)、中央層級業師委員,當我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時,都會聽到或理解不同層級的困難與課題,如果從上到下都不約而同地發出這個訊號,那困難跟課題將會很難被解決,因為關鍵在於制度。

制度是以合乎法的規範來約束眾人,但是制度是人定的,應該也要因應不同時間有所調整與修正。因此建議國發會,與其舉辦地方創生成果展,更迫切需要的應該舉辦地方創生檢討會。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