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驊:自動駕駛是一場空間革命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umunira

劉嘉驊:自動駕駛是一場空間革命

文章 umunira »


自動駕駛是一場空間革命


2017/08/30 作者:劉嘉驊

自動駕駛最終會是一次空間的革命,而且影響的尺度將是全面性的大至城鄉差距、小至個人居住辦公空間。甚至,經濟體系的一大塊也將被改變,尤其是跟空間直接相關的房地產。而我們都知道房地產在今天的經濟體系中有多少份量。

先從一個簡單的小問題開始:如果自動駕駛普及了,你會買車嗎? 直覺上,很多人可能會因為方便、嘗鮮... 等等理由而買自動駕駛車。但我認為答案很可能是:不太有人需要買自駕車。

在自動駕駛普及化的過程中,第一個被大規模衝擊的族群會是計程車。無人車隊的人事成本極低:不需要養駕駛員、也不需要人員取車停車,停放車輛的空間可以完全立體化、機械化、極小化,停車的土地成本大幅降低。車隊經營成本降低,它的費用也就很可能比有人駕駛計程車更便宜,而且很可能會出現大幅的落差,因為人事成本幾乎在各種服務業中都是占比最重的開銷。而普及的自動駕駛 - 尤其當自駕車與道路號誌系統連線後 - 理論上更不容易塞車,事故機率也會大幅降低。

這樣的自駕車隊建立以後,基本上它已經大眾運輸化,而且是有如自來水般的到府服務,可自訂最佳路線的大眾運輸系統:你不用再走路、腳踏車到站點候車,而是大眾運輸到自家門口,抵達的時候也是;少了意外與塞車,你可以非常信賴系統顯示的交通時間;你可以有自己的空間,可以攜帶多數你想攜帶的物品,可以飲食,可以辦公,可以化妝,可以暢談,而費用還可能完全不貴;你也不用加油充電、自備車位、維修保養、定期驗車。 有了這些條件,一般人已經找不到太多買車的理由,也幾乎找不到太多搭捷運、公車的理由。換句話說,整個交通產業會跟今天完全不同,傳統的汽車產業甚至可能會瓦解、或是轉型成為如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捷運公司... 這樣的大型公共事業。

說到這裡,今天生活的許多面向就開始翻轉了,而且絕對不只是汽車業、運輸業的天翻地覆而已。

首先,普及自駕車的直接結果是:每一個人都取得幾乎平等的獨立移動能力。一個價格合理、如自來水般到府供應的自駕車運輸系統,可以拉近所有人 - 無論經濟條件(除了最底層的赤貧)、無論年齡(除了還不會使用電子產品的嬰幼兒) - 的移動成本:學童、青少年、長者、行動不便者... 都可以有遠程的獨立移動能力,不需依賴有車、有駕照的人,也不需要花費昂貴的傳統計程車資。

在今天,每個人的移動能力其實是極不平等的:買車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即使有能力購車,還需要駕照,還要達到一定的年齡;如果要使用大眾運輸,離站點遠的人必須花更多時間成本,想要離站點近,更要有充裕的經濟能力才能在站點附近租買房產;傳統計程車價格也讓人必須考量經濟條件。而高昂的移動成本造成移動能力的不平等,很大程度左右了我們今天的房地產市場。

自駕車有如小叮噹任意門或是科幻電影裡的光束傳輸技術,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最有效工具。當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一個價格合理、如自來水般到府供應的自動運輸系統,交通將不再是個影響房地產價格的重要因素。捷運站對周邊房價、租金、商業活動的關聯性會愈來愈小,其影響力會變得跟今天的公車站差不多。人的生活、商業活動... 不再需要拼命往捷運擠,捷運站周邊的房價租金會大跌,而較不擁擠的郊區(甚至鄉村)會再度受到歡迎。儘管郊區因為距離遠,通勤時間也會比較長,但是,自駕車一旦普及,接下來它就會開始改變人對於"移動"這件事情的看法:自駕車將不再是一個車輛的概念,而是一個空間的概念。

自駕車不需要駕駛座,再加上如果是電動車,其構造相較於引擎又簡單許多,零件數量又可大幅減少(Tesla Model 3大約有7000個零件,而大小性能類似的傳統汽油車需要大約三萬個零件),乘坐及置物空間可以再更大。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未來自駕車的內裝可以是兩兩對坐、中間可能還可以有張桌子。而因為不須人類駕駛,所有車窗玻璃(包括擋風玻璃)都可以完全遮蔽不透明,乘客享有完全的隱私。在這樣的空間裡,乘客能做的事就不只是看看手機、講講電話而已。交通、塞車之所以被認為是極為惱人的時間成本,正是因為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只能進行極為有限的事務,更別說還需要一個甚麼事也不能做、全神貫注的駕駛員。在自駕車裡,乘客可以使用筆電、視訊會議、面對面的交談聊天... 這會是一個真正能處理事務、對話社交的空間。如果我們從上車的那一刻就可以開始辦公上網、從上車的那一刻開始就可以和朋友聊天吃喝,我們對交通的想法也將轉變:通勤不再是必須花一段時間專注進行的"事情",我們會愈來愈不把交通時間當成"浪費時間"。

在自駕車普及後,今天覺得新奇的自動駕駛將只是自駕車最陽春基本的功能。自駕車的設計重點,必然會轉移到"人們在這個移動空間可以做甚麼"。自駕車的演化將脫離車輛,而朝"可移動空間"發展,成為室內空間的移動延伸。雷諾車廠在2017年展示的概念,已經朝這個方向想像電動自駕車。(本文附圖即擷取自雷諾汽車的概念圖:https://youtu.be/AkO_jFblRUA

這些看似科幻的情節其實遠比我們所認為的更接近現實。它所牽涉的的技術,100%都已經存在,有些正在測試,某些甚至早已商業化(可以看看這個Tesla影片,美國法律要求駕駛座上必須有人,但8分40秒進入Tesla園區後,人下車,無人車自己找位子路邊停:https://youtu.be/VG68SKoG7vE)。十年後的交通運輸,幾乎注定與今天完全不同。德國賓士在1886年發明第一輛現代的汽車,23年後就出現大量生產的福特T型車,不久後,汽車就全面取代過去的馬車。今天世界的變化只會比19世紀更快,變革一旦開始,會以驚人的速度蔓延。而自駕車不須軌道、可以直接使用現有道路設施、甚至有機會可以將傳統車輛升級為自動駕駛... 這些可以與現有設施相容的特性,會讓它的普及速度更快。而自駕車所組成的運輸系統,將是綿密精細且完全客製路線,不但可以是都市內短程通勤,也可以是城鄉間的長程交通。面對自駕車系統,像捷運、輕軌、火車... 這類軌道式、固定站點的運輸系統,即使不退役,也會大大式微。到時候的捷運、地鐵、輕軌...,很可能會比今天的公車系統還冷清。

2017年有個團隊為紐約市提出自駕車交通系統的規劃想像



這個規劃方案也是以自駕車作為無人計程車為方向,同時也提出因為單位道路面積的運輸效率提高,因此在運量提高的同時,原有道路寬度的一大部份反而可以讓出來做為都市的帶狀綠色串連。只不過,為了與短期內不會完全消失的有人駕駛相容,這個規劃裡的自動駕駛車只能在專屬的固定路線行駛。這樣的規劃,其實就是軌道大眾運輸過渡到自駕車大眾運輸的中介系統:每輛自駕車其實就像一節迷你車廂,行駛在沒有軌道的固定路線上,上下車不需要固定的站點,沿途就可以自訂上下車地點。

今天的台北捷運平均每日運量在二百萬人次上下,這樣龐大的運量,即使只有一半轉換到自駕車,似乎都很難想像。但那是因為我們誤以為自駕車只是另一種交通工具,沒有認知到自駕車所帶來的,是從基底上改變這個社會運用土地、使用空間的方式:

1. 當自駕車降低交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後,住家、辦公室、商業活動,將不必再擁擠的圍繞著車站、捷運站。這代表人口分布以及商業活動的分布都將更均勻。巨量人口在短時間內湧入湧出一個小面積區域的現象,將大大緩解。再擴大看,自駕車系統縮小城鄉差距的結果之一,就是人口以及商業活動趨向均勻分布的重分配,今天都會區的擁擠壓力自然也就隨之降低。

2. 軌道式的運輸系統,其實是把大量的人潮強制集中在某幾條道路的沿線以及站點。例如:目的地在仁愛路、市民大道上的人,都被集中到忠孝東路;目的地在八德路、長春路上的人,也都被集中到南京東路。路線全客製化的自駕車系統,其實是把人潮從非常侷限的幾條軌道沿線釋放出來,讓交通更均勻的分布在所有道路,不必讓特定幾條軌道負擔所有周邊的交通量。

3. 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道路上的車輛如果全面自動駕駛,每單位道路面積的交通運量將可倍數增加。而當每輛車都與號誌系統連線時,每單位道路面積的交通量可以達到最高。這牽涉到類似流體力學的模擬,詳細可看以下影片。





4. 如同我們今天可以透過Google Map查詢路況,再根據當下的路況資訊決定最不塞車的路線。自駕車系統將是一個大規模、全面根據當下整體路況資訊做出路線規劃的運輸系統。這樣的系統是活的,是一個高度彈性的動態系統,每輛車的路線都是根據當下路況資料所做出的最佳規劃,也完全可以在路途中隨時因應路況變化即時變更最佳路線。結果就是整體道路系統得到最佳化的利用,效率自然大幅提升。

當然,為了駕駛樂趣而買車、開車的人絕對會繼續存在,但那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內。所謂的馬路如虎口,今天我們在交通上所遇到的最大風險,幾乎都是人為因素所造成。在一個自駕車社會,人類開車可能會變成一個必須被管制、限制在某些區域或車道的危險行為。至於台灣獨特的機車現象,到時候可能會被認為是高成本的通勤方式,因為騎機車幾乎必須是全神貫注的駕駛行為,無法分心做其他事情。在這樣的情境下選擇騎機車通勤,會是個極不明智的選擇。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2022-02-19, 21:26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