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精英日課》20160810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萬維鋼・精英日課》20160810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假設現在我們有兩個創業者。第一個人曾經創業過,但是失敗了,現在是再次創業;第二個人從來沒有創業過,現在是初次下海。那麼這一次創業,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呢?

如果你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第一個人擁有寶貴的失敗經驗,這一次成功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一句格言,是「傳統的智慧」,它背後到底有沒有什麼科學證據的支持呢?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對1975年到2003年所有美國創業者的統計發現,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沒有任何優勢。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本書是 Smartcuts: How Hackers, Innovators, 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 (《捷徑:黑客、創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作者Shane Snow。這本書相當新,作者之前曾經出過一本講習慣形成的新研究的書,也不錯,我們將來會講到。

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你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

但是這個研究發現,過去的成功對你未來的成功很有幫助。如果你上次創業成功了,這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增加50%。所以什麼叫有用的經驗?成功的經驗才是有用的經驗。

一句話總結這個研究,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怎麼就不能從失敗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呢?難道說為了保持不敗,干脆就不應該輕易嘗試嗎?

我們先來想像一下,人在什麼情況下,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比如說你學開車,一開始上路的時候會犯很多錯誤,教練在旁邊立即指出你的錯誤,糾正你的動作,你馬上改過來,慢慢就學會了。你在路上犯的每一個錯誤都是一次"失敗",教練甚至可以罵你,但是你的確能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這其實就是所謂"刻意練習"中的"反饋,,。

但那都是訓練中的「小失敗」。你是一個新手,本來就應該犯錯,而且你犯的這些錯誤不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生活中真正意義上的失敗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外科醫生做手術。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一個非常複雜難做的手術,一旦失敗就意味著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這個手術,看看手術成敗跟醫生個人有什麼關係,得出非常有意思的幾個結果: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後繼的手術會更容易失敗,他的成功率將會一直下降。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他接下來的手術會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將會上升。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他同事的手術成功率會提高,因為他們從他的失敗上吸取了教訓!

•如果一個醫生手術成功,則對他同事沒有任何影響。

也就是說,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別人的失敗則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為什麼會這樣?有人提出一個理論,說我們對成敗的解釋,總是往"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向進行。

也就是說,如果成功了,我們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我厲害;如果失敗了,我們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遇到了不利的外部條件!也許是天氣不好,也許是裁判不公平,也許是手術中遇到不可預料的情況,反正不是我不行。

這樣一來,成功了我們可以找找自身原因總結一下經驗,失敗了我們根本就不會總結什麼真正的教訓。

這麼說來實戰中的大失敗其實不會提供什麼有效的反饋。我們現在都知道反饋是個好東西,有理想的人尤其重視別人對自己的錯誤給的反饋,但在歷史上,人們對"反饋到底有沒有用",是有爭議的。有很多研究曾經認為給藝術家反饋並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好。

後來我們才知道,反饋有兩種。如果是針對你個人的反饋,直接指責你本人不行,你會非常緊張,你就搞不好,這種反饋其實只有壞作用。有效的反饋一定不能針對個人,而必須是針對技術動作。

有效的反饋,「好的失敗」,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及時。一旦不對馬上就有人給你指出來。
•對事不對人。你錯了,下次改正過來就是,沒有必要上升到"你這個人行不行"的層面。
•錯誤的代價很小。

產品正式推向市場之前,先搞個小範圍的內部測試,不行馬上改,甚至直接砍了也沒有多大損失。上正式舞台表演之前,每個星期在藝校內部給同學表演幾次,演的再差也沒人笑話你,因為大家都很差。

最好的失敗,就是「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跌倒」。

我的評論

我以前說過,凡是談創新不談風險,談創業不談失敗的,都是文藝小清新。大多數創業行為都以失敗告終,大多數人出來創業不是因為他們合理評估了成功可能性,而是因為他們過度自信。考慮到風險,成功跟失敗就不是反義詞,而是同義詞的關係:他們共同的反義詞是什麼都不做。

所以想出來創業的人先別研究融資成功之後怎麼辦,應該先想想一旦失敗你能不能承受。

對社會來說,越是能容忍失敗的環境越有利於創新。

對個人來說,「如何失敗」,是最值得研究和學習的策略。

得到什麼

「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可沒有那麼容易。最好的失敗是小失敗或者別人的失敗,失敗的價值是給我們提供反饋,而反饋要想有效,必須對事不對人!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