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看不見的城市

網路上各式各樣文章轉貼於此,Ctrl C+ Ctrl V 動作中......
回覆文章
站長eaGer

[轉貼]看不見的城市

文章 站長eaGer »

轉貼自 maire claire美麗佳人電子報
<hr>
看不見的城市

travel guide for the soul

採訪撰文�廖蓓瑩 攝影�詹朝智 圖片提供�Corbis


也許單純地因為忙、也許勇氣不足、存款餘額堪慮。在某些時空條件限制下,無法動身前往那一心想望的、猶如世界盡頭的國度。不過愛旅行貪玩的心性是很難被隔離的。就讓音樂嚮導鍾適芳、書籍嚮導羅智成、美食生活嚮導葉怡蘭、電影嚮導貧窮男,引領我們進行一趟大開眼界的心靈之旅。




看不見的城市之一:埃及開羅

非洲第一大都市,《一千零一夜》說,沒見過開羅的人,等於沒見過世界。
人口:約1千6百萬
語言:埃及阿拉伯語
主要景點:吉薩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死亡城之北方墓園、南方墓園



尼羅河之水流過,世界從此被孕育、灌溉。向南走,我們來到了埃及開羅,這個融合著舊穆斯林傳統與新興商業活動的城市。古老神話跨越時空與旅人相遇,金字塔、聖書壁畫、法老王的咒語,經歷一場最真實不過的冒險遊戲。在大開羅區一趟遊歷,風沙吹過、煙塵瀰漫有著說不出的苦,若不在4、5月春夏之交前往,極有可能抵不住烈陽、溫差難耐。但是清真寺回教藝術、大市場內小販叫賣的香料、古董、編織品,統統教人目眩神迷,你於是揮一揮汗,旅程再度繼續。

如果要營造旅遊氛圍……

羅智成推薦直接去閱讀威爾杜藍博士《世界文明史》之埃及卷,而英文與古埃及象形文字對照的《死者之書》(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全書盡是1400年前祭祀死者的禱詞、與埃及所崇信的眾神之名,盪氣迴腸、氣氛詭譎至極。

電影《神鬼傳奇》的聲光效果多少可以滿足關於古文明的想像,但是貧窮男認為《第五元素》以埃及考古學襯底,在希臘亞里斯多德四元素論之外,延伸未來科幻片的人性探討層面,其實更有意思。描寫19世紀末回教徒首度大規模與大英帝國抗爭的《關鍵時刻》,是近代一點的戰爭愛情片鉅作。

視覺神遊之外,在家裡吹著冷氣,卻能將自己的生活嵌進埃及的撒哈拉沙漠裡,得靠販賣Discovery與National Geographic頻道相關產品的協和國際專賣店,其中又以仿石灰岩地形考古、挖掘恐龍殘骸的樂趣這點子最新鮮。京華城8樓的世界博物館商店,收藏許多大都會、MOMA等博物館產品,埃及眾神肖像、披肩、小首飾、紀念品不一而足,葉怡蘭最著迷的是那小小一本象形文字字母對照表,古文化與文字迷不可錯過。




看不見的城市之二:印度德里

印度首府,分新、舊德里兩區,一趟機票體驗截然不同兩樣生活景象。
人口:約1千4百萬
語言:印度語
主要景點:紅堡、迦密清真寺、甘地博物館

不管是為了親眼目睹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泰姬瑪哈陵,或想走得更遠,繼續北往喜瑪拉雅山區,都有可能行經印北的據點大城——首都德里。你對印度女子搖曳的沙麗、包頭巾大鬍子的錫克人心存想像,所以猜想保留傳統印度多元風情的舊德里會比較有樂趣。雖然那兒真的吵。不就像印度電影裡不時歌舞喧騰的瘋狂嗎?如此古老又如此奇異,狹窄街道裡人馬雜沓,當地建築、服飾毫不保留地展現華麗,在高溫氣候加熱下,體內感官接收器毛細孔全開,隨即到達文化超重的飽和狀態。

如果要營造旅遊氛圍……

怎麼能不追尋這全世界最大(好萊塢產量的三倍)的電影工業的腳步,找找問鼎2002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貧窮男比喻為印度臥虎藏龍的史詩歌舞片《印度往事》(Lagaan)來觀摩一番。印度許多電影明星還會被影迷選為政府官員呢。最近的新片《雨季的婚禮》探討現代家庭的問題,《慾望與智慧》則訴說蘇丹王國皇室後宮的故事。

英國劇場大師Peter Brook改編自印度史詩的《摩訶婆羅多》(The Mahbharata),長達7個小時的影片版,已發行DVD和LD,引發學術上不小的討論與爭議,有機會一定要找來看看。

印度重要的作家、又能從中獲得閱讀樂趣的,羅智成首推奈波爾的《印度三部曲》;而由殖民者角度撰寫成的小說,英國小說家佛斯特(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也是鉅著。墨西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茲的《在印度的微光中》,以他駐印度大使身分,回溯探討印度的風景、文化、歷史,抒情中帶審視眼光,引人入勝。

直至7月20日前,國立歷史博物館所展出的「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絕對是全方位吸納當地文化的最佳捷徑。看完展後,精神飽滿卻飢腸轆轆的話,葉怡蘭推薦「阿里巴巴的廚房」與「坦都」兩家好餐廳,前者咖哩夠味、印度餅好吃;後者的坦都烤雞,香料混和優格的鮮妙滋味,軟嫩度也不賴。至於印度當地愛喝加了香料的奶茶,台南瓦曼印度奶茶專賣店與台北天母的L'Epicier都找得到。龍泉街60號有許多精采的印度服飾、家飾品,識貨的人一定會喜歡。




看不見的城市之三: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據說有個地方可坐下來、寫作、思考和觀察,對阿根廷人來說,非常的重要。
人口:約3百萬
語言:西班牙文
主要觀光點:五月廣場、12月11日探戈日

啟程,在約莫29小時之後,就會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歷一連串軍事政治爭亂,又常看她為足球哭且笑,我們以為這是一座情緒化的城市。但故事總必須講回到探戈,這上上世紀新大陸殖民時期,歐裔拉丁人在此港口發揚光大、也是她最引人入勝的特色之一,如此狂放情挑,又兼容著感性優雅,最多情,卻也最孤寂。是代代承襲悲劇的民族性格使然嗎?要不然旅人怎麼說著說著,就這樣多愁善感了起來?

如果要營造旅遊氛圍……

除了電影《春光乍洩》中Piazzolla令人沈醉的新探戈調調之外,玖玖文化推薦以復興民謠為使命的前衛音樂家Dino Saluzzi兩張作品:《Kultrum》由他一人包辦阿根廷手風琴、長笛與打擊樂器的演奏;《Mojotoro》專輯在南美特有的探戈音樂中,融入玻利維亞民謠、烏拉圭歌謠等,自由隨性的演繹,在著重和弦、音階變化之外,更是一番全然不同的情感表達,比爵士樂更純粹、更複雜且更具藝術性。

保羅索魯名著《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的火車之旅》與達爾文的《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中,閱讀阿根廷的故事令人興味盎然。而《閱讀地圖》的作者是一名學問淵博的阿根廷人,拓展閱讀境界,破除南美是文明蠻荒的窠臼想法。四月份在台北上映過的《愛情大不同》,破天荒蟬聯阿根廷3週票房冠軍,讓人更貼近新生代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男女。

美食方面,糧倉彭巴草原由於畜牧業發達,好牛肉即便烤到全熟還是能保持鮮嫩。台南一家名叫大農莊的預約制餐廳,可吃到道地美味的阿根廷燒烤。阿根廷葡萄酒討喜的international style,滋味甜美果香濃郁,尤其是Malbec這個原產於法國波爾多葡萄品種,因為非常適合阿根廷的土地,表現搶眼。LVMH集團的阿根廷Terrazas台階葡萄酒旗下、或者另一知名的溫拿特酒莊,美酒都不少。




看不見的城市之四:芬蘭赫爾辛基

有北方的白色之城之稱,受俄國文化影響深。
人口:約56萬
語言:芬蘭語與瑞典語
主要景點:大教堂、Kauppatori市場廣場

不僅只想像中的北歐恬淡風情而已,芬蘭,其實是冰河千島之國,波羅的海的女兒。三面環海潮流影響下,從碧海藍天到冬浮流冰,赫爾辛基四季層次分明。只是仲夏時分,日落與日出間隔只3小時,夜間市場才從街頭逛到巷尾呢,就已曙光既出,所以該不該重新定義什麼叫通宵達旦呢,說是芬蘭人平均消耗咖啡量世界第一大,想來可信度頗高。

如果要營造旅遊氛圍……

不如從芬蘭設計入手。建築設計大師Alvar Aalto(1898-1976)是必先認識的頭號人物。他所創立的家具廠牌Artek,以芬蘭當地樺木所生產的曲木傢俱,精密技術結合雋永的設計,取代了冰冷的金屬材質,不僅輕巧舒適、韌性高,流暢典雅的形體,直到今日還深受人們喜愛。相較起丹麥設計中透露著皇室傳統的優雅,葉怡蘭認為芬蘭設計無非是更原始、更直接、粗獷,甚至帶有一絲嚴肅的。其他如iittala、Arabia、Hackman,都是台灣找得到的優質家飾品牌。

高雄一家由教會牧師開的芬蘭風庭園餐廳,是少數能進一步體會芬蘭家庭式餐點的所在,其中由芬蘭進口真空包裝黑麥、經24小時發酵成為無酒精成分的芬蘭家庭啤酒,特別吸引人。

貧窮男特別推薦冷面笑匠導演亞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的電影。「他的電影好好笑,但是好『冷』。」諸如《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敘述一群留著飛機頭、穿尖頭靴的樂團樂手,從過慣社會主義式團體生活到遭遇資本主義洗禮所發生的荒繆故事。他的《浮雲世事》《沒有過去的男人》等等都是佳片。

長久浸淫在世界音樂裡的鍾適芳,觀察芬蘭在北歐國家之中,文化上為相對的弱勢。芬蘭音樂工作者卻在新編民謠的領域耕耘相當久的時間,進而帶動了北歐民謠界的力量。80年代成軍的娃庭娜即是在這樣的浪潮下興起的樂團,「她們首創轉速加快的彈跳演唱,女巫般鬼怪的舞台風格,帶動了民謠界的新生氣,在80-90年代的芬蘭樂壇翻動了一波波音樂浪潮,更將芬蘭民謠推向世界,成為眾多新民謠創作者仿效的經驗。」




看不見的城市之五:捷克布拉格

歐洲最美的城市,有建築博物館之都的美譽。
人口:約115萬
語言:捷克語
主要景點:查理士橋、舊城廣場、布拉格城堡

這座城市是每個旅人的目的地,夢裡總造訪千百回。順手拈來一點波希米亞興致、混合中古煉金士的神妙氣息,再努力搖滾出存在主義自我主張,這就讓我們盼到了金色魔幻布拉格,但小心哪,這是個讓人自以為光站在查理士橋上,就可以吸飽浪漫,吐露成一首詩的文藝之城,而偏偏真正的布拉格人,是用生命、用靈魂勇敢實踐著一切的,古老美好的舊城之中,已不知經歷了多少次革命,不管是以文學、民主政治、還是搖滾樂。

如果要營造旅遊氛圍……

請先試圖深入瞭解捷克當代音樂。1989年共產解體以前,捷克音樂在政治當權者以維護馬克思價值大旗壓制下,依然活力旺盛,且與劇場、文學等其他形式的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自六、七○年代成軍的傳奇樂團宇宙塑膠人(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一脈承傳,捷克搖滾受民謠與古典音樂的嚴格訓練,自成一種自省冷調,絕非甜美、絕非「好聽」的,重點在於「表達」、在於訴說音樂背後的精神與社會意識。鍾適芳說:'89年後至近幾年,獨立廠牌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五大唱片在當地沒有市場,可見得捷克音樂界在歷史文化交相影響之下的獨特處境。

電影方面,貧窮男推薦以《天人交戰》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史蒂芬索柏格,'91年所執導的《卡夫卡》,由傑若米艾恩斯擔綱飾演。2001年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分道不揚鑣》,也以捷克為背景,描述二次大戰末物質缺乏時期一段情感糾葛的感人故事。

除了自己的詩作搭配攝影集《寂靜布拉格》之外、和不得不提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卡夫卡《蛻變》《審判》《城堡》之外,羅智成特別要推薦Gallimard出版社出版的旅遊指南,這一系列書暗示著「一種更主動的深度體驗與探究的旅行者精神,一方面也讓我們在出發之前,就對目標城市有了更真切的了解。透過對Gallimard的入神閱讀,旅行已在出發之前開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