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對於劉老師的想法還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這個學期,受張基義老師之邀到交大擔任 M.Arch I 一年級設計課的老師後,才深深感到那是何等的使命,又是何等的壓力哪!
我出給交大建研所首屆 M.Arch I 學生的設計題目「SPACE OF EXCHANGE」 在12月12日星期一即將舉行 final review,歷經九月、十月、十一月,學生們的手頭功夫一直在某種不明確的水平上下擺盪,我必須承認這幾個月以來內心是焦急且不安的,不斷告訴學生們「用手去想」、「要多做」,因為我相信,即使「概念」一事也許無法在短期間去蕪存菁,卻能夠透過實際的作品對自我形成某種挑戰或者說是造成某種壓力,一件實際的作品擺在眼前絕對勝過許多言語的辯證,建築人應當由手與腦之間的協調、對抗當中鍛造他們所要。
基於此,我試著用各種方法請求、威脅、命令學生們在實體模型下功夫,即使無法做到「質」,還是可以靠「量」來獲得討論時絕妙的立足點,評圖時什麼最能引起 jury 們的興趣而有廣泛的討論?最佳利器就是很有感覺的模型,再來就是手感一流的圖面,評圖場上什麼最慘?相信我,就是那種沒啥情感的 3D模擬圖加上平平的表現法。
人類對於建築最原始的情感來自於親密的尺度與舒適的保護,那些大自然環境賦予人類的素材絕非電腦可以取代,數位建築之所以能發展也是因為過去數千數萬年人類與大自然、與文明再孕育的累積,沒有了牛頓,哪來愛因斯坦呢?
剛剛上了 msn 把以下相片傳給菜頭,要菜頭給其他的學生們看,這些相片是 U.PENN M.Arch I 學生一年級fall semester(相當於台灣的上學期)評圖的相片,我當然瞭解 U.PENN 的學生不一定是最棒的,但仍衷心期盼交大 M.Arch I 一年級學生們的模型、圖面及數量至少要達到那樣的水準。
在 msn 裡我還對菜頭說『劉育東老師曾宣示「2010前交大建研所要達到美國前十名學校的水準」,你們就得辛苦一點,除非你們認為那只是口號』,今年交大 M.Arch I 一年級的學生們會比東海建研所乙組的學生們還要辛苦,因為你們不像東海的學生們有學長姊可以看,有大學部可以觀摩,交大建研所其他學生在他們大學時就已經玩夠了那些很實體的東西,你們在校內自然無處可看,既然如此,有機會就要到其他學校去觀摩一番,創作的開始往往是模仿,無可厚非,特別是你們將來會升上二年級、三年級,你們要建立的就是一種典範,學弟妹們如果要看你們一年級時的作品時,你們要拿什麼出來呢?
我對你們有信心,請繼續加油,撐過去就是你們的了!
>>相關圖片
2000年 U.PENN M.Arch I 一年級學生 Fall Semester評圖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