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松專欄
(士林官邸張群宅)(1977)
張群,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人,曾任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部長、行政院院長與總統府秘書長。清光緒15年4月10日(1889年5月9日)生。幼入塾館讀經書,後入華陽中學。1907年夏,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隸步兵第二隊;冬,考取赴日留學。1908年初,啟程赴日,同行者包括蔣中正先生;抵日後,入振武學校,旋即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宣統2年冬,振武學校畢業,以士官候補生身分,分發高田日本陸軍第13師團野砲兵第19聯隊入伍,仍與蔣先生同隊。宣統3年秋,武昌起義,與蔣公請假返國,參加上海光復之役。

↗ 張群宅背面一景

↗ 張群宅四個立面(click to see larger image)
1917 年9月,國父在廣州就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11月,任命張群為大元帥府參軍。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時任總司令部總參議。1935年12月,中樞改組,調任外交部部長。1937年3月,免外交部部長,由王寵惠繼任。1945年5月,任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8月,抗戰勝利,蔣主席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和平建國大計,張群奉派偕王世杰、邵力子與周恩來、王若飛等共黨代表會談;10月,政府代表王世杰、張群、張治中、邵力子,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王若飛簽字於雙方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1947年4月,任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院長。1952年4月,中日簽訂和平條約;7月,創立中日文化經濟協會,任理事長;8月,飛赴日本訪問,與吉田茂首相等洽商兩國合作問題,協助恢復我國駐日使館,並請日本友好成立日華經濟促進委員會; 1954年5月始,任總統府秘書長,任職長達十八年。
1984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主席團主席。1987年5月,百齡誕辰,蔣總統經國先生親自頒贈張氏中正勛章一座。1990年12月14日上午10時30分,因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年一○三歲。
這棟房子,張群過逝後,荒廢至今。即便如此,還是可以讀出房子的優雅與品質,特別是清水磚與斬石子間的關係。主入口是由中山北路五段消防隊旁一條巷子進入,有一扇巨大鐵黑色、車輛可進出的大門,左側還有一扇人可以進出的小門。
由於張群與蔣介石的關係,所以選擇蓋在士林官邸並不意外。平面是一個方整、左右對稱的建築,四周圍繞高廊,左邊則有一長條一層樓的服務性空間:廚房、佣人房與儲藏。後院二樓有大露台,經驗有點類似上海殖民時期的西式官邸,當然這個經驗對王大閎來說是嫻熟的,無需取自上海那些以訛傳訛的二手經驗,倒是可以猜測,或許這是業主張群堅持要的形式。因為最矛盾的就是這批創建獨立中國的先鋒,他們內心還是認同西式建築的文化價值,這在政治人物蔣介石或文化人物林語堂身上都一樣,王大閎要面對的竟是如此的狀況,當創作者清楚何為真正的中國現代建築時,內心必充滿矛盾,因為對抗與妥協將成為兩個對偶的命題。
整棟建築還有特別值得留意之處。主建築有一條連接所有空間的廊道,天花板懸吊三個採光井(或天窗) ,用「懸吊」兩個字是因為這個採光井不僅凸出屋頂面,先以半圓頂白色壓克力覆蓋,天花板下方再以木頭為框玻璃為面形成一個像吊燈式的發光體,也就是說有自然光線時可用自然光來加強內部的照明,沒有時亦可用內部裝有燈泡的人工光線來照明,這時這個精緻吊燈的味道就出來了。奇特的是這個空間讓我想起小時候住外祖母家三合院暗房的天窗經驗。另外一個特殊之處則是佣人使用的服務性空間,一條半戶外的主廊道串起所有的空間,突然,一個戶外天井引光線而下,讓單一的廊道突然有了生命,因為這個天井就像傳統三合院讓人感受到四季的變化,這種內化的生命歷程正是華人文化的精髓。
張群宅,1977年的作品,客觀來說已不再是王大閎創作的巔峰期,但是我們還是讀到了59歲創作者的高超品味,建議讀者不仿假日走走士林官邸,除了官邸裡滿園花簇的景致外,張群宅會是你重尋台灣當代建築記憶的好開頭。
>>相關資訊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 建築展
展出時間:2006.10.28~2006.12.24
展出地點: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 TADA Center,原台中舊酒廠)
展出地址:台中市復興路三段362號
策展人:徐明松、阮慶岳
主辦單位:文化建設委員會
執行單位:銘傳大學建築系
>>相關報導
::久違了,王大閎先生 建築展 (含 TADA 展場相片)::
>>相關相片


↗ 士林官邸張群宅外部迴廊-1

↗ 士林官邸張群宅外部迴廊-2

↗ 士林官邸張群宅花隔磚細部

↗ 士林官邸張群宅清水磚細部

↗ 士林官邸張群宅二樓室內廊道採光罩1

↗ 士林官邸張群宅二樓室內廊道採光罩2

↗ 採光罩外觀

↗ 採光罩內部構造

↗ 士林官邸張群宅室內樓梯

↗ 樓梯細部

↗ 士林官邸張群宅旁服務性空間室內廊道

↗ 士林官邸張群宅旁服務性空間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