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石山修武 慨歎台灣建築呈現孤立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Jamie

日本建築師石山修武 慨歎台灣建築呈現孤立

文章 Jamie »

2001.05.06  中國時報

日本建築師石山修武 慨歎台灣建築呈現孤立


丁榮生/台北報導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學部教授暨建築名師石山修武(Osamu Ishiyama),昨天(2001年5月6日)在演講時指出,以全球觀的視野來看台灣建築,宛如台灣所遭遇的政治地位一樣,都呈現「孤立的現象」;不同的是,政治狀態是「被孤立」,建築價值的低落,卻是建築師慣以抄襲的積弊作「自我孤立」。
他並說,經年都能接到台灣的建築雜誌,也在十七年前就來過台灣,但他強調,說句不客氣的話,用嚴格的眼光來看,台灣年輕建築師近年仍還是以抄襲的心態在作設計,令他頗為感慨。反而這次到中原大學建築系帶一個星期的設計工作坊,他訝異於台灣建築學生勤於作模型探討設計,比起日本學生較封閉的心態,只沈迷電腦玩設計,更具活力,表示讚揚。

石山修武昨日以自己的設計案例以及觀察台灣建築師李祖原的新近作品,作為「二十一世紀首都-建築與市民」演講內容。他提到李祖原一些超高層建築以及大尺度的作品,詮釋中國人與日本人差異的建築觀。

石山並強調,在台日兩地近些年,因為地處地震帶之故,使得建築師所遭遇的瓶頸,對於制震耐震考量,也成為普羅大眾所需面對的課題。他指出,在歐美強勢文化影響下,亞洲建築師如何不以模仿的路徑,開發出一條「亞洲建築文化風格」的使命是當代年輕建築師的挑戰。

至於石山修武自己,早年是和工匠共同合作,以探究建築本質的觀點建立特殊的石山式建築,昨日他也介紹當年的代表作-伊豆長八美術館。此外,新近的研究,他提出難民潮居所、弱勢族群適用的建築等新研究,與台灣建築界共同分享他的看法。

難民潮建築,是石山接受聯合國組織的委託案,他提出以波音七四七飛機能載運的醫療所、廁所作為研究專題。圖像中顯示,小型化、能拆解、材料自給自足、以及經濟規模地供應為主要構思。最終甚至與日本最大衛浴材料供應商TOTO公司,以紙板設計出蹲式馬桶。當石山秀出,只用五片長短不一的紙板,卻能拼組成一個馬桶時。在場人士,終能理解一個建築師,在難民議題所能作的事,還真不可忽略。

此外,石山也一再地談到,在電腦設計世代,他如何運用這項工具,開發了很多供弱勢族群體驗的特殊建築,如六月將落成的北海道盲人美術館。他說,盲人雖看不到,但靠電腦的特殊設計,空間是可以達到讓盲人感受到美術的境界。此外,也有一座殘障者體驗森林的金屬小屋。

總之,石山修武昨日的表達,可看到其在每個設計中,所遭遇的挑戰,包括意識上、材料上、機能上不同的面向,但他如何一一達成議題需求,卻又能建構自我實踐的「石山修武式建築」的價值。

石山修武簡介

 
石山修武日本建築師,1944年4月1日出生於日本岡山縣,1966年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1968年取得早稻田大學碩士學位,開設個人建築設計事務所。1988年任早稻田大學教授。2008〜2009年任東北大學非常勤講師,2014年任早稲田大學名譽教授。 2014年開設設計事務所「スタジオGAYA」(Studio GAYA)。曾獲日本建築學會賞、威尼斯雙年展金獅子賞、吉田五十八賞等獎項。

石山修武作品

                

1975年 幻庵
1984年 伊豆の長八美術館
1986年 開拓者の家 (農夫的家)
1988年 PALETTE TOYSHOP
1991年 NEXAS WORLD                        
1990年 建部町国際交流館
1994年 リアスアーク美術(RIAS-ARK美術館)
1995年 ドラキュラの家
1996年 観音寺
1997年 松島さかな市場 ( 市場)
1998年 鳴子早稻田桟敷湯 (溫泉湯田)
1998年 東京都北清掃工場 (焚化廠)
2001年 世田谷村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