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部民眾在面對嚴重空污問題時,台中市政府卻想把「10個公園變更為住宅區」!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當中部民眾在面對嚴重空污問題時,台中市政府卻想把「10個公園變更為住宅區」!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當中部民眾在面對嚴重空污問題時,台中市政府卻想把「10個公園變更為住宅區」!
作者:黃金豐建築師

為了因應全球溫暖化及極度氣候變遷,環境問題在今天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公共議題。為了降低都市二氧化碳濃度,與都市環境因大量高樓建築物(水泥叢林)綠地不足所產生的「熱島效應」;全世界所有國家與城市的領導人無不積極在都市中開闢公園綠地及增加植樹,或是政策改制並鼓勵民間在空地或建築物的外部空間參與綠化。因為不論是大型都會公園、森林公園與小區域的鄰里公園,甚至是空地綠化,不只能提供都市居民優質的綠地空間,提昇居民生活品質與美化市容景觀,更能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及調節城市「微氣候」。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主張「都市中的公園綠地對人類有諸多好處:可隔絕噪音、改善空氣品質(樹木會製造氧氣並過濾掉對人體有害的空氣污染物)、調節氣溫使城市變得涼爽(綠地與水域皆有此功能)、提供人們在此從事休閒運動與社交活動、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並治療心理疾病」。

以一座城市而論,評估一個城市價值與城市競爭力,可以從一個城市領導人對打造綠色城市願景的企圖心與遠見,並從一個城市居民所擁有的公園綠地面積及該城市領導人是否積極開闢公園增加綠地可作為一個參考指標。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資料顯示,先進國家住在都市的居民每人平均擁有的綠地面積有 20 平方公尺以上。倫敦為30平方公尺,巴黎為15平方公尺,莫斯科為16平方公尺,舊金山為32.2平方公尺,紐約為23平方公尺;亞洲城市,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東京為5.34平方公尺,首爾為15.93平方公尺,北京16平方公尺,上海為12平方公尺,甚至城市國家-新加坡都有7.99平方公尺。

反觀台灣(扣除距離遙遠的山區),首善地區台北市只有5.16平方公尺。其它五都實際已闢建公園每人擁有公園綠地面積,如高雄市最多9.26平方公尺,台南市約5.03平方公尺,台中市約4.5平方公尺,新北市約3.39平方公尺,桃園市3.11平方公尺。其中,除了高雄市人均綠地較高外,其它五都都遠遠低於國際建議20平方公尺之標準。

依據日本科學技術院調查發現:當城市綠地面積佔都市面積20%時,乃是人類居住的健康指標,而綠地面積30%是綠城市的理想值。歐美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都市公園綠地比;倫敦的市中心不只有著名的海德公園等大型公園外,更有遍佈全倫敦市的一座座鄰里公園,並且把鄰里公園與其他綠色開放空間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座大型「都市綠網」。

倫敦是全世界最重視公園綠地比的城市,倫敦公園綠地比為47%,其他如巴黎25%,莫斯科為24%,舊金山為17.9%,紐約為19.7%;如亞洲城市,東京公園綠地比為12.5%,首爾公園綠地比為28%,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2%、上海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6%。

反觀,台灣對都市公園綠地比的要求標準比較低,根據台灣目前「都市計畫法」第 45 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環境,作有系統之佈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佔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但現行台灣六都都市計畫劃定的公園綠地比率都不足10%,其中還包含尚未徵收開闢的公園綠地。

以102年10月15日發布實施台中市都市計畫【舊有市區及一至五期重劃地區附近地區地區細部計畫】為例;本計畫範圍涵蓋臺中市中區、西區、北區、南區、東區、西屯區、南屯區、北屯區之部分土地,計畫總面積為2,953.62公頃(29.53平方公里),計畫年期為民國 115 年,計畫人口為 693,000 人,人口淨密度約為2.35萬/平方公里。公園用地78.07公頃(2.64%)、兒童遊樂場用地16.62公頃(0.56%)、公園兼兒童遊樂場用地0.68公頃(0.02%)、園道用地37.43公頃(1.27%)、園道用地兼作排水道使用0.23公頃(0.01%)、綠地綠帶12.91公頃(0.44%)、綠地用地兼作排水道使用2.60公頃(0.09%)、綠帶兼廣場用地0.11公頃(0.00 %)、體育場用地3.67公頃(0.12%)、廣場用地1.64公頃(0.06%),合計包括已開闢未開闢公園綠地、廣場等面積153公頃,只佔整個細部計畫區面積5.18%,僅僅只達到現行都市計畫法對公園綠地所規範不得少於10%的一半。

以計畫人口693000人計算每人平均擁有的綠地面積僅有2.2平方公尺。不只不到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城市東京城區人均綠地面積5.34平方公尺的一半,和先進國家的人均擁有的綠地面積20 平方公尺以上距離也太過遙遠。本區屬台中市都市發展核心區,況且是全台中市人口密度最高與建築物最密集的地區,近年來人口還在不斷快速成長,本細部計畫區內公園綠地面積原本就嚴重不足,市政府卻未思考如何積極增加公園綠地面積,反而將本計畫區內多個公園綠地與廣場,強制變更為住宅區與商業區,實開都市計畫之倒車並非明智之舉。

我們經常以永和都市計畫這個失敗的案例,來檢討台灣現行的都市計畫。依據1955年公告的永和都市計畫是根據英國霍華德「花園城市」概念來規劃設計,與當時同樣「花園城市」規劃構想的中興新村是姊妹作。永和當時的計畫人口三萬人、規劃七個大公園,公園佔計畫面積九分之一,花園城市的道路系統是曲折迂迴在公園綠地之間。但當年的國民黨政府空有計劃能力,卻沒有執行能力,任由一群愚蠢無知的地方政府官員與利益薰心的民代,變更原有的都市公園綠地計劃,把所有的公園綠地都變更為學校、機關及住宅區,使原本規劃的七個公園,如今現況只剩下一個半。一號公園因為當時地處偏僻,所以日後有一半保留規劃成公園,就是現在的(仁愛公園),其餘部份為永平高中、剩下全變更為住宅區;二號公園有一半成為福和國中、一半變更為住宅區;三號公園有一半成為市公所等機關用地、另一半變更為住宅區;五號公園有一半成為秀朗國小、一半變更為住宅區;六號、七號公園全部變更為住宅區。諷刺的是唯一完整保留的四號公園,是因為1958年永和鎮從中和鄉獨立出來,四號公園剛好不在永和境內所以沒被當時的官員與民代染指得以倖存。現在的永和區人口有二十多萬人,公園卻只佔都市面積的百分之一,且迂迴在曲折道路兩旁都是水泥叢林的大樓與公寓,幾乎看不到公園綠地,走進永和區就像是走進水泥叢林的迷宮。

目前建築開發行為不管是緊鄰或面對已開闢公園或未開闢的公園預定地,建築物當初在規劃設計時都是呼應公園綠地而設計;反觀,市政府在將公園綠地變更為住宅區時,有評估過對公園周邊建築物和環境的影響與衝擊嗎?我們政府對民間的大型開發案或一般建築的都審案、開審案,一定會要求建築師規劃設計時要符合『社會性』、『公益性』、『必要性』及對周遭環境有助益。

台中市政府在最近公展的 【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案】,將好幾個公園綠地變更為住宅區,把都市之肺的公園綠地變更為水泥叢林的住宅區,符合『社會性』、『公益性』、『必要性』嗎?廢除公園對公園周遭環境及建築物有助益嗎?在這次的公開展覽及公開說明會,市政府除了通知私人地主外,有通知公園周遭的民眾參與說明會,並且給予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嗎?

公共設施的解編必需審慎,尤其是公園綠地的變更,如果沒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對都市環境將是一個重大災難。現行的都市計畫是以25年為有效期,為了貼近都市發展現況,每3到5年就會通盤檢討一次,適度修正調整非必要的公共設施,並經過多次通盤檢討,而留下的是為因應未來都市發展所必需的空間。

張廖萬堅立委在三年前還是議員時曾對公共設施解編,表達比較具體可行的看法,他表示「公共設施保留地解編與否應視其性質而定。在少子化趨勢下,學校用地可保留一部分,而其他部分以跨區重劃方式辦理變更。公園牽涉到市民擁有的綠地面積,舊市區更是需要增加開闢公園,更何況很多民眾因為預期未來附近會興建公園才購屋,一旦解編恐將影響附近居民居住品質。」。他認為公園用地應完整保留,若要執行重劃,地主應跨區分配土地。若貿然將原本就規劃不足的公園綠地解編,變更為商業區或住宅區,在未來勢必興建大量體的建築物,讓都市成為水泥叢林,加速都市的人口聚集,增加『都市熱島效應』的產生,導致大幅降低都市的生活品質。

我們在這裡呼籲林佳龍市長,在當前台中市空污問題嚴重、居住環境急速惡化情況下,能將台中市要解編的公園綠地完整保留。公園乃﹝都市之肺﹞能改善都市生態環境、淨化都市空氣品質,並提供市民良好健康休憩場所。一般人見樹不見林,幾棵樹木被砍了,可能一群人會出來向市長抗爭,再將樹重新種回10-20年,樹還會長得回來;反觀,一旦公園被變更為住宅區,將永遠失去回不來了,影響的是整個台中市世世代代的都市環境與居住品質。

一念為善,一念為惡;請林市長深思!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城市之肺消失! 台中逾70公頃計劃綠地將成住宅區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城市之肺消失! 台中逾70公頃計劃綠地將成住宅區
出版時間:2017/12/01 22:08

近日台灣全台空氣深受霾害,連日「紅害」讓機關政府苦思解決之道,但政府不僅防治空汙無力,連城市之肺的公園綠地都將被犧牲。台中市政府近期進行「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案,一口氣將多達70公頃的計劃綠地變更成住宅區,其中很多是精華區內的千坪大公園,引起不少民眾反彈。

台灣都市有許多公共設施計劃,如道路、公園、文教用地等,很多只停在規劃階段,未能即刻徵收開發,本次檢討背景,源自2015年內政部計劃將全台2.5萬公頃未徵收的公設地解編,還地於民,並解除財政壓力。

台中市都發局在這次通盤檢討解編470公頃的公設保留地,把許多用不到的文教、機關用地變成住宅區,以提高地主參與開發的動機,扣除分還給原地主的土地,最後共有140公頃公設地可以「化規劃為實際」,看似皆大歡喜,但其中居然有70公頃公園預定地悄悄被變更成住宅區,只有地主接到市府通知。

「計劃綠地確實是減少,不過實質的綠地是增加的」,台中市都發局城鄉計劃科強調,以計劃人口130萬的台中市主要計劃區來看,解編後「實質的」人均綠地面積從4.51平方米成長到4.61平方米,「若不以此方式做,真正可用的綠地,民眾恐怕等10~20年還等不到。」

但研究這些接編後的公園綠地,面積多低於0.3公頃,而原計劃中公園變更成的住宅區,愈是精華區的面積就愈大,有的甚至近3公頃。對於將公園變更成住宅區的理由,官方多解釋為「附近已有某公園」、「某學校可供開放空間使用」。

執業建築師黃金豐批評,「綠地變成建地是不可逆的現象,並非不可變更,但是要因地制宜,尤其舊台中市人均綠地已低到2.2平方米,還要再減數公頃,無論社會性、公益性、必要性都欠缺。」(洪子恩/台中報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