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俊 一個台灣建築師的烏托邦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謝英俊 一個台灣建築師的烏托邦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謝英俊 一個台灣建築師的烏托邦
本版主持:馬驥遠

「房子嘛,簡簡單單就好,何必搞得那麼複雜?」謝英俊指著身邊一排寬敞乾淨的房屋說道。

作為享譽世界的建築師,謝英俊最得意的作品卻是這裡——地處偏鄉的台灣南投「伊達邵」社區。這裡的房子足夠簡約,幾排平房,40多戶邵族人家居住其中綽綽有餘;但是並不「簡單」,輕鋼結構,堅固耐用,上下水道,一應俱全,與當代文明毫不脫節。最特別的一點,這個社區的每一棟房,一磚一瓦都是由當地邵族居民——自己動手建造的。

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設計和指導伊達邵社區重建,是謝英俊「協力造屋」理念在台灣的第一次實踐。17年來,這樣的社區在海峽兩岸多個災後重建的地方生根發芽。

謝英俊剛從芬蘭回來。他此行是去幫助解決當下世界最棘手的事情——難民安置。協力造屋,或許可以為安置難民這個世紀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9·21」地震後 日月潭邊的「非典型」重建

1999年9月21日,一場強烈地震,給台灣中部造成慘重的傷亡和破壞。震後數日,當時在台灣建築界已經頗具影響力的謝英俊來到日月潭,考察地震給邵族部落造成的破壞,並且規劃災後重建。

謝英俊早年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平時在新竹科學園區從事廠房設計建設,對於建築,他一直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居住,其實是人的本能」,謝英俊對晶報駐台記者說,從部落時期開始的數千年,蓋房子、修房子,一直是每個家庭,特別是每個男人都要親自做的事情;當下,房子蓋得越來越高,房價越來越貴,成為現代人的沉重負擔。這是一種病態和異化。

謝英俊一直想做些什麼,重新定義人類與房子之間的關係。「9·21」大地震災後重建,給了他一個機會。

「房子不一定都要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謝英俊說,鋼混結構成本極高,而且一旦施工質量有瑕疵,就會留下嚴重的安全隱患;安全的、環保的、簡易的材料,才是適合建房的材料。

其次,謝英俊認為災後重建不是簡單的蓋房子,而是一個社區的重建和再造。邵族本身是台灣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少的一支,地震破壞之後人口外流勢必更加嚴重,很容易導致族群消亡。

基於這些觀點,謝英俊為邵族社區設計了這樣的重建方案:輕鋼結構,採用簡易、易取得、自然與環保的材料建房,但不失高雅大方;房子符合邵族人原有的生活習慣與空間材質。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房子,要全村人自己動手一起建造。因為這過程不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當地人際、文化與經濟紐帶的重建。

有行為能力的人 都可以自己動手蓋房子

邵族長老高春貴時隔17年之後,還清楚地記得,當謝英俊和主持當地重建的單位宣佈這個方案時,當地邵族居民幾乎沒有人相信,自己動手就可以完成重建。

高春貴從小跟著學建築的哥哥在外地做工程,有一點基礎,於是就幫助謝英俊發動族裡的居民,接受協力造屋的理念。

「我們會用輕鋼結構形成一個主結構構架,不笨重,又可以抗震。」高春貴說,更重要的是,相比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的房子結構簡潔,建造方便。

「這樣的房子,只要是有行為能力的人,就可以自己動手來建。」高春貴說,

伊達邵社區的災後重建從1999年底開始,全村上下一起動手,只用了100多天時間,2000年4月全部建成。

根據當時的成本核算,伊達邵社區重建房屋的成本,只相當於安置災民的組合屋(板房)造價的2/3,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子相比,成本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用輕鋼結構輔之以竹子、木板和少量磚頭、鋼板建造的房子,雖然成本低廉,但是足夠牢固、舒適。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園。

「Ina(邵族對女性長輩的尊稱)手捧祖靈籃,口中唸著祖先名字,一路走進社區……恭敬地將祖靈籃安奉在牆上簡易的台座上,保佑子孫平安。」

這是2003年,謝英俊在獲得台灣建築獎「社會服務獎」的頒獎儀式上發表感言時,對族人入住伊達邵社區時情景的回憶。

「協力造屋」模式 兩岸災後重建遍地開花

有了成功的第一次,「協力造屋」理念受到了海峽兩岸眾多關注民眾居住權的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在多次災後重建、社區再造當中被引進、複製。

2004年的台中縣和平鄉松鶴部落風災遷村,2006年的新竹縣尖石鄉煤源部落風災遷村,2009年台灣「8·8」水災災後重建的台東縣金峰鄉海棠永久屋、屏東縣牡丹鄉中間路永久屋……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驚海峽兩岸。地震後10天,謝英俊就冒著餘震深入震區考察。此後數年,在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公益人士的幫助下,一批「協力造屋」的重建社區在災區落地生根——青川縣騎馬鄉里坪村50戶,汶川縣草坡鄉碼頭村108戶,茂縣吉魚村50戶,太平鄉楊柳村40戶。去年,謝英俊又前往尼泊爾地震災區指導災民協力造屋。

遍佈海峽兩岸的「協力造屋」成功實踐,讓謝英俊成了享譽世界的著名建築師。

讓歐洲難民自己建造一個家

最近幾年,世界很不太平,中東戰火紛飛,引發了難民潮,攪得歐洲雞犬不寧。難民的安置成了歐洲各國十分棘手的事情。

於是,歐洲的一些NGO組織想到了謝英俊,這位幫助海峽兩岸中國人「協力造屋」重建家園的建築師,能不能利用這種經驗幫助難民解決居住問題?2016年秋,謝英俊為此專程前往芬蘭。

「芬蘭接收的難民有3萬多人,按照人口比例,算是不少了。」謝英俊說,當下芬蘭政府是把難民安置在一些學校宿舍裡居住,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眼下中東局勢看不到安定的跡象,難民很難返回家園,但如果要讓他們在歐洲留下來,就要有居住問題的長遠解決方案。

按照常規的辦法,租住當地市郊一間小房子,每月房租將近1000歐元;建房呢,一個建築工人每天的人工費200多歐元。難民不可能負擔得起。

「其實,蓋房子是難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讓他們付出這樣的成本請別人做,這不是很荒唐嗎?」謝英俊說,在芬蘭,他組織了10多位難民,告訴他們,要讓他們自己建造房子。

「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們自己可以蓋房子!」謝英俊說,這種反應,與1999年日月潭畔的邵族居民、2008年的四川地震災區農民,完全一樣。

謝英俊在NGO的幫助下,購買了建築材料,手把手地教這10多位難民進行組裝。兩天之後,一所75平方米的房子赫然出現在他們面前。

這樣一所房子,成本只相當於7000多歐元,而當地人建一棟同樣房子的成本大致在15萬至20萬歐元。

「我們要做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讓難民相信房子可以自己動手來建。」謝英俊說,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另外,當地的NGO正在遊說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安排一些可以使用的土地,讓難民建造自己的住房,形成分片佈局的定居點,以解決難民在接納國的居住問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