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10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1960

發表於 : 2008-09-09, 13:11
forgemind.news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1960 Gottfried Bohm+楊嘉慶

在文化消費橫行的今日,台灣社會的怪現象之一,是將普立茲建築獎神話化,得過普立茲獎的專業建築師,被當成偶像明星般地吹捧追逐。諷刺的是,由1986年普立茲獎得主、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hm)設計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反遭台灣社會遺忘。在歷經歲月摧殘且缺乏經費修茸的情況下,目前已顯殘破,亟待台灣社會的關注並注入活力。

圖檔
↗ Gottfried Bohm肖像

菁寮聖十字架堂位於台南縣後壁鄉,嘉南平原的心臟地帶。當稻子成熟季節,聖十字架堂極具異國風味的尖聳方塔,飄浮在一片金黃稻浪之上時,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文化地景。而此地景之所以成形,與台灣、楊森神父與波姆之間的一段奇遇有關。1955年,剛來到台灣的德國籍神父楊森(Eric Jansen),被派往創建菁寮堂區。在艱困的傳教過程裡,楊森神父藉演奏手風琴、模仿動物叫聲與播放幻燈片等方式打開人際藩籬,直至1956年9月中才租屋暫為聖堂,並舉行了第一次彌撒。但1955年秋,楊森神父即購得土地,並開始為建造聖堂進行募款。為了慎重,透過新營教區另一位德籍神父的介紹,楊森神父邀請在德國南部以設計教堂著名的波姆家族擔任建築師,並由新營地區建築師楊嘉慶協助施工圖繪製。波姆於1955年底完成聖十字架堂設計。1957年2月宿舍部分先行動工,於8月完工;聖堂則於11月開始興建,1960年10月18日完工啟用。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模型正面(北向),賴思庭、謝厚書、曾紹博、張愷峰製作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模型側面(西向)鳥瞰,賴思庭、謝厚書、曾紹博、張愷峰製作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模型側面(東向),賴思庭、謝厚書、曾紹博、張愷峰製作

波姆設計的聖十字堂,雖採現代主義理性原則但卻又自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神秘氣習。其配置按合理原則思考,聖十字堂主要由幼稚園(兼社區空間)、教士宿舍與聖堂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空間彼此間雖差異頗大,但被緊密組織在方格秩序裡,而幼稚園和宿舍雖各自圍塑出戶外空間,但彼此間亦能相互滲透流通,最終形成層次分明的戶外空間組織,共拱衛居中的聖堂。在這講求合理的配置之上,波姆表現了另一套象徵邏輯。首先,四個大小有異且各居不同位置的尖塔,不但形成聖十字堂最受人矚目的外型,也具有強烈宗教象徵意涵。如最高的方尖塔上為十字架,表明菁寮教堂之由來與教旨;而小教堂(chapel)之上置皇冠、洗禮塔上之置鴿子與入口鐘塔上置雞,也都有其特殊意涵。其次,聖堂空間雖沿用方格秩序且光線處理均勻產生理智感受,但由入口穿過鐘塔後空間壓低,一路層層穿堂入室,進聖堂空間逐步放開,而至祭壇空間突地拉高,而此即為主要像徵之十字架方尖塔(可惜此空間目前已被封閉)。最後,波姆出身建築世家,建築是家學,正式教育反而學的是雕塑,因此對於器物設計敏感,聖十架堂中許多宗教器物及出自他之手。從他自德國寄來的圖中,可以窺見這些器物如座椅、洗禮台、甚至尖塔上之十字架和皇冠等,他都以徒手畫手稿精確表示,有些甚至以等比例畫出。這些器物注入空間後,不但豐富了整體感,而且這些像徵細節也讓其宗教氣氛顯得極為飽滿。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正面(北向)一景現況,徐明松攝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祭壇上方角錐塔現況,徐明松攝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窗上壓紋,徐明松攝

波姆1920年生於德國南部小城奧芬巴哈(Offenbach),其家族為建築匠師世家,他的父親 Dominikus Bohm(1880-1955)更為德國著名教堂建築師,1920年代起以科隆為基地,運用帶有表現主義色彩的空間對教堂建築進行改革,其成功使其影響力擴及全歐洲與美國。因此波姆之建築養成主要為家學。但就如他父親一般,他們也都經歷了外面世界的建築教育,因此並未因家學自絕於當時建築改革潮流;不過,家學也讓他們的建築不致盲目地隨波逐流,而一直保有獨特的價值理念。1942-47年間,波姆就學於慕尼黑技術學校建築系,同時他也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雕塑,雕塑形體成為他建築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年代初期,波姆如他同時代的年輕建築師一般,曾醉心於現代主義建築論述。1951年波姆曾短暫在紐約工作,並前往哈佛訪問過葛羅培(Walter Gropius)與兩次前往芝加哥拜訪密斯(Mies van der Rohe)。對於現代主義的沈迷,使波姆不同於他近於建築匠師般的父親的建築路線,但父親的教導一直是他早期建築重要組成部分。波姆在1951年稍晚進入父親Dominikus Bohm事務所工作;四年後Dominikus Bohm過世,波姆繼承其父親事務所。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入口圓錐塔上方鑄鐵公雞,原始草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洗禮漕原始草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是波姆長成期,他遊走在密斯的現代主義建築論述與父親的表現主義之中。在面對世俗建築時,似乎密斯路線較佔優勢,比如波姆1954-55年間,在科隆郊外興建的自宅,就具有密斯中庭住宅的興味,與王大閎1953年興建的建國南路自宅,可形成有趣的對照。另一方面,在面對教堂建築時,則似乎父親Dominikus Bohm的影響較大,教堂標準建築形式,如尖塔與巴西力卡平面(basilica)等,仍以表現主義方式精簡而具象地出現在教堂建築設計裡。1960年前後,波姆在某些作品裡,才開始走出極具個人幻想色彩、雕塑性濃厚、一體成形式的建築空間新路。比如1961年開始設計的科隆St. Gertrude堂區教堂,即是這條創作路線的重要開端;而其頂峰則是位於Velbert-Neviges、1963-72年間設計興建的Pilgrimage church of Mary, Queen of Peace。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聖體櫃上方有皇冠的圓錐小塔,原始草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而菁寮聖十字堂在波姆專業成長過程中,亦有一席之地。聖十字堂為波姆1950年代為數不多且規模微小的執業情況中,設計案規模較大者。當時由於德國正處二次戰後經濟復甦時期,國內建築案不多,反而海外委託案規模較大,比如波姆1954年在巴西設計的Igreja Matriz堂區教堂,不但是他第一個國外委託案,而且規模較大且複雜。菁寮聖十字堂為波姆第二件海外作品,就在設計期間,因其父親過世,波姆全面接掌其父親事務所,其人生與作品方向因此有了極大的轉變。聖十字堂為他與父親合作時期最後也是最高峰的作品之一,其空間兼具來自密斯之影響,可能因為如此,波姆將菁寮聖十字架堂設計收入其作品集內,也清楚顯示了他對聖十字堂設計的高度自我評價。

>>相關討論
::普立茲克獎得主 德國建築師 Gottfried Boehm 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堂 香爐是美麗誤會::

>>相關報導
::2008.09.13 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歷史研討會::

>>相關圖片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 地面層平面,戴佩玲繪(click for larger image)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 正立面(北向),戴佩玲繪(click for larger image)

圖檔
↗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堂 側立面(西向),戴佩玲繪(click for larger imag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8, 08:27
eaGer

珍貴手稿重見天日 闖教堂撿到寶 遭檢舉吃官司




* 2010-01-28
* 中國時報
* 【洪榮志、顏玉龍/台南報導】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找到」設計圖原稿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三年前意外發現台南縣後壁菁寮聖十字堂設計圖原稿,讓普立茲克獎得主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hm)的作品在台灣重見光明,建築界無比振奮,沒想到遭網友檢舉而吃上官司,還沒踏出校門就留下犯罪紀錄。

林均翰三年多前闖進台南縣後壁菁寮聖十字堂「探險」,意外找到普立茲克獎得主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hm)當年的設計手稿。此事經媒體披露後遭網友檢舉,檢警認定觸犯加重竊盜罪,但因他坦承犯行、頗有悔意,也宣告緩起訴兩年,並得支付五萬元給公益團體。

出生於一九八六年的林均翰,竟然找到一九八六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設計手稿,如此奇妙的巧合,「這是他要給我的吧?」林均翰曾經這麼想過。不料,原以為是天主的恩賜,卻因披露「探險過程」,被網友向台南縣白河警分局檢舉。

檢警據報傳喚林均翰到案,他坦承攀爬欄杆闖進大門深鎖的菁寮聖十字堂內,擅自在主堂右方、傳教士起居房書桌上方木櫃,找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袋內是珍貴的普立茲克獎建築師波姆的鋼筆設計手稿。

當時,林均翰原想拿隨身的相機翻拍手稿,但相機突然故障,便將手稿帶走,兩個月後再將翻拍完的手稿送回原處,還特地留下一張電腦打字,寫著「這是非常珍貴的普立茲克得獎主的手繪圖,普立茲克獎可媲美諾貝爾獎,請一定要好好保存。」

檢警認為,雖然林均翰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可是他翻越欄杆、闖入教堂的行為,已經觸犯刑法三二一條第一項第二款的加重竊盜罪,可處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檢方考量他的犯罪動機單純,犯後也主動將贓物置回,所生損害有限,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無礙,因此宣告緩起訴兩年,並限令在處分確定六個月內,向指定的公益團體或地方自治團體支付五萬元。

據查,三年多前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林均翰,在課堂上得知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設計了菁寮聖十字教堂,是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得主作品後,帶著崇仰的心展開這趟「探險」之旅。

事隔將近兩年,又因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前往成大演講,提及他正在做菁寮聖十字堂的調查,林均翰於是主動將翻拍的手稿圖燒成光碟給他,因而讓整起事件意外曝光。



成大生探祕 發現菁寮教堂手稿
出處

「一個西元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找到一九八六年普立茲克得獎的建築師手稿!」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探險,意外找到菁寮教堂原始設計的手稿。事隔將近兩年,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林均翰將翻拍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讓菁寮聖十字教堂手繪稿重現。
 
「記不起是冬天還是夏天,也記不得是豔陽高照還是微風徐徐,更別說我穿了什麼衣服,但我卻記得在那灰塵滿布,凌亂不堪的昏暗房間裡,懸臂書桌的上方,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我跪上那有著一層灰的桌子,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伸手摸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林均翰回憶那次發現台南後壁鄉菁寮教堂手繪圖的經過,雖然事隔三年,他仍難以忘懷。
 
1986年出生者尋獲同年普立茲克得主作品
 
三年前,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林均翰,在課堂上聽到系主任傅朝卿提到菁寮教堂,並強調陳其寬和貝聿銘共同署名的東海大學路斯易教堂,並非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設計的台南後壁菁寮教堂,才是台灣第一座普立茲克得主作品。
 
為此林均翰與友人帶著崇仰的心一同前往菁寮教堂,原本以為能感受到教堂空間因聖歌而充滿靈性,沒想到教堂大門深鎖,兩人於是攀爬欄杆,入內一探究竟。
 
林均翰說,主堂的氛圍,是一種讓人想泡茶看書、睡個午覺的地方,陽光從東方朱紅色的窗櫺灑進,聖壇前除了樸實的木椅,還放了一座及腰的香爐,但隱約帶著一絲神祕,像是有人在角落喃喃著,至今仍無法忘懷。
 
不過,主堂右方、傳教士的起居房間,卻吸引林均翰的注意。他說,房內昏暗,空氣中充滿塵埃和霉味,凌亂的東西散落在布滿灰塵的地上。他享受著尋寶的過程,雖然沒想到會找到什麼寶貝,直到在懸臂的書桌上方,發現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他跪在有著一層灰的桌子上,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伸手進入那漆黑櫃子觸摸,找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袋內竟是建築師的鋼筆手繪稿。
 
三年前探險尋寶 不料竟換回連串怪事
 
林均翰心想,「這是他要給我的吧?一個一九八六年生的孩子,找到一九八六年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手稿!」原以為是上天安排的巧合,抱著滿心的喜悅及滿腦子的幻想回到租屋處,小心翼翼翻開一張張手繪圖,同時將教堂帶回來的實木基座檯燈插上電,暈出橘色黃光,他拿起相機按下快門。
 
「『喀!』特別大的一聲,相機竟壞了,完全沒反應!」林均翰當下頭皮發麻,背脊涼了,立即將檯燈收起,扔在客廳不顯眼的角落,再關上房門,將牛皮紙袋放在衣櫃頂端。那天,他睡的特別不安穩,過了幾天,發生了一些小怪事,還出車禍受傷。
 
兩個月過後,林均翰用修好的相機將手繪圖翻拍,再將檯燈、手繪圖送回教堂。他用透明袋裝著手繪圖,放在上鎖的準備室桌子正中央,還特地留下一張電腦打字,寫著「這是非常珍貴的普立茲克得獎主的手繪圖,普立茲克獎可媲美諾貝爾獎,請一定要好好保存。」
 
事隔將近兩年,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到成大演講,提及他正在做菁寮天主教堂的調查,林均翰獲悉後,將翻拍的手繪圖燒成光碟給他。
 
在林均翰的協助下,讓菁寮聖十字教堂的手繪稿重現,對於徐明松等熱中建築史料蒐集的學者而言,如獲至寶,尤其對於台灣戰後建築研究格外重要,因為曾是人口密集的後壁鄉菁寮地區,與其他農村一樣,面臨人口外移問題,連教堂也外移至其他地方,但透過教堂手稿重現,讓台灣學界、中央與地方重新聚焦菁寮,重新為地方注入活力。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8, 10:00
eaGer
eaGer 寫: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三年前意外發現台南縣後壁菁寮聖十字堂設計圖原稿,讓普立茲克獎得主德國建築師波姆的作品在台灣重見光明,建築界無比振奮,沒想到遭網友檢舉而吃上官司,還沒踏出校門就留下犯罪紀錄。
到底是誰去檢舉的呀? :shock: :shock: :shock:

我突然想起某位很久沒出現的成大建築系校友陳XX.... :D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8, 11:42
eaGer
eaGer 寫: 到底是誰去檢舉的呀? :shock: :shock: :shock:
根據在菁寮聖十字堂附近檳榔攤的檳榔西施她堂哥的表舅公司同事的小孩的學校老師的小姨子的堂伯的朋友告訴我,其實是神父去檢舉!(我誤會那位XX劭了,sorry...)

雖然維基百科上對於神父工作內容的解釋不包括「檢舉」這一項,但讀了六年天主教學校的我相信,這一定是來自神的旨意!

想起唸書時常要唱的「天主經」:

我們的天父,
願祢的名受顯揚;
願祢的國來臨;
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如同在天上。
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
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8, 12:08
zhz
雖然不告而取謂之賊,但壓著(或棄置)大師手稿不分享,罪更重。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8, 16:04
memey1218
eaGer 寫: (我誤會那位XX劭了,sorry...)
說陳比較難猜,加個劭就好猜多了~~~ :oops:
不過玩笑歸玩笑
據法籍神父說
這文件已經數位典藏處置
最後將歸"某"宗教博物館典藏
也總算是得以善歸

但故事其中的"靈異"傳奇也是蠻"湊巧"的
果然是小廟堂,多恩典哪
這一切都是上帝一手安排的啊
不然可能文化資產被拿去包蔥油餅喔 :oops:

Re: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10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1960

發表於 : 2010-01-28, 20:48
llmj
小弟有不同的意見。
偷竊就是不應該,不能要達到目的就不擇手段。
如果我是他老師,我會當掉他。
如果我是神父,我也會檢舉他,將他送法辦,澄清正確的價值觀。
:o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8, 20:50
llmj
eaGer 寫: 雖然維基百科上對於神父工作內容的解釋不包括「檢舉」這一項,但讀了六年天主教學校的我相信,這一定是來自神的旨意!
據說神父有給予他勞動服務的懲罰。詳情不是很清楚。

Re: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10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1960

發表於 : 2010-01-28, 23:29
memey1218
從短的期間來看
確實學生的作法有可議之處
但若拉長時空
沒有"識貨的小偷"
"這捲紙"也可能在少女的祈禱聲中
伴隨果皮、雞骨頭...,一起前往政府用割地賠款條約蓋的昂貴焚化爐去...
如此,
根本世間沒有"這捲紙"存在過的痕跡~~~

最好的劇本應該是~學生跟神父借去拍照啦
這樣機車或許就不會壞掉了 :cry: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9, 00:09
eaGer
memey1218 寫: 最好的劇本應該是~學生跟神父借去拍照啦
這樣機車或許就不會壞掉了 :cry:
我猜想檢方也不想把林均翰同學的行為以「惡意」解釋,所以報導中提到:

檢方考量他的犯罪動機單純,犯後也主動將贓物置回,所生損害有限,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無礙,因此宣告緩起訴兩年,並限令在處分確定六個月內,向指定的公益團體或地方自治團體支付五萬元。

我覺得「緩起訴兩年」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是給予警告並且改過的機會,但要林均翰同學「在處分確定六個月內,向指定的公益團體或地方自治團體支付五萬元」,處罰金額我認為有點多了,而且還是以「金錢」來處罰,難道沒有其他的方式嗎?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9, 00:20
llmj
eaGer 寫: 檢方考量他的犯罪動機單純,犯後也主動將贓物置回,所生損害有限,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無礙,因此宣告緩起訴兩年,並限令在處分確定六個月內,向指定的公益團體或地方自治團體支付五萬元。
我覺得「緩起訴兩年」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是給予警告並且改過的機會,但要林均翰同學「在處分確定六個月內,向指定的公益團體或地方自治團體支付五萬元」,處罰金額我認為有點多了,而且還是以「金錢」來處罰,難道沒有其他的方式嗎?
法的部分我不太清楚是否可行?小弟想到以勞動服務代替,例如:處罰他每週六日在教堂負責導覽工作,持續半年,將該教堂的重要意義傳遞給世人,我想這應該也會是他這一輩子上帝要給他的天意。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9, 00:41
eaGer
llmj 寫: 法的部分我不太清楚是否可行?小弟想到以勞動服務代替,例如:處罰他每週六日在教堂負責導覽工作,持續半年,將該教堂的重要意義傳遞給世人,我想這應該也會是他這一輩子上帝要給他的天意。
老廖,就像我在你的 FB 上留言所說,我認為這是一樁「教育事件」。

在許多人念建築系的過程當中,往往為了做設計而蒐集資料、材料,採用各式各樣手段,遊走在灰色地帶甚至是已經觸法,在就學期間可能會覺得有種快感或說是「年少輕狂」,之後再年長時回憶起來也會覺得很有意思,但如果就像這位林均翰同學被檢方調查、起訴、上了媒體,豈不是很可惜?建築系的老師們在帶設計時恐怕也得將「道德觀念」納入教學內容了。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9, 01:01
llmj
eaGer 寫: 老廖,就像我在你的 FB 上留言所說,我認為這是一樁「教育事件」。
在許多人念建築系的過程當中,往往為了做設計而蒐集資料、材料,採用各式各樣手段,遊走在灰色地帶甚至是已經觸法,在就學期間可能會覺得有種快感或說是「年少輕狂」,之後再年長時回憶起來也會覺得很有意思,但如果就像這位林均翰同學被檢方調查、起訴、上了媒體,豈不是很可惜?建築系的老師們在帶設計時恐怕也得將「道德觀念」納入教學內容了。
是阿!這個事件是一個很重要的教材!
我想學校的老師,除了將「道德觀念」納入教學內容,還要包含法律規定與智慧財產權等等。正確道德觀與恪遵法律的觀念,必須要深植我們的心中,社會的競爭才不會變成惡性循環,才不會讓陷在其中的我們持續受苦。 :cry: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9, 08:04
memey1218
我們就是缺乏一個有創意的法官
法條不過是文字
解釋法的能耐
台灣的"執法人員"一向有其超能耐的

我也覺得罰錢沒創意
應該就其這份"珍貴的史料"做一份"報告"交給上帝才是

對社會來講
文化資產的價值應該在於有無被確認、尊重、被化成智識、被大眾消化
我認識一些文史的老師
他們常有機會碰觸到一般人碰不到的史料
卻常被暗槓起來....
這種心情可能跟扁哥遇見一箱花花綠綠,不典藏起來會恨自己一樣的心態吧

Re: 成大建築系學生林均翰闖菁寮聖十字堂 發現珍貴手稿 遭檢舉吃官司

發表於 : 2010-01-29, 08:18
zhz
memey1218 寫: 我也覺得罰錢沒創意
應該就其這份"珍貴的史料"做一份"報告"交給上帝才是
這項"判決"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