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香爐是美麗誤會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站長eaGer

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香爐是美麗誤會

文章 站長eaGer »

中國時報 A8/綜合新聞 2007/06/04
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堂 香爐是美麗誤會
【洪榮志 南縣報導】

一位擁有「建築界諾貝爾」桂冠的德國知名建築師,一位多才多藝的法國聖若望修會帥哥神父,再加上中國傳統的大香爐與祖先牌位,如此迥異的元素,竟然在天主巧妙的安排下,跨越半個世紀的時空,在嘉南平原交織出美麗的故事。

普立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台灣唯一一件由得獎者設計的公共建築,便隱身在台南縣後壁鄉。這座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ehm)設計的菁寮聖十字架堂,近來成為全台建築系師生的朝聖地。

後壁鄉因「無米樂」聲名大噪

後壁鄉菁寮聚落位於嘉南平原穀倉上,因「無米樂」這齣戲而聲名大噪。主角「崑濱伯」更在去年奪得第四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冠軍,而就在黃崑濱住處約三百公尺外的縣道旁,早已存在另一件「國際級冠軍」得主的作品,就是菁寮聖十字架堂。

這座帶有德國傳統教堂及城堡神秘氣氛的建築,一九五七年動工興建,三年後落成啟用,隸屬聖方濟會。教堂的設計者波姆曾在一九八六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這是他的第一件國外作品。

桂冠設計師波姆 第一件外國作品

聖十字架堂的主堂神父呂天恩表示,據老一輩神父轉述,當年因為新營教區有一名德國籍神父與波姆相識,寫信請對方協助設計新教堂,波姆在一九五五年畫了設計草圖,再由本地建築師按圖興建。

從外觀來看,聖十字架堂造型獨特,四座鋁皮包覆的銀色陡峭角錐尖頂直入天空,與附近傳統紅牆紅瓦、低矮樸素的街屋與三合院民宅,形成強烈的對比。不難想像,四十七年前當它出現在嘉南平原時,是多麼前衛!

教堂結構主要以混凝土為主,但內部處理不僅展現流動開放的空間效果,還融入不少中國式建築的元素,例如八角形祭壇、深紅色的細格子落地木門窗,頗有中西混搭的風味。

四十七年前出現 驚嘆嘉南平原

最引人注意的是,教堂的主祭壇上,居然還擺放一個大香爐,祭壇旁也設有祖先牌位。許多人看到都誤以為是天主教來台傳教後的入境隨俗了,但呂天恩卻笑著解釋,「實在是個美麗的誤會」。

「奉香表示對神的敬拜」,呂天恩指出,在天主教儀式中,原本就習慣用香來祈禱。所以來台傳教後,並不排斥使用香。

至於設立祖先牌位一事,更因舊約聖經的十誡中,有孝順父母的誡條,加上天主教也有為亡者祈禱的習慣,因此祭壇旁才設有祖先牌位。不過,呂天恩也強調,「我們不會將祖先當神,只是存有感恩之心,所以供桌上並沒有食物。」

中西混搭風味 法國神父愛人情味

卅二歲的呂天恩是法國人,不僅長得斯文帥氣,還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吉他,國台語更說得十分流利。但誰也沒想到,六年前的他,連一句華語都不會說,就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呂天恩表示,由於這裡的教會需要,毅然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隔年負責聖十字架堂的服侍工作。

對於台灣的印象,呂天恩認為,這裡的人情味讓他覺得很舒服,也很有安全感,「不像法國社會問題那麼多」,很希望能長期住下來。

最近十分暢銷的推理小說「達文西密碼」,內容描述部分天主教團體的神父,會透過自我鞭笞和「苦修帶」贖罪,引起各界的好奇。

對此,呂天恩忍不住大笑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因為耶穌對我們的期待,是希望我們努力付出愈來愈多的愛,而不是要我們藉著自我懲罰來贖罪。」

>>相關討論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10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1960::
站長eaGer

文章 站長eaGer »

中國時報 A8/綜合新聞 2007/06/04
《小檔案》普立茲克獎 建築界的諾貝爾
【洪榮志】

二○○七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 ze),將於今(四)日在英國倫敦,頒獎給設計西班牙馬德里第四航廈的七十三歲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Richard Rogers),這是普立茲克獎第卅位得主。

儘管普立茲克獎只有十萬美元獎金及一枚銅質獎章,並不是建築界獎金最高的獎項,但它卻穩居「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寶座。平均每年被提名的人數高達五百人以上,分布在全世界四十多個不同的國家。評審團們實際走訪各國,參觀入圍者的代表建築後,再祕密投票,決定桂冠落於誰家。

廿九年來的卅位得獎者包括貝聿銘、安藤忠雄等人,台灣建築師則尚未上榜。

設計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的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 ried Boehm),曾於一九八六年獲獎。

普立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創辦人為美國芝加哥企業家、凱悅飯店連鎖集團創辦人傑.普利茲克(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 Cindy Pri tzker)。
Guo

Re: 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堂 香爐是美麗誤

文章 Guo »

準建站長eaGer 寫:據老一輩神父轉述,當年因為新營教區有一名德國籍神父與波姆相識,寫信請對方協助設計新教堂,波姆在一九五五年畫了設計草圖,再由本地建築師按圖興建。
這個德籍牧師不得了
在波姆還沒甚麼國際聲望時就能慧眼識英雄
1955設計1957動工1960完成
而普立茲1986才肯定他
比他們早26年以上

比起我們這些追逐國際大師的建商和政客
強得太多了
成名 後是錦上添花
台灣有的建商專在幹這種利用名人欺騙無知消費者的勾當
可見台灣人多好騙
hara

文章 hara »

一時之間有點搞混
原來「聖十字架堂」就是「墨林天主堂」(因為在"墨林村")
之前比較習慣叫後面那一個名稱啦
kschen

Re: 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堂 香爐是美麗誤&

文章 kschen »

Guo 寫: 這個德籍牧師不得了
在波姆還沒甚麼國際聲望時就能慧眼識英雄
1955設計1957動工1960完成
而普立茲1986才肯定他
比他們早26年以上
這個德國神父沒有特別厲害的啦

德國神父認識的其實是Gottfried Boehm的爸爸(也是建築師)

他跟Gottfried Boehm一家都認識,是老朋友

神父來台灣不認識本地建築師

要蓋教堂時想起老朋友,就把基地照片跟地籍圖寄回德國給老朋友

請他作基本設計

那時Gottfried Boehm的爸爸剛過世,他就繼承父親事務所獨立開業(他完成學業到35歲在父親事務所工作)

台灣這座教堂是他獨立開業的初期作品
Guo

沒有去戴中國帽

文章 Guo »

謝謝將神父改正過來
我說他不簡單是他說服教友
用自己認識的德國建築師設計
那時他父親剛過世
他35歲接下了事務所
他們沒有去戴中國帽
要戴也戴金字塔帽更符合西方傳統
那時是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時期
除了御用建築師拼命戴中國帽討好獨裁君王
還有甚麼?
他們還彼此沾沾自喜呢
1957台北聖多福教堂是美國建築師Anthony Stoner設計
1963的東海路思義教堂也是美國建築師貝聿銘設計
這些教會業主會笨到去請根本不知建築為何物的中國建築師去設計嗎
不被捐款的教友罵死才怪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取自天主教資訊小集:
菁寮 聖十字架堂

p.s 天主教沒有牧師,神職人員為神父、主教、教宗。修士、修女不是神職人員(所以職稱為"修",靈修人士 :D )。
最後由 Pedro Hsieh 於 2007-06-06, 13:20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Pedro Hsieh

Re: 沒有去戴中國帽

文章 Pedro Hsieh »

Guo 寫: 這些教會業主會笨到去請根本不知建築為何物的中國建築師去設計嗎
不被捐款的教友罵死才怪
身為曾為某一堂區的建堂委員,說真的,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哩。 :roll:
不過後來的解決方案是強化對梵諦岡的記憶和渴求。 :lol:
artai

文章 artai »

剛剛試圖著找學生時代的幻燈片,一時之間未找著 :cry:

後來想說,與其貼再多照片,不如鼓勵大家現場體會...
那是除了尖頂、紅牆等有趣造型之外,
必須親身體會的恬靜。

離開台南回到台中
腦海中不時會出現當年第一次造訪菁寮天主堂時,
心中的悸動,穿梭在精巧的尺度裡,伴著帶著稻田香氣的微風~
材料是在地的、是有我的記憶跟感情的... :)

個人甚至覺得,這一個作品放在今天,
仍然遠超過許多遠東建築獎的作品,真的,有空去看看! 8)
最後由 artai 於 2007-06-06, 13:49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artai 寫:心中的悸動,穿梭在精巧的尺度裡,伴著帶著稻田香氣的微風~
材料是在地的、是有我的記憶跟感情的... :)
看到這段,不由得想起一些"SRC仿木構造"宗教建築的差異。 :o
kschen

Re: 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 全台唯一 菁寮聖十字架堂 香爐是美麗誤

文章 kschen »

Gottfried Boehm作品集(約1980年代末期出版,裡面已寫到他得普立茲克獎了)裡有放他台灣這個作品

推測照片是蓋好後,德國神父寄給他的(他從未來過台灣)

圖檔

Gottfried Boehm作品集草圖(不確定是當年的還是事後畫的)

這個教堂的Program有小型幼稚園,神父住宅

基本上平面是照歐洲鄉下修道院去設計的。

圖檔

這個教堂,國道一號新營收費站前兩公里,南下時向右看(乘客可以看,司機沒辦法看),可以看得到它屹立在稻田中(距高速公路約1000公尺外)。

Gottfried Boehm作品集中,約略同時期他在德國設計的其他教堂:

圖檔

圖檔
kschen

Re: 沒有去戴中國帽

文章 kschen »

Guo 寫: 他們沒有去戴中國帽
要戴也戴金字塔帽更符合西方傳統
那時是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時期
除了御用建築師拼命戴中國帽討好獨裁君王
關鍵是

1955建教堂時,羅光還沒去台南教區當主教(1961)

如果建堂晚於羅某就任,那麼這座菁寮小教堂恐怕就是「北京式」的了。

1949年,全中國的中國籍天主教傳教士幾乎都與蔣幫國民黨流亡來台

(共匪是無神論者,全面劫收所有天主教堂及附屬機構,驅逐外國神父修女)

1949年後台灣的天主教組織就被他們接收,他們與蔣家關係密切

蔣家雖不是信天主教,但是宋美齡擔任輔仁大學榮譽董事長到死,輔仁大學主軸線端點,那座體育館叫「中美堂」(中正美齡)

老實說,這派中國籍的神父來台灣沒有融入本土,隨著蔣幫國民黨式微,信徒人數也一直下降

我在中南部看過很多已關閉的天主堂(多建於1960年代)

我從小見過的天主教神父,凡中國籍的必不會講台語;反而是外國籍的神父都會講(好奇怪喔!),這群外國人反而毫不考慮就會學習當地語言,上次Pedro Hsieh還帶我去看一個台中外籍神父修女初到台灣時學習語言的機構。
kschen

Re: 沒有去戴中國帽

文章 kschen »

Guo 寫: 這些教會業主會笨到去請根本不知建築為何物的中國建築師去設計嗎
不被捐款的教友罵死才怪

這菁寮教堂是「先有教堂,先開幼稚園,才有教友」的;教堂及幼稚園又開在國小對面。

所以呢,設計過程沒有教友會出意見,全由德國神父一人做主,他等於是一個人去菁寮這個小村子,去開疆闢土的。

他才會想起在德國家鄉的建築師老朋友,寫信請他幫忙。

又:台灣的天主教會有個傳統,某天主堂要建教堂時,會透過教會內部刊物向全台灣募款(梵蒂岡也有配合款喔,當然不多就是了),全國幾百個教會,一個教會寄付一、兩萬(50個教友,每人200,就有一萬了),蓋個小教堂的頭期款就不是問題了,這有點像互助會一樣。
右晨

文章 右晨 »

以下引用自filip & kschen在一篇舊文裡的回應
台灣有哪些普立茲克獎得主的建築?


Gottfried Bohm(1986普立茲獎得主)設計的天主堂,在台南縣後壁鄉的菁寮社區

Thom Mayne(2005年普立茲獎得主)的Morphosis事務所設計過「日月光國際家飾館」的展場與餐廳,於1997年落成。

貝聿銘:東海大學及教堂,其事務所在台灣還有兩座焚化爐外皮(新竹南寮及八里),及台北仁愛圓環旁的台新銀行,台中還有個超高層飯店但沒蓋(業主是鄉林建設)。

Richard Meier:台北市的那個鋼骨玻璃公車亭。

Hans Hollein:淡水的集合住宅。

丹下健三:八里聖心女中(1960年代丹下親自來台看基地及設計),這十年來在台北有一拖拉庫他兒子主導的作品,像豪宅帝寶、信義計劃區統一大樓、台中干城都市設案(沒做)。

Fumihiko Maki:這是最近的事,台北火車站特區內的機場捷運車站。

安藤忠雄:交大建築及美術館。
菲桑

文章 菲桑 »

>>>Richard Meier:台北市的那個鋼骨玻璃公車亭。

真的嗎? :shock:
哪一個?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