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畫刊 - 老鹽埕舊建築的翻新背後故事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準建愛轉貼
釔牌會員
文章: 713
註冊時間: 2008-10-31, 21:55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
聯繫:

高雄畫刊 - 老鹽埕舊建築的翻新背後故事

文章 準建愛轉貼 »

老鹽埕舊建築的翻新背後故事
•高雄畫刊 2008/10/21

在歷史建築方面,鹽埕是高雄市保留較多的一區,走在棋盤式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就可看到新式的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新興的商店街、以及古典式樣的紅樓、大量裝飾巴洛克式華麗水泥石雕的透天厝,還有極具樸實古風的林迦古厝...

【文:何沛霖】

一切,都要從那棟「前台灣省合作金庫高雄支庫」談起,位於鹽埕區大公路115號的這座老建物,棄置多年之後,2008年9月煥然一新成了金三角的店面,看在老鹽埕人眼裡,真是感慨萬千。

事實上,老屋翻新在鹽埕區最近這幾年,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有愈來愈多的老房子,屋主重新改建,對擁有最多歷史建築的鹽埕區來說,卻有另一層面的省思。


→ 新樂街上的這棟建築,以前是皮膚科診所,如今也閒置無人使用。(攝影╱郭力睿)

在歷史建築方面,鹽埕是高雄市保留較多的一區,走在棋盤式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就可看到新式的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新興的商店街、以及古典式樣的紅樓、大量裝飾巴洛克式華麗水泥石雕的透天厝,還有極具樸實古風的林迦古厝;這些新舊不同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令人有時空交錯的感覺,成為鹽埕區的一大特色。

昔日的鹽埕區,拜海港通商之賜,曾為高雄的首善之區,區內大型商店林立。但隨著商業區東移,鹽埕區從極度繁盛,到如今成了全高雄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日治時期,鹽埕分為北野町、鹽埕町、堀江町、榮町及入船町等五個行政單位。如今的老舊建築物,大都集中在昔日的鹽埕町、堀江町、榮町等地,亦即現在的建國路、七賢路、新興街、瀨南街和鹽埕街附近。

一位在鹽埕區經營所謂「老壁攤」販售書報的老闆說,瀨南街、鹽埕街以前有很多有錢人住在此地。如何分辨?看建築外觀就可以知道。但如今,這些有錢人的後代,不是移民就是搬到別的地方,因此入夜後,當地人都知道,屋內一片漆黑的房子,以前都是有錢人。

<html><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260" align="right" border="0"><tr><td width="260"><img src="http://img225.imageshack.us/img225/5184/81257926ng1.jpg">
台電舊宿舍大門深鎖,但台電的標誌仍懸掛在門口。(攝影╱郭力睿)</td></tr></table></html>但這個景況,最近這幾年卻悄悄有了轉變。鹽埕區的老舊建物開始出現翻新潮,在新興街、瀨南街、鹽埕街、建國路及七賢路上,一棟棟翻新改建的透天厝和大樓,無論建材和外觀都有幾分神似,顯示改建的時間都非常接近。有的變成黃金店面待價而沽;有的則出租給人做生意;為數更多的人翻新之後,把樓下當店面租,樓上則改建成學生套房,雖然房租不便宜,卻吸引不少學子進「住」。

住在新興街、壽星街附近的一位蔡姓婦人說,他們對面的房子和他們家一樣,都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房子沒有改建的人家,大都是老一輩的長者,對房子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也不想隨便變動房子;但也有許多人因為不住在老家,後代就把老房子改建,租給人家做生意或租給學生,像他們對面就是一個例子。

走在鹽埕區,隨處可見翻新的透天厝夾雜在老式建物當中;但棄置的為數仍多;例如新興街275號是舊台電的宿舍,樓下大門仍掛著台電的標誌。

鹽埕區有很多老舊建物,如今因出租給店家做生意,建物本身和經營行業在外觀上有很大的時代衝擊意味。有的人開機車行,有的賣豆漿,有人賣檳榔、開泡沫紅茶店。但雖然如此,還是有很多老商號,沒有如今到處可見的招牌,但店門口卻用石雕的方式將店名顯現,古樸味十足。

<html><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260" align="right" border="0"><tr><td width="260"><img src="http://img389.imageshack.us/img389/1913/34079175sq8.jpg">
外觀頗具歷史感的老建築,如今成了機車行。(攝影╱郭力睿)</td></tr></table></html>鹽埕的老建物訴說著時代的記憶,但現實的環境,卻隨著一棟棟翻新建物的出現,告訴大家,鹽埕區昔日的繁華因商業區東移而改變,老舊建物就是一個鮮明的印記。

時代演進及潮流趨勢不是人們可以抵擋,但卻可能由人來重新做定義。

民間翻新老舊建築的力量,率先顯現出鹽埕再造的契機。如今,高雄市政府已擬定「再造鹽埕風華」的規畫,想把鹽埕區打造成日本的「小樽」,加上捷運開通,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鹽埕區會展現不同的風貌,時間和人們的努力,終可得到印證。

【本文出自《高雄畫刊》十月號】
準建愛轉貼
釔牌會員
文章: 713
註冊時間: 2008-10-31, 21:55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
聯繫:

文章 準建愛轉貼 »

出處

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

圖檔

不經提醒,似乎少有人注意這棟建築;不經發掘,不曉得這棟頹圮的屋舍中,竟經歷這麼多時代的際遇。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的命運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如其他歷史性建築來得順遂,但願它可以走「老運」,受到更好的對待。

在鹽埕區大公路與建國路口,有一座三層樓的建築物,它總是沉寂地望著前方的大公路橋,任何一個可窺視內部的通口均封上木板,連住在附近的人也說不出正確全名,只知道那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如今,騎樓還堆有雜物,令人惋惜;1997年(民國86 年),民政局曾設法把它列入「市定古蹟」,後來不了了之,過不了多久,它的三樓屋簷遭敲了下來。超過半世紀的日本傳統瓦面,落在街上時,竟未引來多少注意。

但這絕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建築物!日治時代,連結高雄市最為繁榮的二大市街--哈瑪星與鹽埕之間的交通,不論從現在的大公路或建國路,皆巧妙地在此交會;特別是開通於 1934年的大公路陸橋,是高雄市史上第一座陸橋,構成唯一不用通過平交道(四枝簷)的捷徑,快速連結了高雄郡役所(現永光行)、州廳(現地方法院)二大行政中心,1939年後更連結了新舊市役所;而本文之主角──前合作金庫高雄支庫,正位於陸橋的要衝。

不僅如此,翻開日治時代鹽埕之酒家地圖一瞧,其北有「新高陞」、「山水亭」,南有「樓外樓」、「銅雀樓」、「玉美樓」,西有「得州樓」,僅在一、二街廓之隔,明顯處於繁華都市之畫龍點睛處。由於合作金庫居交通要衝,據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當年襄理指出:「民國38年大陸撤退,蔣中正總統常至鳳山閱兵。從左營軍區到鳳山軍校,須經過大公路陸橋。當時,台灣還不安定,為維護其安全,安全人員就會進入屋頂警戒,穿便服、藏著長槍往上跑;因為樓梯就在牆邊,所以安全人員一來,我馬上知道,蔣中正總統一通過後,一分鍾就撤掉了;後來蔣中正總統改走中華路,這條馬路也少有特勤人員來,但有時蔣公去西子灣,他們一定來。」

雖然重要,但建築物的年齡卻極為神祕,一般研判是在1942至1944年之間落成;當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已形成,日人希望將其日本式樣烙印在殖民地上,而發展出來屋身採現代式樣、屋坡採和風式樣的新建築風格,史稱「興亞式建築」。本文主角建築是全市唯一一棟「興亞式建築」,同時也是台灣「興亞式建築」之代表者。而目前被敲掉的日本傳統屋坡瓦面,就是和風最明顯之處,也是該建物最為獨特之處,真是可惜。

該地原是作為「黃添高雄支店」所用,因為區位之重要,由「產業金庫高雄支部」相中購下,興建本棟建築,希望能由今富野街、瀨南街口附近的辦公廳搬入,但似乎因為戰爭等關係延至1949年(民國38年)方啟用;產業金庫,就是今日的合作金庫,是合作事業(組合)的一環。

合作事業源起於消費者通過特定組織,將生活上之所需與生產者直接接觸,不再假手中間之剝削,以彌補資本主義種種弊端。1844年消費合作在英國誕生,而不久即引發全球響應,模式也從消費合作,演變跨足生產、信用、運銷、保險、建築、勞動等領域,深具前瞻性。

高雄市合作組織史之濫觴,是在1910年由內地人(日本人)所組成「打狗信用組合」。1914年葉宗祺、王天賞等台籍人士另組成「高砂信用組合」(二信前身)。但合作社之弱勢者團結精神真正被發揮,還是1917年由中洲漁民所組成的「中洲莊漁業者信用販賣生產組合」,後來分別演化成戰後的一信、二信、三信。1928年,全台近二百個合作組織發起組成「台灣產業組合聯合會」,可說是合作社的合作社,但因法令關係,一直延至1942年才成立,同年高雄等六大支部亦設立,二年後改組為「台灣產業金庫」,以利日人掌控;二次大戰後,改名為今日之「台灣省合作金庫」。

因此不論是「台灣產業金庫高雄支部」,還是「台灣省合作金庫高雄支庫」,早期它的來往對象都是組合�合作社,如農會、漁會、信用合作社等,來往對象單純,這些合作社三點半關門後,就會把所有金錢移入本支庫,支庫最內角的小隔間,就是大家的金庫。

1949年(民國38年)8月19日改革幣制,舊台幣四萬元換新台幣一元,大批紙幣由各合作社收集後,湧入該建築物,金庫無法負荷,氾濫成災的紙鈔被疊起,橫陳地上,高度及腰,輪班警衛的職員,就在紙鈔上鋪起毛毯,睡在幾百兆上面,夜夜做春秋大夢。當年的行員笑著向筆者表示:「那個時候,不僅床,連枕頭都是用鈔票堆起來的。」一直到1970年(民國60年)左右,該4坪大小金庫每天都有幾千萬元的存款,但都是一、二樓各1名職員,輪流警衛過夜,沒有任何保全系統,今日聽起來,是有些不可思議。

該建築物的一樓,除了有個金庫隔間外,有營業廳,營業組、信託組、出納組;二樓則是經理室、總務組、會計組,以及「信用合作社票據交換所」。當年高高屏地區信用合作社之票據,都至此交換,全層樓僅經理室有隔間;三樓原是會議廳,三信林瓊瑤等合作社重要人士,即常至此開會。但1962年(民國51年),被改為證券交易所,當時高雄市僅有大勇路土地銀行及本支庫可買賣股票,見證該段股票交易史的行員表示:「那時(買賣股票的)人不多,一天只來十幾、二十個,報價是用連線的,一條專線向電信局租要20萬,當然虧,但這是配合政策,是服務性質的。」至於二、三樓的陽台,都很少開放。

為擴大業務,1972年(民國61年)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移至大勇路,之後該建物就被閒置至今;除了當年嘗試出租,將隔間(金庫)敲掉,以及近幾年敲掉屋坡瓦面外,就不曾再更動什麼,目前則是朝出售的方向規劃。

合作金庫委身鹽埕區的邊陲地帶,往日盛景終成追憶。然而這樣一棟在鹽埕地方史、「蔣公」史、建築史、合作事業史、幣制史、證券交易史等,如此重要的建築物,未來不知能否受到其該有的重視呢?

建築年代:疑為1942年∼1944年間
建築史分類:興亞式建築。
使用年代:民國38年到民國61年無日治時代使用史料。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公路115號
memey1218

文章 memey1218 »

準建愛轉貼 寫:出處


不經提醒,似乎少有人注意這棟建築;不經發掘,不曉得這棟頹圮的屋舍中...................


建築年代:疑為1942年∼1944年間
建築史分類:興亞式建築。
使用年代:民國38年到民國61年無日治時代使用史料。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公路115號
這房子去年被拆
目前蓋成幾戶難看得要命的透天
再度默哀三分鐘.........

鹽埕區正隨捷運的完成
走向另一種死亡

哀文
memey1218

Re: 高雄畫刊 - 老鹽埕舊建築的翻新背後故事

文章 memey1218 »

準建愛轉貼 寫:老鹽埕舊建築的翻新背後故事
•高雄畫刊 2008/10/21

在歷史建築方面,鹽埕是高雄市保留較多的一區,走在棋盤式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就可看到新式的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新興的商店街、以及古典式樣的紅樓、大量裝飾巴洛克式華麗水泥石雕的透天厝,還有極具樸實古風的林迦古厝...

【文�何沛霖】

一切,都要從那棟前台灣省合作金庫高雄支庫談起,位於鹽埕區大公路115號的這座老建物,棄置多年之後,2008年9月煥然一新成了金三角的店面,看在老鹽埕人眼裡,真是感慨萬千。

.............

民間翻新老舊建築的力量,率先顯現出鹽埕再造的契機。如今,高雄市政府已擬定「再造鹽埕風華」的規畫,想把鹽埕區打造成日本的「小樽」,加上捷運開通,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鹽埕區會展現不同的風貌,時間和人們的努力,終可得到印證。

【本文出自《高雄畫刊》十月號】
這份市府出的刊物完全搞不懂在講什麼
綠色執政並沒有讓老房子被少拆一棟
還奢言再造風華勒
除了苦笑還是~~~~哀阿
少一點化
黃為臻

文章 黃為臻 »

memey1218 寫: 這房子去年被拆
目前蓋成幾戶難看得要命的透天
再度默哀三分鐘.........

鹽埕區正隨捷運的完成
走向另一種死亡

哀文
全世界最讓人難過痛心的是
每天一早載小孩上學一定要看一次
.......................
:evil: :evil: :evil: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