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禮中的建築天地 放下貝聿銘兒子包袱

美國建築日本建築英國建築西班牙建築法國建築葡萄牙建築瑞典建築丹麥建築挪威建築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貝禮中的建築天地 放下貝聿銘兒子包袱

文章 forgemind.news »

source

貝禮中的建築天地 放下貝聿銘兒子包袱
by 記者 翁台生、魏碧洲、朱澤人╱紐約專訪
01.19.15 - 06:10 am

走進貝氏建築事務所,映入眼簾的是蘇州博物館幾何菱形方城建築攝影,以及竹節高昇般的香港中銀大廈模型。這兩棟建築散發著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 M. Pei)的設計風格,但多數人不知,他的二子貝建中與三子貝禮中才是主要執行者。貝家與中國銀行的淵源,要從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說起,他1914年就在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工作,是一位備受敬重的銀行家,後來擔任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銀行總裁。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貝禮中跟著父親貝聿銘成為第一批從西方到中國蓋樓的建築師;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對建築物的要求也隨之提高,37年後,中國成為世界各國建築師的冒險樂園,各種令人目瞪口呆、超現實外觀的建築大樓出現在中國各地,讓追求美學意涵的經典派建築學派頗有微辭。站在美中建築交流的最前線,貝禮中期盼中國能走出炫耀國力的浮誇,打造傳承文化的歷史性建築。

問:你近期去中國,主要有哪些行程?

答:我在上海舉辦的房地產高峰會發表演說,有超過4000人出席。然後要到蘇州,當地的中國銀行總行大樓快要竣工,所以我要去看能不能討些錢(笑)。

問:在上海的房地場高峰會的演說,你主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答:我主要談三項,一是中國建築業的發展,第二是專案交付(project delivery),第三是我的工作。我30年前進入中國工作,1978年是第一次到中國,第一個建築計畫是北京香山飯店,那個時代與現在可真不同,香山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西方旅館,全是中國建築工人完成,幾乎所有材料都是取自當地,整個建築計畫從客戶到顧問全是中國人。

我在中國的第二個建築計畫是北京長安街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概從1994、1995年開始設計,與香山飯店相隔16年。當時中國建築領域的科技、技術和經驗大有進展,建築品質更高,我們也參與更深,提供西方的建築師,西方設備如電梯、手扶梯、石材等材料,都可進口到中國。

目前我在中國有一個即將完工的大型辦公樓計畫,你可看到中國已能獨當一面,過去必須要靠進口的建材,現在能自己生產,例如石材、電梯、鐵等,能提供各種技術與科技,建築業發展是日新月異。現在還有亞洲的開發商來到美國,這可是個重大改變。過去都是西方建築師到中國工作,現在亞洲開發商反過來在美國成了主要的投資者,並到處去買各國的「戰利紀念品」(trophy building)。

問:是否就像不久前媒體報導中國銀行砸6億美元,買紐約中城「布萊恩公園7號」大樓?

答:這是個很好的例子,中國不只買樓,他們還蓋樓。中國安邦保險集團買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飯店是個大新聞,但那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現在中國還要展開大規模改建案。

問:你有參與這案子嗎?

答:我可能參與,但言之過早不能透露。這是個很有趣的項目,投資者逐漸從西方變為中國,而文革不過30多年前才結束。

問:你現在有四個計畫在中國進行?

答:其實有六個計畫正在進行,每個計畫分別在不同的階段,有些在施工,有的還在設計,也可能有更多項目。有的需要投入額外努力與精力,初期的設計概念階段尤其關鍵,完工階段也很重要,看是否有依照設計交付。

問:現在中國邀請全球各地的建築師前往設計大樓,有人說變得像遊樂園,也有人說是像美國舊西部等待發掘,你怎麼看?

答:這是很不幸的發展,我想這是中國必須經歷的階段,為了顯示積極擁抱全球,彰顯國家的力量、威望和財富,中國蓋這些不實用又極端奢華的建築,而不管能存在多久或功能為何。中國還有很多事要做,最不需要做的就是濫蓋大樓。

另外,業主也不懂維持建築。例如我父親為北京設計的香山飯店,真是個很漂亮的旅館,他們不懂經營,缺乏知識與技能,拿一桶水拖20個房間的地,到最後可能拖了比不拖還髒。

我相信中國慢慢不再只是國企、富豪、高幹在蓋樓,客戶將更為多元,我們也會見到更多建築的資源不再只是來自政府或特權人士。我期盼能看到中國的建築計畫向美國學習,建立起客戶、建築師和承包商的三角關係,使建築師被包括在三角內,一起同心協力、互相支持,對中國肯定有利。

問:你與哥哥貝建中在1992年創辦貝氏建築事務所,據說已設計超過4000個計畫,真的嗎?

答:這可不是誇大,說不定更多(笑)。這個數字是好幾年的,應該接近5000或6000個計畫。我們這行經驗非常重要,你要展示自己做過很複雜的項目,設計過不同規模與機能的建築。我獨自完成無數的計畫,我哥哥也一樣,說不定還更多。

問:在你設計的建築計畫,哪一個最特殊,或印象最深?

答:我的職業生涯有不同階段,為父親工作的時候,參與的都是全球著名的建案,能夠投入這些計畫對我的專業很有幫助,能挑戰極高標準的建築。對我來說,那就是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不過那是1982年的計畫,在1990年竣工。接著1992年創辦貝氏建築事務所後,我又接了三個中國銀行的計畫,所以中國銀行這個客戶對我來說很重要,對貝家也是。貝家與中國銀行的關係淵遠流長,可追溯到我爺爺,因此從中國銀行第一棟大廈,至最近在快完工的蘇州中國銀行總行大樓,都對我很重要。

另外,我設計的澳門水舞間劇場和科學館,都是很了不起的建築,還有多倫多2221號Yonge街的公寓大樓等,都同樣重要。

問:在貝氏建築事務所辦公室入口有蘇州博物館的照片,你的父親是否也對此參與很深?

答:無庸置疑,當時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我父親已經退休了,所以是我的建築事務所來完成設計藍圖和接續工作。

問:你繼承了貝家的姓氏、你父親的姓氏,對你有什麼有利之處,或者是否為包袱?

答:一直都是個包袱(笑),或許這是我身上美國文化的一面。美國人和亞洲人不同,多多少少比較反叛,對不對?直到我年紀較大後,才比較內斂,不那麼張揚,也不像過去,覺得自己活在陰影裡,背負著包袱,難以找到自我,只把自己當「貝聿銘的兒子」。

我發現要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責任不是在他,而是在我。我是長大後才體會到這點,自此以後,我更能承擔個人的責任,接受自己的缺點,瞭解到自我的優點。我不再把父親的名聲看做是陰影,與年輕時叛逆完全不同的是,每當我有機會和他談話,都會表達他對我有多麼重要。這種儒家思想逐漸出現在我身上,這也是件對的事。

現在我也是父親,有個青春期的女兒,總是在激怒我,真的很難受,我相信她最終能理解。現在她非常西化,看到的都是負擔,就如同我年輕時一樣,以後慢慢就會看出來自己獲得的優勢、被給予的愛,以及得到建設性的建議。有時候你不會想接受,回頭來看才能體諒。

貝禮中小檔案

學經歷

1972年於哈佛大學取得文學學位

1976年自設計研究生院獲建築碩士學位

1976至1992年於貝聿銘及合夥人建築事務所從事建築工作

1992年與兄貝建中創辦貝氏建築事務所

獲獎

MIT藝術及媒體科技中心(1982)

加州比佛利山創作藝術家代理總部(1989)

香港中銀大廈(1990)

中國北京中銀總辦公室(2002)

中國蘇州博物館(2006)

華盛頓特區中國大使館(2008)

中國廈門水舞間劇場(2010)

其他貢獻

除了職業建築師的角色,他曾是首爾、紐約、芝加哥和香港國際競賽和學院獎項的評委,並是美國和國際多所建築學校的評圖家,美國建築師協會紐約分部董事會董事。貝禮中並於2002年加入世界知名機構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理事會,並被該機構選定為副主席。他還是佳士得拍賣公司的諮詢委員會成員。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貝聿銘的建築傳奇 世界公民超越國界

文章 forgemind.news »

貝聿銘的建築傳奇 世界公民超越國界
by 記者 翁台生、魏碧洲、朱澤人╱紐約專訪
01.19.15 - 06:15 am

提到被尊稱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I. M. Pei),就會想到他那曠世鉅作巴黎羅浮宮金字塔,但年近百歲的貝聿銘對美國建築文化的塑造更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早年投入設計費城市平價公寓社群、科羅拉多州全國大氣研究中心、波士頓的地標漢考克大樓、甘迺迪總統紀念圖書館等,光與空間結合的建築手法,讓貝氏建築成為獨家標誌,更是最值得稱頌的在美華人的最大驕傲。

由於年事已高,住在紐約市的貝聿銘近年深居簡出,極少公開露面,本報透過貝家好友Kai Cheng安排,日前在紐約市曼哈坦專訪克紹箕裘的貝氏兄弟,貝禮中暢談了父親貝聿銘的建築傳奇。

問:你和哥哥從父親身上學到什麼建築原則?

答:你是說像「少則多」(less is more)嗎?我想父親接受教育的年代很不同,當時現代主義達到最高潮,「少則多」也是其中的指導原則之一,並且更簡約,從古典主義萃取精華。當時建築的表現非常簡明、精確,我父親還發掘出現代主義建築潛力,加以探索、形塑、塑造空間與光線,達到前所未見的境界,可說超越早期或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如范德羅(Mies van der Rohe)和柯比意(Le Corbusier)。父親的建築非常清晰、優雅、生動,他的公共建築與眾不同,達到一個今日也難以想像的標準。

如今不同了,因為電腦的出現,讓人能探索與創造過去無法做到的特出複雜建築,但目前建築的電腦設計還在演化階段,有些實踐者很有才華,有些只是很不成功的模仿者。

問:你和父親是兩個世代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學習經歷?

答:我父親進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的是工程學。當時MIT建築學院院長艾默森(William Emerson)看到他的設計,建議他去當建築師,所以研究所時跑去哈佛,讀的就是建築。

他畢業後第一個工作不是出來開業,而是為紐約房地產大亨澤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工作,這是個很出名的故事(註:貝聿銘曾表示第一次到澤肯多夫的辦公室,所見為滿牆的停車場照片、沾有水漬的窗簾及摩托羅拉收音機改裝的吧檯,「我們是南轅北轍」,往後兩人卻情同父子,而澤肯多夫也是當時唯一能正確念出貝聿銘中文全名的美國人)。

當時為房地產商工作都被看不起,但他們建立深厚的友誼與合作關係,這顯示只要有人能認同你的理想,並給予支持,就能取得成就。這是我父親事業的起始,他在短時間內就設計無數的建築,許多成為受保護的地標(註:蒙特婁的瑪莉亞城廣場大廈和丹佛的哩高中心等)。

問:你覺得他哪一棟建築最了不起?

答:建築師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作品,我父親在不同階段也有傑出代表性作品。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低收入家庭公寓和鋼筋混凝土建築等,他在1950年代中旬末創立聯事建築事務所後,第一個大規模的建築計畫是科羅拉多州圓石市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那是個非凡、獨特的建築。之後有一段時間,他設計很多小型美術館,到1960年代最有名的是甘迺迪總統圖書館。在那之後,除了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就是巴黎羅浮宮。

中國銀行大廈和羅浮宮是同時在進行,我哥哥貝建中參與羅浮宮的擴建和整修計畫,他的法語很溜,我被叫去參與中國銀行,所以我們都獲得「肥缺」幫父親工作,這就是裙帶主義,對不對(笑)?

當然,我父親的作品還有日本京都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卡達多哈的伊斯蘭美術館(Museum of Islamic Art),最後一個是與美秀美術館同在京都的美秀教會(Miho Chapel)。他的作品橫跨60、70年,無數成為地標,很多人想要把它們拆掉都會面臨強烈的反對聲浪。我覺得我還沒達到那種成就。

問:那些都是貝氏建築事務所的項目吧?

答:沒錯,因為他沒有自己的職員,他也信任我們,相信我們有經驗和能力可完成。

羅浮宮計畫 戰勝挑戰者

問:在貝聿銘的作品中,羅浮宮是最受到全球討論,激起法國人強烈反應,你父親有對你談過羅浮宮嗎?

答:那是個非常挑戰性的計畫,最初受到幾乎所有法國人的反對,當地民眾怒不可遏,認為外國人竟然想玷污代表法國歷史的建築。而且為什麼想要找華人建築師?國家主義者的激烈反對,排斥他提出的任何設計,因為他是華人。

不過,在他所有帶政治敏感的建築計畫中,羅浮宮是最能展現出我父親戰勝批評者的強大力量。他很紳士、能言善道、具有說服力,展示他對法國歷史的瞭解,甚至法國人都沒他清楚。而他的強項之一,就是在海外工作這麼多年,到過日本、德國、法國、卡達等,能完全沉浸在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在羅浮宮計畫,他努力學習法國歷史,就算本來已通曉,但他研究至能倒背如流,可說出羅浮宮的藝術品收藏與出處,及羅浮宮不同階段的擴建和如何融入歷史,特別是在巴黎建築歷史扮演的角色。

問:你認為父親還有什麼強項?

答:他除了是個極有紀律、嚴格和創意的設計家,而且文化基礎深厚。他相信建築師是連續性事件的一部分,人一生只有這麼長,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要考慮到對未來整體的影響。他的建築充分顯現這點,存在於這個時間點,也存在更長久。他對「斷裂性」沒興趣,而是覺得「連續性」才有意思,這觀點與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建築背道而馳。我不是說斷裂性是錯的,但我父親認為對傳統要有歸屬感,文化要有連續性。

因此我父親在客戶上很挑剔,要確保對方能體會他的目標,瞭解他的堅持。當然,隨著他愈來愈成功,也更能夠要求客戶配合,所以要把他的作品放在建築史的一部分來認識。

融入歷史環境 不願破壞

問:從文化角度來談建築,中國傳統或價值觀是否深入他的建築理念?

答:沒錯,我想這是身為中國人的好處或結果。中國是文明古國,儒家思想存在於人們過往的記憶,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上,提醒人們尊重倫理道德,我認為這變成父親對建築的態度,呼籲人們不要破壞,並試圖修復、治療和結合文化。

身為亞裔,我相信自己繼承了亞洲思想準則,特別是中國文化。我也深信道德準則,在與父親共事的過程中,我學到要瞭解蓋這建築的地方。我不想從一張白紙開始,說我喜歡這設計,然後就蓋起來,我們不能這樣搞。你必須要親眼去見、去體會當地,唯有如此才能找出最正確的答案。我認為建築就是實驗各種點子,直到找出最正確的解答,能同時解決多重問題。就算不能全部解決,至少要儘可能解開各種難題,不能自我本位,在不瞭解情況下就去處理問題。

問:你現在還常跟父親見面嗎?

答:我常和他碰頭,他已經不像過去那麼關注事務所的工作,但他一直都問我在做什麼、事務所發生什麼事、一切好不好等等。他很關心我們,但不是因為他想來做什麼。過去他還能插手的時候,就會去做,不過他一直很支持我們,當初成立貝式建築事務所時,他大力相助,永遠都願意提供我們些建議、鼓勵我們,不是什麼都說好,而是給予非常好的指點。

問:你從1976年到1992年,跟父親共事16年,在這段時期學到什麼?

答:身為建築師,我認為和他工作,相當於攻一個學位,獲得建築學進階的學位,不單是我父親的關係,而是他有或許當時全世界最棒的建築事務所,彙集全球頂尖的人才。建築師是一個講究合作的職業,沒人可以獨自完成事情。所謂明星建築師其實在騙人,客戶和媒體都喜歡這樣吹噓,因為比較容易定位建築師。現實是,建築古往今來都是與人同心協力的工作,我父親的事務所也不例外。他知道如何與人們共事,鼓勵、獎勵他們,當執行者、領袖,他全力以赴。我父親是充滿人格魅力的領袖,不是讓人崇拜的那種,而是你會尊敬的領袖,他的判斷透徹、周全。

訓練後輩 常鼓勵有耐心

問:你父親很會帶人,也很會傳達他的理念?

答:我曾經多次說過,當你為他工作時,他不會給你任何答案,就算已經知道建築計畫會變成什麼樣子。他想給你的是一個方向,特別是他的素描都很像圖案,拿枝胖胖的筆,畫出幾條粗線,然後問「你為什麼不實驗看看?也許你該在這張餐巾紙畫畫看」。

第一,他會邊畫邊描述,但不會給你答案。你會要試這、試哪,看哪個會成功,不斷研究,但你不知道他其實在腦子裡早想好解決方法。他這個方法的好處是鼓勵你實驗,盡自己最大努力,讓你瞭解自己的想法,以及運用這想法。第二,你有了自己的答案或點子,他會採納。他很清楚自己不是永遠有正確解答,他是想看你能不能貢獻更好的答案,如果你做不到,或是他有更棒的解決辦法,他就會給更多提示。

他很會鼓勵人、很有耐心,他不會給你個草圖,就叫你畫出設計圖。一個好的建築師,就算有答案也不會給別人,而是帶動其他人嘗試提供點子。父親對每個人都如此,所以大家都以自己的貢獻為榮,這就是訓練人成為傑出的建築師的方法。下次他就會給你更大的責任,只會說問題為何、計畫為何,這樣慢慢你會愈來愈有信心。

問:除了建築,你還從父親身上學到什麼?

答:他對藝術的熱誠。我對藝術很有興趣,主要是得益於我父親。他很喜歡蒐藏藝術品,大多數是西方當代藝術家的,在成長過程中,我也很熟悉他們。現在我持續會去藝廊,與藝術家會面,一起吃飯,這對我的收穫很大。因此我常去博物館,特別是當代美術館。

問:能不能用幾個簡單的詞句來描述建築大師貝聿銘?

答:我想他是個人本主義者、世界公民,他對歷史充滿興趣,作品分佈全球各地,而且他是非常傑出的華人移民,是美國的典範。

問:他也是最成功的美國夢實現者?

答:你說的一點也沒錯。事實上,他已不能被侷限為美國人或美國建築師,他超越了國界與年代,我認為他的作品會繼續存在,成為受人崇敬的模範,一個成功的楷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