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欽文:你能為社會做什麼?一個建築專業者的反思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5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呂欽文:你能為社會做什麼?一個建築專業者的反思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你能為社會做什麼?──一個建築專業者的反思
作者:呂欽文(作者為建築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曾獲中華民國第15屆傑出建築師。)

2018年5月,建築師黃聲遠獲頒第三屆總統創新獎,他當著總統蔡英文的面前,訴說政府弊病,並正面表達自己選擇「不只站在高牆的另一邊,而且決心把事情做好。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建築師作為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專業角色,應該有什麼社會責任?在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改選前,獨立評論推出「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讓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對公會改革的要求進行交流論辯,期待開展新局。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的名言「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是我們四、五年級生的「精神指南」及「意識形態」。在那個兵馬倥傯、百廢待舉的年代,這樣的意識的確很能激起民眾熱情:為了完成國家民族的「大我」,許多人可把「小我」先放在一邊。

人類社會從神權、君權,發展到今日的「民權」;從為神服務、為君服務、為特權服務,發展到為個體服務,「犧牲奉獻」已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指標,以個體為中心的權利保護主義,則成了「普世價值」。從「大我」過渡到「小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而人類歷史所描述的,何嘗不也就是「大我」與「小我」間傾軋拉鋸的故事!

過去的「大我」意識,只有「集體」,沒有「個人」。在「集體」的大帽子下衍生許多不公不義的事,固然值得批判;但近代只有「小我」,每個人為自己伸張權利、爭取權益的結果,悲劇似乎也沒少太多。君不見今日的所有社會事件,從公共設施的土地開發,到都市更新的權益分配,都是圍繞在「小我」的主題上,進行無窮無盡的爭辯?說得好聽一點是追求個體的公平正義,但多少是非又是假公平正義之名,無限上綱,成為難以收拾的社會爭議?

人類,是進步了,但這樣的進步,又真為整體社會帶來幸福美滿了嗎?

「大我」的情操,就像「忠孝節義」,雖然有點封建八股,但回頭看歷史上所有被讚美的年代,似乎少不了這些八股教條。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八股教條是社會倫常的膠合劑,雖然多了有些粘人,但,少了,社會關係可能就散了。

「大我」的情操,雖然容易走岔,但從某種層面來說它未嘗不是人類「聖性」的表現;人類的進步,如果沒有「聖性」作為推力,也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今天重新咀嚼約翰甘迺迪的話,確實讓人深思。當然這不表示我們要回到軍國主義、回到共產集體世界;而是在今日人際價值紛亂的年代,「小我/大我」之間,我們該把尺標放在什麼地方,是有識之士應該用力思考的問題。約翰甘迺迪的話,從「國家」修正為「社會」,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說「不要問『社會』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什麼」?

我只是一個建築師,我沒有能力提出有關人類發展方向的宏論。但我個人常在思考,小我與大我之間,該如何取捨。至少,我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作為一個專業者,在這個社會上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比起「做好喜歡的事」,你還有更多責任

每一個成年的公民,在社會上都扮演兩種身份,一個是源自憲法的「公民」,一個是源自本職學能的「專業者」。作為「公民」,很簡單,屢行納稅義務就是一個好公民;但要做為一個好的「專業者」,事情就會複雜一點。

就以我自身的專業,建築師來說吧!

筆者最近常在專業的場合,包括校園學子前面或是同業公會內部,以「建築專業者的社會責任」為題,演講我們作為一個專業者如何看待我們自己,以及如何面對社會的問題。

既稱為「專業者」,必然是受過教育、受過國家社會的栽培後,被賦予特定的工作任務,包括權力與責任。以建築師來說吧,經過5年的培養,再經過國家考試合格後,我們被授與建築師資格,擔任建築設計、安全維護、美化環境等相關工作的執行、簽證與監督。

做一個建築師,當然可以關起門來,像個藝術家,專心做他的設計。建築師善盡其本職學能,沒有人敢說不對。

但是,如果從社會的角度,瞭解建築師這個專業在「社會拼圖」中所「預期」的位置;瞭解社會因為缺了建築專業者這塊拼圖而可能造成的「缺憾」,就能理解:一個專業者不是關起門來、做好他喜歡做的事情就結束了。做好本職學能,只是盡了「專業責任」,另外還有一大塊叫做「社會責任」,是一個好的專業者不能忽略的。

當該發聲的人不發聲,會帶來什麼後果?

什麼叫做「社會責任」,舉兩個例子來說。

前兩年,在嘉義布袋,由交通部雲管處蓋了一棟叫做「高跟鞋教堂」的「房子」。官員與地方民意代表口口聲聲以振興地方商業為名,在酷熱的嘉南平原,以灰姑娘玻璃鞋的造型,在滿街是媽祖、土地公的鄉村,蓋了個不知是基督還是天主的「教堂」。整個過程雖然有文史工作及環境設計者提出異議,但就是莫名其妙地被蓋了出來。雖然剛完成時因民眾的「驚豔」,觀光人潮日以萬計;但不到半年,「打卡」人數卻要以年計萬。這個上了國際媒體的「創作」,就是專業者未能以適當方式闡述個中道理,讓謬誤政策遂行的結果。社會的拼圖,在環境領域留下了個大窟窿。

再如大眾耳熟能詳的台北大巨蛋。這是一場所謂「舉著正義大旗的政客」與「貪婪的奸商」間的大亂鬥;但戰場卻是在「建築專業」與「民主法治」的領地上。建築安全與否是建築專業問題,合約公平與否是法律專業問題。在政治與商業交戰、「正義」與「邪惡」各說各話、社會大眾不知所以的混亂中,如果建築與法律專業不出來說話,那就任由兩造搬弄是非。本來很清楚的道理,因專業者有意無意的「鄉愿」作為,讓社會賠上了重大的資源。社會的拼圖缺了專業這一塊,衝擊到底會有多大,從這個案子更不難理解。

我常拿這兩個例子與同業相勉,得到很大的迴響。

「社會責任」,是任何專業的工作倫理的一部份,建築更是如此。但學校教育沒教、實務工作也不願去碰觸。在職業多元、價值多元的現今社會,「專業工作倫理」這樣的課程,會是越來越重要的。

作為一個專業者,不該自棄於社會,不該以個人世界為滿足。這應該是重讀約翰甘迺迪的話應有的省思!

只為自利的團體,喪失撥亂反正的力量

然而,個人的力量畢竟渺小。尤其在現今各行各業各有一片天、百家爭鳴的時代,話語權嚴重失衡;雖曰民主,但在民主代表性已出了問題的社會體制下,憑藉個體力量伸張論述,幾乎是緣木求魚。

因為如此,「專業社團」,變成了希望之所冀。所謂「專業社團」,指的當然就是像「律師公會」、「建築師公會」這樣的社團。這些社團的成員都是國家考試及格者,在社會上有其專業的話語,代表性無庸置疑。如果這類專業團體能適當發揮功能,不僅能對社會爭議事件有撥亂反正的效果,更能潛移默化引導社會朝向公平正義、優美祥和的專業理想境界發展。

然而,就以筆者熟悉的建築師公會而言,這些年來實在不太能感覺到公會的存在,一般民眾甚至根本不知還有這樣一個建築代表性機構。在許多次的社會爭議、法律制定的場合,聽不到公會有力的專業論述。公會常常會提出爭執的意見,但爭的不是社會義理,卻是建築師團體的個體利益。建築師在社會上的貢獻越來越小,公會的公益形象已消磨殆盡,自利團體的印象則越來越凸顯。不能「捨」,如何能「得」?也就難怪社會對於建築專業不合理的執業環境不僅置若罔聞,甚至每每發生事故,就把責任毫不留情地往建築專業上推。

這個現象,許多有志的建築師同業都看到了,也痛心了。

跨界整合談社會參與,讓更多人勇於站出來

不只為了救自己的專業,更為了營造美好社會,很多建築師們體認到不能只關起門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而漸漸願意放下筆,捲起袖子,踏進公會,想要從自己的團體內部啟動改革。

這股力量正風起雲湧的展開中。先是「建築改革社」以陳邁、陳柏森、潘冀等前輩建築師們帶頭吹起業界自我改革的號角,進而激起後輩同業謝英俊、邱文傑、黃聲遠、徐岩奇、姜樂靜等跟進;南北建築學界的張基義、曾成德、吳光庭、龔書章、曾光宗、曾梓峰……等更在恨鐵不成鋼的焦慮情緒下熱烈響應!近年來立法委員吳思瑤及建築出身的監察委員林盛豐,更從政界呼應。這股改革的呼聲,已經蔚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氣勢。

上個月底,建築界改革派以「跨領域談設計的社會責任」為名,在松菸文創集結了近年主導各類大型文創行動的年輕好手,包括為台北世大運翻轉、主導台中花博、設計國家識別證件的操盤手王騰崇、吳漢中、蘇民、馮勻,建築景觀界的張基義、林盛豐、龔書章、郭瓊瑩等,談跨界整合,談如何讓專業進入社會、共同提升環境美學、促進設計產業等議題。話題中當然也提到建築師公會如何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大家一方面從社會看專業,也從專業看社會。大家談得語重心長、相互激發出了許多可能的作為與目標。

這樣的跨界整合談社會參與,是很值得鼓勵的行動。不僅象徵專業間彼此認知到「相互連結」的重要,更像徵專業視野的開放作為,同時宣示:獨善其身已不是最高境界,「讓專業走出社會,讓社會走進專業」,才是新一代專業者應自負的使命。

松菸的這場論壇,雖然因多位與談的建築師正準備參與公會選舉,難免沾上選舉味;但正如筆者在場宣示的:選舉只是過程,「參與社會、營造美好社會」才是終極目的。

從「小我」到「大我」,是個人境界與社會進化的分水嶺。專業者應引領社會跨越這條線。筆者深深體認到,「問自己能為社會做些什麼」,不只是建築專業、設計專業、更應是所有專業者應自問的命題──尤其,在這個價值紛亂的年代。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5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黃聲遠: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黃聲遠: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作者:黃聲遠(作者為建築師,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第三屆總統創新獎得主。)

2018年5月,建築師黃聲遠獲頒第三屆總統創新獎,他當著總統蔡英文的面前,訴說政府弊病,並正面表達自己選擇「不只站在高牆的另一邊,而且決心把事情做好。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建築師作為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專業角色,應該有什麼社會責任?在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改選前,獨立評論推出「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讓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對公會改革的要求進行交流論辯,期待開展新局。


第3屆總統創新獎得主、建築師黃聲遠在領獎時,當著總統蔡英文的面前,訴說台灣政府的弊病。雖然已是著名建築師,他透露自己也曾遭到搜索、調查,可是他選擇「不只站在高牆的另一邊,而且決心把事情做好。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當天也是他的女兒小米分發到成大職能治療系的日子。他把寫給小米的信,現場朗讀給總統蔡英文聽。以下是這封信的全文:

今早的宜蘭非常美麗,濕濕的田間小徑,伴著草香,有股天然的好心情。原來,我已經和妳們一樣愛上下雨。

從小,妳和妹妹就常要我帶妳們去「很大的地方」,芒草、大海,升起的大月亮;喜歡妳們很帥的在雨中撐傘騎腳踏車回家,喜歡去各種車站接送,路上聽大家閒聊窗外變化的風景;喜歡同事們跳水衝浪,貼心照顧被丟進田中央院子的小狗;喜歡陪五歲的妳跳舞、踩進湧泉、在燒雜草的煙中旋轉,10年後,一起去凱道見證學運,一起學習,在對的時間,做勇敢的改變。

終於,妳就要上大學了,追上一直陪伴、來自各地的大哥哥大姊姊。多年來,他們帶我看到不同的世界、體會和未來的溝通方式;教會我珍惜、教會我練習說再見;教會我愛上人人都該互相平等對待,也讓媽媽和我有機會自然做到:從小就把妳們當大學生來交朋友,尊敬妳們的智慧,放鬆的歡慶生命交集。

18年來,你和妹妹也教會我很多,包括如何做一個「在地人」。用身體活在連續的當下,看見、聽見,而且大方分享。

在歐洲,我們終於平等的交到了很多朋友,透過各國之間友好的「建築博物館互助系統」,避開被孤立,分享台灣的美好。

只是他們不得不驚訝:台灣至今沒有建築美術館,「你們的審美和認同如何累積?台灣是怎麼做到讓孩子們,甚至未來的公務員覺得美好家園的重要?」

其實他們還不知道,台灣連以前做好的公共空間,都沒有能「好好養護」的文化。

那天,看妳申請大學,跳過選填建築的時候,我竟然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我已經55歲了,還得常常向已經有各種病痛的爺爺奶奶借錢發薪水。

好笑的是設計公共工程,不只得先幫國家融資,面對一次又一次「就算承辦人員有心,卻一不小心又抄到舊條款」的惡夢,堅持不放棄,是不願讓承受越來越多文書規定的青年徹底失望、甚至不願意再進場。

小米呀小米,能夠「批判近利、反省未來」的公共建築,永遠是全世界人民據以相信「自己可以做主」的心理基礎;聽見別人的聲音,超越被框住的夢想。完全忘掉自己、奮力一搏的那一刻,我們才有機會從本質中「創新」。

而我最要好的朋友們,包括妳的媽媽,都仍在社會最需要的時候奮不顧身。我們都曾被調查,我們都曾被搜索,親愛的小米,當他們衝進家門的時候,我知道你不會哭。我們選擇不只站在高牆的另一邊,而且決心把事情做好。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最近很多優秀的建築師又開始想要選進地方公會,開始改革自己,令人期待。

不是所有的事都源起於公家,在每一個角落努力,我相信從理想出發的政府,一定不會忘掉初衷。

好羨慕妳和豐禾國中時每天可以從田埂裡走一段路回家,稻浪中,擺動雙手,總是有不同的阿嬤會送菜給妳們。親愛的小米,在妳離開家鄉獨立飛翔的時刻,請不要忘記,幸運做為台灣人永遠的堅持:

生而自由,和風一樣自由,和雨一樣自由,和野草一樣的自由。

做和不做,都是我們自己的決定。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5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台灣需要真正懂建築的人一起關心、學習、並成長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台灣需要真正懂建築的人一起關心、學習、並成長
作者:潘冀(作者為建築師,曾獲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國家卓越建設獎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等。)

2018年5月,建築師黃聲遠獲頒第三屆總統創新獎,他當著總統蔡英文的面前,訴說政府弊病,並正面表達自己選擇「不只站在高牆的另一邊,而且決心把事情做好。高牆有一天會變成土壤,有一天會變成支持你們的肩膀。」

建築師作為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專業角色,應該有什麼社會責任?在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改選前,獨立評論推出「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讓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對公會改革的要求進行交流論辯,期待開展新局。


建築師公會是可以很有作為的。

我們有世界各國都羨慕的權利,就是台灣法律規定:建築師公會可代收預繳設計費。除了公共工程外,任何一個建案,只要是私人工程要申請建照,公定的設計費都需繳交給公會。這是因為要保護建築師,以免開發商不付錢。交給公會的設計費,待拿到建照後,再將錢退給建築師。這是別的國家沒有的權利,別國的建築師都很羨慕。雖然這些錢只是交給公會保管,但錢多的時候總額會高達好幾億,當利息很高的時候,收益也很可觀。

此外,建築師會員除年繳會費外,每案請照尚需繳工程造價萬分之四的事業費給公會。因此,公會理事長自然成為各方競逐的職位。但近年來常有當選的理事或理事長,實際執業經驗不足,他們只要開會就可領出席費,現在又因幫政府審查建案、鑑定結構安全等,也可有收入,掌握的資源與經費頗為可觀。
會選舉的人坐大位,想做事的人卻難發揮作用

台灣社會很多值得討論的建築議題,需要真正懂建築的人關心與學習,但公會許多「職業會務」的人卻沒興趣去瞭解。目前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有許多是建築相關工程公部門轉任的,他們很懂行政程序,前後連結成長年盤據公會理事、理事長位置的人。

因為這群人很會選舉,善於操縱「委託票」,所以常代代相傳,高度掌握建築師公會理事的席次。偶爾雖有些表現不錯的建築師能獲選理事,但他在幾十個理事中,勢單力薄,很難發揮作用,做不了事。

我早年曾當選過全國建築師聯合會、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台北市建築公會的理事,可是即使花很多時間、開很多會,也根本無法使力。

我參加公會這種專業團體,關心的是:如何把建築專業做好,讓社會更瞭解建築,把建築的水準提高,但公會許多理事們並不關心這些事。我也做過四年《建築師雜誌》社長,努力要提升建築專業,藉雜誌報導的作品,讓同業及社會瞭解建築師的努力,但過程很辛苦!

台灣大多建築師都在做開發商的案子,而開發商也沒有好好使用建築師,只當是蓋章及畫圖的工具而已。這都是需要改進的事。政府的法有許多令不合理之處,採購法也亟須改進,但公會並不在乎因為這些主事者很少作公共工程,而我們參與公共工程者就是受害者,長年要與不合理的法令規章奮鬥。
行禮如儀的建築師年會,不思學習只想著消化預算

多年來,我都會赴美參加美國建築師協會的年會,因為我是會員也是院士。這個協會有8萬多會員,每年的年會有2、3萬會員付費參加,年會中同時舉辦幾百場各種主題的課,大家從早忙到晚急著去聽各種新知識、新趨勢,很認真的學習。而且,能夠上台講課的都是需有好幾把刷子的人,大家熱中學習的態度令人感動。

我們這裡完全不是這樣。台北市建築師公會開年會,常常都是抓當年的得獎建築師出公差,提供幾場免費演講,大家行禮如儀後吃喝一頓,送會員禮物,把錢花掉。充其量最多就是到同時舉行的建材展瀏覽一下而已。

許多同業們提過很多改革建議,但都無法通過理事會投票,結果理事會最關心的常常還是辦各種社團活動及旅遊,消化經費。每年年會,建築師公會為了提高會員出席率、達到法定要求,竟還會發數千元的禮券。

又因為建築師並沒有規定退休年齡,公會每年重陽節還會辦大型的「敬老」活動,給70歲以上的建築師聚餐並致贈敬老金。公會雖規定要累積學分才能維持會員資格,但老會員出席這個餐會就算「上過課」了!每年,來聚餐的70歲以上會員就可達20~30桌,300~400人,在任理監事用這方法籠絡這些已較少執業的長者,爭取支持,這現象真是很悲哀的事!
建築師公會需要的是理念與遠見,不是「福利委員會」

建築需要整合很多不同的專業才能做好,但台灣許多建築師什麼都不捨得給配搭的專業做,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以景觀、結構為例,過去的法令讓建築師也可以自己做結構,不一定要結構工程師。景觀技師資格至今也沒有完成立法確認。

其實,建築師需要與很多專業顧問配合,才能把一件設計做得完善。但建築師公會卻常阻撓政府修法承認這些專業的地位與證照制度。因此每次有災難,土木技師、結構技師都會出來說:建築師不懂,政府應該修法讓專業技師來參與建築設計簽證。建築本來就該專業分工按各種專長、合作,但我們把周邊專業都擋下,當然會出現問題。

像台南、花蓮地震建物倒塌,許多聲音呼籲要有第三方認證,其實建築師好好做我們負責的設計、監造,也不該會有問題。重點在於不肖同業跟開發商勾結借牌簽證、沒有落實監造,若徒然增加第三方認證,反又造成疊床架屋的問題了。

簡而言之,北市建築師公會需要有理念有遠見的理事會,而非「福利委員會」。 除有些熱心會員曾舉辦有意義的學術活動,也開設電腦以及年輕建築師適用的實務課程外,未來應加大實際作為的力道。舉例來說:保障建築師於公共工程的權益、擬定不被業主欺負的合約範本、設計或工程執行時遇到的疑難排解,這些應該都是公會可領頭來做的事。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5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面對時代和社會,別讓「建築師公會」繼續缺席!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建築師公會改革專題】面對時代和社會,別讓「建築師公會」繼續缺席!
作者:龔書章(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2009年,是我人生很重要的轉捩點。那年我離開建築師專業執業,而回學校去教書。雖然我在2008年當選了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卻因為我回到大學教書,不能同時開業,而必須離開擔任了4、5個月的公會理事。

但是,身為一位建築的專業教育者,怎麼能沒有真正的專業經驗呢?公會怎麼能不為這道建築專業和學術間的鴻溝,積極建構一個更開放且融合的平台呢?

建築師的冷漠,使得建築與社會脫節

相同的,我們這樣的公會還有個非常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一代的年輕建築師,完全對建築師公會毫無印象、毫無概念!我們這群建築師雖然同在一個機構,但是「建築師」這個專業在台灣社會裡,完全沒有聲音,也沒有任何角色,甚至可能還有很多建築師,完全不關心我們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或是不知道這個世界所面臨的各種時代性議題。

建築師公會在很多人眼中,變成了一個封閉性、保護性的利益團體;它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去跟土木或結構技師搶結構鑑定或監造的資源,或是抵擋景觀設計師、室內設計師完成他們的專業技師法和簽證權,如此畫地自限,才能保護住建築師的執業飯碗。抱著這種保護主義,更遑論在各個專業間進行跨界分享或合作整合了!

整個建築師公會目前的體質,是內向、封閉的,而缺乏外向、前瞻性。對我來說,這跟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建築師角色,是恰恰相反的。這毋寧令人氣憤沮喪。我認為,「建築師」實在應該面向社會,將我們的專業直接介入社會、隨時能面對公共性而進行思辯、甚至樂觀想像。我們建築師應該是最熱情、最積極參與解決這個時代、這個城市所面對的種種問題,整合各行各業的專業者、進而提出解決方案的一群!

可是以目前的建築師公會的體質,完全和這個角色脫了節,甚至於在資源上有意對所有社會問題冷淡處理、切割推責。久而久之,我們的專業就在社會大眾心中消失無存了。因此,我覺得這個公會勢必得「改變」,一定要有一個大改革、大翻轉!

被歸類在營建,而與文化、設計斷裂的建築

另一方面,目前我也是室內設計協會的理事長,每年參與非常多國際性或亞洲的空間設計獎項評審、展覽和論壇,例如IFI、APSDA或台灣金點設計獎,奇怪的是,卻很少邀請到建築師的作品參與。

反觀我們這個時代,「建築」一直是每個城市中最重要的設計產業之一,而且扮演著整合所有城市、設計、美學和生活的重要角色。可是,在台灣我們政府把「建築」這個專業歸屬在營建署,而以工程、營建、安全等來定義建築師這個專業;因此,屬於文化部的文化創意、藝術美學、社會責任;屬於經濟部和台灣創意中心重視的創新產業和品牌設計等當代最重要的面向,就因為我們屬於營建署的管理界限,而完全被排除在外,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公會可以扮演的角色──在建築師和政府之間,找到我們這個專業的核心價值。但是,一直以來,「公會」是缺席的!

一直以來,我們這麼努力地讓自己積極面對社會、面對時代;但是我們的社會大眾總不認為「建築師」能夠為我們的城市未來──包括美學的、空間的、公共的發展等──帶來更美好的環境,甚至誤以為我們如建商一般。這真的是我心中最深刻的痛!

讓懷抱理想的年輕建築師,有勇氣站出來

如何才能讓「建築」真正和社會、城市、文化、產業站在一起,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非因保護利益而封閉自我?

如何真正開放,讓有教學理想、有實作經驗的建築師們,能將專業帶回學校來啟蒙學生的專業倫理和知識,而不是讓執業和教學一分為二?

如何讓所有的建築師們能擔負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積極介入我們公共空間的美學和生態環境再生、協助偏鄉和天災的重建,而不是只求內部權利和資源的利益團體?

如何讓我們的青年建築師能更有勇氣、更有信心地驕傲面向社會,協助他們創業,而不是讓公會如同退休俱樂部一般,拿年度盈餘來買紀念品或禮券送給會員?

時候到了!

我認為今年我們看到這麼多的年輕建築師、這麼多有理想的建築師願意一一站出來、共同來讓公會真的面對我們的社會,面對我們的城市,真的令人振奮、令人感動!

唯有讓這群充滿熱情、充滿理想的建築師一起選上理事,才有足夠的票可以選出一位更開放、更面向社會的理事長,重新建構「建築師」該有的高度,這才是我覺得我們最應該要做的事情!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