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茂:趁火打劫都更修法!容積獎勵,防災、耐震與綠建築等,聯手造孽!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黃瑞茂:趁火打劫都更修法!容積獎勵,防災、耐震與綠建築等,聯手造孽!

文章 forgemind.news »


趁火打劫都更修法!容積獎勵,防災、耐震與綠建築等,聯手造孽!


作者:黃瑞茂

台北市政府強拆士林王家引起社會震撼。三年過去了,內政部營建署並沒有積極推動修法工作,反而趁火打劫,對焦在無限上綱的「容積獎勵」措施上。而且,內政部營建署再次與建築投資業者合力推動的版本,更變本加厲的提出多項令人咋舌的新增項目,包括:防災獎勵、綠建築獎勵、耐震獎勵,甚至飛航高度限制獎勵…等等。

這些年來,容積獎勵在台灣,常是被當作公共設施建置的萬靈丹,以公共利益為名,卻不見公共空間改善之實,舉凡開放空間、公共停車、環境融合度、創意建築、綠建築等不及備載。但這些看似具公益性的項目,卻在現實操作下,無法發揮其公共的利益。換句話說,容積獎勵所肆放的高額利潤多半被建商或特定的人士取得,而應回饋的設施的落實,不是不符合地區需求,抑或對整體都市並無任何助益。內爆也已經產生,建商所預設的二次施工,經舉報,政府進行拆除違章設施,引起住戶不滿。整套容積獎勵的戲碼已經非常清楚的說明,這是政府與建商合謀強劫,一如電影「機器戰警」的真實上演。

建築社群(學會與工會)與國家研究機構(建築研究所)等等,在這長期的運作中,已經從善意的倡議與研究者變成為災難加工業的幫兇。回顧綠建築獎勵,我國自1999.09起及辦理「綠建築標章」評定與審查;2001年即大規模宣導; 2001.03.08即由行政院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2002年編列87,002,200元、2003年~2007年各編列三億多元,共編列17億3900餘萬元。亦即,綠建築推動至今,已經16年,光2002~2007及花掉17億多,不含研究,遑論容積獎勵。

台灣綠建築的推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憲德教授在其署名文中表示,每蓋一平方米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消耗的建材,約相當於排放40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有「綠建築標章」的建築每年每平方米大概也只能減少28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已,「容積率獎勵綠建築」等於是在造孽。林教授在其文章中「哀求覬覦『容積率獎勵』的諸公,別讓『綠建築』成了造孽的工具」。

如今,食髓知味,對於建築專業或是社會普遍認知中,實屬必要的防災與建築物耐震設計,如今也要尋綠建築獎獎勵的模式,在都更條例中大張旗鼓地比照、強討容積獎勵。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在建築法以及建築技術規則中名定為「必要」的規定,紛紛被投機建商與怠惰的公務人員相中。紛紛泡製,以破壞都市計畫體系的容積獎勵,換來十幾年都不離不開獎勵奶嘴的「綠建築」甜頭。如此下去,台灣何時才能有真正的永續環境?可以享有真正的安全的定居城市呢?

另外,既有之「環境融合」與「創意建築」獎勵容積,真的是讓建築師背上黑鍋,已經到了無地自容的處境!試想,建築師設計可以不要環境融合嗎?建築師設計可以沒有創意嗎?每一位建築師不就是因為將這些奉為價值觀而耗費心力進行創作嗎?作為專業者,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一系列正在瓦解建築專業的核心價值的政策呢?

希望建築界、都市計畫界,都能聯合起來,要求掌管國家都市與建築的內政部營建署與地方政府,把這些涉及建築安全與永續的必要項目,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中排除,確實納入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的規定中。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蓋綠建築換容獎? 都更條例修法 建築學者批「造孽」

文章 forgemind.news »

source

蓋綠建築換容獎? 都更條例修法 建築學者批「造孽」


本報2015年5月2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6日下午立院內政委員會將對《都市更新條例》的修法進行第二次協商,其中關於都更容積獎勵發放將增加綠建築、防災與耐震等項目,讓國內各大建築與空間規劃相關係所的學者相當擔憂,直說濫發獎勵容積將使都更利益凌駕了都市設計,不但破壞市民的居住品質,更是破壞建築倫理。

他們不但3天內了串聯全國數十所院校學者連署,更在26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委拿出良心,應該將這3項排除容積獎勵範圍,更要協助把綠建築、防災與耐震等納入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中,將落實永續防災作為建築的必要要求。

在政院版修正草案,容積獎勵的相關規定在第64條,綠建築、防災、防震則以第四項的「建築基地及建築物採綠建築或智慧建築設計,或更新單元之整體規劃設計對於都市環境具有正面貢獻者。」新增其中。

「綠建築是每個建築是都該有的概念!」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引用歐洲建築師同業的意見,對台灣建案想盡辦法要以綠建築換取容積獎勵的風氣感到不解。「就像遵守交通規則是必要的,怎會遵守的人還要拿獎勵?」建築改革社社長呂欽文表示無法認同將綠建築、防災、防震這些城市建築的基本要求作為容積獎勵的項目。

綠建築換容積獎勵不減碳 林憲德:別讓綠建築成了造孽的工具

文化大學講師王章凱表示,我國綠建築的發展,從1999年推出「綠建築標章」開始,政府十多年來花了17億多的經費進行輔導推動,但目前水平卻仍低於國際,顯示長久的獎勵反而讓綠建築產業「長不大」,若又以容積獎勵,只會讓狀況越來越糟。王章凱認為,若有心推動綠建築,比起容積獎勵,給產業優惠稅率、甚至協助國內綠建材的建廠生產都更有幫助,並且應該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走出短期、初期的獎勵模式,而成為長期且必要的規範,讓綠建築的概唸成為每次興建的必要元素。

「哀求覬覦容積率獎勵的諸公,別讓綠建築成了造孽的工具。」王章凱引台灣綠建築推手成大建築學系教授林憲德在2012年發表的建言,表示每蓋1平方鋼筋混擬土建築所消耗的建材,約40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有綠建築標章的建築每年每平方公尺大概也只能減去28公斤的二氧化碳,因此若以綠建築來作為發放容積獎勵的依據,這些增加的樓地板面積,反而要造成環境的加倍破壞,是違反綠建築核心價值的政策。

黃瑞茂:容積獎勵再浮濫 市民居住品質更降低

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黃瑞茂指出,學者們擔憂的是,此修法讓容積獎勵更加浮濫,將造成「都市更新」凌駕「都市計劃」的狀況,讓市民的居住品質降低。黃瑞茂解釋,隨著如捷運開通改善交通等機能提升等因素,在都市可以容納更多人口時,都市更新確實有其必要,但必須考量原本的都市計劃。曾光宗表示,一個城市的設施配置都依照都市計劃有所規劃,因此不能無限擴張樓地板面積,否則建商得利後拍拍屁股走人,環境卻負荷不了,真的要在那裡居住的市民卻得承受居住品質降低的惡果。

王章凱參與修法,卻在討論過程中感受到部分立委已遭建商與財團遊說,但主管的內政部營建署卻寧願裝傻,放任「業界壓力」、「地方政府機關要求」等理由成為修法的依據,卻不是從市民的「居住權利」來思考。「市民需要的是安居樂業,不是炒房。」

且1998年公佈實行的《都市更新條例》,近年士林王家等強拆案不斷引發爭議,也捲起社會關注,《都市更新條例》不但遭指都更惡法,更有大法官認定違憲,日前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更直言「都市更新條例應該判死刑」,認為應該檢討當時為鼓勵開而一味給容積的作法。這些建築系的學者在修正案進院會前挺身而出,3天內了便串聯全國數十間建築、都計等空間規劃相關系所的學者連署,他們強調,將有更進一步的行動,要號召更多民意關注此修法。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