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 建築師除了開業可以創業嗎?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張清華 - 建築師除了開業可以創業嗎?

文章 forgemind.news »

近三年來,國際及國內產業界最流行的動詞是瘋「創業」。今年在國內舉辦的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主辦者更高聲疾呼:「創新」是未來世界的潮流所趨,在人類歷史上此時正是最容易創業的時候。最近報章雜誌每看到這樣的宣示就想……咦?整合式創新不是一直都是我們建築人宣稱的領域嗎?怎麼此時社會醒來了,而發球權卻跑到別人那裡了?建築人都是考上建築師就去開業,到底在我們的設計產業中,我們可以如何創新創業?記得1984年學校剛畢業進入職場時正值建築師開始使用電腦繪圖,而彼時電腦已進入PC時代,後來進入網際網路直到近5年轉進「mobile internet」的時代,科技產品的變革,整個產業及生活模式也跟著改變,而一向追求Timeless永恆價值觀的建築人,其產品「建築」不只是要反應當代社會,更要形塑當代社會。當我們還在討論建築師執造要如何考時,年輕人可能早就丟下我們這一代,各自創業去了,他們等不了龜速的改革,對於未來建築人可以創業的方向,就市場、策略、人才提出3個想法與大家共勉。

1. 創立共享創意的「平台」,我們的「市場」在哪?

未來五年,雲端大數據(Big Data)及物聯網(I.O.T.)兩大革命同時發生,將帶來產業龐大創意機會,未來看到年輕人與創新小公司表現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不排除年輕建築人也將加入此洪流。

大家如果留意一下,打開智慧手機或隨身碟攜帶行動小型平板電腦,可以發現各種小軟體五花八門,其中有關建築常用的從繪圖、看圖、美編、多媒應用、簡報……等軟體也都各就各位,等待我們設計相關產業的應用,與應用後的升級。我就曾經把整套施工圖以pdf形式放進i Pad隨身攜帶,直接在上面修正圖面。雖然這些工具軟體進步走在我們前面讓人應接不暇,但我們可以做的並非Follow這些科技,而是如何應用以創立「共享」與「跨領域」的平台,用設計創意服務社會,例如比利時Brussels有群年輕建築公司「Rotor」成立廢建材再利用的交換平台,讓這邊不要的建材透過他們的創意,交換給那邊,順便也利用這個機會透過專業幫兩邊完成拆解再利用,創意重組,建築師是材料的處方師(Prescriber)。荷蘭鹿特丹有個街區「Hoogvliet」就是經由建築人建立社會參與的平台協助更多社區進行Co-Housing,並成為綠色建築的實踐者,這些方式也可用在國內都市更新的工作方式。其他如閒置空間再利用、老屋拉皮……等市場等著去開發。

2. 建築是產業的火車頭(如果還是的話)我們創新的「策略」在?

全世界如火如荼的物聯網「活動」,建築從設計到使用,沒有一個element不能被分解成更小更小的「thing」,其實BIM除了整合也是分解建築的工具之一。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我們設計拿來做整合的工具,其實透過分解再整合的過程,每個元素都可能被吸到物聯網的系統去。最近科技業者一直強調政府推展「智慧」建築的原因,我們不瞭解為何沒學過建築的科技業者,可以主張智慧建築,其實做為空間整合的主導者-建築人還是可以思考一下免得老是被牽著鼻子走。我們還停留在「莫名其妙」時,許多公共工程已被捲入這洪流了。最近看到BIM的model可以放進智慧手機操作,才覺得我們該思考主導了,免得變成科技與設備走在前面,我們只有不斷的抱怨綠建築、智慧建築、BIM……等等,傳統建築教育訓練出來的建築人,怎麼永遠都停留在抱怨,而找不到主動發球的策略。

3. 可以讓社會及使用者感動的「人才」在?

建築界是一個很「內向」的產業,從教育到實務,得意於自己是創意人,自己是跨領域的整合者、菁英的驕傲,不關心社會、感動不了使用者,領域也跨不出去,能力窮得只剩「設計」。當所有各領域的人才也都開始談「設計」了,卻不見原本能夠「設計」的人才,去影響未來想談「設計」的人才,因為社會可能普遍不清楚建築可以影響社會什麼,或是那些好的建築作品除了感動建築界自己,還可讓使用者真正感動、真正因服務社會而領導產業發展。

我們訓練的人才若無法服務社會多數的需要,現在全世界人才流動的平台是開放的,如果我們看不到國際的趨勢,有天大量開放時我們的人才將失去國際競爭力。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