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興 - 微型建築創作的價值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forgemind.news
網站管理者
文章: 8789
註冊時間: 2002-09-30, 12:44

陳永興 - 微型建築創作的價值

文章 forgemind.news »

作者:陳永興建築師

1. 年輕建築師的執業困境

二週前在建改社平台上,看到年輕的林欣億建築師發表的有關開業艱辛的心路歷程,令人感同身受,又到了建築師考試放榜的季節,經歷了苦讀、補習、練功,終於榮登金榜,相信每年都有數百位新科建築師踏入開業門檻,但我相信這樣的喜悅是很短暫的,台灣的建築執業大環境不佳,可以從大量的建築師及從業人員出走到大陸對岸發展可得到印證。

不過據我所知,在大陸工作的台灣建築師們,在設計創造力的展開及提昇上,少有前瞻性的進步,可能是受到業務規模及執業方式、分工制度等無法從規劃設計到監造一以貫之的限制,因此在創造力的自由度上,仍是無法展開,其作品因而難以呈現原始的設計意志,在理想與現實間呈現巨大差距。

國內採購法及公共工程制度的疊床架屋,諸多限制甚至抹殺創造力的規定,錯誤樣態的執行方式及建築師徵選方式的不公平現象,也常讓有企圖心的年輕建築師挫折連連,視公共建築領域為畏途,但是在這個島嶼的實質創作環境,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程度了嗎?

其間的邏輯與矛盾何在?經濟不景氣,民間業務來源大幅降低,公共工程制度不友善,是建築師不創作的藉口嗎?讀者也許會問,生存都沒機會了,何來創作可言?但若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也許是一種創造力的釋放,是否存在著這塊土地上的創造力藍海?讓設計者更有機會回到設計的本質來思考。

2. 建築設計作為社會參與性質的生存之道

當建築成為商品,建築師成為地產商的附庸或建築師品牌化、明星化,成為時尚代言人,為金字塔尖端1%的人來務的同時,別忘了即使已漸脫離”第三世界”的台灣,廣大的庶民階層及小鎮、鄉村階層、基層的校園設施,仍得不到優質的建築專業服務。

而我認為這個領域是年輕的建築專業者值得投入的領域,日前我們所敬重的社區建築師先驅陳志梧老師紀念研討會上,其生前在投入淡水地區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的事蹟,與身體力行的作法,至今仍影響巨大而深遠。

雖然在台灣的建築師們常常抱怨營建業者的水準太低,公私部門業主不尊重專業、施工廠商不敬業,最低標的採購造成偷工減料、綁標等習性等仍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準,在現場施工執行時,馬馬虎虎慣了,若要達到真正設計品質的要求,事務所必需依靠熱忱,不計成本投入相當龐大的人力,造成有熱忱有想的年輕建築師們紛紛轉換跑道,或投入相對有設計空間的室內設計領域。

但是有趣的是台灣尚未過度分工化的營建環境,土法煉鋼的過程,吊詭地反而提供了在構法及材質上開創性作法的實驗場。有些細部或材質上的實驗性作法,在日本需龐大成本才能實踐,而台灣的工匠或製造商卻能辦到,也許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流的營建或製造業,相對的靈活且富實驗精神,例如近來的建築裝修常用的馬賽克,我常與嘉義新港板頭社區以交趾陶燒聞名的業者,一起開發特殊色彩與造型,甚至客製化的材料,為設計的創意加分不少…因此以較低的成本而能創造出相對高附加價值的成果,在台灣的環境中,仍是有優勢的。

3. 回歸設計創作本質的思考

建築師作為實質關切生活環境的執行者或實踐者”大建設”世紀已經過去,世界邁入”三低主義”的時代,以往以剷除、更新、翻轉的設計手段應重新檢討,反而應回歸生活本質,不論在鄉村或都市,轉向以修繕、點綴甚至維護的手段,不論在城市或鄉村,場所的魅力常展現在微小的生活參與,不設防的巷弄空間與妥善親切的維護之中。我想這是恆久不變的道理。

微型的建築創作,並非創造力的衰退,反而能從更深刻的生活體驗中,切中設計的本質。過去數年來,水牛建築師事所團隊,以鄉村為基地,參與甚多社區、小鎮、公共空間改造及學校小型工程的設計實務,我常勉勵年輕設計師們,許多委託案件,乍看之下平凡無趣,可先別當作例行公事交差了事,即便是一張桌子、一個書架、一片牆,我一直相信,有創造力的建築師會有穿透力的犀利眼光,在平凡中找到創作的機會,不只能滿足使用者需求,還能提昇空間愉悅感甚至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驚奇感。過去兩年來,我們設計的諸多小學圖書室改造案,往往成為校園最受歡迎角落,甚至提振了孩童們的閱讀興趣而讓學校獲得閱讀磐石獎的案例。小小的改造,卻得到巨大的效應,這種經歷不是年輕建築師們值得投入及練功的場域嗎?

4. 尋找設計創造力的藍海

我也觀察到一個趨勢,其實新一代年輕人,願意脫離舒適圈,進入鄉村、進入社區、進入小鎮,翻轉傳統工作思維的也不乏其人,某些據點也漸形成設計創作的小型社群,或以NGO的運作方式組成跨域合作的創業工作方式。

民間團體中,如空間母語文教基金會的成立,亦鼓勵建築業者回歸關懷本土地域的建築創作,在此氛圍下,建築師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執業的定位,甚至回歸本土,開發設計創造力的實踐領域。我也觀察到幾個令人鼓舞的案例,其一是大藏建築師事務所,由宜蘭西遷落腳在斗六蹲點,投入並經營以農業為核心的雲林地區公共建設,深刻參與地方事務,陸續有令人驚喜的建築及景觀作品。且近來甚至投入竹材構法的研究與開發,其二是廖志桓建築師,也以故鄉雲林莿桐為基地,設置農生活實驗場,身體力行,展開一系列探討鄉村地區環境改造策略,且結合淡江建築系準備長期實踐以農村為主的發展、改造的志業。

台南土溝的水牛建築師事務所及數個設於村落內的其他領域的工作團隊伙伴,也充滿活力,我相信這種微型的地方參與,所累積的實質經驗及所激發的創造力,是台灣未來年輕建築師值得思考、參與甚至投入的領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