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岩奇 建築師 - 「台灣設計聯盟」民生初步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taiwan

徐岩奇 建築師 - 「台灣設計聯盟」民生初步

文章 taiwan »

「台灣設計聯盟」民生初步

文/徐岩奇(建築師)
/ By Victor Y. C, Hsu

來到成都兩年半,最常聽到師友們對我期待「組一個團隊,把大家都call 來」,幾個原因:在往大陸發展的潮流下,不少人相繼摸索找尋業務機會;不知如何開始,即使幸運的有了開始,但想接業務回台灣執行,不長期駐點大陸也不可行,因為跟不上大陸快速的節奏。朋友們共同累積的心得是:除了原本資源就多的大型事務所,小團隊在大陸很難單打獨鬥,因此需要思考結盟、相互協助的模式。因此,這個策略也不稀奇,並不是我才有這個構思。另外, 基於眾多因素,摸索上路很花時間,跨出第一步也不容易。我透過觀察思考,把這個想法整理, 同時分享階段性的心得 。

勇闖大陸

當初我會選擇成都落腳,是因為2008年汶川地震重建,我們受邀參與重建 。在這以前,在2007年甚至大學時代,我就有了到大陸闖的想法,所以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由夏鑄九老師組織的重建聯盟邀請,我很快答應,順勢有了開始,執行第一個大陸設計案。重建成果建立相當好的Credit,因此有了信心,到了2010年正式設立成都辦公室,從醞釀想法到正式行動大約三年。常駐成都至今則有兩年半了,這是一個需要決心,離鄉背井辛苦的過程。常常透過禱告, 度過一個個難關。

全球不景氣,未來幾年經濟仍不看好等原因,很明顯的台灣也受影響。私人、公共建設投資也減少,比圖數量銳減,造成很多人對未來感到不安。大陸則欣欣向榮,吸引全球人才來到。往大陸去找機會,我認為是必然的趨勢;更早以前,不少人感慨台灣執業環境惡劣,採購法對建築師不友善等問題,讓以比圖為志的人坐困愁城,有不如歸去的想法,興起到大陸找尋夢想。近來隨著外在環境更形壓迫,投石問路的越來越多。多年前我做這決定,與其說被迫放棄台灣,更積極轉換心情「主動挑戰」,了解這裡動態,面對各種變化,決定來到大陸,把自己放在更競爭的環境,趁年輕冒險患難。

內地是個選擇落腳不錯的地方,去上海、北京沿海一帶太晚了,這是很多朋友的心聲。沿海一帶人才匯集,來自世界各地一流設計公司,早已先佔據各戰略地位;西南地區二線城市成都、西安、重慶正火熱開發中,各設計公司紛紛陸續到內地設立據點,再過幾年機會也會所剩不多。

境外設計公司能做的多是「方案設計」或到「擴初」(介於詳細設計到施工圖的階段),因此必須與當地設計院合作,施工圖通常由他們來負責。這普遍是個頭疼的過程,因為設計院所能提供的服務,常常是掉三落四,建築、結構、機電各部門之間並不協調,施工圖整合不起來,丟給監理去負責。各方苦受制於設計院,因為其權力很大,通常是吃悶虧選擇讓步。因此,有個願意協助配合的設計院很重要,能力只好暫時將就,長期培養默契以求改善。

國際競爭環境下

台灣人在大陸有相當優勢,普遍受到禮遇、好感(但漸漸僅剩內地),「台灣」兩個字就是精品的代表,只要努力做,多有較好的起跑點!但台灣人受限於眼界、作法保守,這種優勢通常被稀釋掉。這與我們地方小的背景有關,缺乏大開大闔的氣魄。這個現象剛好對比大陸人普遍浮誇、澎風成對比。

所謂的移植台灣設計經驗,在這裡不一定行的通,舉例說:在這裡做設計基地大,常常牽涉土地整理、規劃,再者設計單價低、總額大,設計時間短,如果不是大案子,設計費則不多。這與慢慢磨設計的台灣經驗,非常不一樣,我們感興趣的題目,規模都不大,用這些來支撐公司是有困難。大陸設計院什麼都做,主要獲利來自於房地產;不像台灣分做公家、私人的壁壘分明。再者,大陸設計院都很大,很少像台灣單打獨鬥的小工作室;大公司在獲取業務上佔優勢,小工作室雖靈活,除非闖出名堂,否則不容易存活。

競爭的對象,從設計院慢慢轉換成國際設計公司,甚至我所熟習的雅安市,都出現像Aedas這種來自英國的大公司,他們甚至到很偏遠的鄉下提案,著實讓人吃驚。更何況Zaha Hadid,Steven Holl在成都有作品了。內地設計院能力雖不怎樣,但雄心壯志不小,這些大公司的資源都不是我們可以相比的。鄉下的基礎建設看了也令人吃驚,好和爛的建築並存,但各階層的領導們都想求表現,要最好的,特別是奧運及世博後,把大家的胃口都撐大了,到處找好手。競爭壓力不可謂不大。

招募人才、爭取業務

來到大陸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沒有三、五年很難看到成績,必須花一段時間去適應不一樣的節奏。有時業務來了,人手不夠;要不就是有人時,沒事做。因為設計週期一般都很短,常發生拼命加班做完一個案子,接下來不知道做什麼的落差。所以通常一開始面對的困難是:一、招募人才建立團隊,二、爭取業務。

找人並不容易,首先面對建立團隊的困難。這裡建築系的畢業生首選國際大事務所(如SOM),再來是設計院。特別是設計院用高薪資搶人,畢業第一年年薪上看十萬RMB,但能力或只普通而已 。行情混亂,有所謂的「保底」(底薪,大約三千RMB)、「提成」(抽成),視營運績效給抽成;也就是說一個月領底薪大約1.5萬台幣,但如果加上獎金平均可能變成4-5萬台幣,薪資水準將台灣拋在後面,這大約是成都的狀況。設計院很賺錢,類似多年前台灣房地產火熱榮景。就業弊病是畢業生來到設計院後,就成為生產線的一份子,做一些重複的工作,通常設計能力就不會再進步了(設計院長說的)。雖然這些年輕人也知道弊病所在,但向錢看的全民運動,讓小公司招募人才倍感壓力。我們的辦公室來了很多實習生,但很奇怪的畢業後多不留下來,彷彿有不好說的苦衷;我問了以後才把這生態約略搞懂。 如何把人才吸引過來,除了苦口婆心、個人工作室的魅力,還得跟得上的薪資水平。

其次,如何爭取業務?部分建築師的業務來自於台商,從台灣合作到大陸,這是很正常的;但不少人提到台商難搞,把「拗」的壞習慣帶來:「大陸的收費標準,台灣的品質」,不少人覺得挫折,受虐的感受從台灣帶到大陸來。開發大陸業主是必要的,但除非做出名堂,像劉家琨、王澍等大腕(業主拿著業務來請託),業主一般不會主動找來。公共工程得要靠比圖,但內定普遍;機關也可以直接委託,但設計費得先打對折,只能當做累積作品看待。需否送紅包、應酬的文化需要個人去判斷,我則選擇不知道,由別人去面對。 再來,這裡業務週期很短,項目執行速度很快,因此業務需要不斷進來,所以可以體會什麼叫做「業務的奴隸」。我認為好的口碑還是最重要,慢慢累積Credit才能走得遠。 劉家琨建築師的建議也是:「一個個作品累積,不急。」

這裡執業範圍有別。這裡建築師並不執行監理(監造),且受限於不完善的招標制度(最低標),工程品質非常靠運氣。對長期有監造觀念的我們,堅持想實現好的成果倍感吃力,得有其他策略;大陸營造廠普遍在結構體施工品質不錯,但細部則不好,常常是有做就好交差了事 。總之,我們必須去適應這個環境,建立好自己的節奏,既要獲利也必須有好作品。

「台灣設計聯盟」實踐

基於以上的個人及朋友們的心得,來到大陸單打獨鬥不容易成功。因此很多人都會有共同的想法:「聯盟」,概念很簡單作法因人而異。我們已經很具體的跨出:首先是在大陸建立一個平台,接著組織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個案合作開始執行這裡的設計,慢慢過渡到大陸常駐的過程。

最早提出這構想的是謝英俊建築師。謝老師在2008年參與五一二汶川震災後重建,就在成都設立辦公室。我們雖然也參與重建,但直到2010年八月才正式設立,來到成都落腳的地方就是謝的工作室,之後我搬到郊區,半年後謝的辦公室也搬來了。這是一個需要互相幫助的環境,很像溫州商人無論走到哪裡,就互相提攜的故事。

另外,我在成都認識了台灣山水景觀公司總經理詹鴻維先生,為了要接一些比較大的規劃設計案(動則千畝),都需邀請不同團隊來壯大聲勢,因此他也提團隊構想概念,背景都是:只有組織起來在大陸才能做點事。最近我為了設立公司,開始具體圍繞這個構想打轉。回想到最初我打算來成都闖天下時,跟幾個朋友說:「我到成都租個大辦公室,隔成一間間,以後如果大家來,可以分租給你。」這是個玩笑的話,當時已經不少人都想出走,只不過我走得比較快,先建立灘頭堡,幫助大家逃難時有個去處(如果繼續受「採購法」逼迫的話),這些都是在公共工程很有成就的朋友們,但沒有太多房地產設計經驗,因此還得擴大聯盟的圈子才行;畢竟這裡沒分誰做公家,誰做房地產的,什麼都得做。

「台灣」兩個字一定要打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再來一定要「聯盟」,台灣的事務所多很小,聯合事務所成功的案例很少,可想像合作不容易,成功必要有共同的理念、價值觀,如何拆帳才不會翻臉?因此我們發展了一套公式,讓大家有個依據,討論如何拆帳。如果不能用開闊的心態面對,合作不可能成功!

最近狠心下來,將辦公室從郊區搬到市中心寫字樓,和謝老師共租(雖然不是很大),房租將近多了七倍,這裡人出入要好車,辦公室講門面,也是倍感壓力。過去我們低調地窩在台南巷子裡,擺幾張桌椅,就開始了參與公共工程比圖生涯,十年來沒賺什麼錢,所以從來也沒有想過upgrade門面的事情。搬新辦公室後觀念也有轉變,我們光靠公共工程的微薄設計費不行,必須做一些大規模的樓盤(房地產),才能支撐辦公室。再來是辦公室必須投資裝修,有設計公司的氛圍,都有異於過去我們隨遇而安,不講究的作法。

在新辦公室共同掛牌的,除了我、謝英俊、山水景觀、雅安設計院,還有幾個台灣朋友,大招牌就是「台灣設計聯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對於未來能否真正搞出名堂?沒把握,只能一步步克服困難。未來到大陸西南落腳的朋友,把這裡當做根據地,可以互助的平台。

前年,我婉拒了一個台商公司的高薪邀請,他們希望我全職在其公司上班,協助成立設計部,未來還有很多房地產、各種項目可以做。我先受聘為該公司顧問,婉拒以後, 連顧問工作都得辭了,因此少了一份收入,懊惱好一陣子。安慰自己,好像來成都就是要來促成「台灣設計聯盟」,不少朋友期待成功,隨著台灣環境惡化,這個灘頭堡肯定得繼續走下去,為大家找出一個新模式。

建立Vision,大步邁進

這兩年間,有好幾次有想放棄的念頭!畢竟這是離鄉背井、披荊斬棘的過程。由於家人不在身邊,面對低潮時必須快快度過。必須釐清的Vision是什麼?有助於快速擺脫挫折感;此外,建議最好有配偶、家人跟隨;個人有信仰,可以幫助自己抵擋誘惑,避開不健康的男女關係,一旦搞上很難全身而退 。我是個基督徒,所以來到這裡,教會自然成為我生活中新的一部分。除了工作還要有豐富的生活圈,無論是台灣人或大陸人,都要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不必要的優越感,畢竟來到大陸,優越感是讓人有距離的。

台灣人遠赴大陸找尋機會,無關於愛不愛台灣。很像在十七世紀時,清教徒受逼迫到美洲大陸;二戰前歐陸納粹橫行,歐洲人往美國找尋夢想,以及最近歐洲經濟不景氣所帶動一批新移民的故事。這種受環境所迫移民的故事,包括我們所熟習的Walter Gropius,Mies van der Rohe 等第一代大師,來到新大陸後開創建築的美麗新世界。

我們都知道台灣執業環境不好,但不代表來到大陸就比較容易,心態上要調整好,努力去適應環境,而非抱怨。整個來說,大陸由於奧運、世博舉辦之後,對創意新奇的事包容度強,國際化腳步早已超越台灣,建築師比較受尊重;機會多,但面對的是高強度的競爭。所以保持彈性,突破自己的界線,才能跟得上這裡的腳步。這裡速度快,時時有驚奇,很難說什麼是最好對應的辦法。

設計公司來到這裡,面對以小博大,必須發揮台灣的優勢!「台灣設計聯盟」是個初步的構想,當然這個想法必須透過實踐來檢驗,免不了因為人的因素影響成敗,但值得供想來闖闖的朋友們參考。 獻上尚未驗證過的計畫,希望下次分享的是我們如何操作成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