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朝卿 : 再論台灣建築教育-誰來縫合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徐岩奇

傅朝卿 : 再論台灣建築教育-誰來縫合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文章 徐岩奇 »


再論台灣建築教育-誰來縫合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作者:傅朝卿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美國建築師協會主席Marvin J. Malecha在台演講

上個月,美國建築師協會(AIA)主席馬文馬勒哈(Marvin J. Malecha)應邀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之邀到台灣訪問,並且作了幾場演講。像是在台科大演講中分享「深化學術與研究於建築執業之應用」(The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Imperative in Practice),以設計思考為題暢談當代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Marvin J. Malecha演講主題圍繞著教育與實務界受到關注,他的身份更是引人注意。他不但是全美國建築實務界的最高領導人,更是美國北卡洛來納州立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他跨越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雙重身份,是在台灣的學術界與實務界不敢想像的事。

台灣建築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試問,台灣建築師公會的理事長有可能通過學校層層關卡成為大學建築學院的院長或建築系系主任嗎?或者是大學建築學院的院長或建築系系主任有可能得到業界的支持成為業界的領導人嗎?這個問題反映的就是台灣目前建築教育的最大問題之一:實務界與學校間存在一條很深很深的鴻溝。

台灣建築教育真的病了

幾個月前,我曾經在專欄裡討論一些台灣建築教育的問題,也點出了這個問題,引起了一些回響。在畢業季來臨之際,建築教育的問題再度引起許多關心學界與業界的建築師及老師熱烈的討論。

目前,流傳在許多熱心並且憂心台灣建築教育的人中一個耳語就是:台灣建築教育真的病了!台灣建築系畢業生的競爭力變弱了!

甚至有人說,台灣建築教育界正在收割這幾年來不正確建築教育所帶來的惡果。在很多人的觀察中,不少學校畢業設計的作品中,「非建築」的設計作品增加了,「不完整」的建築設計作品也增加了。

所謂非建築設計作品乃是指作品不是一個建築物,它們比較像是裝置藝術,沒有機能也沒有使用者,或是學生所提的是一種社會改革,不是設計;所謂不完整的建築作品指的是雖然是設計建築物,可是呈現的結果卻是宛如圖案設計或者排版設計,不但連完整的建築圖面都沒有,有的學生甚至還不懂建築圖面的意義。

究其因,表面上看可能如果不是老師太過於縱容學生,就是老師的建築教育核心價值有所偏差。但其背後真正的原因卻是目前在台灣建築系任教的專任老師中,絕大多數是沒有真正在建築師事務所或營造廠待過一定時間的實務經驗,於是當然對於學生偏離「建築」的建築設計無法引導到正題。

台灣建築教育缺乏核心課程與標準

當然,也許有人會不認同我的說法,認為畢業設計可以接受更多樣的選擇,不一定要選建築設計。這種說辭也顯現出台灣目前建築教育的另一個盲點,我們的建築教育缺乏一個核心課程與核心標準。

目前三十多所建築相關科系的課程美其名是相當多樣,實際上卻是沒有系統。建築設計從十八學分到六十學分都有,許多課程是因為老師要教,或者是會教,而不是考量學生作為一個建築專業「必須要學」不少國家對於建築教育各種課程及學分有嚴格的規定,台灣卻極其放任。其中,實務性的課程少之又少。

建築教育者的實務經驗

馬文馬勒哈(Marvin J. Malecha)在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座談中語重心長的指出:「如果一個醫學院的老師沒有臨床經驗,你能想像他教出的學生會看病。同樣的,如果一個建築系的老師缺乏實務經驗,也很難想像教出來的學生可以做一個好建築師。」這幾年來,台灣不少建築師事務所都有找不到初畢業建築系學生的困境,這也說明了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畢業後不敢面對真正的實務界。

縫合建築教育與實務工作的鴻溝

回想戰後初期,許多在學校建築系任教的專任教師也都同時擁有建築師的身份,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的承接外頭的建築設計工作,並且帶領著學生一起參與這些工作,不只設計,還包括施工圖與工地。當時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建築,不少今天還屹立不搖,成為許多人認可的好建築,學生也因這些機會學到實務經驗。可是後來因為業界的抗議,學校的專任教師不得再兼任建築師業務,於是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愈來愈深。

綜觀整個世界,存在著這條鴻溝的國家除了台灣之外,幾乎都已不存在。台灣是該縫合這條鴻溝的時候了,在短程可以做到的是業界與學界可以彼此主動的邀請對方,參與彼此的工作。在長程的努力方面,大家更該攜手合作,推動將不合宜的法令廢除,讓建築師有機會成為專任教師,而學校的教師也有機會承接實務工作,也唯有這樣,台灣建築系畢業的學生才能再拾信心,再創新的競爭力。
memey1218

Re: 傅朝卿 : 再論台灣建築教育-誰來縫合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文章 memey1218 »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老到鬍鬚發白了

而且
不光是建築相關科系
那個科系不都有學的與職場的世界不太相交

離開學校本就是另一場學習的開始
現在的學生
玩樂都來不及了
那會有更多時間再去瞭解課程以外的產業狀態
在考不上大學比考得上大學還難的年代
老師要好好的來點實務課程
恐怕也力有未怠
能多看看已完成的就不錯了
營建過程及經驗
可能還是要進入職場再修練了

尤其是台灣的建築事務所責任包山包海的~~~
pinyi

Re: 傅朝卿 : 再論台灣建築教育-誰來縫合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文章 pinyi »

以現在澳洲大部分建築系為例,共五年建築教育; 前三年的學歷是 bechelor of design, 之後接續後面兩年的Master of architecture 課程加上實習經驗26週,才能畢業。
有這個學歷才有具備考建築師資格,但以前的舊學歷是bechelor of architecture,
不過因為全面的改制,現在畢業的學生都能拿到建築碩士資格。畢業後必須工作2年以上,
才能參加考試。

所以這裡的建築系學歷巳分成兩個,bechelor of design and master of architecture, BA 巳經沒有了。 基本上只要拿到BD的人就算有事務所的設計人員資格了,而且也不強迫人一定要繼續
唸MA。

在者在課堂上的課,大部分都分lecture and tutorial,lecture 的課由指導教授規劃,
但是大部分來上課的人,都是業界的人,每個星期都會由教授安排不同的客座講師。
基本上,教授只是負責聽和安排而巳。 到了tutorial的時間,則由另外一批客座講師or
修phd的人來幫忙指導各小組的課程,會從大教室到個別的指導教室變成二、三十人一組的
教學方式。
freedomgo

Re: 傅朝卿 : 再論台灣建築教育-誰來縫合實務界與學校間的鴻溝

文章 freedomgo »

bachelor

....我比較龜毛一點,拍謝。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