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朝卿 - 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 正視當前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傅朝卿 - 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 正視當前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

文章 eaGer »

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正視當前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

作者:傅朝卿

8月,北京奧運隆重開幕,奧運不同比賽場地的影像隨著電視轉播傳遍各地,有些平面及電子媒體也以特別報導的方式來介紹北京的這些新建築,台灣的建築界也有人專程前往北京參訪這些建築。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建築師及在中國執業的外國建築師一直是媒體的寵兒,他們在世界的建築舞台不斷的發聲。相對的,台灣因為建築市場的不夠繁榮,也由於台灣建築界的不夠國際化,不但國際上有名望的建築師經常怯步於台灣,台灣的建築師,尤其是許多中世代與新世代的建築師,即便有再好的設計才華與天份,不但辛苦也很難在國內外的建築舞台一展身手。

看到許多台灣培養的不少年輕建築師,有如猛龍被困於台灣淺灘,而中國大陸的同年紀建築師卻有作不完的設計,我們不禁要問,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從戰後到二十年前,台灣的建築系培養出來的建築師還是遠比中國大陸建築系培養的建築師掌握更好的條件,到國外留學的台灣建築系畢業生也遠比中國大陸的學生多。可是在短短幾年內,台灣建築界原本掌握的許多優勢在很短的時間內逐漸留失,有人將此歸咎於中國經濟崛起的大環境因素,這是原因之一。但台灣內部存在的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卻是使台灣訓練出來的建築系學生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主因。近三年,筆者因為參與不少建築教育的評鑑與改革會議,也走訪了哈佛等校建築系,深切體會到長久以來,台灣的建築師養成教育一直沒有認真的自我反省,學校多、定位、學制、課程、學位、師資、實習、證照、出路與國際接軌都存在不同的問題,其中定位、學制、學位、課程與師資所牽扯的問題最大。

(一)定位與學制的問題

從戰後至今,台灣的高等建築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四年制與五年制兩種系統,在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方面,則以四技為主。在碩士班方面,則有建築相關科系大學部畢業生所就讀的二年課程及非建築背景大學部畢業生所就讀的三年課程。另外,近年來也有多所學校設立在職專班碩士班,廣收各種背景的學生。甚至有不少學校以其它名義進行建築科系課程的教授。換句話說,學制的問題在台灣相當紊亂,而其背後更是建築教育定位的問題。在多數的國家中,四年制的建築教育與五年制的建築教育有極大的不同,建築師的專業培養以五年為主,四年制的則以工程技術面為主要的訓練。但是在台灣,四年制與五年制的教育定位並沒有區分,也未與建築師考試證照有所對應,以致於學生畢業時多數在缺乏真正的「專業」,也無法以「專業」馬上進入職場工作。

(二)學位與課程的問題

跟隨學制而來的問題,乃是學位的問題。台灣目前各校大學部建築系畢業生,在學位上五年制的為建築學士,四年制的則視所屬學院而定。碩士班的學位則多為建築碩士,並沒有因為所修科目或專長而有所區分。也因為學位無法區分,所以也無法讓學位與專業考試制度有所關聯,更產生一些非建築學位畢業生只要修習過考試院規定科目之學分後即可參加建築師考試的怪現象。另一方面,許多學校目前廣收在職專班碩士生及建築博士班。然而專班的課程以學分為考量,與建築教育核心有明顯的落差,在不強制要求補修建築基礎課程的情況下,以致於出現原本非建築背景的學生取得「建築碩士」及「建築博士」這些在國際上屬於非常專業學位的人,居然連讀識建築圖都成問題的怪現象。台灣建築教育的另一項嚴重的問題是許多學生必須於畢業後進入補習班補習後,才得以考上建築師執照。這種現象對於建築教育而言,是非常諷刺的事。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築教育因為經過認證,因此學校所修習的課程或是學位,都可能成為考試制度可以減免考試科目的依據,也因而使學生願意花費時間於學校之課程之中,更可以避免學校教育與職業證照制度脫節。

(三)師資的問題

台灣建築教育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乃是具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在任教及升等上面臨極大的限制。一方面由於教育部限制專任教師不得在校外開業,致使專任教師愈來愈缺乏實務經驗,進而沒有辦法傳授學生實務知識。這種現象猶如限制醫學院的教授不得看病,音樂系的教授不得創作樂曲,美術系的教授不得開美展,非常的不合理。在多數建築發達的歐美國家,若是沒有實務經驗是很難在大學教授設計與營造相關課程,許多學校在徵求師資時也以具有者為優先,不少一流建築系的師資都是有名的建築師。另一方面,由於現行教師升等絕大多數仍以論文為主,致使有些教師不願投入費時的設計教學,寧願選擇指導學生碩博士論文,並以投稿學術界所謂的「權威學術期刊」為主要目的。相對於國外一流建築系教師以建築作品給予學生身教的情況,台灣建築系的教育真的有大幅檢討的必要。開放專業建築師到校擔任專職,並以已身對設計的熱誠來帶動台灣建築教育的設計熱度是為當務之急。
Ming

文章 Ming »

因為我對美國建築教育的制度還蠻清楚的, 所以將美國的制度簡單歸納一下, 以供參考:

1. 建築領域含蓋甚廣, 故建築教育學位基本分兩種目的: 一為「建築師養成訓練」而設, 另一為「建築師養成訓練之外」的目的而設. 「建築師養成訓練」基本含蓋3部份: (1)學位, 即NAAB Accredit Degree (2)工作實習, 即IDP, Intern Development Program (3)考試, 即ARE, Architect Registration Exam.

2. 傅朝卿老師討論的主要是「學位」的部份, 基本上, 我覺得美國的設計還蠻合理的, 簡述如下:
Path 1: 大學5年
Path 2: 大學4年 + 2年碩士, 共6年
Path 3: 大學4年(非本科) + 3.5年碩士, 共7.5年

3. 因為教育制度為服務學子而設, 所以廣開大門, 提供彈性(Flexibility) 有其必要:
若上大學以前即自覺有建築「性向」, 可選Path 1 (如Richard Meier, Louis Kahn);若大學以前即自覺有建築「興趣」, 可選Path 2, 大學4年唸完, 真想當建築師, 再唸個2年碩士, 即完成學位的要求, 可進一步往建築師資格邁進;若不想當建築師, 可轉行, 也可直攻建築博士, 但此者無法考建築師執照! 另外, 若大學之前, 唸的是別科, 但之後想換跑道, 也為時不晚, 有path 3可選, 且也只比path 2多1.5年!(事實上一年加一個暑假!)

4. 上述第2點, 屬建築師專技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 除此之外, 學位名目很廣, 基本上也反映建築的含蓋之廣和西方「術業專攻」之傳統! (比方, 哈佛MAUD, 即是景觀組內專攻都市設計面向之建築碩士; 哥大的MSAAD, 則是對非傳統建築的更進一步探索) 另外, 若大學之前, 唸的是別科, 後來對建築有興趣, 但又不想當建築師的, 也可直攻建築博士, 但這種情形, 也是不能考建築師的!

5. 另外, 所謂的排名, 一般總說: 「美國排名是看科系, 而非學校!」, 事實上這說法不盡正確, 正確的說法應是: 看「學位」, 即program. 試舉一例, 大家都知道康乃爾的建築很有名, 但之前研究所的排名, 前20總不見康乃爾, 這原因是康乃爾的建築師專技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設在5年制的大學裏, 也因大學學位已滿足專技學位的課程要求, 所以之前康乃爾的建築碩士, 雖是2年, 但是屬「後專技學位」(Post-Professional Degree), 與建築師專技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有所不同, 沒列入評比, 自然也不會在榜上! [ 註:不過, 這一兩年康乃爾已有新設碩士的建築師專技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 ]

6. 上述第2點的 Path 1: 大學5年, 雖完成專技學位的要求, 但學歷只有大學, 若想再取得碩士學位, 「後專技學位」(Post-Professional Degree) 的選擇較多, 有1, 1.5, 與2年, 總修業年限介於6~7年, 所以基本上, 3個path, 有點「大同小異」, 「殊途同歸」的味道, 其細膩處, 是讓學子在生涯的不同時間點, 若有志於學, 「隨時」都能夠得其門而入!
pinyi

Re: 傅朝卿 - 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 正視當前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

文章 pinyi »

:evil: 學校教育是個問題,建築師考試制度更是一大問題!! 要一個有實務經驗又要養家的人抱著建本在重K一次文字獄的考試,公會又怕建築師人數太多影響飯碗,好玩的事情就來了,建築人花了最多時間啃書本卻不願意在設計上多作努力,這樣台灣的設計怎麼會進步呢? 會讀書會背書只是多元性人格的一種,而另一種多元性的建築人個性在台灣怎麼活呢? 所以說台灣的建築師的人格特質其實不多,那又怎麼能激起更多元性更國際化的建築設計呢~~~很多建築師連室內設計都作不好,只是被定化在請執造用的人而巳..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