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建築教育到底有什麼不足之處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zhz

文章 zhz »

Pedro Hsieh 寫: 以血統或說是基因論國家
沒有人會以血統或基因來論國家,因為國家這個名詞是近百年才有的,而血統已經存在千年了。

在這裡我們談的「中國」或「中國人」,也都跟統或基因無關。

在歷史古典中,中國的「國」這個字,指的是「城郭」,跟英國、美國、法國的「國」這個字意義不一樣。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指的是周王都城。後來,中國一詞逐漸擴大使用,已不限王畿,還包括諸侯各國,以別於夷戎蠻狄。

秦漢以後天下一統,這個時候「中國」一詞有統一帝國的意思。
之後元明清再度統領南北疆土,沿用「中國」一詞作為自我稱謂。
■•尼布楚條約一開頭就說「中國大聖皇帝…」。
■•南京條約規定「英國自主之邦,與中國平等」。
■•辛丑合約內文則同時混用「大清國」與「中國」、「大清國大皇帝」與「中國政府」。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zhz 寫:台語我非常溜,但是我只會寫中國字,我們的文字長得什麼樣子,我從沒見過。
不知道有沒有人見過?網路上也找不到。
要恢復台灣文化,我想是不是應該先找回我們自己的文字(不是用英文字母ABC去拼寫的那一種唷!)。
剛剛學到的:不同=bo-kang
學長:
唐詩的平仄是要用河洛語或是客家話念的,其實唐詩就是河洛語了,這兩種語言是所謂黃河流域最古老的語言了。我們所稱的國語是現代化的滿州話。台語是河洛語的現代化。就像會西班牙語或是義大利語就可以讀懂至少75%的古拉丁語。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台灣河洛話(或稱鶴佬、福佬,Holo)是一種很古老的語言,很多人以為河洛話是有音無字,其實是不對的,台灣以前的漢學堂,就是用河洛話來? 讀經書。事實上,跟據一些學者的研究,河洛話是一種很典雅的語言,例 如斟酌(chim-chiok,仔細)、滑稽(ko-chui,可愛、有趣)等,事實上是因為古來識字的人並不多,加以近代在台灣又不斷地遭到強勢語言政策的壓 迫,使得此一語言的書寫能力逐漸喪失。至少目前發現的較早漢字河洛話作品,是大約在四百年前的戲文《荔鏡緣》,就是陳三五娘的戲曲劇本。

當然,河洛話的發展過程中,也因為族群的不斷遷移而加入了一些當時當地的語音語詞,尤其是「南島語系」的語源。基本上,漢字雖然有它的許多優點,但是仍難免有書寫不便的問題,在打字印刷和電腦化而言,就遠不如拉丁語系的拼音式文字便利。台文的拼音化文字,目前已有許多種不同版本,本文將介紹的是歷史最久,也比較有 語音學基礎的台文羅馬字(Taibun Lomaji)。

台文羅馬字是早期基督教傳入台灣時,傳教士們用標音的方式來書寫的河洛話,只用到英文中的22個字母。它又稱為白話字,因為書寫的方法就是最直接的白話記錄方式。

由此觀之,國家是什麼?特別是在廿一世紀的定義中,什麼是國家?血統與基因應該不是構成國家的要素。美國是民族融爐也就不用談了,大英帝國存在各色族裔的移民,法國總統是來自匈牙利的馬札爾族(Magyar)。以血統或說是基因論國家,在廿世紀就是納粹德國,當然現在仍在爭戰的非洲個獨立國家也是以血統論國家。

國家之所以能進步,就是建立在民主和科學之上。一些學者強調經濟,但是經濟也不過是人文科學下的一個子題。
燕尾

文章 燕尾 »

kschen 寫:
難怪比到最後你自已也發現,「治國、平天下」跟建築教育根本找不到對映關係。

大學裡的「平天下」是「平定天下」,再不懂的話,「軍國主義」應該聽過吧,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所以該消滅別的種族聽過吧,都嘛是一樣的鬼東西。
[治國][平天下]對戰國時代來說 也許是希望教育者可以安定亂世
不是用軍隊和武者~~

然而現代的[治國][平天下] 意義也不同~~
我建築來解釋
[治國]如何讓自己成長的國家,以建築的方式讓國家更可以有蓬勃的發展,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並保有國家特有的文化保存...等。

[平天下] 如何提升建築的技術,可以讓建築更廉價、更人性、更環保、讓我們永續活在地球上。

也許國家發展和永續的生活在地球
不是建築師一個人的責任~~但是沒有這樣的觀念傳承給下一輩建築師!!
建築師永遠是一個自圖利益和 英雄主義 的渾蛋!!

------------------------------------------------------------------------------
給kschen 大人
如果您有機會瀏覽一下 [大學]一書
這本書沒這麼淺見.....

如果您因為在下的拙文 誤解了這一書~~
代表本人研讀不夠深入 無法做出好的解釋
在此致上千萬的歉意!!
燕尾

文章 燕尾 »

剛剛才發現原來 文字太多~~
會發生語言錯誤!!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燕尾 寫:
kschen 寫: 這兩個是根本不同的東西
只是用了同二個字
現代的「大學」兩字是日本人發明,中國人一看是漢字就直接拿去用
kschen大人 嚴重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會拿四書中的大學來提
四書大學的全文:http://uk.geocities.com/alfredcavekimo/Da0.html
在陳桑的年代,四書五經稱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大學聯考要考的。以陳桑的學歷背景,那個全國經濟起飛大建設的年代能上成大建築及成大建研,也是全國排名相當前面的了,他應該不致於誤解什麼是四書的大學吧?(Ooops....,我也是那個年代的 :oops: )

至於今天在教育系統所稱的大學,的確是不相關的兩事,今天的大學教育系統可以追朔到古希臘時期,在英文中,大學一詞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這個詞的前身派生而來的。「Universe」的前身,在拉丁文中為universus,是由表示「一」的unus和表示「沿著某一特定的方向」的versus構成的,Universus字面上的意思因此就是「沿著一個特定的方向」。Universum是universus的中性單數形式,用作名詞時指「宇宙」, 同樣派生詞universitas也指「一群個人的聯合體,社團」。 在中世紀,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領域得到使用, universitas這個詞被用來指由教師和學生所構成的新聯合體,比如在薩勒諾、巴黎和牛津出現的這種聯合體。這類聯合體即是今天的大學的最初形式。今天的「university」這個詞可以上溯到拉丁詞,它首次被記錄下來是在大約1300年,當時就是用來指這種聯合體。

在更早期,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於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學、數學、體育,這被一些人認為是歐洲大學的先驅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從教會辦的師徒結合的行會性質學校發展起來的。在十一世紀時,「大學」一詞和「行會」一詞同樣被用來形容行業公會,但是到了十三世紀時,「大學」一詞就被用來專指一種學生團體。

中世紀的大學主要有三種形式:

教會大學,學生和教師在一個校長領導下形成一種密切配合的團體,象巴黎、牛津和劍橋等大學。
公立大學,由學生選舉出來的校長總攬校務,如波倫亞和帕多瓦等大學。
國立大學,由帝王征得教宗認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學,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薩拉曼卡大學。
1088年在義大利Bologna建立的博洛尼亞大學,被認為是歐洲第一所大學,這所學校先由學生組織起來,然後再招聘教師。而有「歐洲大學之母」之稱的巴黎大學,則是先由教師組織起來,之後再招收學生。

1810年,威廉·馮·洪堡建立柏林大學,將研究和教學結合起來,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這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這種模式在美國最早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所效仿,到現在被世界各地的大學廣泛採用。


中國
在中國古代,類似於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國學(太學、國子監)以及後來的高等書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如虞舜之時,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學校」的意思。不過,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和西方現代的大學存在差別,尤其官辦學校以培養治理政府的仕人及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為主,學科上自然科學尤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個的傳統教育體系都面臨著轉型、革新。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來,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譯成「書院」等,後又稱為「大學堂」、「大學校」,民國以後「大學」成為正式的稱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始大量興辦近代學堂,日本的學校成為官辦學堂最主要的借鑒對象。「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是中國中央政府設立第一所大學。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轉為效法美國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完全學習蘇聯的教育模式。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逐步回覆民國時期的道路,美國的大學成為主要的借鑒指針。
燕尾

文章 燕尾 »

Marco 寫:
提兩點讓大家思考一下

1.秦始皇: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他是仁君或暴君??)

2.華山"劍氣之爭"的過程與結果,似乎將要與現況不謀而合呢!!
關於MARCO大人 所提的問題

第一點 我國中時讀到戰國時代這部分,老師和同學都認為秦王暴君,
但我覺得秦王很偉大,至少沒有他,沒有漢朝的太平盛世!!
就像沒有革命份子的流血流淚
那來的維新改革
不過秦王很多的做法還是讓人詬病!!

第二點 劍氣之爭 誰能有效行銷 誰就贏!!
文化不也如此嗎?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古典文學就真的把它當作古典文學欣賞就好。
當清帝國的官員與書生還沉浸在訓詁古文,求取功名利祿的時候,西方的文明走向了另一個軌道,日本提早覺醒才得以脫胎換骨,很多的中國古典文化反倒要到日本才找得到,真的是「禮失求諸野」。
時代的巨輪是往前滾動的,學生時期念了這些中華古典文學,就當作藝術欣賞,現實的生活中,還是多多讀些魯迅、柏楊的書吧。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秦始皇假若不統一中國,也許文藝復興輪不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
秦始皇是否為暴君?也許不應把這位皇帝那麼簡單的用兩個字去定位,或說是為他的歷史地位畫個框框,至少可稱為暴君的也不只他一個。

轉貼:

■ 沖人
說到台灣獨立,其實人家早就獨立了。台灣第一次真正地在一個首都為北京的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康熙廿三年,而那個管轄早在光緒廿一年就被迫結束了。

有人說,如果台灣獨立,那麼滿蒙回藏恐怕都會繼踵離散。而現在的中國本埠的人談及滿蒙回藏,有多少人不是不無鄙夷呢?沖人兼有滿漢血統,對那「滿清」、「滿狗」的謾罵,不知感慨了多少次。而晚清時的衰敗,哪一條不是中國文明的衰敗?哪一條不是繼承了衰落文明的任何民族的必然衰敗?那個衰落中的華夏文明必然經歷的衰落時代,那個被歷史無情地推倒中國從未遇到的種族危亡和文明危機同時到來的鋒口浪尖的皇朝,旋即成了「滿清」,其統治集團旋即成了「韃虜」、「滿狗」。好像中國的皇帝、領導人,只能是漢人。好像晚清的衰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統治集團的祖先三百年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似的。

一個在建國之初連自己文字都沒有卻數十年之內就能與漢人鴻儒同場應試且進士出身和誕生了明珠、納蘭性德等大文豪的勤奮民族,一個造就了中國現代疆域的曾經無比強大的民族,一個被漢族同化得在金、清兩度丟失自己語言文字而今卻要到乾隆時由滿洲遷入新疆伊犁錫伯人中間尋找活著的自己祖先語文的可憐民族,還有那早就與整個中華民族休戚、榮辱與共的蒙回藏,中國人都不能把他們平等地對待,還怎麼讓那已不受北京統治一百一十餘年的台灣回到中國來呢?

中國人總是一味地叫囂要統一台灣。殊不知孟子云: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那為重的台灣的民一定要獨立,那麼那為輕的中共的社稷和君有什麼正當理由來統一台灣呢?為什麼非要逼著人家一個在整體上先進於中國的台灣回到一個環境日益惡化,道德日益淪喪,吏治腐敗,能源、人口、貧富差距等危機四伏的落後的中國中來呢?

想統一台灣,無非是大一統精神在作祟,無非是讓台灣在「一國兩制」之下承認北京對其在名義上的管轄權。這和那雖靡費國帑且毫無實利,卻也要派鄭和七下西洋,布恩於海外,讓外國承認中國皇帝名義上的宗主地位的明成祖是多麼的相似啊!中國有許多人認為美國不值得以數千年輕的生命,數千億美元的軍費來在伊拉克成就某些大財團的利益和布希的某種為父報仇的一己之私。那麼以那必將是無數解放軍戰士的年輕生命,台海無數生靈塗炭,無數國帑,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停滯和戰爭最終未必不會使中國自己引火燒身的不確定前景為代價的讓台灣承認北京在名義上的管轄權的舉動,就值得嗎?

我居住過世界上三個大洲的五個國家,且至今游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我早就不再看好那大一統模式下的大國家了。倒是西歐的小國讓我心馳神往。他們沒有那大國才有的民族主義枷鎖,進步起來是那麼的快。在盧布爾雅那,我是那麼羨慕那座城市的美麗和斯洛文尼亞人的從容、自信和瀟灑。那樣的生活態度和胸襟,中國人恐怕只有在盛唐時才有過吧。殊不知,他們脫離南斯拉夫僅十六年。而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希臘、葡萄牙,在歐盟內也處中上等。北歐的挪威,在一九二九年以全民公決的方式脫離了瑞典。那時沒有發生戰爭。而如今,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繁榮和富庶的兩個國家。也是最接近那最令真正共產黨人傾心的共產主義的國家。

而那背著大一統和民族主義包袱的中國呢?那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我們一百多年前就開始做了。可這一百年來,我們走了多遠呢?一切都彷彿還在原地踏步。

更不能不提的是,自從秦始皇帝在中國第一次完成大一統後,中國就再也沒有上演過那百家爭鳴的歷史大戲。禁錮言論,封鎖思想,強求一律,消除個性,這哪一條不是那大一統思想的必然產物?哪一條不是渴望中國出現科學、民主和自由曙光的人所深惡痛絕的?哪一條不正在索取著中國人整體創造力低下,且自大、自詡和自欺欺人的罪惡果實呢?

啊,這大一統的幽靈,你的到來,伴隨著我們祖先和我們自己的多少歷史和現實中的噩夢!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活在這個噩夢裡呢?台灣要獨立,就獨立吧。我個人由衷地祝福台灣人民。(作者七○年代出生於中國東北,現任大學教授,沖人為筆名)
燕尾

文章 燕尾 »

Pedro Hsieh 寫:古典文學就真的把它當作古典文學欣賞就好。

時代的巨輪是往前滾動的,學生時期念了這些中華古典文學,就當作藝術欣賞,現實的生活中,還是多多讀些魯迅、柏楊的書吧。

我一直認為 文學 哲學 都是薪火相傳的~~
古典文學 真的只有 欣賞的價值嗎?

現代的建築仍繼承了部分古典建築的觀念
至少古典建築能有學習的價值

如果古典的東西 只去欣賞外表
歷史建築的維護 就會再次發生霧峰林家花園的慘案!!
至少 哲學 文學 建築 都是可以應用的學問~~

斷根的樹 還是會把根往下伸長 長出茂密的綠葉!!
學問不也如此嗎??
zhz

文章 zhz »

Pedro Hsieh 寫: 唐詩的平仄是要用河洛語或是客家話念的,其實唐詩就是河洛語了,這兩種語言是所謂黃河流域最古老的語言了。
「河洛」一詞有人說是河南洛陽一帶,有人說是黃河洛水流域一帶(中原地區),並不是很明確。但中原人士在五胡亂華時,南遷到福建一帶,河洛話混合了當地口音,成為閩南話,則是可以確定的。

謝家不免俗,同樣也是在五胡亂華時自河南洛陽一帶,南遷到福建,有些人後來渡海來台…
阿貴

文章 阿貴 »

平常跟你們哈拉,都完全看不出來
你們都好有學問(汗顏... :oops: )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燕尾 寫: 我一直認為 文學 哲學 都是薪火相傳的~~
古典文學 真的只有 欣賞的價值嗎?
現代的建築仍繼承了部分古典建築的觀念
至少古典建築能有學習的價值
斷根的樹 還是會把根往下伸長 長出茂密的綠葉!!
學問不也如此嗎??
中文裡面的觀念有一點問題,由命題裡面,觀念指的是"idea","concept"還是其他的用語呢?往下推;現代的建築繼承了什麼"觀念"?
就architecture而言,我認為研究建築史的目的在於尋找每個時代最核心的精神,了解引起變革的那個火花。而台灣建築史的火花就在於日治時期引進的西方文明。
牛頓的古典力學解決了地球上不少的問題,但是相對論卻在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我們也不能說牛頓是相對論的祖先。學問的世代轉換後就是成了歷史,所以有化學史、物理史、音樂史、美術史、數學史.....,歷史就是歷史,它無法成為2008諾貝爾桂冠的主體,也從未聽過哪位諾貝爾獎得主感謝牛頓、莎士比亞的道理即是在此。
所以古典文學欣賞就好。
ykw

文章 ykw »

牛頓很謙虛的, 他說: 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

至於: 文化是什麼? 文化像空氣. (本文所有動作屬高危險性, 未成年勿嘗試)

空氣是什麼?
- 把塑膠袋套在頭上3分鐘就知道了! (切忌封口)

台灣的漢文化是什麼? 嘗試以下就知道了:
- 去山地部落;
- 去中國漢族城市;
- 去他國;

以上動作, 每天騎單車的, 計20分; 2人以上同行的, 計0分; 打點零工, 自力更生的, 住滿1個月計100分; 定點游手好閒, 住滿1個月的, 計60分; 把到當地妹的, 加計120分!....

以上, 僅供參考.
燕尾

文章 燕尾 »

ykw 寫: 台灣的漢文化是什麼? 嘗試以下就知道了:

把到當地妹的, 加計120分!....

以上, 僅供參考.
呵呵~~這個有趣 :lol: :lol: :lol: :lol:

搞大肚子 有再加分嗎??
燕尾

文章 燕尾 »

這邊我想問一下

建築教育 對於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
需要分開討論嗎??

還是大家認為是一體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