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建築教育到底有什麼不足之處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zhz 寫: 啊,我都被搞糊塗了,中國人到底是什麼人呀?
...

漢文不是中文,那中文是什麼?
中國人是清國以後在那隻大母雞(現在變鐵鎚了)上建國的人阿
中文這個字眼是國民黨教的
連共產黨都稱它是「漢語」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台灣的建築系學生
似乎不喜歡讀建築史
Marco

文章 Marco »

kensyu_tseng 寫:中國人是清國以後在那隻大母雞(現在變鐵鎚了)上建國的人阿
中文這個字眼是國民黨教的
連共產黨都稱它是「漢語」
所以所謂的漢文與中文
只是稱呼上的差異存在囉?!
那跟韓國人覺得"漢文"就是"中文"
而創造使用自己的語言有什麼關係性存在呢!?

我倒是很好奇
"中國"這名詞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有人可以解答嗎?!

找到答案囉
至少是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民勞 裡就出現過了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民亦勞止,汔可子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
無縱詭隨,以謹惛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無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泄。
無縱詭隨,以謹醜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
無縱詭隨,以謹繾綣。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至於端午 七夕 春節 中秋 清明
扯到蒙古與金人在下到認為那就扯遠了,
倒不如再加個西夏或吐番人
這樣來的有張力一點 :wink: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Marco 寫: 所以所謂的漢文與中文
只是稱呼上的差異存在囉?!
那跟韓國人覺得"漢文"就是"中文"
而創造使用自己的語言有什麼關係性存在呢!?
所以是錯誤的歷史觀

中國這個辭哪時候開始有的我不知道
只知道中國前面是清國
清國前面是明國

你引述的東西是中國人在解釋中國這個詞的由來常用的東西
再說詩經•大雅裡面的中國是國名嗎?
難不成那時候叫中國朝?
把中國當國名是清國以後不是嗎?

還有
中日戰爭這個名稱是不正確的
應該更正為清日戰爭
最後由 kensyu_tseng 於 2007-08-15, 15:33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Marco 寫: 至於端午 七夕 春節 中秋 清明
扯到蒙古與金人在下到認為那就扯遠了,
倒不如再加個西夏或吐番人
這樣來的有張力一點 :wink:
隨便你啦
反正不是中國人
zhz

文章 zhz »

kensyu_tseng 寫: 中國人是清國以後在那隻大母雞(現在變鐵鎚了)上建國的人阿
清國以後在那隻大母雞(現在變鐵鎚了)上建立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1912~1949)。
1949年之後在那隻大母雞(現在變鐵鎚了)上建立的國家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

◇ ◇ ◇

華夏、中華、中國,這幾個名詞在歷史古典中代表著相同的意義。
上面所提到的「中國」並不是所謂的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合國,
而是指「中原之國」。
而華夏或中華一詞,也不能被解釋成為中華民族,
因為中華民族一詞出現在20世紀初。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名字,的確是1912年以後的事情。
「中國」這個國家的人民,叫做「中國人」,無庸置疑。
但是歷史古典中「中原之國」的人民,也被稱之為中國人。
這兩個「中國人」前者指國家,後者指土地。
最後由 zhz 於 2007-08-15, 16:09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謝謝您的回答
perlemei

文章 perlemei »

我不知道台灣的建築教育有什麼不足,
因為我並沒有在台灣接受過建築教育,
只是和別的在台灣的學生分享過彼此的心得,
我把我自己的情況跟大家分享一下:

德國的建築系分佈在三種學校裡,
理工大學(TU)和技術學院(FH)以及藝術學院,
少部分的建築系在技術學院(大部分很偏實務)
少量的在藝術學院(偏設計),
其他大部分的建築系是在理工大學裡,
雖然是理工大學,但每個學校的方向不同,
我們學校就是大家說比較偏設計的那種.

德國的舊學制沒有分學士碩士,只是有低年級高年級,
高年級畢業出來就等同於台灣的碩士畢業.
低年級的時候,除了兩個設計課以外,
還要朝不同的方向學習,系上分五個學群:
建築史,繪畫雕塑,結構設計,空間設計,都市計畫,
低年級的必修設計課程是從結構設計和空間設計來的,
一年後加入都市計畫,
其他的考試課程有: 力學,建築史或藝術史,建築材料,建築物理,
建築能源...等等.
我自己感覺是,雖然設計課很難,也很辛苦,
但是考試的課也不是像想像中那麼輕鬆,
大部分的科目通過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考試不算簡單,感覺好像系上的老師要告訴我們雖然設計很重要,
其他的東西也很重要.
我自己雖然一開始很厭惡考試,總覺得為什麼要考那些很工程的東西,
但是礙於現實只好讀下去,但漸漸的我也從中找到樂趣,
材料或是物理那些的,其實對我之後的設計思考也滿有幫助的,
反而很慶幸自己有好好學習.

上了高年級後(所謂的研究所課程)
就以結構設計,空間設計,都市計畫為主要方向,
從這三個方向都要做設計,然後選一個方向深入,
畢業設計時也選一個方向為主題,
我們學校高年級沒有什麼硬性要學結構的部分,
只有設計為主,(被其他人詬病過)
其他的就是Seminar,要從五個群組中選到固定的學分數上,
當然如果有其他想上的課可以自己選,
開的課很多元也很自由.

我自己是覺得在德國設計是很重要,但是其他東西也很重要,
不會只偏廢設計.
我自己知道自己結構部分不足,所以也會想多選點類似的課來上,
另一方面自己對雕塑繪畫也很有興趣,
也有很多選擇,像是裸體素描或是攝影課..

大概就是這樣,供大家參考一下..
kensyu_tseng

文章 kensyu_tseng »

日本建築系的學生也不輕鬆
建築系是四年制
除了畢業設計之外還有他們稱之為「卒論(畢業論文)」的東西
最後的學期除了要趕畢業設計外
還要去找研究室找指導教官去進行他們的學士論文
所以研究室通常在最後一學期都會有卒論生
卒論生畢業後也算研究室的OB

對了
這樣子的話
死胖子兄
你如果遇到菊川怜
是不是要叫學姊阿 :D
kschen

文章 kschen »

Marco 寫: 我倒是很好奇
"中國"這名詞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有人可以解答嗎?!
找到答案囉
至少是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民勞 裡就出現過了
這個跟「林肯」等於「林先生肯去高空彈跳了」的笑話一樣

只是字一樣,古代現代意義完全不同

「中國」是1912年才產生的「國名」;至於「國號」,1912-1949叫「中華民國」,1949至今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清帝國以前人,根本沒有國家的概念,非但認為自已不是「國」,也不認為地球上還有其他國家

所以清帝國以前,並沒有與地球上其他人有「國與國的關係」

只有自已才是「人」,地球上其他人類不是人

是「蕃」、是「夷」、是「蠻」、是「狄」、是「戎」

(以上這些字,都是指次於人的某種動物)

都是理該臣服於自已的次等動物

清帝國一直到末期都還沒有「現代國家」的概念

例如說,清末有很多人去日本唸書(蔣介石也是一個)

有好事者去查留日學生填的個人資料中的國名,

有人填「支那」,有人填「華夏」,有人填「有清」,有人填「大清」

如果是現代國家的概念,國名不會隨人亂填




1912年,所有漢文書書中找到的「中國」,都是「我們這個地方」罷了。

例如我們國中歷史都教過這塊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圖檔

請看維基百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它的碑文落落長,聯結過去可以看得到

但應該可以看出,所謂流行「中國」,不是指當今「中國」(無論是歷史、文化、地理)的概念

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我們這裡」罷了
kschen

文章 kschen »

kensyu_tseng 寫:台灣的建築系學生
似乎不喜歡讀建築史
建築師考試新增此科以後
大家就會愛讀了



不過就我所發現,1949年後數十年中
有權力增加、改變建築師考試科目的「有力人士」名單裡
本身研究建築史的,有出過「建築史」著作的,或在學校教建築史的,
有好幾位咧!

他們自已與「建築史」關係密切
但就是沒有想過在建築師考試裡新增此科目
也許他們注重的是,學了建築史後如何實踐在當代社會吧
也許他們以為,建築史是建築人基本修養常識,但與當代社會沒有直接關係了。
ty1019

文章 ty1019 »

我隔壁房間的老先生他以前有考建築史這科,他也還認為有考建築史以及國文、中華民國憲法等。
直到前兩年我跟他說早就沒考這些了
kschen

文章 kschen »

ty1019 寫:我隔壁房間的老先生他以前有考建築史這科,他也還認為有考建築史以及國文、中華民國憲法等。
直到前兩年我跟他說早就沒考這些了
應該是你多桑記錯了,他可能把大學生活與建築師考試搞混了
建築師考試從未考過「建築史」這個科目

至於以前有沒有可能建築史的題目混進一般科目,
例如結構學裡考羅馬萬神殿的結構原理,力學分析
這我就不確定了

古時候沒有幻燈片,更沒有電腦單槍Power Point

也沒有教科書可以買,全系只有圖書室裡有一本西洋建築的圖畫書

認真的教西洋建築史的老師,是拿粉筆花20分鐘在黑板當場畫萬神殿剖面給學生看的,當然,學生也要當場在筆記本裡臨摹。

古時候,是靠這種艱困、克難的方法在學習,手上功夫自然不錯
萬神殿的剖面,也讓學生終生難忘

可是,一節課50分鐘,也只學到兩個剖面而已
古時候的建築系學生,學得很深入
但學得很少。
Pedro Hsieh

文章 Pedro Hsieh »

以血統或說是基因論國家,在廿世紀就是納粹德國,當然現在仍在爭戰的非洲個獨立國家也是以血統論國家。
國家之所以能進步,就是建立在民主和科學之上。經濟?經濟也不過是人文科學下的一個子題。
燕尾

文章 燕尾 »

kschen 寫: 這兩個是根本不同的東西
只是用了同二個字
現代的「大學」兩字是日本人發明,中國人一看是漢字就直接拿去用
就像美國一個總統叫「林肯」,跟「昨天有一位先生終於去高空彈跳」,是兩種毫不相干的事
可能會引起筆戰
但我還是要解釋一下
kschen大人 嚴重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會拿四書中的大學來提
並不是因為同字的關係
不方便把大學的全文放上來~~
大學此書的內容 是在提除了一般庶民所學的[小學](這裡不是指國民小學)
如何教育 想要學習有自明性的知識分子
如何把它們聰明的運用在有用的地方
不會把聰明用在作奸犯科
以哲學的觀quote="kschen"]
中國古代的「大學」是中國貴族王候的學問

那個時代,天下只有0.1%的人識字;99.9%是青暝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這0.1%世襲的人,要去統治另外的青暝牛,所學之術叫「大學」

現代的大學則是專業的高等教育,現代社會則是公民社會,不再是99.9%不識字的青暝牛的社會
兩種不相干,不能類比的東西
[/quote]

在戰國時期之前[大學]沒錯是指貴族之間的教育
因為這些知識家 解放到平民之中
為了生存開始教化人民 一些願意學習的人民
如何教育這些眾多的庶民
對當時的教育者 可以說是一大挑戰
那時也沒太多教科書 或 統一的範本
孔子把教育的綱要 訂定出來
才會出現[大學]此書
遺憾的是秦王 焚書坑儒
只殘留了此書不然一定更多精華的經典可讀

以英文的university(中譯:大學)
institution that teaches and examines students in many branches of advanced learning, awarding degrees and providing facilit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
(摘自:牛津字典)
意旨 綜多科系老師對學生訓練的高等學習組織,授予學位和肯定其學術能力!

現在大學 也可以說現代的高等教育

我拿古代的高等教育的觀念 來 討論現代的高等教育 有何不可??
最後由 燕尾 於 2007-08-15, 23:34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