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基義老師之「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一文移除說明

宗旨在於團結熱心人士,以活潑創意的行動來「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以及「提昇建築教育」
Marco

文章 Marco »

Wess 寫:我覺得有點誤會,
是有誤會....
可能您不了解的是大家在意所謂知的權利定義在哪??

建改社文章產量是固定一個月一篇?!
是的話!!我會乖乖閉嘴

假設是今年八月有三篇相關文章的產量,該不會就要我們所有讀者等到12月才能
將這三篇文章消化光,多數的文章反應的是當下的狀況與思考,分三個月才能看
完那乾脆不要寫算了!既然貴雜誌社對於建改社的前輩們的美意,能夠有著相同
認知與一起合作的決心,那又何苦拘泥著必須先在雜誌發表後再於其他地方發表
的限制,這件事情癥結您自己也提到了是在於心態!

在於堅持著心中搶獨家的心態,而忽略了媒體應背負的社會責任
這似乎與那些冠冕堂皇的合作美意背道而馳了

再者,對於張基義老師文暫時章移除的做法除了在貴雜誌社所謂合作美意這句話
上重重打了一巴掌之外,也讓在下十分質疑貴雜誌社對於事件的處理能力。
該篇文章於2007-06-17 01:42 AM發表而至2007-06-28(相信是貴雜誌社在至版
印刷了)才要求暫時移除,已經在這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討論就因為貴雜誌社要出版
了而暫時中斷!?
姑且不論,彼此是什麼立場,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嗎?!
難道就不能因為貴雜誌社與建改社多位前輩們彼此之間有著合作的美意,讓這一篇就當做個特例!?

合作中間的妥協與溝通在哪!?還是純粹就是場面話罷了????
Wess 寫:這是每個媒體最基本的立場,這絕不單單只是媒體屬性不同就可以區別的。
區別很大
這裡是具有自由性隨時可發表又不收你一毛錢
硬要說有就是你要有台電腦要耗電還要網路費
這區別不大嘛!?

既然是合作將訊息傳遞,就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與許更多不同的管道讓這些訊
息快速傳撥出去,而不是每一個月就配合貴雜誌社一次,這樣算什麼!?
台灣建築雜誌是歷史相當悠久的雜誌社,內容涵蓋層面也不少,會因為單單這一
區消息快速流傳影響到什麼!?
真的會影響,那就是該自我檢討方向的時候了!!

贅述甚多
希望台灣雜誌社的朋友能就在下這些觀點
給於些指教
感謝

Marco
chiyi

文章 chiyi »

願意健康報導建築的媒體已經夠少了,請大家不要在立場上的不同而有所誤解。我絕對相信台灣建築雜誌與準建都是引領建築向上的力量,有任何誤解都是筆者我個人的疏忽。希望誤解就此打住,我們更應關心建築存在的障礙,務實的面對並從體制內改革。

基義
oneone

文章 oneone »

站長eaGer 寫:....正如許多人所見,包括張基義老師、阮慶岳老師、徐明松老師等都以無酬的方式將其刊登於雜誌上之作品讓準建刊登,就是因為他們願意接受「唯有提高對於建築及美學的整體層次,台灣建築環境才會有希望」這件事情......
太太...太讚同e大的這句話了 (:Y) (:Y) (:Y)

我也常一直很希望能有更多的建築專業者或團體,能多多舉辦些讓非建築專業者的一般民眾可參與的課程、講座、導覧...等等的活動,這樣一來有更多民眾能夠對於建築及美學的整體層次提升,就會去挑剔,建商也就更對建案不敢隨便馬虎了:twisted:



.
徐岩奇

需要溝通, 相互諒解

文章 徐岩奇 »

有位前輩曾經語重心長的提及
"建築界好人已經不多了, 應該多團結, 千萬不要自己打成一團, 讓壞人看笑話"
暫且不去辯論好人壞人的定義
兩位媒體人, 卻都是我所默默觀察, 極力推崇者
辦媒體的都具有相當的理想性格, 無庸置疑

建築界是社會的小縮影, 建築界的困境不過是社會亂象之一而已
即使環境困難, 常常感覺快失溫, 有夥伴總不會感覺孤單
團結合作不易, 各立山頭倒是非常普遍, 建築人因此很容易被各各擊破
新校園運動合作社, 建築改革合作社, 一提到合作....很多人都心感戚戚焉
於是願意存異求同, TEAM10, CIAM, 都走過這段類似歷史, 既然要推動社會運動..

一年半前鳳山國中事件, 造成這波建築運動挫折
當時的楊秋興縣長與范巽綠政次, 因鳳山國中莫名打成一團
兩位卻都是非常受推崇, 特別在公共建築議題上的用心, 中央與地方相互輝映
不知哪一天才會還給當事人公道, 特別是范政次的委曲
但卻已造成極大的傷害...也成為建築界的一個分水嶺, 極大的遺憾
本來應該可以攜手, 繼續推動各項改革的行政者......

這其中因為誤解, 缺乏溝通, 裂痕慢慢擴大到不可收拾
或形成相互抵制力量, 都不是樂見的...相信壞人最高興了

畢竟是人, 一不小心都會衝過頭, 需要別人的原諒, 也原諒別人
me too, 欽文兄, 基義兄, 大家也是
何不常常忘記背後, 努力面前的

岩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