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大展 2009.07.15~2009.10.11 在中正紀念堂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大展 2009.07.15~2009.10.11 在中正紀念堂

文章 eaGer »

自1909 年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刊出首次未來主義宣言至今,2009 年正好是未來主義一百週年紀念。當時的宣言無異是藝術領域中的首創:未來派藝術家藉此宣告他們對於過往藝術毫無喜愛和尊敬之意,只想一心專注於任何當時剛問世的機械發明,並挖掘這些機械與現代生活所產生的聯結。換言之,這些詩人、畫家傾其心力於機械化的未來,「未來派藝術家」(Futurist)一詞也因應而生。他們熱愛危險、充滿精力、無所畏懼,帶著叛逆的批判眼光觀察周遭的事物;而這些特質也成為他們寫詩創作時的基本元素。這些藝術家相信「世界因『速度』而更加壯觀美麗」。

未來派藝術家之首為詩人馬里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他的創作理念很快地便吸引一群亦有同感的畫家,如薄丘尼(Umberto Boccioni)、巴拉(Giacomo Balla)、卡拉(Carlo Carrà)、瑟維里尼(Gino Severini)以及盧索羅(Luigi Russolo)。這個小圈子逐漸擴大範圍,多位畫家也隨後加入,像是德裴洛(Fortunato Depero)、西隆尼(Mario Sironi)、普蘭波利尼(Enrico Prampolini)、富尼(Achille Funi)及巴德薩利(Roberto Marcello Baldessari)等。上述畫家的作品都將於這次展覽中呈現在大家面前。

未來派藝術家宣稱:「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過往?在這個要打破所有不可能迷思之際還頻頻回首?時間與空間已於昨日逝去。我們活在這個絕對的世代,我們已經創造出永恆且無所不在的速度!」馬里內蒂更不諱言地說:「奔馳中的車子比勝利女神更美!」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他對傳統藝術與思想的厭惡之感。

然而,未來主義在藝術演進運動中的真正價值,在於忠實呈現出現代生活的複雜面,並打破藝術僅是個人娛樂消遣的思維。更甚者,未來主義不僅以藝術作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中,更以政治活動、時尚流行、廣告行銷、舞台設計、印刷工藝、室內陳設及建築等型態融入社會各個層面。這種深入結合藝術與生活的方式,對後來的藝術世代影響深遠。由此可見,未來主義確實開啟了二十世紀前衛藝術的嶄新一頁。

圖檔

未來派第二代 鮮豔時尚跨領域

* 2009-08-05
* 中國時報
* 【吳垠慧/台北報導】

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大展」回顧百年前未來主義發展的輪廓。有趣的是,來台的一四三件展品當中,還有一般美術展覽少見的服裝、帽子、彩繪椅子等居家用品,充滿了新奇的幾何圖案、鮮豔色彩加上不對稱的拼貼,設計相當怪異前衛,果然非常「未來派」。其實,這都是未來主義第二代藝術家的主張。

一九一五年年輕的德裴洛和老師巴拉,兩人簽署一份〈未來主義的宇宙復興〉,宣示未來主義要邁向第二階段,並且主張未來主義的觸角要深入廣告、設計、時尚、烹飪、建築以及室內設計等應用藝術的領域。

未來主義自一九○九年由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提出之後,第一代創始者積極推廣,號召志同道合的藝術界人士參與,吸引不少人氣。不過,隨著第一代代表人物如薄丘尼、建築師安東尼.桑德利亞(Antonio Sandelia)等人到前線作戰,在戰爭中捐軀,其他藝術家如卡拉則遠離未來主義陣營,投入形而上藝術,盧梭羅則沉迷在神祕學的研究,未來主義的聲勢一度下滑。

所幸,長江後浪推前浪,第二代未來主義者紛紛出現。新生代的創作者像是德裴洛、巴德薩利、普蘭波利尼等人,都是第二代未來主義者的標竿,他們更年輕,沒有十九世紀藝術的傳統包袱,更勇於開創,積極主張未來主義還應該跨及其他領域,可說是如今當代藝術追求跨領域的先驅。

其中,德裴洛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一九一四年他加入未來派,除了繪畫之外更活躍於其他領域的發表。

一九一六年俄羅斯舞者戴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委託他為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夜鶯》設計舞衣和舞台,可惜最後並沒上演。他又跟克拉維爾(Gilbert Clavel)合作《形塑舞蹈》,一九一八年在羅馬上演。翌年,他在羅威雷托成立未來主義之家時,和妻子一同製作掛毯。一九二○年代他活躍於廣告圈,一九三二年發表〈未來主義廣告藝術宣言〉。

這次展出了德裴洛的作品《芭蕾舞者的律動+小丑》。當時他的生活窮困,這幅畫竟然是畫在老師巴拉作品《獵戶星座》的背面。

未來主義藝術家也對未來建築充滿想像。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未來主義建築師莫過於安東尼.桑德利亞。他在一九一○年代提出了發電廠、住宅、未來城市街道的想像。高架道路、地底隧道等建設都是他在百年前就已擘畫出來的世界光景。

「相較於西歐,如德國等國家,當時義大利的工業化程度是落後的,這位建築師提出的多半是基礎建設的構想,是知識分子對義大利發展的期許。」可惜的是,當時義大利尚未打造出他的想像世界,桑德利亞就戰死沙場。

系列演講

百年未來系列專題演講(演講免費進場,名額有限請儘早入座)
時間:皆為10:00-12:00,除09/27場次調整至14:00-16:00
地點:中正紀念堂演講廳

07/18(六) 導 覽 10:00-12:00 徐芬蘭(巡迴展台灣區總策展人)
07/25(六) 藝 術 10:00-12:00 王哲雄(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西洋美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08/15(六) 設 計 10:00-12:00 程文宗(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兼任教授、義大利國立米蘭Brera藝術學院建築碩士)
08/16(日) 藝 術 10:00-12:00 劉永仁(義大利國立米蘭Brera藝術研究院碩士)
09/20(日) 劇 場 10:00-12:00 郭文泰(河床劇團導演,曾執導《未來主義者的食譜》一劇)
09/27(日) 社 會 14:00-16:00 倪安宇(巡迴展中文版圖錄譯者,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
10/04(日) 建 築 10:00-12:00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10/11(日) 藝 術 10:00-12:00 王蓮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兼任講師)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大展
展覽日期:2009.07.15~2009.10.11
展覽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
策展人:Maurizio Scudiero

>>相關網站
::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大展::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王增榮 - 不怎麼未來主義的「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展」

文章 eaGer »

轉貼自王增榮老師部落格

不怎麼未來主義的「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展」

「飆未來:未來主義百年展」,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一日在台北中正藝廊展出。

展覽之所以稱「百年展」,因為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F. T. Marinetti)的「未來主義宣言」出現於1909年。

對建築人而言,未來主義應該不會太陌生。因為,在認識建築的現代主義時,免不了要記下桑特利亞(A. Sant’Elia)這個名字,他有關都市意象的系列畫作:「新都市」(Citta Nuova,1914),公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啟示錄,提早宣示後來都市發展的格局與樣貎。

今天許多都市裡不可或缺的複層交錯高架車橋、突顯速度感的透明昇降梯,電影「第五元素」或「關鍵報告」裡飄浮的車潮與沿建築外牆行走之汽車等場景,靈感都離不開桑特利亞的想像,可見其影響的久遠。雖然,英年早逝的他(1888~1916),根本沒機會看到從他畫作衍生的這些景像。

1980 年代後期,蓋瑞(F. Ghary)由普普式放大物件的作法,轉進碎化意像的建築表現,如明尼蘇達大學之懷斯曼博物館(Weisman Art Museum,1993),就被指認靈感來自1910年代,蘇聯前衛畫家馬列維奇(K. Malevich)未來主義時期畫作。

然而,這次難得來台展出的未來主義作品展,桑特利亞的名字只在說明文字中出現一次,跟建築有關的未來主義作品,完全付之闕如。

在這項百年展裡,從展出內容看來,原始策展人是有一些特色。

其一,繪畫與義大利本位主義很重,以致收錄的展品,繪畫為大宗,而動人心弦之未來主義雕刻,算聊備一格,只有翻製薄丘尼(U. Boccooni)之「空間中連續獨特形體」(原作1913)值得一看。而創作者,只收錄義大利人。

即使如此,在展出的畫作中,真正碰觸未來主義在近代藝術史獨豎一格如靈光瞬逝之動態美感的作品,也寥寥無幾。更多的是,繪畫者本身短暫鍍過未來主義的光芒後,往當時其他強勢畫風飛奔而去的作品,如立體畫派、一般的抽象畫派等,或者,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未來主義畫家受國家主義的影響,漸趨法西斯化,以致畫中主體意象愈來愈清晰,與原先未來主義精髓的浮光掠影般朦朧的美學漸行漸遠的作品!因此,這展覽特色之二,與其說宣揚未來主義,還不如說是紀錄義大利本土未來主義的演化。

所以,就某種角度而言,這是個不怎樣未來主義的未來主義展,如果想從這展覽看得到未來主義宏觀的視野與深遠的影響,你應該會失望!

就策展人立場,當然,他有權這樣策展,這是論述的一種。不過,就台北展的宣傳而言,個人認為,如果本地策劃移展單位若非用心不夠,不瞭解此展策劃原意,則有誤導參觀者的嫌疑,讓購票者以為可以看得到未來主義宏觀、精髓的一面。

最後,順帶一提,即使百年展內容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但展覽的作品,除薄丘尼的翻製品外,都是原件,也頗珍貴。可惜,作為展場的中正藝廊,是個先天不良的場地,根本就是剩餘的間隙。必須使用這樣場地,或許主辦單位有他的考量,但透過設計,應該可以改善展場的品質。然而,與其他台灣正在展出的活動,如「Sketch Up!台灣當代建築師手繪稿聯展」相比,百年展草率的可以。而踏離展區,步入書藉販售區,甚至有一種墮落夜市的感覺,讓人有不知身在何處的尬尷。

真不知,國外單位看到這些作品被如此這般的展場對待,箇中滋味如何?


王增榮/原文刊於《台灣建築》月刊,2009年11月。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