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台博館開幕 展期2009.04.04~2009.07.05

工作營、旅行、展覽、畢業展、演講、活動、研討會或近似之事件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台博館開幕 展期2009.04.04~2009.07.05

文章 eaGer »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2009.04.21 10:58 pm

台灣第一座由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的建築,不是貝聿銘的東海路思義教堂,而是台南後壁鄉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如海浪般起伏的前衛學校建築,早在保守的一九六○年代便已誕生?

原鄉與現代—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今天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開幕。該展徵集超過兩萬件的設計圖,重現36件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模型,也揭露許多有趣的秘密。

前衛建築常出現的不規則造型,早在1963年,台灣建築師陳仁和便曾運用在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上。三信的教室地板呈波浪狀,由講台逐漸昇高到最後排的座位。策展人徐明松表示,這種怪異設計是讓講台位於學生座位之下,對教育富巔覆意義。

【2009/04/21 聯合報】@ http://udn.com/

展覽名稱:原鄉與現代—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展覽地點:台博主館 102展室及東側廊道
展覽類型:特別展覽
展覽時間:2009年04月04日~2009年07年05日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高雄市立美術館
協辦單位:銘傳大學





建築展》老教堂曾前衛 波浪教室仍新鮮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9.04.22 04:15 am

台灣第一座由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的建築,不是貝聿銘的東海路思義教堂,而是台南後壁鄉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如海浪般起伏的前衛建築,早在保守的一九六○年代便已在高職誕生?

「原鄉與現代—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在台灣博物館開幕。該展徵集超過兩萬件的設計圖,重現卅六件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模型,也揭露許多有趣的秘密。

前衛建築常出現的不規則造型,一九六三年,台灣建築師陳仁和便運用在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上。三信的教室地板呈波浪狀,由講台逐漸升高到最後排的座位。

策展人徐明松表示,這種怪異設計是讓講台位於學生座位之下,對教育富顛覆意義。

近年政府力邀國際大師為台灣打造前衛建築,不少競圖甚至明訂角逐者須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其實早在一九六一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波姆(一九八二年獲獎),便曾為台灣設計一座教堂。

這座教堂源起於一九五○年代,德籍神父楊森被派往創建菁寮教堂。他邀請德國南部以設計教堂著稱的波姆操刀。諷刺的是,現代台灣渴求普利茲克建築,波姆的天主堂卻缺乏經費修茸,看來殘破。

策展人徐明松透露,菁寮天主堂的徵圖過程,還有「神蹟」顯現。兩年前,兩位成大建築系學生偶然進入天主堂,發現一組設計圖,一時興起順手牽羊。沒想到一位學生拍照時相機當場故障,另一位學生則發生車禍。兩人心裡發毛,趕緊物歸原處。

兩年後,徐明松到成大演講,談到「戰後建築文件展」的徵圖計畫。兩位學生把當時拍的照送上,徐明松一打開,發現這是他遍尋不獲的教堂施工圖。透過學生指點,他才在教堂的小房間中找到這份最重要的施工圖。

展中還展出建築師李重耀在日治時代使用的建築器具。包括他擔任台灣總督府(現為總統府)建築技術員時,刻有總督府字樣的皮尺;以及刻度用文字、而非數字表現的傳統「魯班尺」。

【2009/04/22 聯合報】@ http://udn.com/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重塑追求現代的歷史記憶

文章 eaGer »

出處

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重塑追求現代的歷史記憶

為了找回戰後建築記憶,並向當時的建築師致敬,國立台灣博物館21日起舉辦「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台博館表示,這個展覽呈現了前輩建築師們如何在戰後國家重建過程中追求現代化,並型塑了台灣建築的特殊容貌。 國立台灣博物館21日舉辦「原鄉與現代—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除了展出包括台北聖多福天主教堂、台南大同教巴哈伊中心等多件建築模型外,另外也陳列6位前輩建築師專區,簡介他們的生平、職業與作品。而7位戰後第一代的前輩建築師們,包括李重耀、王秋華、高而潘、蔡柏鋒、陳邁、吳明修與洪一鶴等人也都出席這場盛會。

展覽策劃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表示,從2005年12月起,他們開始推動這個活動,徵集超過兩萬張的設計圖說、經典文獻,並訪談這些前輩建築師當年設計的構想,並加以數位化。他說,過去這些就在我們身旁的建築物,大家既熟悉卻又陌生;而這些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事實上植基了往後台灣建築發展的基礎,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各地的民眾親近這些原本是屬於建築專業領域的事務。同時,也希望透過這些共同的歷史記憶,讓大家可以用更謙卑、積極的態度面向未來,讓台灣重回有歷史感的社會。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非常感謝這些前輩建築師;而這些作品也展現了戰後那段非常艱辛的時刻裡,前輩建築師替台灣空間留下的思考。她說:『我們現在收到的已經有超過二萬件,這是很大的成果,非常非常的珍貴。』

黃碧端說,近年來,文建會也希望透過生活美學等方式進行空間改造運動。如果沒有這些前輩建築師過去努力的基礎,文建會是不可能做出成果的。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敘述台灣建築史

文章 eaGer »

出處:自由時報

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敘述台灣建築史

〔中央社〕戰後的台灣歷經物資匱乏與特殊政治時期,此時,來自世界各地建築師,都在追求建築的現代性,且紛紛在台灣完成夢想,這段有趣的歷史哪裡找?「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告訴你。

由台灣博物館、文建會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原鄉與現代—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展出近兩年來徵集超過2萬張的設計圖說、台灣經典文獻、數位化與人物訪談記錄等,呈現前輩建築師們如何在國家重建過程中追求現代化,及如何詮釋心目中的現代性。

展出內容包括台北聖多福天主教堂、台南大同教巴哈伊中心、台南縣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中心等30件建築作品,製作成模型及繪製平、立面CAD圖;還有李重耀、關頌聲、虞曰鎮、王玉堂、張德霖與王儀曾6個建築師專區,生平簡介與作品等。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表示,民眾對台灣的建築認識太少,二次戰後台灣建築充滿原鄉情懷的現代性精神,精采豐富,未來這項徵集活動還會繼續下去,盼能完整呈現台灣建築發展史。

台博館表示,展出期間自即日起至7月5日止,每週末有專家導覽解說,並邀請學者專家演講;7月11日至10月31日將轉往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台灣戰後建築 走向現代化

文章 eaGer »

台灣戰後建築 走向現代化

* 2009-05-24
* 中國時報
* 【吳垠慧/台北報導】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艱困年代,台灣仍然出現不少精彩建築作品。國立台灣博物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共同主辦「原鄉與現代—台灣戰後建築文件展」,精選出卅件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的建築設計,依原設計圖重製模型展示,並另闢六位建築師專區,介紹他們的生平與訪談記錄,作為建構台灣戰後建築發展史的序曲。

原鄉與現代 揭開建築發展史

展出由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和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徐明松兩人策劃。卅六件展出的建築模型和設計圖,都是一九五○至七○年代期間完成的建築作品。年代最早的是一九五三年、建築師王大閎在建國南路的自宅設計,這也是王大閎來到台灣執業後的第一件作品。

所謂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大致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台籍建築師,在日治時期接受養成教育,其中有台灣本地培養出來的,如李重耀,也有留學日本者,如陳仁和。另一類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大陸建築師,又可分成在大陸完成建築教育,以及留日、歐、美等不同背景。因為戰亂的關係,各路人馬齊聚台灣。

光復後新貌 與日治時期切割

王俊雄說,光復後台灣建築的特色和日治時期的風格「簡直是一刀劃開」。

「日治時期的建築我們稱是『古典折衷主義』,喜歡貼裝飾,有巴洛克風格。光復後的建築只有幾何和線條。」他表示,「我們很難歸納出戰後第一代的建築特色是什麼,因為他們的背景各不相同,呈現的樣貌相當多元。只能說,他們共通追求的目標就是『現代化』。」

不過,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卻對台灣的建築界產生重大的影響,培養出之後包括漢寶德、吳明修、高而潘等二代建築師。

培養出新血 第二代引領風騷

在現場展出的一件件建築模型中,李重耀的指南宮凌霄寶殿設計圖和模型,顯得相當顯眼。今年八十四歲的李重耀,日治時期就讀開南工業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日籍校長推薦進入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任職。因為他接受過傳統工匠訓練,一九六六年以傳統尺度設計出木柵指南宮的凌霄寶殿,更以此成為台灣知名建廟建築師,還曾受邀到日本蓋「徐福廟」。一九七八年李重耀負責林安泰古厝遷建工程和二○○○年草山行館修復。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 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大師 在台腳印

文章 eaGer »

普立茲克大師 在台腳印

* 2009-05-24
* 中國時報
* 【吳垠慧/台北報導】

有三位建築界重要獎項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一九六○年代就於台灣留下他們的作品。他們分別是貝聿銘、丹下健三和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hm)。其中,波姆「聖十字架堂」卅二張設計圖的發現過程相當戲劇性。

波姆一九二○年出生,家族以設計教堂著稱,一九八六年獲得普立茲克獎。一九六一年波姆應邀為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設計「聖十字架堂」,銅製的圓錐狀屋頂,讓教堂看起來宛如一座小城堡,屋頂上方還立著一隻公雞風向儀。策展人徐明松說,去年他去成功大學演講,有位學生送給他一片光碟,開啟光碟內容後,他發現竟是「聖十字架堂」設計圖的翻拍照片,連忙和學生連絡。學生告訴他,二○○六年和友人去這個教堂玩,意外發現這批建築設計稿,順手帶走。沒想到不久後,這幾個年輕人接連發生車禍、生病等意外,懷疑「是不是帶走這些資料對不起天主?」所以又把設計圖放回教堂「聖器室」抽屜,附張紙條「這些很重要,請好好保管。」徐明松忙趕去教堂,發現這批資料還原封不動留在抽屜,連學生留的紙條也在!

一九八三年獲得普立茲克獎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和建築師陳其寬一九六三年合作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台灣著名的校園建築。而日籍建築師丹下健三在一九六七年為台北縣八里的天主教聖心女中設計的校園建築,是台灣擁有第一件丹下健三的建築作品。他在一九八七年獲得普立茲克獎。
memey1218

Re: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台博館開幕 展期2009.04.04~2009.07.05

文章 memey1218 »

這故事有聽徐老師講過
前陣子去聖十字教堂
還故意問法國神父現在那些原圖還在嗎
神父說被宗教博物館(好像)借去了
還說日後會有一個專門用來典藏宗教重要文件..等的博物館來收藏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eaGer »

此次「原鄉與現代──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策展人邀請知名平面設計師王志弘為該展設計了專屬於該展覽的紀念棉布袋,挑了5種戰後建築圖樣,黑白兩底色,共10種款式(如下圖),共800個。

於開幕已送出近200個,僅剩600個,如有意購買者,請至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社購買。

購買處:國立臺灣博物館
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服務台 02-2382-2566
合作社 02-23711052
訂購表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eaGer »

知道有紀念棉布袋的發售後,我便拜託 usimon 跑了趟台博館,幫我各款都買了一個,總共買了十個棉布袋。
圖檔

圖檔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eaGer »

剛拿到時還挺興奮的,仔細看了看各款棉布袋,摸了摸材質,才發現黑色的棉布袋五款之間有色差,而無論黑色或白色的棉布袋,每個袋子的材質跟厚度都有差異,有的很薄,有的卻很厚實,我猜可能是由不同廠商所生產才有如此差異。
圖檔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eaGer »

下午五點多在辦公室拉住一位正要回家的女同事,請她扮演麻豆,讓大家看一下棉布袋與人身的比例。
圖檔
ta6195

Re: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ta6195 »

棉布袋的材質本身就分、薄兩種,所以想要收集完整的話,一套會變成20個。據館方表示,袋子、薄各有愛好者,索性每款都做成、薄兩種。跟廠商無關,都是同一家承製。
Marco

Re: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Marco »

一個是6安(6Oz)左右的帆布
一個是10安(10Oz)左右帆布

原料每碼價格差蠻多的 :P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Re: 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 紀念棉布袋發售中

文章 eaGer »

ta6195 寫:棉布袋的材質本身就分、薄兩種,所以想要收集完整的話,一套會變成20個。據館方表示,袋子、薄各有愛好者,索性每款都做成、薄兩種。跟廠商無關,都是同一家承製。
呵呵,謝老師的解釋非常清楚呀! 感謝!

我比較喜歡厚款.....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