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規劃口訣

專技人員高考、公務人員考試、地方特考
willmax

都市規劃口訣

文章 willmax »

地形地貌先細查 再看風向與水流 商業中心人氣足 交通便捷好服務
良好地段給居住 上班不必跑長途 工業用地重運輸 污染大戶須防護
易燃易爆要隔離 轉運便利建倉儲 公共綠地宜均布 濱水地帶多種樹
舊區新區要兼顧 文化遺產多保護 幹道骨架要清楚 兩側用地須相符
道路間距宜適度 一般內密而外疏 港口須有疏港路 生活岸線要留足
機場進城走快速 端側淨空須關注 高速公路不穿城 過境公路擦邊溜
客運站場宜深入 編組站場城外布 夏季涼風能導入 冬季寒風能阻住
道路依山傍水走 相交儘量九十度 淨污分置上下游 雨水儘量順勢流
四通八達有出路 抗災避難易救護 自然人文須借助 城市特色要突出
最後由 willmax 於 2007-09-07, 23:04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katoh

文章 katoh »

好個順口溜!!

不過通常會有些是相抵觸的!!
這就是都市設計困難的地方!!

追求的是平衡!!
r92521713

文章 r92521713 »

很有意思
不過我們考不到機場那麼高深的學問
monster

文章 monster »

感謝提供分享
不過不會運用@@
解說一下嗎?
willmax

敷地與計畫之意義(What’s the meaning of Site and Plan)

文章 willmax »


一、何謂敷地計畫(What’s the meaning of Site Plan)


(一)敷地與計畫之意義(What’s the meaning of Site and Plan)

1.何謂敷地(What’s the meaning of Site)

(1)敷:佈置(to make arrangement)
陳設(to spread out)
安排(to arrange)
配置(lay-out)
(2)地:a.狹義:土地(Land)
b.廣義:環境(Environment)
(3)Site:A piece of ground for building on.
(4)敷地:a.安排土地(To arrange land)或環境
b.配置土地(To lay-out land)或環境
c.陳設土地(to spread out land)或環境
willmax

文章 willmax »

2.何謂計畫(What’s the meaning of Plan)

(1)計畫:a.制訂實施方針(經深思熟慮的)【An arrangement(by carefully considered)for carrying out some future activity】
b.預籌的辦法(An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group or of a system)


(2)PLAN:a.An idea or a method that has been thought about in detail in advance ,an intention.
b.A detail diagram or map of part of a town. a group of building etc.
c.An outline drawing of a building or structure. Showing the poistion and size of the various part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willmax

文章 willmax »

1.思維方式(The method of thought)
(1)敷地計畫的對象:【The Subject(or object)of Site Plan】
a.人(Men)
b.活動(activity)
c.土地(land)
d.環境(environment)
(2)敷地計畫的目的:(The Purpose of Site Plan)
a.深謀遠慮(To think and plan for ahead)
b.安排活動(To arrange activity)
c.滿足需求(fulfil a need ,to satisfy a demand )
d.過程決定(The decision of course)
(3)敷地計畫的對象分析:(An analysis of subject or object of site plan)
willmax

文章 willmax »

(4)敷地計畫目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of site plan)
a.安排是要深謀遠慮
b.過程是要項目清楚+步驟明確
c.滿足是要落實可行
d.需求是要瞭解深入
2.敷地計畫的定義(The definition of Site Plan)
(1)安排人群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中活動的過程,以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
willmax

敷地計畫之目標(The Goal of Site Plan)

文章 willmax »


六、敷地計畫之目標(The Goal of Site Plan)


(一)發揮基地環境的特質與潛力,根植於基地環境調查與分析
(二)塑造高品質活動環境,依據環境共生手法
(三)滿足使用者需要的多元環境,著眼於使用者需求調查與分析
(四)建立便利、快捷、舒適的交通環境,本於交通調查與分析
(五)供應充分、多樣、安全、舒適的公共設施與設備環境
(六)創造安全、健康、舒適、美觀的生活環境
(七)符合永續發展與環境共生理念的生存環境
(八)建構具有經濟價值,並達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傷害最小化的生產環境。
(九)實現具有生態價值的新環境,並滿足視覺景觀意象高品質性。
(十)基地環境利用的合法性與豐富性。
willmax

文章 willmax »


一、敷地計畫作業領域:The Domain of Operation of Site Plan


(一)評估基地(The evaluation of a site)

─決定基地作何使用。
─提供基地發展問題、發展潛力與發展限制,以決定基地未來最佳用途。

(二)選擇基地(The choice of many sites)

─決定選擇何塊基地,以達最佳投資效益。
─可應用基地調查分析,所得之問題面、潛力面、限制面與目標面進行比較分析,評選一塊最適宜的基地。

(三)配置基地(The layout of a site)

─決定基地如何使用。
─利用敷地計畫的規劃方法,達到基地之最佳配置使用規劃。

(四)開發基地(The development of a site)

─決定基地如何進行開發利用。
willmax

二、敷地計畫作業項目:(The Details of Operation of Site Plan)

文章 willmax »


二、敷地計畫作業項目:(The Details of Operation of Site Plan)


(一)從事基地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之資料蒐集,調查與分析,提出基地環境之問題面、潛力面與限制面,使用特性與影響面。
(二)研擬各項活動位置之選擇與基地使用系統配置。
(三)聯繫各項活動空間之流通系統之建立。
(四)創造視覺造型景觀意象與公共設施及公用設備之安排。
(五)建立建築物內外部空間之生態關係與都市空間功能統合共生。
(六)配合都市計畫、都市設計與建築管理法令管制,提昇居住環境品質。
(七)綠環境與植栽計畫之建立。
(八)環境景觀塑造與控制。
(九)敷地設計與經營管理維護之建立。
willmax

三、敷地計畫作業範圍:(The Range of Site Planning)

文章 willmax »


三、敷地計畫作業範圍:(The Range of Site Planning)


(一)入口選擇
(二)建築物位置選定(包括座向)
(三)建築外部空間與都市空間關係配置
(四)流通系統安排
(五)停車空間位置選定
(六)建築外部空間之規劃設計與設施、設備之配置
(七)植栽綠化系統建立
(八)建築造型景觀與環境景觀之塑造
(九)公共設施與公用設備之配合安排
(十)經營使用與管理維護計畫建立

四、敷地計畫作業要素(The elements of Site Plan)


(一)思維方式(M.O.T)

1.考慮及敷地計畫對象
2.考慮及敷地計畫內容
3.考慮及敷地計畫作業項目
4.考慮及敷地計畫作業範圍

(二)作業要素:

1.使用者─使用者需求調查分析
2.建築物—建築空間需求調查分析、建築量體規模建立
3.建築外部空間(空間)—外部空間需求調查分析
4.環境條件—基地內與基地外
5.活動行為與活動規模—活動需求調查分析
6.交通與停車
7.公共設施與設備
8.綠化植栽與環保
9.造型景觀意象
10.法令管制
11.經濟需求
12.經營使用與管理維護

五、敷地計畫作業步驟(The Procedure of Site Plan)


(一)思維方法(M.O.T)

由敷地計畫內容來思考

(二)作業步驟(P.O.S.P)

1.問題界定與目標研擬
2.基地環境資料蒐集與調查
3.基地環境分析與描述表達
4.問題的發掘與願景的確立
5.構想提出與發展預測
6.方案研擬與替選方案產生
7.評估準則研擬與方案模擬
8.配置替選方案評估
9.方案選定與實施
willmax

敷地計畫之規劃觀念與理論(The planning concept and theory of site plan)

文章 willmax »


敷地計畫之規劃觀念與理論(The planning concept and theory of site plan)



一、敷地計畫之規劃觀念

(一)思維方法

1.觀念是建立理論架構之基礎。
2.傳統上,我們一直興趣於環境如何影響人,而忽視人如何影響環境。
3.當人類警覺到人與環境互動關係中,人類活動對環境之衝擊甚大時,環境論者又開始關注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自然環境。
4.人與環境關係,本就存在著諸多不同的關心態度,以致產生不同的觀點,有以哲學角度來思維,有以技術角度來考慮。

(二)規劃觀念闡述

1.敷地計畫之哲學性規劃觀念(The planning concept of philosophy)
(1)大地倫理觀(The Land Ethics Concept):
代表人:美國生態學者,阿道.李奧波得(Alod.Leopold 1887-1948)

a.概念:倫理觀念應不止於人類適用,更應擴大及所有生態系統世界。
b.特質: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以一種倫理關係維繫著。
(a)倫常的順序:
提出一個以生命,以生物群聚相依合作為出發點的環境倫理觀。
(b)土地國觀念:即地球村的觀念。
地球環境為一土地國(地球村),地球環境上的生物皆生而平等,人類角色應從土地國征服者回歸為其中一員或公民,並對土地國(地球)應予以尊重。
(c)生態良知: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關係的學問。
人類是生態系統之一份子,其有責任維護生態環境的和諧、平衡與美好,因此人類應建立生態良知,如此才能建立環境倫理秩序。
(d)大地倫理的替代品:
人類目前是土地國的地主,故應負起道德責任,因此應善待自然,善用資源,善營大地。
(e)土地金字塔:
土地金字塔的觀念有如生態金字塔,其乃表達土地系統能量循環過程,從最底層的土壤儲藏物質能量循環,其次為大型高等植物(生產者),在其次為草食動物(初級消費者),在上為肉食動物(二級消費者),在上為大型肉食消費者(三級消費者)。因此,土地不只是土壤而已,它乃代表能量儲存的機制,生物是促進能量循環活躍功能,人類應該尊重土地金字塔的機制運轉,以達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f)土地健康:
自然環境中其他物種的生命應享有健康生存的權利,人類不應為了私利而污染環境,造成土地不健康而影響其他生物生存權利。
c.觀念啟示:
(a)人對土地環境應以倫理觀念來對待之,因大地是人類之母。
(b)人類不能違背倫常,而奴役自然,破壞自然,虧待自然。
(c)萬物是人類的弟兄,人類應以尊重的態度及良知與其和諧相處。
(d)人與土地(環境)的倫理,建構在共生互惠上,人類才能興旺。
(2)真善美觀(The Truth、Goodness、Beauty Concept)
a.概念:人本有求真、善、美之心,人類若能利用智慧去瞭解自然的擁有的真、善、美,並利用真、善、美的心境去對待土地環境,則人與自然的關係將更加和諧。
b.特質: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應建立在真、善、美的情愫上。
(a)就真、善、美的角度來詮釋人與自然的關係:則『真』是指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善』是指尊重自然(大地是人類之母);『美』是指享受自然(巧奪天工)。
(b)利用人類智慧去瞭解自然的真、善、美:瞭解自然的本質-『真』;建立自然倫理-『善』;維護自然景觀-『美』。
c.觀念啟示:
(a)人與自然本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係,因此人類欲求在環境中能過得幸福快樂,則應持善待自然,善用資源,善營大地的理念,並以真、善、美的態度與情懷來規劃環境。
(b)物質文明我所欲也,精神文明我所需也,兩者欲求兼得,唯有能「善」「營」「生」-此「營」為指敷地計畫,此「生」則隱含環境共生與真、善、美的人生,此「善」乃指觀念、理論與態度。

(3)環境共生觀(Environmental Symbiosis Concept):
a.概念:自然環境與人類環境兩種有機體相處在一起的相互關係為出發點,而謀求對自然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而對自然環境傷害最小化的共生方式。
b.特質:
(a)具有環保觀念。
(b)能反應地域特性的風格型態。
(c)能綜合考量資源和能源利用與廢棄物處理。
(d)能與自然環境具有親密融合關係。
(e)能融合歷史文化記憶與新時代意義。
(f)建築生產過程具有環保觀念。
(g)能融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於其中。
(h)能表現出生態與科技共存共榮。
c.觀念啟示:
(a)環境共生是一自然的現象,人類能夠成長與發展並創造人類文明乃藉助於環境共生的觀念來與環境共演化。
(b)敷地計畫是創造環境的行為,因此敷地計畫應秉持環境共生觀來進行作業,才能達到所欲求目標。
(c)環境共生理念依時空與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意義,而敷地計畫亦應依時空與對象的差異性而採用不同的環境共生手法(詳下表)

(d)環境共生內容性、現象性、對象性與目的及特性表

項次 類型
內容 現象 對象(共生) 目的與特性
1 空間性 三才環境共生 自然環境與人類環境 求環境和諧、平衡、健康
2 時間性 新舊環境共生 文明環境與文化環境 求具有現代文明又有歷史文化價值
3 生態性 萬物環境共生 人類環境與生物環境 求以環境倫理態度對待萬物生存權利
4 人生性 心物環境共生 精神環境與物質環境 建構真善美人生價值性
5 文明性 城市環境共生 科技環境與生態環境 求具有自然生態資源與人類城市文明資源並存
6 居住性 城鄉環境共生 城市環境與鄉村環境 求城鄉均衡發展、城市自然化、鄉村現代化
7 活動性 建築環境共生 室內環境與戶外環境 求內外合一、使室內文明化、戶外生態化
8 時代性 GLOCAL
環境共生 全球環境與地區環境 求建構具地球村特質與本土性特色
9 人類性 四生環境共生 生態環境+生存環境
+生活環境+生產環境 求生物生存與人類生存、生活、生產環境和諧平衡、互利共存



(e)環境共生觀應用原則
Ⅰ.掌握基地環境資訊
Ⅱ.分析基地環境資訊,建立基地環境之問題面、潛力面與限制面。
Ⅲ.掌握基地環境發展上之環境共生特質,以求解決問題面,發揮潛力面,管制限制面。
Ⅳ.應用環境共生特質於配置計畫中,建立基地環境之共生體系。
(4)永續發展觀(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概念:對自然環境系統與人類環境系統所涵蓋自然的、生態的、社會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體系中的基本關係,必須建構在「需要」與「限制」兩個基本觀念上,以確保全球環境能永續發展。
因此,永續發展觀因其所處環境及所涉時空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茲分述如下:
(a)從自然生態而言:生態永續發展觀
其以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為主,並以尋求一種最佳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類願望的實現,讓人類生存環境得以持續。
(b)從社會性而言:社會永續發展觀
在生存以不超出維生系統涵容能力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強調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要與地球容受力保持平衡及保護地球的生命力與生物多樣性。
(c)從經濟性而言:經濟永續發展觀
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題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並使現時的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以達到不降低環境品質與不破壞自然資源基礎下從事經濟發展。
(d)從科技性而言:科技永續發展觀
永續發展是尋求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可能達到「零排放」、「密閉式」的生產過程,以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e)從時代性而言:時代永續發展觀
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確保使之滿足這一代的需要,而不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f)從環保性而言:環保永續發展觀
重視自然環境的維生系統,並謀求跨期的效率及跨代的公平,並達到低耗能、低污染、 高效率的資源使用。
b.特質:
(a)永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要求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同時必須以環保為前提,包括控制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以永續發展的方式使用資源,在地球容受力之內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
(b)永續發展是鼓勵經濟成長。因為經濟成長是國家實力、社會繁榮和人民財富的表現。但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重視量的成長,更要追求質的改善,要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研發潔淨生產技術和提倡理性的消費。
(c)永續發展是全面改善並提高生活品質為目的。因此要追求社會全面進步,必須環境與發展並重、物質與精神協調,兼顧社會各層面的均衡,尤其要協助弱勢群體,並講求一個保障平等、自由、人權的社會。
(d)全球生產消費方式和規模,必須侷限在地球有限的資源和範圍內。
(e)人們可以使開發持續下去,但必須不危及到下一代的需要。經濟、環境、社會三大議題,在人類未來發展中,必須追求動態、永續的平衡,不能偏頗任何一方。
c.觀念啟示:
(a)永續發展目標是為使人類社經發展能持續富裕,環境發展能邁向富麗。因此在進行敷地計畫時,應思考如何讓環境資源利用效益能最大化、環境品質傷害最小化。而欲求達到上述目的,則應對基地環境資源調查分析要確實深入,並確實掌握環境資源利用與永續。
(b)永續發展是尋求「需求」與「限制」能動態平衡發展,因此在敷地計畫時,應深入調查需求面與限制面之互動關係,然後以動態規劃方法來解決。
(c)永續發展是謀求環境開發能達到低污染、低耗能、高效能、高品質的資源使用,因此在敷地計畫時應利用科技方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等)來實踐。並利用環境美學方法來完成。
(d)永續發展是企求環境資源能再生利用,以達資源利用永續化,因此敷地計畫時應掌握資源本質,何者為不可再生資源,何者為可再生資源,兩者在開發時,應如何掌握。
(e)永續發展是重視建築開發時的「建築生命週期」(Building Life Cycle)-生產製造、規劃設計、營造施工、使用管理、拆除再生的循環機制。
d.應用原則
(a)土地使用妥適規劃
(b)有效率使用環境資源與地球能源
(c)增進人類健康、舒適,亦重視生態系統平衡發展
(d)強化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但不傷害地區環境品質
(e)保護農業的、文化的與考古學的資源
(f)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存環境
(g)建立健康的生存環境、舒適的生活環境、安全的生產環境
(h)促進基地環境的生態環境充滿生命,生存環境充滿生機,生活環境充滿生趣、生產環境充滿生聚
(5)生態觀(Ecological Concept)
a.概念:以生態平衡為規劃主軸,並以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為主要考慮,而充分發揮自然生態動態平衡機能和生態系統相對穩定平衡及自然環境自淨機能。
b.特質:
(a)自然環境系統因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而使其機能保持相對動態平衡狀態。
(b)自然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的機制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而使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其存在非生物環境間,進行密切聯繫,相互依存的關係,並處於相對穩定平衡狀態。
(c)自然界的環境變化,自然環境可以自淨機能予以調適。
(d)自然生態系統若受外界的環境因素(包括自然或人為力量)而發生變化時,尤其是人類影響和干預若超過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問題因而形成。
(e)當人為物質(尤指污染物)大於自然物質循環機能時,環境問題便將產生。
(f)人類社經活動常促使環境變化,而人類活動行為所造成環境變化大於自然自淨能力時,則自然自淨機能便喪失。環境因而造成問題與惡化。


c.觀念啟示
(a)敷地計畫如何利用自然環境動態平衡機能,生態系統相對穩定平衡和自然環境自淨機能的生態觀,來達到人類環境與自然環境間的穩定平衡,並促使環境品質優質化。
(b)善用自然環境的地下資源、地面資源和地上資源,透過物理與化學現象和自然運動規律法則,提出合乎生態系統循環的構想於敷地計畫中,創造出生態觀的敷地計畫。
(c)掌握生態是生物與環境互動關係的特質,然後應運用生態系統動態平衡法則來進行敷地規劃。
d.應用原則
(a)以「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為基礎。
(b)以「順應自然」為原則。
(c)利用自然環境能源(光、熱、風、水等)及基地環境生態資源應用物理學中之流體力學、光學、聲學、熱力學等之原理與方法於敷地計畫中。
(d)充分掌握基地環境天文、地文、水文之特質,並應用於規劃思維中。
e.應用方法:
(a)生態分區法(Ecological Zone Method)
綜合考量各項環境屬性之特性後,將規劃區內各地區之生態特性與功能,依其類似程度或相近情形來加以組合歸納之一種分區型態,其特點為:
Ⅰ.注重自然環境與資源特性,而非人為需求。
Ⅱ.強調自然生態系統中各因子之綜合性考量,不僅分析單一環境屬性因子,並同時考量各因子間互動關係。

(b)生態工程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
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與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合系統工程的最優化方法,設計出分層多級利用物質的生產技術系統。
其設計原則為:Ⅰ.明確目的性 Ⅱ.高效率性 Ⅲ.嚴謹科學定量與定性。

(6)綠發展觀(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概念:「綠」是維持生物生命的能量。本質上是推動物質環境系統的動力,它是維持地球環境能量運轉機制的化學工廠。它使自然環境因為「綠」的存在而產生生機。它是一種無廢無污、高效率、高品質、高和諧、高彈性(開放式閉合性),高良性循環的物質。綠發展觀念是拯救地球環境問題與污染最有效的思維方式。將綠發展觀念應用於建築,以產生綠建築發展;應用於企業,以產生綠企業發展;應用於都市,以產生綠都市發展。
b.特質:
(a)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物質資源與能量資源。
(b)不破壞自然環境生態系統,並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c)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高品質。
(d)保持環境的清新、潔淨、有益健康。
(e)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天然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以達到減少污染及節能目的。
(f)它是有益於生態的、有益健康的、有益於節能和資源,有益於地球環境,有益於永續發展的。
c.觀念啟示:
(a)敷地計畫時應善待自然,善用資源與善營大地。
(b)應從 Ⅰ.敷地生態環境科技 Ⅱ.環境污染防治科技 Ⅲ.環境節能科技 Ⅳ.環境資源利用科技 Ⅴ.室內環境控制科技來思維。
(c)應重視:˙地域風土塑造 ˙綠色環境創造 ˙水資源活用 ˙生態物種保育 ˙優質外部環境 ˙平面配置節能 ˙外殼節能通風採光 ˙能源有效利用 ˙設備系統節能 ˙使用管理節能 ˙天然資源活用˙資源有效利用 ˙環境負荷減輕 ˙廢棄物消減 ˙廢棄物資源化等方面思維。
2.敷地計畫之技術性規劃觀念
(1)動態規劃觀念(Dynamic Planning Concept)
規劃(Planning)是人類為未來需求而進行思慮並據以行動的過程。因此規劃除須考慮空間因素外,尚須考慮時間因素。時間(Times)是恆動的,而空間(Space)是成長的。因此進行規劃時必須考慮成長的空間與恆動的時間,才能滿足未來發展需要,所以規劃應該是動態的(Dynamic)才屬合理。
敷地計畫是安排空間活動的過程,以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因此敷地計畫在技術性上應以動態規劃觀念來進行,才能滿足需要。
動態規劃觀念必須包括三原則:

a.重視規劃過程:瞭解每個階段每個項目的需求。
b.保持計畫彈性:動態是彈性的,因此計畫要有彈性,才能達到動態穩定平衡。
c.隨時調整修正:應配合時空變化,進行檢視與調整修正。
(2)簇群發展(Cluster Development)觀念
此種土地利用與開發規劃的新觀念是1960年代美國敷地規劃學者針對傳統的分區管制及土地細分規劃常造成單調的發展結果及公共開放空間不足所提出的規劃觀念。
簇群發展大多應用於住宅區,將住宅單元集中配置,而保留更多空地供住戶共同使用(做為公園、綠地或遊憩設施),將建築物拉高但全體密度仍然與一般的土地細分及分區使用管制之規定相同,但不受基地大小、房屋形式前後院大小限制。
由於住宅單元立體式集中,開發面積較少,管線設施也較短,故開發成本可降低。集中留設之開放空間可選擇與學校、鄰里中心、文事中心等公共設施能密切聯繫的地方,發揮整體效果,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
簇群發展的主要突破點在於開放空間的產權與管理,這個開放空間為社區居民所有,且不用來替代其他如學校、社區公園、文事中心等公共設施用地,該簇群的公用地區應由住戶管理委員會管理之。
(3)計畫單元整體開發(PUD)觀念
計畫單元整體開發在基本上也是尋求大型基地開發時突破硬性法規的彈性作法,而其觀念較簇群發展為廣,而且不限於住宅區,它可應用於商業區、工業區,也容許相容使用的混合發展。
計畫單元整體開發的重點在於建立有意義的開放空間系統,將建築物外部開放空間與道路、公園或其他綠地結合成一完整的系統。它的開發範圍更廣,有時可以大到一個新市鎮,並利用分期分區開發的時間特性,促使開發設計時,有充分彈性與選擇權,以便在開發的長時間內,對建築物配置及使用能因應技術、資金需求或觀念改變而修正計畫。
此一觀念在先進國家中,都在土地使用與發展管制架構下受到鼓勵,對此種開發設計優良者,通常可以獲得10%至20%的容積獎勵,以鼓勵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4)鄰里單元規劃(N.D.P)觀念
鄰里單元的計畫理論導源於英國人霍華德的田園都市構想,在霍氏的「明日田園城市」一書中勾勒出一個可容納32000人,佔地6000英畝(其中1000英畝為都市用地,5000英畝為農業用地)的城市,都市部分為一圓形,由六個等分的扇形ward所組成,每個ward人口約5000人,每個ward自成為一個集體生活的單位,中央為公園,環繞公園者為住宅區,兩個住宅區環帶之間為林蔭綠帶環,及學校、工廠設於較外環,以外環鐵路為主要運輸線,其餘周邊則為農業地。
1929年美國人培雷在「紐約周圍的區域調查研究」報告中提出鄰里單元理論,歸納出六項基本原則:
a.主要幹道和通過性交通路線不可穿越住宅鄰里內部,而以此等道路做為鄰里的界線。
b.內部街道系統採用囊底路或彎曲設計以阻止穿越性交通,保持住宅區的安寧。
c.鄰里的人口規模應能足夠支持一所小學。
d.鄰里設施機關(如小學及其他服務機構),適當集中在鄰里中心。
e.鄰里面積大小約160英畝,居住密度每英畝10戶,使學童上學徒步距離不超過800公尺。
f.鄰里服務設施如購物、教堂、圖書館等應靠近小學。
此種以鄰里單元為都市結構的基本單位,使居民都能很便利的享受生活上必須的公共服務與設施,再由數個鄰里構成一個社區、數個社區構成一個小鎮的觀念,由二次戰後至今都還影響到都市設計界的思想。

(5)街廓開發許可(Block Grant)觀念
街廓開發許可制是都市規劃實施的工具之一,它有別於傳統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不只是消極的避免都市土地不當的開發及防止相互衝突的土地使用,而是積極的指認都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塑造各街廓的風格與美感,其具體的作法概有下列兩端:
a.在管理程序上,開發許可制的精神是以柔性的法規,經由審查委員就個案審查的方式達到控制開發品質的目的。
b.在管理技術上,是由政府依各街廓的自然及人文條件,經由指認各街廓的發展方向,分別設計發展雛形,擬定使用種類、使用密度與型態等設計準則,作為審核開發案的依據,對於符合發展願景事項的開發案,擬定獎勵辦法,誘導民間參與投資,對於拓展開發資金,使政府、投資者與市民共同達到三贏的成效。
(6)開放空間聯繫性觀念
都市內的開放空間可以聯繫成一綠地系統的構想,最早是出現於美國的雷特朋(Radburn New Jersey)計畫的鄰里單元設計中,史丹恩(Clarence Stein)與萊特(Henry Wright)在此計畫中以背脊狀的公園貫穿超大街廓的內部,相互連接形成連續性的公園,各住家客廳開向後院,而且接有步道通達公共綠地、住宅群的汽車交通是以囊底路收集接通至街廓道路,步道系統則利用天橋或地下道穿越道路,以達人車分離的目的。
開放空間依層級與尺度而有區域性的、都會性的、地區性的與鄰里性的分別,按其層級及屬性而提供不同的功能,例如:區域公園、都會公園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可做為大型遊憩活動的場所,河岸綠地結合水系與林系的資源是很好的休閒綠帶,鄰里單元內的步道系統及路邊人行道則可串連各點狀開放空間,構成開放空間網路。設計者整合建築物外部開放空間與都市開放空間予以妥善聯繫,使成為一可供市民活動的開放空間系統,促進都市機能的活力化,並藉由開放空間的聯繫與整體配合,建立起都市紋理的涵構與效果。
(7)都市意象(City Image)觀念
都市意象一詞是凱文.林區(Kevin Linch)在其「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首先揭示,是以行為心理的體驗提供了一個讓市民可以清楚的指認都市特徵的方式。林區提出了「地區」(District)、「邊緣」(Edge)、「節點」(Node)、「地標」(Landmark)及「路徑」(Path)五個意象元素做為人們指認都市的工具,也就是規劃者與使用者對話溝通的工具。
都市形體及量體、都市空間與活動、都是構成都市的實質內容,人們若能對地方場所有實質的辨認,就會由熟悉而獲得親切而愉悅的感覺,並對都市產生認同。敷地規劃師必須先建立都市意象體系的架構,同時引發人們進行有地方性共同意義和特色的活動,進而使都市意象成為充滿和諧、秩序與美感的記憶,使生活品質達到有情有藝的地步。
(8)休閒活動開發觀念
由於科技的發達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型態也會改變,經濟條件愈好的社會,人們對休閒活動時間與品質的要求也愈高,所以休閒活動的開發也是敷地計畫中解決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必要工作,然而休閒活動的種類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室內與戶外、長程與短程,若依參與的動機則分為「遊憩性活動」、「社交性活動」、「知性活動」及「體力技巧性活動」,因此休閒活動的開發必須由軟體及硬體、自然與人文等各方面全方位的配合。
a.休閒場所的規劃種類的多樣性及劃設足夠的面積,並注重休閒設施的多變化及安全、舒適。
b.遊憩地區交通路線及交通量的安排,尤其是假日交通量擁擠問題的解決。
c.社區戶外空間的經營管理,應配合休閒活動的性質與尺度。
d.都市開放空間系統的連繫,空間品質的精緻化,管理維護的穩定性等,以吸引市民長時間的使用。
e.無障礙環境的規劃與設計。
f.配合節日或特別主體設計生動活潑的休閒活動,以達居民對基地認知、溝通與共識。
Peter tsao

Re: 都市規劃口訣

文章 Peter tsao »

willmax 寫:地形地貌先細查 再看風象與水流 ...
大陸的資料也許和台灣的情形多少有出入!直接這樣用來回答題目似乎不是太恰當?... :o 不好意思!
willmax

文章 willmax »

Peter tsao 寫:其實只要是計畫,就涵蓋,收集資料,問題分析,規劃安排,作業時間,使用族群,影響族群,所以上面這個答題架構,只談計畫本身,沒有談到敷地的感覺,不免隔靴搔癢,
你是XXX嗎?
如果是,記的你當年向我請教時,態度好像浪漫溫和,充滿學子應有態度阿,當了建築師,XXXX後,氣焰變好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