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帶您走入建築史解答問題

設計人傾向於以不同的角度敗家:有用又有設計感的、有設計感卻沒用的、買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用的。你咧?想怎樣敗家?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帶您走入建築史解答問題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繼與安藤忠雄、伊東豊雄、隈研吾等15位日本大師探索建築本質的精彩交鋒後,建築頑童藤森照信發掘建築史魅力,與展現建築史深度的最佳讀本。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透過作者走遍世界建築遺址,博覽東西方建築群,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經歷各樣建築創作之後,以其獨特的觀察、考證與觀點,提出重要的歷史議題與理解建築的方法。內容深入淺出,讀來毫無壓力。

適合:
‧建築專業者,思考建築設計創作的原點;
‧一般讀者,也可作為理解建築的入門書。

關於建築,您曾想過這些問題嗎?
‧人類最初的建築是什麼?
‧為神明建造的神殿較早呢?還是人類的住宅較早呢?
‧日本和洋併置式的住宅樣式是怎麼產生的?
‧起居室如何打敗其他空間成為整個家的重心?
‧最原始的基督教堂為何是圓的?
‧佛教寺院建築為何有縱向也有橫向發展?

這些種種問題,透過藤森照信回歸建築的「歷史」研究與探索,而一一有所解答。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1946年出生於長野縣。為建築家、建築史家,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系、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畢業,曾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

1974年與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的研究者共同調查地方殘存的西洋建築。在這歷程中,注意到關東大地震後大量建造的洋風外觀住商混合住居,並將其命名為「看板建築」。1986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1998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

建築師處女作為1991年的設計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1997年以「赤瀨川原平邸溫暖餘裕的空間」獲得日本藝術大賞,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舍」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6年擔任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的日本館主辦人。近年來,藤森老師的創作重心為茶室建築,或小巧具童趣,或充滿實驗性,展現了人與自然、土地的親密連結。

除了建築作品、論文論述,尚著有多部建築史、建築偵探以及建築設計的相關著作,其中《日本近代建築》(五南出版)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經典之作,《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肯定。其他還有《藤森照信之原.現代建築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遠流)、《藤森照信的茶室學》(遠流預定出版)等書籍。

譯者簡介

黃俊銘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為藤森照信嫡傳弟子。研究領域為亞洲近代建築與都市發展史,曾主持過台北賓館、圓山別莊、新竹神社、嘉義火車站、台中州及台中市役所等近代建築或古蹟的調查研究計畫,譯作有《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日本近代建築》(五南出版)。

目錄

譯序 建築大哉問的藤森流解題

Ⅰ建築是什麼?
建築與住宅的不同處在於…
思考住宅的原型
建築之所以成為建築
建築生於土歸於土

Ⅱ和洋的鴻溝
日本與西洋建築樣式上的根本不同
教堂是圓的
仿羅馬建築是一本聖經
橫長向是惡魔的形式
建築史的縱向橫向問題
跨距的國際競爭
精靈信仰的證據在教堂裡

Ⅲ日本的建築
日本的木造
建材燒過再拿來蓋的建築!?
屋頂之國,日本
科學技術在內,自然素材在外
重用杉木招來的?日本建築的不幸
只有日本才有的銘木概念是什麼?
空間分割界的橫綱「起居間」
城是建築史上來自不明的突然異變
茶室是世界上稀有的建築類型
茶室中爐的存在是什麼?

Ⅳ發明與巧思
羅馬人偉大的發明
可以接受玻璃是「石頭」嗎?
鋼筋混凝土是庭園匠師的大發明?!
奈良之都是磚造的?!
清水混凝土牆追本溯源是…
從這個世界消失的最初的超高層
柔性結構還是剛性結構?這就是問題點!

後記──逐漸走向建築原型的探索




譯序

建築大哉問的藤森流解題
黃俊銘

這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由多篇的短篇專文集結而成,原本以適合電車通勤族的口袋書形式出版,所以深入淺出,既適合建築專業者閱讀,思考建築設計創作的原點,亦適合一般讀者,作為理解建築的入門書。由於都是短篇文章,文短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各篇文章各有主題,亦可分開來閱讀,沒有連貫性的問題,讀來毫無壓力。

作者藤森照信,為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現任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也是仍在持續創作的著名建築家。他的著作已有多本中譯出版發行,其中的《日本近代建築史》(博雅書屋出版)是關於日本近代建築歷史的經典之作,也是理解台灣近代建築不能不讀的參考書。另一本膾炙人口的著作《藤森照信論建築》(遠流出版),既是一本討論建築歷史與創作理論的書籍,也是關於他本人獨特的建築創作路線的解碼書。

而本書《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解題》,原題為《建築史的モンダイ》,意指建築的歷史性問題,是針對建築發展的根本問題,藉由作者獨特的觀察、考證與歷史觀點,提供我們理解建築的方法。於是本文由〈建築是什麼〉打開話題,討論建築之所以成為建築的條件、建築與住宅的差異、住宅的原型,以及建築起於塵土也歸於塵土的設計觀點。

接著由多篇短文分為三章,分別討論西方建築的源流與日本建築的差異問題,日本建築發展的獨特性問題,以及建築構法材料發展的關鍵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多在談論日本建築,實際上論述的範圍卻由日本地域擴及全球,由史前時期談論到近代與當代,由西方建築連結到東方建築。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大哉問,而藤森照信在走遍世界建築遺址,博覽東西方建築群籍,路上觀察市街的世相百態,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經歷各樣建築創作的之後,提出了東西方建築的重要歷史議題,並以獨特的「藤森流」文筆,簡單易懂的敘事性方式,引人入勝的導引讀者深入思考,時而幽默詼諧的自我嘲解,一路閱讀下來,已經豁然開朗,看到問題的出口。

同時由於作者本人也是有名的建築家,此書許多地方也加入建築設計的視點,論及建築原創的開啟與後續的發展,閱讀此書實在具有啟發性。藤森照信在台灣也有不少建築創作,例如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森文茶庵」、「望北茶亭」,在宜蘭羅東文化工場的「老懂軒」等具有公共性的茶室建築,但可惜還有部份的私人茶室、別墅作品並未公開。若能閱讀本書,並對照閱讀他的建築作品,一定十分有趣。

後記

我所接觸的建築,最初是近代建築。就日本而言的話,就是明治時期以後的西洋館,就歐美而言即是二十世紀初的現代建築。

我以這些建築為對象,研究其形成過程,將探尋出來的這些成果寫成本書給一般讀者閱讀。

在這樣書寫的過程中,我關心的事情改變了。原因是,現在想起來,在四十五歲的時候插手設計這件事,確實影響很大,不過,我早就受到近代建築更古早前的建築風格所吸引。首先感到有趣的是仿羅馬建築。歐洲的中世紀雖可分為前半的仿羅馬,以及後半的哥德,但覺得有魅力的是前半段的,可以說是有點幼稚笨拙的仿羅馬,而後半完成度比較高的哥德就完全不感興趣。

追尋仿羅馬的時候,南由義大利的前端到北邊挪威的冰河峽灣的深處都走訪過。在看的當中,興趣更往仿羅馬以前的時期,甚至遠溯至初期的教會建築。一心為了探訪初期教會建築,遠至敘利亞的沙漠中探訪了聖西蒙教堂(Church of Saint Simeon Stylites)。

然後也輕度涉獵了更早先的古代羅馬與希臘。建築物幾乎都坍塌到無法刺激建築上的想像力,不僅是羅馬,連同希臘建築也都強烈的定型化,只要看過帕德嫩神殿和帕埃斯圖姆(Paestum,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亞區。當地以古希臘風格的多立克柱式神廟而聞名)遺跡二處就夠了。

在那之前的埃及也都輕鬆簡略的看過,探訪的力氣集中在新石器時期的巨石陣或Standing Stone,然後在這裡確信了人類在建築上的想像力是從這裡流露出來的。

當然,也遠溯了日本的過去,對於傳統的事思考許多,馳騁於日本與西洋建築在本質差異的思索上。

驚覺已過六十又一時,就從近代出發,一口氣追溯到新石器時期。

我絕不是因為自己的關心,而做了計畫性的研究。「建築」與「近代」這二件事是在大學的時代就決意要研究的,然後的原野也好山也好,都是在當時現場決意的。路上觀察也是,設計也是。

從近代建築出發,經過四十年的話,我所關心的事情走到了人類建築原型的探究以及設計這兩件事。從時間性來看的話,對原始與現代二極端的關心,已經造成前無去路後無退路,無法再遊樂了。

這次整理成冊的文章,因為是在開始設計之後,由所關心的事情產生出來的文章,所以用「對人類而言建築到底是什麼」周邊的議題來做歸結。

如果走訪人類古老的遺跡就會知道,不論是繪畫也好,音樂、戲劇、詩歌或祈禱儀式也好,都將會消失。也就是說,人類的表現行為大部分都蒸發了,剩下的只是石頭或木造建築的孔穴。

若想知道人類表現行為的原型的話,只能傾耳細聽吹過石頭或洞穴的輕風形成的細語了。

>>相關連結
::到博客來購買->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 KENCHIKUSHITEKI MONDAI, 建築史的モンダイ
::

>>內文樣頁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相關連結
::到博客來購買->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 KENCHIKUSHITEKI MONDAI, 建築史的モンダイ
::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與大師面對面 藤森照信的建築觀與茶室 2017年12月10日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與大師面對面-新書講座】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的建築觀與茶室

▼日本重量級建築史家兼建築師藤森照信_新書講座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俊銘_與談提問
▼現場專業口譯_聆聽零距離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遠流出版_攜手主辦

遠流出版於2014年推出藤森照信的著作《藤森照信論建築》,此書是他與安藤忠雄、伊東豊雄、隈研吾、原廣司等十五位建築師、建築評論家之間的建築問答,展開「何謂建築」的思考。出版後引起廣大的迴響。

今年11月,遠流推出大師的另一部作品《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全書由〈建築是什麼〉展開提問,逐一討論建築之所以成為建築的條件、建築與住宅的差異、西方建築與日本建築的不同源流、日本建築發展的獨特性,以及建築構法材料發展的關鍵問題……等等。論述的範圍由日本地域擴及全球,由史前時期談論到近代與當代,由西方建築連結到東方建築。藤森照信以獨特的「藤森流」風格,簡單易懂的敘事性方式,引人入勝的導引讀者深入思考,透過幽默詼諧的帶領,即使是建築難題也豁然開朗。


▼貼心小提醒

▽建議事前閱讀作者作品:《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
▽現場備有售書服務,講座結束作者將為讀者簽名。
▽因座位有限,為維持良好的活動品質,請預先報名。當日13:30優先開放報名聽眾進場,13:50開放現場報名聽眾進場。


>>活動訊息
活動主題:與大師面對面 藤森照信的建築觀與茶室
活動時間:2017.12.10(日)14:00-16:00
活動地點:華山文創園區‧西二館(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近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6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講者:藤森照信、黃俊銘

>>相關網頁
::【與大師面對面】藤森照信的建築觀與茶室 報名網頁::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橫形?長形?佛教建築大不同 藤森照信告訴你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橫形?長形?佛教建築大不同
2017年11月24日 04:10 中國時報 許文貞/台北報導

為什麼有的國家的佛教寺廟形狀是縱長的,有的卻是橫長的形狀?年過40才成為建築師,日本建築史學家藤森照信總是在思考「建築是什麼?」70年代甚至曾組「建築偵探團」,研究日本各地的西洋建築。新作《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中,他繼續從建築史的角度,揭開古今建築的奧祕。

藤森照信是在一次泰國行的經驗,被泰國佛教寺廟的形狀嚇了一跳。他在書中寫到,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原本以為佛教等東亞宗教建築都是橫長形,沒想到卻發現在泰國和印度,佛教寺廟是縱長形的。從此開啟他探究建築原貌的大課題。

「他想表達的是,建築、住宅的樣貌是跟著人的生活方式在變動、轉移的,不是固定下來之後,就再也不會改變。」遠流出版社主編曾慧雪表示,書中的短文多是藤森照信於2000年前後寫成,發表於雜誌、網站等,他透過觀察現代的建築、住宅樣式,拋出一個個疑問,在尋找解答的過程中,思考他對建築原始樣貌的觀點。

原來最早的佛教寺廟,源自於釋迦牟尼的土塚「Stupa」,其中放有佛的舍利。後來當參拜者逐漸增加,土塚上便多了屋頂,正面也出現了禮拜用的場所,一前一後,就成了縱長的形狀,「宗教建築基本上是正方形、圓形或是縱長形的,因為成為信仰對象的神聖之物,應該要放在建築的最深處。」

那為何中國、日本、台灣、越南的佛教或宗教建築,是橫長形的呢?是因為佛教傳入這些地區的時候,以中國而言,已經有儒教、拜祖先的習俗。藤森照信寫到,「因為祭拜的孔子、老子或祖先都是實際存在的人物,不是絕對的、具有超越性的存在,因此祭祀的建築,形狀類似人的住宅。中國的宗教建築是以住宅為藍本,因此是橫長的」。

生於1946年的藤森照信,人稱「建築頑童」,一編寫評論,一邊做建築設計。他原本是建築史學者,所寫的《日本近代建築》至今仍是建築學界的研究經典,在45歲時,才設計第一個建築作品「神長官守矢史料館」,備受矚目。

藤森照信也設計了不少日本茶室,像是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森文茶庵」和宜蘭空中茶屋「老懂軒」都是他的作品。他在1997年獲得日本藝術大賞,2000年得到日本建築學會作品獎,2006年擔任第10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主持人。

(中國時報)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來台 空中茶屋是美麗的誤會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來台 空中茶屋是美麗的誤會

2018年將代表梵諦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為其打造建築作品的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12月10日特地來台舉辦新書《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發表會,分享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築見聞,以及對建築的思考。

藤森照信表示,走訪全世界,他觀察到古今中外的建築,可歸納成兩大類型,「一個是給神明住的廟宇、教堂,另一個是人住的房子,給人住的房子一定要有屋頂,要有一個可以升火的空間,要有包覆性,但只需要一個出口,神住的空間則是需要蓋在比較高的地方,也不需要火。」

現年71歲的藤森照信,在45歲之前是研究建築史的學者,45歲才開始設計建築,近年以打造容納3至4人不等的小型茶屋建築享譽全球,台灣各地也有多件他所打造的茶屋,推崇簡樸生活的他表示,「在繁忙的現代社會,只要有四個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屋,就能讓人找回居住的原點。」

藤森照信畢業於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專攻近代建築、都市計畫史,現為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近年和台灣互動密切,在台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位於台北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的「望北茶亭」,這棟以8根台灣竹子所支撐的空中茶屋,約4坪大的小空間,讓人們能專注泡茶和漫談。

藤森照信表示,為了避免讓人有先入為主的日本文化聯想,他人生中一直避免使用以竹子作為建材,但台灣的望北茶亭是特例,「望北茶亭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當我的學生告訴我,台灣有直徑1公尺長的竹子時,讓我很想一睹為快,但看了之後才發現不是直徑1公尺,而是直徑30公分,但這竹子還是很粗壯、很特別,讓我以此打造了空中茶屋。」

藤森照信說,對日本人而言,到茶室喝茶是生活中會做的事情,「我小時候也經常到茶室喝茶,也會頑皮地爬樹,但是將茶室和樹屋的概念結合起來,進而變成茶屋,這是我的嘗試。」

藤森照信表示,雖然剛進到這小茶屋,會覺得空間很狹小,「但只要把心靜下來,就會感覺到空間變大了,也更能感受到坐在對面朋友的誠意,說不定一起坐上4個小時,原本不熟的朋友,也能成為知心好友。」

(中時)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292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科技技術在裡,自然素材在外 與建築大師「藤森照信」暢談建築觀與別具風格的茶室設計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2018年將代表梵諦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為其打造建築作品的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12月10日來到台灣舉辦新書《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發表會,分享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築見聞,以及對建築的思考。

由研究建築史的學者跨足到建築設計的日本知名建築家「藤森照信」,其設計作品表現出強烈個人特色。2003年起,藤森照信更將重心轉向極小空間的茶室建築,並獲得外界熱烈回響,各國設計邀請接連而至,台灣也榮幸的擁有六座藤森照信茶室作品,而其中「森文茶庵」與「望北茶亭」兩座便是座落在華山文創園區中。

藤森照信1946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為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專攻近代建築、都市計畫史,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他原是研究建築史的學者,因緣際會接下家鄉「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的設計任務。想不到建築處女作引起多位當代建築家包括安藤忠雄、渡邊豐和、伊東豊雄、隈研吾的關注,並且還予以肯定。就在多數人皆以為他只是一時技癢、玩玩而已,他開始「認真」了起來。先是1995年設計的自宅「蒲公英之家」,其後1997年的作品「韭菜之家」則奪得「日本藝術大獎」。接下來他持續設計建築,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的學生宿舍贏得「日本建築學會作品獎」殊榮。

多重身分,設計出獨具風格的作品

從建築史家、評論者到設計者,藤森照信自我要求極高,在設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的過程中,他就給了自己幾個範圍限制的課題,其中之一是「設計不可與既存的建築相似」。或許正因為如此,藤森從黑暗中摸索試探找到了出口,並創作出極具個人風格的處女作。

自認為是「建築家系譜圖中的孤鳥」的藤森照信,僅設計自己想做的建築,雖然看似沒有跟隨者但其建築思想造成的影響卻不斷擴散中。例如其茶室建築,除了專業人士感到興趣外,一般人也為此而感動,將他暱稱為「療癒系建築家」。在台灣的新竹(入川亭、忘茶舟,皆為私人請託設計)、宜蘭(羅東文化工場的老懂軒,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美檜亭,皆為公共藝術作品)、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森文茶庵、望北茶亭),皆有展現其個人魅力設計的茶室作品。

四疊半的茶室是住居的原型與原點

對於設計出世界上稀有的茶室建築,藤森照信在2017年末出版的新書《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中表示、無論是從面積大小,或是可以容納人坐臥的事情來看,「這樣一定是住宅的原型無誤」。因此,即使大小僅有四疊半的茶室,也都會設置火(爐)的位置。藤森照信說,有火的四疊半與日本住居起始點的繩紋住居是相通的。繩紋的住居是中央放置爐火,以四根柱子支撐屋頂,它的面積也約略是四疊半。從面積和柱子的位置來看,適合四個人的坐臥,可以供父母和二個小孩生活。「也可以說四疊半的茶室回歸到了住居的原點」。

藤森照信還說,對人類而言火具有特別的意義,人類有聚集在火的周圍的習性。也許是在那裡有食物和溫暖,而且心中會有安全感。「一個空間,只因在那裡有火,就能統整事情;進入那裡的人,就能感受到作為人類的整體性。即便空間很窄小,也能在那裡獲得作為空間的自律性與整體性。」

建築最重要的,是持續觀察與不間斷的創作

「對人類而言建築到底是什麼」,藤森照信說,他所接觸的建築,最初是近代建築。他研究這些建築的形成過程,並將探尋出來的成果寫成給一般讀者能夠閱讀的書籍。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所關心的事情改變了,「在四十五歲的時候跨足設計的這件事,確實影響很大。」

於是他在走遍世界建築遺址,路上觀察市街的世相百態,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之後,對於東西方建築的重要歷史議題,藤森照信都能因親自經歷各樣建築創作的經驗,而提出其對於建築設計的獨特視點。此次適逢大師來台演講,對照閱讀其文字作品,不僅可對建築的多項疑問獲得解答,也能感受到如茶室般別具意趣的「藤森流」風格。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