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築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看見理想國: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王秋華建築師翻譯

設計人傾向於以不同的角度敗家:有用又有設計感的、有設計感卻沒用的、買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用的。你咧?想怎樣敗家?
回覆文章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美國建築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看見理想國: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王秋華建築師翻譯

文章 eaGer »


設計猶太教堂逾50座 《看見理想國》 古德曼書寫手繪



2009-09-30 中國時報

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以設計現代猶太教堂聞名

哲學家筆下的烏托邦到底長什麼樣子?以建築現代猶太教堂聞名的建築家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生前寫下《看見理想國》一書,自已當書中主角神遊柏拉圖、法蘭西斯培根等人的理想世界,畫下他的所見所聞。這本書結合建築知識、手繪圖像,加上小說輕快的敘述,深受肯定。

受到王秋華建築鼓勵出書

這本書的幕後推手正是台灣建築師王秋華,兩人亦師亦友,古德曼退休後,王秋華鼓勵他將哲學歷史上的「理想國」,包括柏拉圖的共和國、培根的新大西島、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摩爾的烏托邦,以及莫理斯的烏有鄉,從虛構情境具體化表現。《看見理想國》一九八○年即完成,直到今日才引進台灣,中文版正由王秋華翻譯。

Percival Goodman 簡介

古德曼一九○四年生於紐約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擁有古董拍賣行,母親是畫家,不過八歲時父母離異,人生由彩色變黑白。母親為了家計必須兼職,代為照顧小孩的姨媽嚴厲,迫使他離家出走到舅舅的建築師事務所打工。他從打雜及描圖等瑣碎工作幹起。

古德曼優異的天賦受舅舅賞識,一度送他到紐約庫柏大學學習,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卡盧(Jacque Carlu)也曾將他帶到個人研究室教導六個星期。古德曼大放異彩,廿一歲贏得當時國際競圖的巴黎大獎。

古德曼雖然身為猶太人,但因家庭破碎並未受到完整猶太文化薰陶,直到二戰爆發,希特勒迫害猶太人,才對身分產生自覺。他的名言是:「希特勒令我了解自己是猶太人。」

猶太教堂應如何設計

一九四○年美國改革派猶太教組織邀請古德曼演說「猶太教堂應如何設計」。古德曼強調猶太教堂不宜模仿天主教或基督教堂的崇高與堂皇,應回歸素樸及機能性。古德曼的現代建築理念深獲教會牧師的認同,邀請他為各猶太社區設計教堂。一九四八年代到八三年之間,他在美國設計的猶太教堂超過五十座,成為美國最有名的猶太教堂建築師,作品包括紐澤西州聖約以色列教堂、紐約第五大道教堂等。

王秋華表示,古德曼的線條簡約,風格平易,著重內部設計,他認為對神明的崇敬應該展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非來到教堂崇敬,離開教堂卻變另外一個樣子。猶太人習慣將教堂當作閱讀及教育的場所,古德曼也因此在教堂引進充足採光。

>>相關資訊

書名:看見理想國: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 Illustrated Guide to Utopia:an architect’s travel diary
作者:普西沃.古德曼
原文作者:Percival Goodman
譯者:王秋華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408090

作者簡介

普西沃.古德曼 Percival Goodman, FAIA, 1904-1989

1904年出生於紐約市。

建築暨都市設計師、畫家、作家。

未受正規學院訓練,自學歷程極富傳奇性。13歲父母離異,因不滿姨母的苛嚴管教方式離家出走,由舅舅僱用為其建築師事務所的小弟,擔任跑腿及描圖等工作。

16歲時已可繪製四十層高樓的透視圖,並參與事務所的設計工作。

21歲時贏得當年國際競圖最熱門的巴黎大獎(Paris Prize),前往布雜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進修,於1929年返回紐約執業。

曾說過的名言:「是希特勒令我了解自己是猶太人」。

為美國當代最有名的猶太教堂建築師,除教堂外還包括學校、住宅、都市設計。強調猶太教堂不宜模仿基督教堂景仰神明的崇高氣氛,宣導現代建築理念。

認為建築師的職責不止於美化環境,更應促進社會改革。

1943年起於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曾教出多位傑出建築師,包括:解構主義建築大師Peter Eisenman,及台灣建築師王秋華、潘冀等人。

為西方歷代理想國論述的熱中讀者,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二十餘年,除指導建築設計外,亦曾開課講解理想國理念。

76歲退休後,在好友王秋華的鼓勵下完成本書,並以圖繪導覽完成了他神遊異邦的宿願。

譯者簡介

王秋華 Chiu-Hwa Wang, 1925-

台灣前輩建築師。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受教於古德曼,視古德曼為最重要的「啟蒙」恩師。

旅美30年,曾任古德曼事務所協理,其後成為合作建築師,參與事務所工作近三十年。

1979年返台定居。代表作品有:自宅雪舍、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

2009年翻譯完成,並實現古德曼出版此書的遺願。

>>何處購買
::博客來->《看見理想國: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關懷人做建築 王秋華站在尖端

文章 eaGer »


關懷人做建築 王秋華站在尖端



2009-09-30 中國時報

現年八十四歲的建築師王秋華,是台灣戰後具代表性的第一代建築師。十八歲那年,她因為對建築有份「懞懂又美麗」的憧憬,自願選擇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母親對她的期待是「嫁個好丈夫、幫忙磨鉛筆即可」。哪知道王秋華在美國重要建築師古德曼事務所擔任主設計師,所裡專業人員只有她一位女性。

恩師古德曼 要她有社會責任[

王秋華的一生永遠在時代的前端,建築不僅是她畢生志業,也為她的人生際遇寫下燦爛的篇章。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六年她進入中國最早的建築系 ─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一九四六年赴美進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就讀。一九四八年轉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所,遇到影響她深遠的恩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

古德曼以設計改革派的猶太教堂著稱,引領王秋華進入西方建築的世界。他帶給王秋華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建築師也有社會責任」,尤其古德曼對建築環境的看法,都圍繞在「人的關懷」上。一九六○年王秋華考取美國建築師執照,正式成為古德曼事務所協理,一九七五年兩人成立聯合事務所,王秋華完整參與古德曼五、六十座猶太教堂的主設計,兩人的好交情直到一九八九年古德曼過世。

受到古德曼強調建築師要從對人的關懷做出發,王秋華貼近使用者需求的觀點來做設計。一九八五年她與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完成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打響她在台灣的知名度,這座圖書館被視為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典型,王秋華引入西方流行多時的開架式書架、首創每張書桌上都有獨立看書燈等的做法,讓圖書館更加親民。

中原圖書館 打響她的知名度

此後,王秋華負責的設計案中,文教單位占了多數,包括海洋、中正、文大、彰師大等大學圖書館,另有故宮圖書資訊大樓、台中榮總多處大樓新建等,也都出自王秋華之手。最近進行的是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圖書館工程。

半世紀之前女性還是建築界少數民族,王秋華就態度堅定前行。「我常被問到,是否曾因女性身分受到歧視?我認為我很幸運。」她說,「我從不認為建築師要分男女,重要的是,不要裝模作樣,抱持謙虛的態度,人們都會願意幫助你。」王秋華記憶中唯一的例外,是事務所一位男性人員對她不甚友善,原因是這位先生信奉正統派猶太教,主張女性沒有發言權,只需聽從男性的意見。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她建「雪舍」 種花養魚覽群書

文章 eaGer »


她建「雪舍」 種花養魚覽群書



2009-09-30中國時報

王秋華建「雪舍」 種花養魚覽群書

八十四歲的王秋華,語調輕聲細柔卻條理分明,兼具藝術家感性和建築師的理性特質,這或許是遺傳始然。因為王秋華出身書香世家,父親王世杰是法學博士,也是武漢大學創辦人、第四屆中研院院長。母親蕭德華是中國音樂家蕭友梅胞妹,在女眷受教育還很前衛的年代,蕭德華就已被思想新潮的兄長送去北京師範學院學畫。知名藝術家蕭勤是王秋華表弟。

王秋華家人一九四九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她則是一九七九年才在台定居。決定在台灣落腳,她將舊屋拆除重建。這棟她親手設計的七層樓建築名為「雪舍」,是為了紀念父親王世杰(字雪艇),家人分居不同樓層。

「雪舍」維持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室內設計依然,屋前屋後落地窗讓室內通風和採光度極佳。酷愛園藝的王秋華,室內外植物在她細心呵護下,生氣盎然。陽台小魚池幾尾小金魚優游,帶紫的荷花盛開,增添不少活潑氣息。

王秋華「雪舍」門口牆上,現在還掛了一張古德曼「頒發」給她的證書。古德曼煞有其事的以法文「認證」王秋華在舞蹈、音樂、縫紉、建築、烹飪以及「其他」(etc.)等方面的卓越才能。這張令人莞爾的證書,見證兩人深厚的交誼,古德曼的赤子之情也表露無遺。

古德曼的「認證」並非空穴來風,文學、音樂、電影、繪畫等都是王秋華重要的養分。她嗜讀小說,中文小說看不夠,高中開始看原文小說。為了更廣泛閱讀,赴美第一年還修了法文。王秋華吹長笛,現在家裡擺著一部從紐約運回台灣的老鋼琴,牆上整整齊齊的展示蒐集來的畫作海報、建築外觀照片,還有陳其寬、古德曼的手繪原作。

王秋華氣質婉約又開朗健談,風範令人孺慕,除了積極參加藝文活動,她也熱愛運動和旅行,現在每個月她還是到網球場報到,跑跳動作依舊。最近,她還從紐約帶回一顆練瑜珈用的大球,王秋華指著大球的說明書跟記者解釋,「這是我的新玩具,有多種使用方式」。
eaGer
網站管理者
文章: 14159
註冊時間: 2008-05-04, 11:28
聯繫:

阮慶岳 : 鏡裡花難折? ─評「看見理想國」

文章 eaGer »


鏡裡花難折? ─評「看見理想國」



作者:阮慶岳(元智藝術與設計學系主任兼藝術管理研究所所長)
2009.10.11

建築界前輩王秋華女士,以兩年時間翻譯了美國建築師古德曼先生所寫的「看見理想國」,看後許多欷歔與感想。

對所謂的「烏托邦」,我一直懷抱著迷惑般的好奇,想著為何有人要去想像這樣不可能被實踐的事情?以及,這樣如標槍射入無垠蒼空的揣想,究竟意義何在?

在與謝英俊的書信集「屋頂上的石斛蘭」裡,頭封信我就問:「昨夜睡前,翻讀十六世紀英國作家湯馬斯摩爾所寫的「烏托邦」……記起曾問你:為什麼東方建築史裡,卻見不到對同樣烏托邦的建築揣想與追求?是我們太實際,不願相信空泛無法實踐的理想國度?還是因為太明白人性的本質,是註定無法進入天堂般完美社會裡呢?(陶淵明的桃花源只是個幸運避暴政的離世村落,還不敢直說出人類社會當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是的,我對願意去想像烏托邦的人,崇拜也迷惑!同時會思索著,為何我們卻沒有這樣對理想世界的想像呢?是我們太膽怯於去相信未來嗎?還是,我們的知識份子早已被權力與現實,壓迫到不敢直接面對此刻社會、也不敢眺看未來,只能以「鏡裡花難折」來自況,並以「幽然見南山」作生命化解嗎?

曾與王秋華為師為友的古德曼,在生前這本「看見理想國」裡,說明寫這書的初衷:「有一名建築師,自少年時代便對理想國的傳說滿懷憧憬,年長……終於決定親自去實地探訪,……他去到了柏拉圖的共和國、培根的新大西島、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摩爾的烏托邦和莫理斯的烏有鄉,這本旅遊記就是他觀察、記錄和描繪的成果。」

古德曼在忙碌的執業與教學生涯外,會投入這樣龐大心力其必有因由,其中透露著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與對未來的期待:「……我所嚮往的理想國是如柏拉圖的構想,主旨在於教導;或如摩爾爵士發明的新名詞『烏托邦』,一個擁有完美的社會、法制及政治體系的地方。

我的理想國作者並不認為自己在做夢,他們的作品是對當時社會的批評,也是對理想社會的建議。總之,絕非幻想。」

古德曼透過這些心儀的前人,譬如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故事,讓我們見到他對能夠生活在哲思與德行環境的嚮往,對過著簡約與自制生命的全然信任,以及對現實政治能夠有何作為的深度懷疑。他絕非虛無的安那其避世者,相反地,他認為建築必然要有著介入社會與現實的責任,他說:「蓋房子不只為了遮風避雨,住宅和城市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出這社會的愛、憎與渴望。」

這是一本值得尊敬的書,而王秋華老師這樣投入翻譯,不僅展現她對這本書價值與內容的信仰,更添加了這本書的風華,讓我們慶幸能閱讀到華人女建築師翹楚者的文筆風采。

在最後一段關於莫理斯「烏有鄉」的故事結尾時,古德曼這樣寫著:「回到倫敦後,在旅館裡看著窗外寒冷的細雨,回憶與莫理斯在凱斯科一家老酒吧共享的夜晚,兩人都有點悲哀。

他說:『……你已經看過我們,你已經知道,當主僕的關係進化成同伴的時候,世界就有希望改革。回到你的老世界,一點一滴地幫忙塑造友誼、和平與快樂。』沉默了好一會後,他忽然激烈地說:『是的!當然如此!如果別人也能看見我所見到的,我的夢就不再是幻想,而是理想了!』」

讓我們都相信理想國,並認真的去看見它吧!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