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團隊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地圖」力求解決城市高溫

建築施工、工法、構法、建築材料、機具、設計用之軟硬體
回覆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團隊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地圖」力求解決城市高溫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成大團隊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圖 力求解決城市高溫
2020-06-17 13:21中央社 記者蘇思云台北17日電

都市熱島效應提解方,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團隊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地圖」,讓城市熱區一目了然,呼籲「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幫城市退燒,也能為民眾省下不少電費。

科技部長期支持的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團隊,過去2到3年來,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五大都市架設150到200個微氣候監測系統,即時呈現都市發熱特徵,今天舉行成果發表會。

這項計畫發起主因為,考量到政府設置的標準氣象站多位於郊區或空曠地點,無法反應都市密集發展下的高溫特徵,藉由在大都市內建設微氣候監測系統,完整呈現都市熱島效應。

林子平解釋,「都市熱島」是指市中心因為材料蓄熱、人工排熱、通風受阻等原因,造成氣溫高於郊區的現象,這會造成冷氣用電增加、戶外熱壓力上升、降雨型態改變、空氣品質惡化等問題。像是台南、高雄是沿海城市,白天高溫發生在內陸,夜晚高溫則在沿海;新北白天蘆洲、三重等地溫度高,夜間整個台北盆地都是高溫區。

林子平表示,都市熱島不只讓人感到悶熱不舒服,也攸關個人健康與荷包。根據研究,如果街道風速每秒增加0.5公尺,能降低15%污染物濃度;另外,位於高溫市中心的1戶住宅,每年會比低溫郊區1戶多出新台幣6400元的電費。

林子平團隊透過收集五大都市的溫度、濕度資料,以及量測街道風速與輻射,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地圖」,希望不只「檢測」,也能為都市發燒提出解方,未來希望應用到觀光旅遊、勞工安全議題,長期也能作為地方政府都市規劃、建築和綠地設計的參考。

目前該團隊提出3個為都市退燒的概念「降溫、通風、遮蔭」,作法分別為「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不僅在建物上增加綠化面積,也建議建築物「側身」面對常年的風向或潛在有風的區域,例如河道、公園、廣場,並加大建物間的距離,讓涼爽空氣可流進都市每個角落,並設置遮蔽物來阻擋日照,除了植栽之外,騎樓、迴廊、遮簷、涼亭、頂棚、花架都是很好的遮蔽設施。

林子平也與中央、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希望把高溫地圖與城市退燒作法轉化為可管制、易操作的政策及法令。相關成果已規範於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綠建築評估手冊,也已協助台中市都發局建立「基地通風率」來量化評估建築基地通風設計,鼓勵業者為城市降溫。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改善都市熱島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疾呼修法留下給風走的廊道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source

改善都市熱島 學者疾呼修法留下給風走的廊道


科技部今天(17日)指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於台灣五大都會區的街道中設置了密集的微氣候監測系統,發現都市發燒的原因為交通及空調,他也提出「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解方,呼籲中央及地方政府建立或更新相關法規。

都市熱島效應讓城市的夏天像個悶燒鍋,夜間熱氣還來不及消散,天亮又繼續加溫。在科技部長期支持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耗時兩、三年,在台灣五大都會區的街道中設置了密集的微氣候監測系統,有別於氣象站多設於郊區或空曠地點,將真實呈現都市高溫熱點。

林子平指出,都市發燒的原因為交通及空調,若要有效降溫,則必須關注「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三個重點,尤其都市當中經常會看到一整排的建案,若恰好擋住主要風向,就會讓後半部變成通風不良區域,加重都市發燒情況。他說:『(原音)多綠少空調就是多綠地、多透水面、少空調;第二個解方是讓路給風走,就是你讓出一條路,讓風可以進來這個城市;如果沒辦法,那至少要有遮蔭,遮蔭也有良好的反射,可以減少地面熱的蓄積。』

林子平也提到,目前這些建言也有被中央及地方政府採納,像是台中市都發局建立了全國首創的「基地通風率」來量化評估建築基地通風設計,並已納入「台中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鼓勵業者為城市降溫。

不過,林子平也直言,目前內政部都市計畫、建築管理規定中,會將遮蔭建設面積納入容積,原本是擔憂會變成違建,但這些攸關通風、遮蔭的措施不應該被列入建坪,建議中央應同步調整舊有法令,與時俱進,建立因地制宜的氣候調適法令。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熱成烤番薯!全台五大都會區「熱點」找到了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via

熱成烤番薯!全台五大都會區「熱點」找到了
2020-06-18 07:00 聯合報 / 記者潘乃欣、曹悅華

都市熱島效應發燒,台北市氣象站昨出現37.6度高溫,創下今年氣象局屬人工站六月最高溫。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大都會區設置密集的溫濕度感測器,畫出高解析度的都市氣候地圖,找出都市高溫熱點。根據監測紀錄,發現雙北各有「三個」行政區最熱;台南、高雄的熱點和「水」有關。氣象專家則預估,今年夏天,正常偏熱機率較高。

都市熱源 原來都和「水」有關

林子平說,政府設置的標準氣象站雖精確,但多位在郊區或空曠地點,無法反應都市密集發展下的高溫特徵。他在五個城市分別建立高密度的溫濕度量測網,將儀器架設於街道,盼找出都市熱源。

臨海或臨河行政區較高溫

其中台北市最熱的三個行政區,分別是萬華區、中正區、大同區;新北市則為蘆洲區、三重區、板橋區等三區。他歸納,這些行政區因為鄰近基隆河或淡水河,白天平均溫度比其他行政區高出三到四度。

台南市和高雄市的「熱」點也和「水」有關。林子平測量發現,兩市都臨海,氣溫受海洋影響較大,白天都是內陸高溫,晚上則是臨海行政區高溫。

台中高溫區 和都市發展有關

至於台中的高溫熱點則和都市發展有關,台中火車站附近的舊市鎮通風不好,普遍氣溫高。隸屬內陸的大里區,還有近期快速開發的台中市政府附近地區氣溫也較高。

根據街道上的測量結果,林子平表示,他建立「都市環境氣候地圖」,是一涵蓋整合氣候因素、土地使用、建築景觀的重要資訊,以色塊及說明標示於地圖之中,呈現都市中的氣候現象和現存問題。這些圖資包含了熱壓力、通風路徑、建築耗能等地圖,提供分區規畫設計的具體建議。

全球比一比 台灣人耐高溫不耐曬

林子平團隊另打造亞熱帶和熱帶區的「人體熱舒適範圍」。科技部表示,這已成為國際基準值,且被廣泛使用,有助於推動熱濕氣候區戶外環境降溫、通風、遮蔭設計。

林子平說,發現台灣居民感受到最舒適的體感溫度約在26到30度,約比溫帶國家居民高了七度。但經跨國比較,台灣民眾對日曬的排斥相當高,喜歡風速高及低日射量的氣候環境。

怎退燒? 建築綠化、幫風找路、替人遮蔭

至於都會區該如何替高溫環境退燒?林子平表示,三個概念為降溫、通風、遮蔭,具體做法是「多綠少空調、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建議在建築物的屋頂、牆面、陽台進行綠化;建築物應減少大面帷幕玻璃,提高窗戶的遮陽及通風,可減少空調的使用及排熱。

至於何謂「讓路給風走」,林子平解釋,主要是避免建築物以其正面迎風造成風阻,讓建築物「側身」面對常年的風向或潛在有風的區域,比如河道、公園、廣場、道路。且要加大建築物間的距離,讓涼爽空氣可流進都市每個角落。

最後是「遮蔭供人行」,林子平說,建議用遮蔽物來阻擋太陽日射,可提高人們行走及活動的熱舒適性。除了植栽外,騎樓、迴廊、遮簷、涼亭、頂棚、花架都是很好的遮蔽設施。

氣象專家預估:今年夏天會更熱

受到太平洋高壓及西南風沉降影響,氣象局今針對七縣市發布高溫資訊,氣象局代理局長鄭明典說,六月底常是高壓開始影響台灣時候,過去幾年也差不多,不過昨天台北確實很熱,民眾要多喝開水,不要直接曬太陽。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說,按氣象局預報,今年夏天正常偏熱機率較高。昨天台北高溫還不算異常,本來在暖氣團裡,天氣一直很穩定的話,太陽一曬高溫就會上去。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監賈新興說,根據觀察,短期太平洋高壓勢力明顯偏強,天氣相對穩定,高壓是下沉空氣,又會更熱,出梅後進入夏天型天氣型態。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高溫噩夢1】今年雙北好熱! 熱島「升級」這9區也淪陷了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高溫噩夢1】今年雙北好熱! 熱島「升級」這9區也淪陷了
2020-07-30 20:01
聯合報 / 記者 洪敬浤、鄭朝陽

今年夏天好熱,全台各地紛紛上演「烤番薯」,台北市更打破124年來的最高溫紀錄。成功大學建築系團隊監測雙北等5都會區的溫、濕度,根據200個測站的資料顯示,除了氣溫比往年更高,都市中的高溫區域正在擴大,這麼熱的原因除了太平洋高壓發威、地形因素等「天災」,都市熱島效應的「人禍」也是關鍵因素。

40度噩夢 沒想到這麼快就要「達標」

國家防災中心氣候變遷小組預測,未來20至40年內,台北市平均每5年就有1天高溫會飆破40度,沒想到40度的噩夢這麼快就要「達標」。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說,今年台北特別熱,7月24日台北出現攝氏39.7度,打破台北測站設站124年來的紀錄,其實今年6月29日台北測站已出現歷來6月最高溫,7月19日也測得歷史第三高的氣溫紀錄。

中央氣象局表示,台北高溫化的原因是太平洋高壓沉降、華南一帶暖空氣往台灣吹、大台北盆地地形影響、都市熱島效應。林子平說,前3項因素可歸為「天災」,但都市熱島效應就算是「人禍」造成的,尤其過去氣象局很少把高溫歸因於熱島效應,這次特別提到,也代表熱島效應值得正視。

成大研究團隊指出,都會區使用的建材如水泥、柏油等容易蓄熱,空調冷氣等人工熱源多,加上綠地、植栽不足,建築物密集無法通風等,使得都市中心的氣溫高於郊區。以台北市為例,通常高、低溫區的溫差為2至2.5度,即為「熱島強度」,但今年夏天出現3個現象,代表都市熱島效應正在增強。

三重、南港 同時間溫差竟達3.4度

林子平說,台北市萬華、中正、大同區與新北市板橋、三重區都屬於雙北都市熱島的高溫區,從5月均溫顯示,此區比低溫區的南港、內湖等地的月均溫高出2至2.5度,但6月29日下午1至2點,高、低溫區的溫差擴大到3.4度,顯示台北的都市熱島強度正在增加。

研究資料顯示,6月29日下午1至2點,板橋新北藝文中心、新北五股五權三路周邊的最高溫為36.7度,新北三重運動中心附近約36.8度,萬華龍山寺附近最高溫36.6度,但同時間南港新新公園附近最高溫僅33.4度,雙北的熱島強度增加到3.4度。

林子平說,其次為都市高溫的時間正在延長,以往每天最高溫出現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但7月13日這天的氣溫圖,下午1點出現代表38度高溫的紫色區塊,過了下午2點市區仍未降溫,直到下午4點氣溫仍高達37度。

台北高溫蛋黃區 正在長大中

林子平說,第三個現象就是台北市高溫集中區正在擴大,過去台北盆地最熱的地方是萬華、中正、板橋與三重,屬海洋調節氣候於人口多、建築密集的早期開發區,但今年有多日往外擴展到大同、士林、永和、中和;換句話說,台北市高溫「蛋黃區」也在長大擴散中。

研究團隊比對6月29日、7月13日這兩天的氣溫圖,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雙北市區都呈現紅色的高溫狀態,但6月29日下午3點後,台北盆地已逐漸降溫,只剩下三重、板橋仍維持約34度的淺紅色塊。

時間延長 熱島效應正增強

不過,7月13日下午3點市區仍紅通通的,直到下午4點傳統高溫區板橋、萬華、中正區氣溫仍高,往東到大安、信義、松山、南港或往南到中和、永和、文山區,都維持37度高溫狀態。林子平說,這種高溫時間延長、高溫區擴大的警訊,代表熱島效應正在增強。

夜間溫度偏高 恐讓白天更熱

雙北以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台中、台南與高雄除了市中心氣溫偏高,靠東側內陸的衛星區夜間溫度偏高的現象。林子平說,熱島效應的特色是市中心比周邊區域高,市區東側的衛星區夜間溫度偏高代表無法有效降溫,例如台中大里、台南仁德、永康與高雄三民、鳳山、仁武等區,會拉高隔天清晨的氣溫,使得白天更炎熱。

以台中大里為例,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7月迄今有登錄的最低溫紀錄都超過25度,代表入夜後氣溫無法降低,甚至有5天最低溫高於28度。台南永康的氣溫資料中,7月的最低溫度也都超過25度,還有3天高於28度。

台中、台南、高雄 也受「熱島」之苦

林子平說,中南部這三都都有海洋調節氣候,原本入夜後能有效降溫,但偏內陸的區域晚上氣溫降不下來,使得隔天清晨的氣溫更高,形成惡性循環;人口聚集的市中心區熱就算了,衛星城鎮在夜間無法降溫,也是受熱島效應影響,對生活品質與耗能都會影響。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鍍金牌會員
文章: 20563
註冊時間: 2005-06-01, 11:31
來自: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高溫噩夢2】住在精華區好熱 恐傷荷包又傷健康

文章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

【高溫噩夢2】住在精華區好熱 恐傷荷包又傷健康
2020-08-01 15:21 聯合報 / 記者洪敬浤

全台天氣越來越熱,國家災防中心示警未來20到40年,台灣高溫將飆破攝氏40度。異常高溫常出現在都會精華區,未來買房子除了考區段、價位,可能還得納入氣溫評估。學者一項以台南為例的研究顯示,住在都市熱島高溫區的家庭,每年夏天吹冷氣的時間更長,比起住郊區的人,每年冷氣電費得多繳2300至6400元,對健康也有潛在風險。

熱島效應強度明顯 約增2至2.5度

成功大學建築系團隊研究發現,都會區熱島效應強度愈來愈明顯,過去熱島強度約2至2.5度,但6月底曾偵測到3.4度,大台北高溫區位於萬華、中正、板橋、三重等地,最近也擴散到大同、士林、永和、中和一帶。

熱島高溫區會讓「荷包」失血

當氣溫持續攀高,住在熱島高溫區會讓「荷包」失血。工研院綠能所的林奉怡,博士論文就研究建築能源消耗議題,透過建築能源模擬軟體EnergyPlus,以台南實測的溫濕度、風速等資訊,模擬四口之家、41坪(135平方公尺)標準住宅,分別位於市中心與郊區的能源使用差異。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說,每年5至10月天氣熱較常使用冷氣,當體感溫度超過26度時,人體會感覺不舒適,此時若室外風速低、無法透過開窗等方式來調節溫度,就得開冷氣。

熱季市區有119天體感超過26度

研究模擬結果顯示,每年5至10月熱季期間,住市區有2855小時(約119天)體感溫度會超過26度,但住在郊區只有710小時感覺到不舒適,只有市區時數的24.8%。換句話說,住在熱島高溫區的不舒適度,遠高於郊區住宅。

不僅如此,模擬研究更發現,住在市中心高溫區的家庭為了吹冷氣,每年每平方公尺比郊區住宅多使用7至19度電,以每度2.5元、住宅面積41坪(135平方公尺)換算,每年高溫區吹冷氣的電費,比低溫區多出2362.5元至6412.5元。

研究:氣溫每增加1度 整體死亡率提高5%

林子平說,這套建築能源模擬軟體是國際通用的,模擬出的結果有可信度。以台南的氣象實測資訊來模擬,住在熱島高溫區每年得多花2300至6400元不等的電費,若改以熱島效應更嚴重的台北、新北來模擬計算,住在高溫區的不舒適時數更長、支出的電費也會更高。

天氣熱也會衝擊健康,且不只會造成中暑、熱衰竭等問題。台大醫學院教授郭育良研究認為,當氣溫超過31度,每增加1度整體死亡率提高5%;高溫也會衝擊心血管、呼吸道系統疾病患者,天氣太熱也會造成自殺率上升、精神疾病發作率增加。

建議冷氣配合風扇、居家綠化助降溫

都市熱島效應夜間比白天影響更大,水泥建築白天吸熱,入夜後釋放出來,造成夜間無法降溫。學者表示,很多人白天上班,利用晚上時間運動、散步,當夜間氣溫持續升高,大家只好宅在家不出門,也會影響健康。

林子平建議,為減緩都市熱島效應,都市環境應該朝向增加遮蔭、綠化與創造通風環境來調整;個人居家生活也有調適措施,天氣熱要調整衣著,回家後不要先開冷氣,先打開窗戶通風,讓熱氣散出。吹冷氣配合風扇,冷氣溫度設定在合理的26、27度,可增加舒適感,又可節省電費。

他強調,居家綠化也有助於降溫,庭院種大喬木最好,樹木有遮蔭,葉片蒸散作用、土壤吸收水分都能降溫;屋頂種樹或植栽,就像天然的隔熱層可阻絕熱能,避免頂樓過熱。另外,可在牆面種植攀爬植物,降低牆面溫度,還可改善室內氣溫;陽台綠化能改善視野,也能創造涼意。
回覆文章